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 13 题。中国天然气之父温州都市报记者采访戴金星院士戴金星,著名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中国石油界誉为“中国天然气之父” 。记者 您长期从事天然气地质 和天然气地球化学的研究,您最大的成果是什么?戴金星 以往认为石油和天然气只是由低等的但繁殖率很强的生物因腐泥型有机质生成的,一直没有认识 到高等植物遗体煤层和煤系中腐殖型有机 质也能生成工业性油和气,故不在煤系中去勘探油气。我在研究中发现,腐泥型有机物既能生油,也能生气,然而腐殖型有机物在煤化过程中以生气为主,成油 为辅,故煤 矿的腐殖型有机 质是生气层,生煤的地方是找气和发现气田的有利地区。我们是
2、1979 年提出在我们煤系中寻找天然气的,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但在此之前没有想到而已。记者 真理往往就是这样,看似简单,而寻找结果不知要付出多少代价心血。同样您也是经过辛勤的劳动才获得的。您当 时是怎么会想到研究 这个课题的?戴金星 1961 年我从南京大学地 质系大地构造专业毕业后,来到江汉油田工作。在那里我发现,无论在世界上,还是在中国,都几乎没有系统地全身心投入研究探索天然气的人。于是我决定选择天然气地质和地球化学 专业作为自己的专业目标和方向。1978 年,我提出了“煤成气理论”概念。 1981 年,我主笔“煤成气概况”的报告, 为 1983 年国家把“煤成气开发”列为“
3、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打下了基础,推动了中国天然气勘探开 发走向黄金时期。记者 您真是中国名副其实的 “天然气之父”。根据您建立的“煤成气”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什么效果?戴金星 上世纪 80 年代初,我以“煤成气”理论为依据,先后预测了 5 个 1000亿立方米以上的大气田,最终 推动了“ 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目前中国天然气70%的储量是根据“煤成气”理论探明和发现的。 为此,我感到很欣慰。你说我是天然气之父,我是不 赞同的,我只不 过是把一生的痴情寄托在“气”上罢了,为神州争“气” ,为“气”壮山河。记者 您对中国天然气勘探开 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是您对“ 气”情有独钟。您是否从小就喜欢
4、呢?您的成长道路是如何走过来的?戴金星 记得小学一次上地理 课时,林景 晖老师要求我们用石膏制作一个全国主要煤、铁、铜等矿产分布图。我认真地做了一个,现在想想那时做的石膏模型是很粗糙的,但却得到林老师 的表扬,从此我的心中就萌 发 了为祖国找矿藏的想法。记者 人的一生中遇到一位好老 师是一生的荣幸。您 还时常怀念当年的学生生活吗?戴金星 是啊。我在中学时,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伟大的文豪鲁迅、卓越的考古学家夏鼐和著名的化学家唐敖庆等都曾是我心中的偶像。而李四光的 谈谈风水褶皱等地质科普书,我在 读初二时就特别感兴趣。记者 那是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能真切体会到当时的激情和追
5、求。如今报考地质专业 的学生不多了,原因就是读地质专业毕业后工作艰苦。那么您是如何看待 这个问题的?戴金星 我还是不后悔当年的 选择。当年新中国第一代地质勘探科技人员和石油工人,白手起家,是最艰苦的。如今我们的石油工业是盈利大户,今日大庆变成了现代化城市。目前大学生毕业就业难,而读 地质专业的就业就很容易,如西北地区还可以达到百分之百。记者 您与当年一样还在鼓动 我们的高中毕业生积极报考地质专业,成 为石油天然气勘探队伍中的一员?戴金星 是啊,我多么希望年轻人前赴后继,继承我们的事业,为祖国打开地球奥秘,为人类寻找足够的能源。1、本次访谈主要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请写出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以及其中
6、的一个结论。2、访谈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通常取决于提问的质量。你认为本访谈提问的质量如何?请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3、戴金星说“我还是不后悔当年的选择” ,并且希望年轻人也能像他当年那样作出“选择” 。你对戴金星的“不后悔”是怎样看的?对戴金星的“希望”又是怎样看的?请作简要阐述。二、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 47 题。莫言访谈录2012 年 10 月 13 日上午 8 点, 记者在莫言的书房见到了他,黄白细格衬衫,咖啡色运动服,神色平静却难 掩倦怠。当 时,一群外媒记者已挤在客厅中等候采访。莫言要求穿着一双拖鞋接受采访,但面 对记者的镜头 ,他还是很配合地脱掉了运动外套。南方周末:对于你获奖后
7、的第一反应,媒体 报道有不同版本,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什么?莫言:10 月 11 日 18 点 40 分前后, 评奖委员会通知我获奖 并询问当时的心情,我说的是“惊喜和惶恐” 。因为全世界那么多的优秀作家都没有获奖,他们有的八十多岁才获奖,在漫长的队 伍中,相 对而言我还是比较年 轻的;我想,这么巨大的荣誉降落在我身上,面对 世界上那么多有充足的获奖 理由却没有获奖的优秀作家,我压力倍增。南方周末:你说过你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尤其推崇 聊斋志异,却不提红楼梦,为什么?莫言:因为蒲松龄和我同乡, “聊斋”里的很多故事,小 时候都听村里老人讲过;聊斋志异那精美典雅的文言文, 让我读得很入迷。 红楼
