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真实的案例:智破人骨教堂迷案1.案例反映的原理是 :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原理的基本内容 : 原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物质决定意识 第一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科学发展证明,在意识产生以前,物质世界早已存在,而意识只是在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出现以后才产生的,不是从来就有的。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没有人脑就不可能产生意识。意识对人脑这一高度发达、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的依赖,反映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第三,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人脑固然是产生意识的器官,但人脑并不能自 行产生意识,这是因为仅有一个健全的人脑,如果不参加社会实践,完全脱离物质世界,就不
2、能产生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首先表现为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它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次,更突出地表现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们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促进客观事物 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 物质决定意识
3、是二者关系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基础,是第一位的,只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才能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要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基础之上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能动作用无论如何巨大,它都是处于第二位的,而不能成为决定作用,始终要受到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方法论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 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这要求我们要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 3.具体分析案例 : 这是一宗杀人取骨案,也是一宗变态杀人案。这一案件由于发生在教堂,而且又受到许多神秘现象遮蔽,所以曾一度陷
4、入僵局。这一案件最初是由警长的助手安东发现线索,他发现在教堂里由人骨装饰的神坛上有新的人骨,于是认定许多游客的失踪跟教堂有关,但在调查中又受到许多离奇现象的干扰。首先受 到 “骨魔 “重返教堂献祭的传言干扰。相传 19世纪曾有一位被称为 “骨魔 “的工匠,他曾用新 鲜的人骨去修饰教堂,于是在案件调查中就出现了 “骨魔“复活的传言。其次是警长遭 “骨魔 “袭击事件。最后,在警员安东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人 骨,也被宣扬是 “骨魔 “所为。但冷静的安东认为,这是个物质世界,决不存在什么魔和鬼之类的东西,这一定是人的行为,是谋杀。经过一系列周密调查,终于使真相大白。 安东的想法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哲学道理,即
5、世界是物质的,一切精神的东西都以物质为基础,没有脱离物质而存在的精神之物。在许多人都认为杀人是“骨魔”所为的时候,尤其是安东的警长还绘声绘色地描述如何遭到 “骨魔 “袭击的时候,安东还是坚持杀 人者不是 “骨魔 “,而是人。经过周密的调查之后,最后终于发现,警长费林格就是杀人犯。这是一次唯物主义的胜利。 喜为人母的猪孩 1 案例反映的原理 :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2.原理的基本内容 : 1 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一个极其复杂和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
6、激感应性; 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第三,从动物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 ( 2)意识 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马克思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力量,而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集体、社会的劳动。劳动在人的意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劳动使人摆脱了动物本能的活动,并不断增强活动的目的性、预见性,推动着、实现着动物心理向人类意识的转化。 2 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通过内在的生理机制来进行意识活动的。意识活动同人脑的生理过程是分不开的,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
7、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 。 (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人只有同外界打交道,使人的大脑同外界发生联系,经过加工制作,才会形成关于它们的意识。所以,人脑是意识的客观物质基础,而外界才是意识的源泉。不论是正确的思想,还是错误的思想都是对外部世界某种形式的反映。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 正确或歪曲的反映”。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人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从个别事物中抽出一般属性加以概括。 3.具体分析案例 : 本案例以发生在 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高力房镇锅柽子村一 个真实事件为例,揭示了人的意识的产生与社会生
8、活实践之间 的关系,说明意识从起源上来看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猪孩 ”王显凤由于亲生父母都是残疾人,幼年时缺少关爱, 11年关键的生长发育期都是在与猪为伍,造成了她心理的严重畸形,感知世界混沌一片,既没有人的感觉能力,也没有人的理性思维能力,甚至个人情绪表现也极为简单。这从正面说明,离开了社会现实、社会实践的 “温床 ”就不可 能产生人的社会意识。后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帮助下,在教育专家的精心呵护下,逐渐摆脱了动物的心理,恢复了人的意识,重新回到了人类的怀抱,不仅喜做新娘,而且初为人母。这又从反面再次证明意识
9、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它还说明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两个命题 1案例反映的原理 :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原理的基本内容 : 原理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 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 我们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坚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具体分析案例 : 案例分析一 “
1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分析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河流作为一种物质,其本身是在不停的运动,不停的改变。赫拉克利特把存在的东西比作一条河,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因为当人第二次进入这条河时,是新 的水流而不是原来的水流在流淌。 在他看来,宇宙万物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的和不变化的,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恩格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个思想:“这个原始的、素朴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灭。” 案例分析二 “人连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
11、流” 分析: 1.认为物质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运动的,就是说事物任何时候都在发生变化,不可能有一刻的稳定和静止。 2.物质的存在是一个状态。物质的运动总是 从一个状态变成另一个状态,即使我们不能说两个不同的状态是同一个事物,但同一状态是同一个事物还是毫无疑问的,因为状态总是确定的,而且状态也只有一个。很显然,不管河水是流动的还是不流动的,我们一次总都能够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的观点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诡辩。相对主义不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质的稳定性,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它一方面承认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12、;一方面又指出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离开了静 止,运动就找不到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我们就不知道什么在运动,这就必然导致不可知论。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静止的一面。 外交官在联合国忙什么 1案例反映的原理 :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 2.原理的基本内容 : 首先,二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 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也不能离开同一性而存在。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矛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13、3.具体分析案例 : 同一性是指两种事物或多种事物能够共同存在,具有同样的性质。案例中不同国家的众多的外交官每天开会,吵架,举办各种 party,每天重复着差不多的事情,他们有着近乎相同的生活,体现了矛盾统一性的原理。 矛盾的斗争性在辩证法中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和互相否定。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事物或矛盾的发展起着重大或决定的作用。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不同,矛盾斗争的特点和形式也不同。案例中外交官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从一般性辩论到非正式磋商,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不断争吵,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同的、相互对立的
14、。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另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无所谓斗争性,无论离开斗争性或者离开同一性,都不能成其为矛盾。案例中,外交官并没有整天板着脸而是办各种 party,在 party 中和别国的外交官交流,说明各国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的关系,体现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十粒杏仁和一罐大米 1案例反映的原理 :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2.原理的基本内容 : 原理 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指从属于主要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其他矛盾
15、。 主、次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抓住和解决好主要矛盾,同时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的解决 3具体分析案例 : 这则案例用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向我们讲述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 .按照格林的看法 ,那十粒杏仁必须得要 ,而那罐大米不见得都要 .他向我们显示的人生哲理是 ,人这一生 首先要分清什么是 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 , 然后是集中精力抓住并解决主要矛盾 , 而不能 不分主次 ,什么事情都想做 .这样的人生道理看以简单 ,但真正临到每个人具体做的时候就 不那么容易了 . 因为一个人一生如果仅仅持守于一件事情上 , 这需要有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 作担保 ,否则就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因为在人们的通常观念中 ,总是希望为自己谋得最大利 益和最大价值 , 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 . 但追求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