中国教育史练习试题.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243855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史练习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教育史练习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教育史练习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教育史练习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教育史练习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教育史练习试题一、填空题1. “ 孔子 ”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教育家、思想家。2. 中庸提出的为学过程是: 博学之 、 审问之 、慎思之、笃行之和 明辨之 。3. 董仲舒在 举贤良对策 中提出了著名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和重选举以尽天下之材三大文教政策建议。4.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的近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是 。5. 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包括 军国民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 、世界观教育和 美感教育 。6.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的三大主张 生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 和教学做合一。7. 学记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学专著。8.

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 孟子 尽心下。9 唐六学是国子学、 太学 、四门学、 书学 、律学和 算学 。10. 民国初年的教育方针是: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军国民教育 。 11. 大学提出大学教育的“三纲领”是 明明德 、 亲民 和 止于至善 。大学提出的为学“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3、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1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15、“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有教无类” 。16、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

3、诗_、_书_、_礼_、_乐、_易_、_春秋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17、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或“贤士”,18、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善论”。19、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0、法家关于教育实施的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1、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亲(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2、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23、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学记 。24、“立五经博士”

4、的文教政策是汉武帝统治的时期确立的。 25、公元前 124 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26、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博士。27、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28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29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30、经过唐朝 200 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口试、贴经、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考试方法31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它是由朱熹编定的。32、颜元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实学”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习行”33、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

5、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的代表。34西方传教士在华兴办的第一所学校是 1839 年建立的马礼逊学堂。35、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京师同文馆。36、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与驾驶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37、张之洞将洋务派兴办洋务教育的基本经验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教育宗旨,并在其劝学篇中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38、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并在全国施行的学制。39、1905 年,清政府成立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管理机构。40、1906 年,清政府颁布的五项教育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4

6、1、1907 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女子教育开始取得在学制上的合法地位。4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首任教育总长是蔡元培。43、蔡元培主张五育并举,这五育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44、1920 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大学生。45、1917 年,以黄炎培为首组织了“ 中华职业教育社”,将职业教育思潮推向高峰。46、1922 年颁布的壬戌学制,由于采用了美国式的分段方法,所以又称“六三三学制” 。47、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他撰写的教育史 ABC和新教育大纲被誉为划时代的教育名著。48、陶行知开展乡村教育实

7、验过程中创办的两所著名的学校是晓庄师范学校和山海工学团。1939 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的育才学校实际上是一所难童学校。二、名词解释1、六艺: 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2、“有教无类“: 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

8、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3、明人伦:“ 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也称为“五伦”。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4、三纲领八条目: 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家,再到

9、国,再到整个世界。5、教学相长: 这是学记总结出的教学原则,即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6、三大文教政策: 是西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文教政策建议,包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的统一;兴太学,行教化而美习俗;重选举以选用贤才等三个方面。董仲舒的这三大建议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并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思想和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三纲五常: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

10、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赋予的,是违背不了的,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8、九品中正制: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

11、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9、生活教育理论: 是陶行知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来的。生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其实质,“社会即学校”是其课堂,“教学做合一”是其实施的方法。这虽然有忽视系统理论知识的不足,但从根本上讲,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反对封建的旧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发展出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0、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

12、。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11、三舍法 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

13、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12、八股文取试: 明清科举考试的最大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作文的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严格限定,不能作任何发挥。八股文取士把经义考试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到极端,成为束缚士人思想的文化专制工具。12、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1912 年 9 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颁布实行新的教育宗旨,即“注得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一宗旨体现了蔡元培关于四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具有本质的进步。三、选择题( C )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

14、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 B 夏代 C 西周 D 东周( C )2、“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谁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A )3、“化性起伪”是谁提出的?A、荀子 B、老子 C、庄子 D、孔子(C )4、提出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B )5、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A 、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B )6、“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A 、唐代 B、汉代 C、秦代 D、周代(B )7、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A

15、 )8、颜氏家训是由谁写的: A、颜之推 B、颜渊 C、颜元 D、颜真卿( C )9、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隋朝 D、宋朝(B )10、“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D )11、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 C )12、“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哪个朝代确定。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A )13、第一部在全国实施的学制是哪一部?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学制 D、癸丑学制( A )14、新教育大纲是哪位教育家纂写的?A、杨贤江 B、陶行知

16、C、鲁迅 D、蔡元培(A )15、陶行知最早创办的学校是:A、晓庄学校 B、育才学校 C、山海工学团 D、自然科学园(D )16、20 世纪 20 年代的“活教育”实验,是由哪位教育家主持的?A、黄炎培 B、晏阳初 C、梁漱溟 D、陈鹤琴五、简要问答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3)教育以口

17、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2、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1)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2)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3)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当教师应具备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

18、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3. 学记提出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学记在综合诸子百家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1)豫、时、孙、摩。 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概括出“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而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2)长善救失。 孔子曾经提