8、梦 是我早在 18 岁时读的,它在文学价值上当然超 过三国演义和水浒, 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但需要经过历练之后再去读,才能 读得出它的味道。南方周末:美国汉学家认为,你 创作的生死疲劳“ 几乎涵盖了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所有经历,算是那个时代的纪实小说”,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莫言:这部作品是虚幻跟民间艺术的结合、社会 现实和历史的 结合。虚幻的部分,如生死轮回变成各种动物,但动物眼中的人间生活是现实 的。虽然小说描写的历史跨度有 50 年,但对历 史的延伸,可能是 50 或 100 年之前的。如果没有虚幻,仅仅写实,这部小说就没有生命。反之,全是虚幻的,和中国现实没有联系,也没有意义。作家的责任、
9、本事就是写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南方周末:法新社认为,你的长 篇小说蛙是最勇敢的作品。写作的时候,你付出了比其他作品更大的勇气吗?莫言:没有, “最勇敢 ”这个评价是不准确的。我 1980 年的中短篇,在当时都是艺术上标新立异、思想上离经叛道的。当然他们指的很可能是 蛙涉及了计划生育。作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当然要直面现实,关心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但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有一定的处理方式。 蛙是以我姑为原型,她从建国初开始做妇科医生,一直到退休。写这样一个人,自然要涉及从 1980 年延续至今的计划生育政策。写这个问题是文学 创作的需要,塑造人物的需要。 这个小说是文学作
10、品,问题没有压倒文学,事件没有破坏人物,挑战性也不仅在于题材本身,还在于小说的形式和塑造人物的难度。南方周末:日本爱知县一个寺庙里,有以 “莫言”命名的点心,据说厨师是红高粱家族的读者,你怎么看待? 还有,你怎么 评价村上春树 的作品?莫言:我去看过爱知县的莫言馒头,和点心 铺老板吃过饭。爱知县称念寺的住持是个文学爱好者,对我的小 说很有研究,而且是个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他把我的书发给周围的信徒看;因点心铺老板夫妻是他的信众,是他建 议点心铺老板做一种莫言馒头,高粱米的 颜色,里面是糖和奶油,馒头还不错。村上春树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被翻译作品的数量非常大,而且赢得很多读者的喜爱,我非常尊
11、重他。他比我大,但心态比我年轻,与西方交流比较广泛。他关注现代生活、年轻人的生活,这一点是我无法相比的,这样的作品我写不出来。南方周末:你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歌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突然,对面来了国王和大批贵族。贝多芬从 贵族中昂首挺胸而过;歌德退到路 边, 毕恭毕敬地脱帽行礼。你说年轻的时 候认为贝多芬了不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意识到,像歌德那样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气。莫言:这个故事流传甚广。当年的音 乐家要依附有权势的人,他们需要被供养。贝多芬见到国王扬长而去是了不起的,而歌德留在原地,脱帽致敬,被认为没有骨气。当年我也觉得歌德软 弱可鄙,而 贝多芬可钦可敬。就像贝多芬说的“贝多芬只有一
12、个,而国王有许多个 ”。年 轻的时候, 读到这句 话觉得扬眉吐气。但随着年龄增长,对这个问题就有新的理解:当面 对国王的仪 仗扬长而去且会赢得公众鼓掌时,这样做其实并不需要多少勇气;而鞠躬致敬,会被万人诟病,而且被拿来和贝多芬比较,这倒需要点勇气。但歌德的教养 让 他跟大多数百姓一样,尊重世俗礼仪,站在路边脱帽致敬。因为国王的仪仗队不仅代表权势,也代表很多复杂的东西,比如国家尊 严等。我一直反感那些不把自己当作普通百姓的人。 (摘编自 2012 年 10 月南方周末)4、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面对 蜂拥而至的媒体采访,莫言毫无
13、大师架子,依然保持平民姿态:黄白细格衬衫、咖啡色运 动服,甚至穿着一双拖鞋。B莫言曾 说过,自己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他认为红 楼梦超过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从 18 岁开始 阅读, 经过历练后才能读出 红楼梦的味道。C作品 生死疲劳描写的历史跨度有 50 年,但延伸的不止 50 年,其中生死轮回变牛变马是虚幻部分,动物眼中看到的人 间生活是现实 部分。D日本爱知县的莫言馒头是高粱米的颜色、糖和奶油 夹心;据说点心铺老板既是红高粱家族的读者、莫言的信众,又是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E莫言认为村上春树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心 态年轻,与西方交流广泛,具有更多现代生活气质,并坦承自己写不出村上春 树
14、的这类 作品。5、简要概括莫言获奖后惊喜和惶恐的原因。(6 分)6、在莫言看来,作家应该怎样处理文学创作和现实的关系?请结合其作品简要概述。(6 分)7、面对国王和贵族,做歌德还是做贝多芬?结合莫言的认识,谈谈你的观点三、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 811 题。杨澜 (以下 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能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 ):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 这样说 来呢, 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
15、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 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征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 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 写的:“ 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 杨:为荣? 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 诗人, 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 杨:我们 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 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
16、、写评论,也是人们想像的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 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 顾他们“ ? 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 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 击,因 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 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 21 岁, 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 ,一个中国结。杨 :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 们的欣赏对 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
17、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 就要减少一些了。您 觉得未来的 诗歌,希望在哪里呢? 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了。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说、流行歌的跟余秋雨的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 杨 :现在年 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
18、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 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 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者说, 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 8、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4 分) 9、阅读访谈第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4 分) (1)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2 分) (2)为什么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2 分) 10、怎样理
19、解第部分画线句子的含意?(4 分) 11、第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 ,而余光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 。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四、阅读下面的一段新闻访谈 ,完成文后 1214 题。丁肇中访谈录(有删节)主持人:有一位科学家曾经作过一个比喻,他 说人类就像是一些生活在海洋深处的深水鱼,从来没有到海 边去过,意 识不到自己生活在水里,只有当海水溅起水泡的时候,才会引起某些有智慧的 鱼对水的注意:原来我 们是生活在水里! 您或者其他科学家是不是就像这些有智慧的鱼?丁肇中:可能是吧,但我认为 科学研