19、出过“改过迁善”的思想,偏重于强调在道德教育中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长处。学记则把这思想发展为教育和教学的一项比较普遍的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3)启发诱导。 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宝贵经验,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5)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的,互相促进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20、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这里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从而推动自身素养的不断发展。后人则把教学相长进一步引申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要相互促进。无论做本义还是引申义的理解,对于有效教学的实现都是有启发意义4. 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 答:是由元代程端礼整理归纳的北宋教育家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共有六条:(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3)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4)切已体察,即

21、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5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明王朝为了进一步以程朱理学统制思想,以八股制义为科举考试定式。“八股“特点有三: (1)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2)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 (3)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 明代科举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也使得各级学校以教习八股范文为主,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用,教学方法更加僵化、教条,造成极为恶劣

22、的影响。6试述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1)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2)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3)他主张儿童教育要一导之以礼“,“讽之读书“,“开其知觉“,使儿童德、智、体、美均衡发展。(4)他强调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使儿童每天的活动有:定的次序,动静交错,学有余力。7、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中,“中学”、“西学”分别指什么?

23、其实质是什么? 答:(1)张之洞所言的中学,是“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即传统的经史之学,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等。 (2)张之洞所言的西学,包括“西政”和“西艺”两部分,“西政”即西方各类具体制度和行政管理措施,“西艺”即西方各类科学技术。 (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质在于,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能和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冲突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8、简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确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作为改造旧大学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应该提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各

24、派主张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都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兼容并包。依据这一方针,他聘请教师“以学诣为主“,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同时在大学任教,使北大教师队伍人才济济,面貌一新。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改变了旧北大一片死寂的景象,在突破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文化专制主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各种新思想在大学讲坛上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9、简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的涵义。(1)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2)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3)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这一思想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0、简述杨贤江“全人生指

25、导”思想的基本内容。 (1)教育要谋求素质的全面发展。 (2)教育要指导学生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 (3)“全人生指导“不仅对学生的在校生活要指导,对学生的校外生活也要指导。 应该指出,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是以“革命的人生观“为核心的,其出发点是引导学生参加革命,过革命的人生。着眼于“全人生指导“,教育的视野就不会局限于狭隘的书本,学校工作就可扩张到青年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样一个广泛的视野上就更容易唤起青年对社会的责任,引导青年对革命的向往。六、论述分析题1、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2)他提出教

26、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2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

27、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3.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

28、九品中正制度。 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 606 年) ,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 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 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 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 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

29、、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庸,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 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 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4.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答: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写下了著名的师说 。 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

30、卫道” 。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 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 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关于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

31、” ,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关于师与生的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5、什么是“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 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

32、人才,克服东汉以来的浮华朋党之风,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品第也由家世、德才等因素共同决定演变成家世的代名词。也就是说,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这就使寒门子弟失去了读书的热情,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6、颜元重“实学”和“习行”教育思想的意义何在? (1)颜元是明末清初教育家,他主张教育要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培养实用人才,教育内容上强调“实学”。颜元“实学”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突破了千百年来教育为经学所垄断的局面,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和推动作用。(2)颜元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习

33、行”,即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以获得真知。其思想中已包含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等内容,是认识论上的伟大进步。重习行与重实学相表里,构成颜元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7、评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张之洞在 1898 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

34、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他所理解的西政,并非西方政治,只不过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等等。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它从理论上论证了西学的有用,为近代西学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创造了依据; 它将学校列为西政的首位,有利于引用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 选择的向西方学习,有助于维护民族自尊心8、阐述陶行知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与杜威理论的关系。 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与传统的

35、旧教育相对立的,并且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来的。生活教育包括三方面:(1)“生活教育 ”即是要求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活,甚至与生活相对立的弊端。(2)社会即学校,指出扩大教育的范围,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等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达到学校与社会合一。这一观点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 的理论。(3)教、学、做合一,即反对传统的“教授法” ,认为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两个不可偏废的因素,“ 做” 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提出“教学法”。这一观点来源于杜威的“从做中学 ”并加以改造。(4)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其实质,“社会

36、即学术”是其课堂,“教学做合一 ”是其实施的方法。(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影响,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改造,更多地观注中国的社会现实。他的这一理论虽有不足,但在反对封建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发展道路,克服旧教育弊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9、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 (1)“五育”并举的方针,五育指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 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2)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改革北大的举措包括整顿校风,改变学生观念;整顿教师队伍;广招人才;改革管理体制,提倡教授治校以及改革教学体制。经过蔡元培的整顿改变了北大以前沉闷、腐败的风气,开始形成了一定的制度和自由研究学术的风气,使北大走上了现代大学轨道,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并以此影响到整个中国高等教育。(3)主张文、理科的“ 学 ”、“术”分设,又相互沟通的观念,至今仍有重要价值。(4)论教育独立:蔡元培提出教育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保有独立资格,毫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