20、究最重要的动力还 是好奇心。每一个不同的研究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动因,但我只能 说我自己,我最主要的动因是好奇心。 主持人:是好奇心促使您把最微小的粒子以至最广大的宇宙,都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丁肇中:对,这样研究才能不断地深入下去。你不去做实验,永远不会知道谜底和真相。你可以想一想,一百年以前,我们对物理、 对世界的认识和现在完全是两回事情。一百年以前,我们认为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化学元素是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元素;几十年后人们发现,原子核是最基本的东西;再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基本粒子才是最基本的 东西。所 谓的基本粒子,上世纪 70 年代的时候,我们认为是夸克,可是没有人能够知道一百年以后,又将会是
21、什么样子。 主持人:作为一个终生从事研究的物理学家,如果永远 不知道自己所研究的“谜底”是什么,会不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和茫然感? 丁肇中:我所怀疑过的,只是 实验技术本身有没有错误 。到 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做过方向错误的实验。 主持人:您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您经常说,一定要 对 自己有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如果别人不认可,那是 别人的事, 绝对不要因 为他们不认可,而改变你自己;但同时也要不断地怀疑自己。 这听上去有点矛盾。丁肇中:自信,同时也要能自疑,这不矛盾;如果你不肯 怀疑自己,出了错误,那就很不好了。 主持人:怎么把握这种自信和怀疑之间的度? 丁肇中:自信你的实验好好去做是会
22、成功的,但是在做具体每一步的 时候,一定要非常非常小心,要花很多时间去检查它,因 为实验中任何一个 错误,都可能导致你最后的错误。主持人:也就是说,您怀 疑的是手段、是 过程,但绝对不会怀疑目的。 丁肇中:不能轻易怀疑你的最终目的,那是很不好的。 主持人:其实在很年轻的时候,您的一些天 赋就表现 出来了,中学同学因为您聪明管您叫“丁大头” ,美国的大学同学管您叫“怪人”,那个时候您有没有意识到自己跟大家不一样、有没有 觉得自己怪呢? 丁肇中:总而言之只能这么说,我个性比 较孤独,就是说朋友不是特别多。比方说,我念中学的时候,很多同学喜欢看武侠小说,我是从来不看;同学喜欢出去打弹子球,我也从来不
23、去;我喜 欢的是看看历史或者物理、数学方面的书。 主持人:可是今天您领导着几百个科学家, 实际上是一个 庞大组织的领导,现在您还会觉得孤独吗? 丁肇中:与物理学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我的同主们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从来不参与。跟我工作的人,绝大多数人跟我工作了很多年:我从来和他们没有什么朋友似的来往,只是业务的来往。我很少、几乎没有到任何科学家家里吃过饭。 主持人:大家会不会说您没有人情味? 丁肇中:就是说我保持距离,原因是有重要 问题时我得做决定。这绝对不是说我故意敌对或者冷淡任何人,我只是愿意自己独立思考。12、访谈开始时,主持人用“智慧的鱼”引起话题有什么好处?(4 分)13、综观这篇
24、访谈,主持人所提问题可以归纳为哪三个方面?(5 分)14、丁肇中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不参与。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五、阅读下面的一段新闻访谈 ,完成文后 1518 题。演好自己的偶像剧专访方文山他身上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 “才华”,另一个是 “相貌”。有“粉丝”这样评价他:“横溢的才华 吓跑了脸上的帅气。 ”还有人描述他的长相:“有惊无险,像街头的寻常路人。 ”最 损的莫过于吴 宪宗“歹毒”的大嘴:“看看他的词,再看看他的脸,你才明白,原来上帝是多么公平!”他便是方文山,周杰伦的“ 御用”词人。从 双截棍、 东风破、 七里香,直到今天感人肺腑的菊花台,方文山用天 马行空的文字与瑰丽
25、 的想象一次又一次冲击我们的感官,他几乎包办了周杰 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成为今日歌坛中无法撼动的“指标性人物” 。此刻,他坐在我面前,接受我的采访。记者:你曾以亲身经历为范本写过一本励志书演好你自己的偶像剧。之所以有如此感悟,是否因为自己的成 长故事充满励志色彩? 方文山:成长对我来说,并非一帆 风顺。我出生在台北一个小乡镇的普通家庭,家境不好,很小便开始勤工俭 学了。每到寒暑假 时我一般都会外出打工,比如送报纸、当餐厅服务员当 时也会觉得苦,但 现在回想起来却蛮感激。因为有过那些困顿、不如意和苦难 ,今天的自己才会懂得惜福。记者:电影和写作曾经是你的理想, 为何却写了歌词?方文山:当年我本
26、想进电影圈发展,但是行 业不景气,只好退而求其次写歌词。我想,总有一天,自己会慢慢靠近电影圈的。当时我的工作是安装防盗系统。工作时,我会随身带纸和笔,边工作边想歌词。有时突然想到一句好词,赶紧拿出笔把歌词记下。就这样,一年下来写了一百多首,四处投递出去。最终只有宪哥(吴宗宪) 回了我的电话机会显然眷顾方文山。当吴宗 宪幸运地光顾之后,周杰 伦又呼 啸而来。记者:周杰伦给你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方文山:我们同时被宪哥签下词曲经纪约。起初 对杰伦的感 觉是:这个年轻人有些与众不同,做事酷酷的。接触久了,我发现他的确有资格酷。比如他钢琴弹得的确不错,音乐的确比别人更有 创意,一年后,他又签了歌手约,显
27、然是可造之才。记者:关于你和周杰伦彼此的作用,很多人都在探 讨甚至争 论不休。你自己 认为呢?方文山:我们是相辅相成的。曲是架构,词是衣服。杰伦的曲天生已经很匀称了,旋律本身已经很动人,即便没有我的 词,它一 样存在。我只是帮他的旋律加画面,提供故事,让它更有血肉。记者:有没有想过如果搭档不是周杰伦,而是 别的歌手,你的歌词还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吗? 方文山:我想不会。好的作品需要好的曝光平台。杰伦的曲风便是强有力的曝光媒介,这种强强联手的效果便是 “1+1=3”。目前, “粉丝”们为方文山与周杰伦的地位吵得不可开交。一种说法是周杰伦捧红了方文山,另一种说法是方文山成就了周杰 伦,更有 观点认为
28、:这个年代,如果没有周杰伦,音乐将会很寂寞;如果没有方文山,周杰 伦也会很寂寞。记者:你觉得,你的歌词能在浩若烟海的作品中脱 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方文山:风格。创作歌词时,我会故意强调段落与段落不见 得有关系,但阅读时依旧有主题。我强调一种整体感 觉, 这在爱在西元后有着很好的体 现。记者:你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最大的悲哀是不想当自己。方文山:几年来,我在圈内看到许多年轻人不想扮演自己,永远羡慕别人,成天幻想当周杰伦、刘德华。与其羡慕别人,耽误自己的人生,不如做好优秀的自己。在“一切皆有可能” 的今天,人人都憧憬着由麻雀变成凤凰。只是,变成凤凰的方文山却一再提醒:先甘心当一只麻雀,潜
29、心演好自己的偶像剧。否 则,既错过麻雀的欢愉,又无法企及凤凰的荣耀,那岂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15、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4 分)A方文山是周杰伦的“御用”词人,他包办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成为今日歌坛中无法撼动的“指标性人物”。B方文山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人生经历过那些困顿、不如意和苦难,让方文山懂得惜福。C方文山 对周杰伦的评价很高,他认为若不是和周杰伦合作,他的歌词不会有今天的成就。D方文山的歌词能从浩若烟海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写作歌词的风格与众不同,他强调一种整体感 觉,不 强调段落之间 的关系,但阅读时依旧有主题。E本篇访谈融记
30、叙、议论、抒情于一炉,特别是对话后的议论,能起到 过渡衔接,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16、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引用一些人的话能起到什么作用?(3 分)17、记者进行采访时,需事先针对采访对象拟定采访提纲,请根据文意,还原出本文的采访提纲。 (3 分)18、从吴宗宪到周杰伦,方文山拥有两次令人艳羡的机会,因此很多人把方文山的成功归为 “幸运”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点的?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 1922 题。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而非高考掐尖王聪聪 曹原中国青年报:据悉,许多名校以 轮番游说、提供 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等方式进行“掐尖大战” 。您在招生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31、李越: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一些家 长甚至与高校 “讨价还价”。一些高分考生的家长会直接说:“考了多少分、想上什么专业,你给不给?不给就报其他大学。 ”还有一些家 长,在多所高校之间“钓鱼” ,期望 获得奖学金、 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对优秀生源竞争 过激,会 导致高校对考生“有求必 应”,甚至不惜砸巨额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 取协议。 这对考生其实并不好,对社会诚信体系也会产生负面冲击。比如签订预录 取协议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 伤害。中国青年报:伤害在哪儿?李越:比如考生 A 考了 615 分,B 考了 614 分,按照正常的录取程序,A 应该在 B 之前投档录取。但如果在招生咨询过程中,B
32、 先与某高校签订了某专业的预录取协议,当 A 也向该高校咨询时,招生者 为了确保与 B 的预录取协议,很可能以“分数不够” 等理由劝退。因为信息不对称, A 就受到不公正待遇。中国青年报:为什么名校热衷“掐尖”?李越:“掐尖” 也叫“ 选优”,任何成功的教育, 优秀的学生和老 师都必不可少。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在当前社会诚信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高考是相 对 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在高考体制下,分数就是规则。高校在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 则时,也就是在维持社会公平。现在大学和中学的信息沟通不充分,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的了解很少。这种情况下,考生和家长更多地依据 录取分数线高低来判断一
33、所大学的 优劣。而尖子生就是一个标志,在各自学校和地区都有着示范作用。高分学生报考哪个学校和专业,会为下一年的优 秀学生提供参考。中国青年报:考分排名真能显示学生的素质高低吗?李越:两者并不直接挂钩。我 们之前在安徽录取的一个学生去年 获得了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这是清华 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一万三千多本科生中只有5 名能获此殊荣。这位同学不 仅成绩非常好,也非常 聪明,素质全面。但这位同学却是当年清华大学在安徽所招学生中分数最低者之一。可 见,高考成 绩相差三五分,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虽然证明高一分的学生一定比低一分的学生强不容易,但是要证明低一分的学生比高一分的学生强肯定更困难。所以 说
34、,除非有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分数这个规则在当前社会不能破,否则一放就乱。中国青年报:有人说, “掐尖”无异于鼓励应试教育。您怎么看?李越:加重应试教育的不是“掐尖”,而是高考制度本身。由于公平的压力,分数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这 才是症结所在。高校当然 欢迎素 质教育,但关键是素质如何评判。中国青年报:您从事招 生工作 20 多年,名校 “掐尖”一直就有吗?李越:真正的“掐尖” ,是在志愿填报方式从估分填报改为出分填报之后。现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采取 “出分报、大平行 ”的填报方式,出分以后高分考生很容易找到,所以争抢高分学生的程度也就更激烈。中国青年报:报考方式是不是应该作出调整?李越
35、:从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角度讲,相 对合理的填 报方式是“考前报、大平行”。不过 ,实行考前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信息充分畅 通。学生考前 报志愿,不仅要对自身实力有较为明确的判断, 还要对自己在本省、市的相对位置有合理把握,而后者需要本省、市各中学能够充分沟通,比如进行联合模拟考试等。目前全国实行考前报志愿的只有北京和上海,多数省、市由于城乡差异比较大,信息较闭塞地区的中学生无法了解自己的相对位置,考前报的风险就非常大。中国青年报:不“掐尖” 的话,高校之间应该比什么?李越:高校应该引以为荣的是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上世纪 30 年代的清华常常被人提起,堪称一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培
36、养出了一批杰出人才。 (选自中国青年报, 2013 年 7 月 11 日,有删改)1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越回答记者第一个问题时有些顾左右而言他,是通 过学生家长的某些表现来证明名校间存在“掐尖大战”,方法很好,但没有准确回答记者的提问。B李越用 “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来 评定目前的高考,说明高考尽管存在弊端,但依然是目前为止最为公平的选 拔人才的方法。C李越列 举之前清华大学在安徽录取的分数比较低的学生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的事情主要是为了说明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D北京、上海使用的“考前报,大平行 ”的高考志愿填报
37、方式是目前相 对合理的,可以有效避免“掐尖大战” ,李越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E李越对大学录取中名校的“掐尖大战”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高校应该比的是为国家培养了多少人才,而不是录取了多少高分的学生。20、高校的“掐尖大战”有哪些危害?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21、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高考分数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22、高校之间的“掐尖大战”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高校为何还要进行“掐尖大战”呢?请结合文章简要探究。【参考答案】中国天然气之父记者采访戴金星院士1、(1)三个方面的问题:戴金星院士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戴金星院士的成功(成长)因素是什么。如何
38、看待如今报考地质专业的学生不多的 问题。(2)对应的结论:提出了“煤成气”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发现了大批大气田,使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走向黄金时期,并推 动了“ 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中学老师的影响;对偶像的崇拜;勤奋好学;兴趣广泛;时代精神的熏陶。希望年轻人前赴后继,继承前人的事 业, 为祖国打开地球奥秘,为人类寻找能源。2、紧扣主题,不枝不蔓。记者的提问,紧扣“天然气之父 ”这一中心。 “您最大的成果是什么?”“怎么会想到研究这一课题?”“在实践中取得了些什么效果?” 等,是探讨被誉为“天然气之父” 的原因。 “您的成长道路是如何走过来的?”善于引 导, 环环相扣。当戴金星院士没有明确回答
39、 “最大的成果是什么” 时,记者及时用两个提问“怎么会想到研究这个课题?”“在实践中取得什么效果?”最终让被访者明确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并且,引 导转换 非常得体,自然。戴院士第一个问题的结束语是“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但在此之前没有想到而已”,记者于是用“真理往往就是这样,看似 简单”给予连续过渡。适时应 和,便于沟通。适时应和,能够拉近与被访者的感情距离,自然延伸话题。这是访谈的一种提问艺术 。【知识链接】采访目的正面积极;采访态度平等、尊重、理解、学习;提问方法趣问、直问、推问、旁问、追问、延伸、对比;提问技巧围绕主题、问题明确、采用不同的语调和句式、平实的口语。3、(1)对“
40、不后悔 ”的看法:正因为当年的选择,才成就了今天的一番事业,的确没什么后悔的。正因为当年的选择,推 动了中国天然气勘探开 发走向黄金时期,为神州争了“ 气”,这还 有什么后悔的?把自己的人生选择与祖国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值得敬佩(学 习)的。(2)对“希望”的看法:我们应该像戴金星院士希望的那样,为祖国打开地球的奥秘,为人类寻找更多的能源。我们只要如他那样“献身祖国”“ 献身科学”的选择。因为各人的兴趣不同,志向有 别,只要是国家需要的选择,都是值得肯定的选择。 (言之有理即可) 莫言访谈录4、【解析】 A 项,说莫言的穿着表 现出他的平民姿态和毫无大师架子与原文不符,是刻意拔高了;原文
41、说“神色平静却难掩倦怠”“要求穿着一双拖鞋接受采 访”,由此可知莫言随意的着装是因为倦怠,只是 为了消解疲惫 而已。 D 项,点心 铺的老板是爱知县称念寺的主持的信众, 偷换概念。 B 项,原文说红楼梦在文学价值上超过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而不是 红楼梦 此书超过了后两本书,以偏概全了。【答案】 答 E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A、D 不给分。5、惊喜是因为自己的文学成就得到了认可,并且是在自己相对比较年轻的时候能够获奖;惶恐是因为降落在自己身上的荣誉如此巨大,并且和世界上很多有充足的获奖理由却没有获奖的优秀作家相比,自己压力倍增。6、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立足
42、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比如生死疲劳,如果没有虚幻,仅仅写实,这部小说就没有生命。反之,全是虚幻的,和中国现实没有联系,也没有意义。 作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要直面现实,关心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但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有一定的处理方式。比如蛙,涉及到从 1980 年延续至今的计划生育政策。写这个问题是文学创作的需要,塑造人物的需要。7、观点一:应做贝多芬。面 对权贵和强权不谄媚、不奉承;年轻人应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和底线;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人,陶渊明不 为 五斗米折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观点二:应做歌德。国王的仪仗队不仅代表权势,也代表很多复杂的东西,比如国家尊严等;站在
43、路边脱帽致敬是一个有教养的老百姓的谦逊;也是一种爱国的表现。(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 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 给分。 )余光中访谈录8、民族感情 写作动机 诗歌前景 中文现状9、余光中所说的乡愁超出了地理的某一点,融入了 历史的、文化的内容,升华或者普遍化,为了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诗歌 贵在含蓄, “就要差这两个字 ”省略号所包含的内涵更丰富,更耐人寻味,余味无穷更有诗意。10、人的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不能只从表面上看,离开大 陆是他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诗言志,心中有复杂的情感,有 创作的强烈动机,才能写出好的诗歌作品。11
44、、可以谈要保持中文的纯粹性,为汉语的纯粹性而奋斗,规范网络语言,保持中文特色;也可以谈网络语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包容。言之有理即可。丁肇中访谈录(有删节)12、运用比喻引起话题,很自然,既表达了自己对被访者的赞赏崇敬,又不像直接夸奖那样俗套,这样也可以使双方关系更 为融洽;另外,比喻的运用,使文本更有情趣,进而吸引读者。13、主持人所提问题可以归纳为 如下三个方面: 科学研究的最初动因是什么?(就是探究世界奥秘的好奇心) 如何理解科研中的自信与怀疑?(对研究方向是自信的,而研究过程中的怀疑是一种谨慎态度) 怎样 看待科学研究中的 “孤独”(这个“孤独”就是一种独立思考,是一种学术合作的单纯性
45、)14、对丁肇中的这样行为,我以为,这既表现了他对独立思考的学术个性的坚守,也表现了他对世俗功利可能 对学术研究纯粹性的破坏的高度警惕。但是如果把自己的全部生活全部纳入学术活动中,又是我不 赞同的,尤其是与学术合作伙伴,如果仅仅只是学术联 系,而拒 绝友情的渗入,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人是感情动物,丰富的感情生活,应该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可以尊重丁先生那种只要学术合作伙伴而拒绝感情交流的朋友的处世方式,但我不会效仿他这样的方式。方文山访谈录15、AE(A 项对应的原文“他几乎包办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 ,选项为“包办”,混淆范围;E 项本文没有抒情。 )16、这几句话都是围绕方文
46、山的 “相貌”和“才华”展开的:他长得很一般,甚至有些丑,但极有才华,词写得十分出色。 (2 分)作用:以幽默诙谐 的语言开篇,引起阅读兴趣。【试题分析】此题是文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要答出文段的内容,然后再答作用,作用要注意是文章的开头,内容主要是突出方文山的 “相貌”和“才华”,作用应该是制造悬念,引起下文,提起阅读兴趣。访谈有结合人物传记和散文的共同特点解答。17、(1)艰辛的成长经历;(2)与周杰 伦的合作;(3)与众不同的 风格。18、(1)方文山的成功有其幸运的因素,如能与周杰 伦搭档,强强联手,使他能一朝成名。(1 分) (2)但最终促使他抓住幸运走向成功 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坚强
47、的意志:普通的家境与苦难的成长历程,磨砺了他的意志。锲而不舍的忘我写作:在工作之中,坚持写作。懂得“转弯”:当电影行业不景气时,他退而求其次,以写歌词的形式靠近 电影圈。 有谦虚谨慎的人品: 赞赏搭档,认为自己的成功与跟周杰伦的搭档有关。 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风 格。 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甘心先做一只“麻雀” ,认为做人先要做好自己。 有出众的才华:有天马行空的文字与瑰丽的想象。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而非高考掐尖19、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李越用 “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明确回答了大学名校之间存在“掐尖大战” ,没有回避问题,列举家长的表现是为了说明“掐尖大战” 有愈演愈烈的可
48、能。C 项, “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与文意不符,原文为“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D 项, “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错,李越解释了这种方式还不能全面展开的具体困难,并没有 认为要尽快推行 这种方法。答案:答 E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答 C、D 不给分。20、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此 题 要注意分析第二、四段的内容,第二段话是记者问 高校是否存在“ 掐尖大战”时李教授的回答。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 掐尖大战”确实存在,二是 “掐尖大战”的表现和危害。第四段,是具体谈对其他考生的 伤害。分
49、析危害 时,注意从考生、家长、高校等方面思考,比如家长会投机取巧,学校会增加办学成本等。答案: 助长了考生家 长的投机心理。高分考生的家长会跟高校 讨价还价,要求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加大了高校办学成本。高校可能不惜砸巨额奖学金与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 伤害。因 为已经与某些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而录 取名额是一定的,会造成其他高分学生不能被录取。21、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高考分数的重要性可以从社会、学校、考生三个角度思考:从社会的角度看,目前我国还没有更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录取大学生,所以高考是相对公平、合理的;从学校的角度看,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