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考点考情:5 年 7 考 参考系,质点()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基础梳理一、参考系1参考系的定义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假定不动,用来做参考的物体2参考系的四性(1)标准性:选作参考系的物体都假定不动,被研究的物体都以参考系为标准(2)任意性: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3)统一性: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应选择同一参考系(4)差异性:对于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结果一般不同二、质点1质点的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一种理想化模型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三、位移和路程定义 区别 联系位移位移表示质点位置的变化,可用由初位
2、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路程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1)位移是矢量,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路程是标量,没有方向(2)位移与路径无关,路程与路径有关(1)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2)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四、速度和加速度1.速度(1)平均速度:定义: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 v . x t方向:跟物体位移的方向相同(2)瞬时速度:定义:运动物体在某位置或某时刻的速度物理意义:精确描述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运动快慢速率: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的大小2.加速度(1)定义式: a ,单位是 m/s2. x t(2)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3)方向:与速度变化
3、量的方向相同(4)根据 a 与 v 方向间的关系判断物体在加速还是减速.考向一 对质点的深入理解物体可被看作质点主要有三种情况:1平运的物体通常可以看作质点22有转动但转动可以忽略不计时,可把物体看作质点3同一物体,有时可以看作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反之,则不行对“理想化模型”的理解(1)理想化模型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常用的方法,它是对实际问题的科学抽象,可以使一些复杂的物理问题简单化(2)物理学中理想化的模型有很多,如“质点” 、 “轻杆” 、 “光滑平面” 、 “自由落体运动” 、 “点电荷” 、 “纯电阻电路”等,都是突出主要
4、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而建立的物理模型考向二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平均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有关,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有关,表示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或在某一时刻运动的快慢程度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1)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 t0 时的平均速度(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三点注意(1)求解平均速度必须明确是哪一段位移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2)v 是平均速度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xt(3)粗略计算时我们可以用很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来求某时刻的瞬时速度考向三 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速度、
5、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比较比较项目 速度 速度变化量 加速度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状态量描述物体速度改变的物理量,是过程量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状态量定义式 v xt t v t0 a v t v v0 t单位 m/s m/s m/s2方向与位移 x 同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由 v v v0或 a 的方向决定与 v 的方向一致,由F 的方向决定,而与v0、 v 方向无关关系 三者无必然联系, v 很大, v 可以很小,甚至为 0, a 也可大可小,也可能为零根据 a 与 v 方向间的关系判断物体是在加速还是在减速(1)当 a 与 v 同向或夹角为锐角时,物体速度
6、大小变大(2)当 a 与 v 垂直时,物体速度大小不变(3)当 a 与 v 反向或夹角为钝角时,物体速度大小变小类型题之(一)“用极限法求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1极限法:如果把一个复杂的物理全过程分解成几个小过程,且这些小过程的变化是单一的那么,选取全过程的两个端点及中间的极限来进行分析,其结果必然包含了所要讨论的物理过程,从而能使求解过程简单、直观,这就是极限思想方法极限法只能用于在选定区间内所研究的物理量连续、单调变化(单调增大或单调减小)的情况2用极限法求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3(1)公式 v 中当 t0 时 v 是瞬时速度 x t(2)公式 a 中当 t0 时 a 是瞬时加速度 v t匀
7、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考点考情:5 年 27 考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公式()基础梳理1三个基本公式(1)速度公式: v v0 at.(2)位移公式: x v0t at2.12(3)位移速度公式: v2 v 2 ax.202三个重要推论(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 T)内,位移之差是一个恒量,即 x aT2.或 xm xn( m n)aT2.(2)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v v .t2 v0 v2(3)某段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 v x2 v20 v22以上几个推论在实验中通过纸带求加速度时经常用到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设 T 为等分时间间
8、隔)(1)1T 末、2 T 末、3 T 末瞬时速度的比为v1 v2 v3 vn123 n.(2)1T 内、2 T 内、3 T 内位移的比为 x1 x2 x3 xn1 22 23 2 n2.(3)第一个 T 内、第二个 T 内、第三个 T 内位移的比为 x1 x x xn135(2 n1)(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为 t1 t2 t3 tn1( 1)( )( )2 3 2 n n 14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初速度为零,只在重力作用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特点: v00、 a g.(3)规律: v gt_h1/2 gt2_v22 gh考向二 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常用方法方
9、法 应用说明基本公式法基本公式指速度公式 v v0 at、位移公式 x v0t at2及速度位移关系式12v2 v 2 ax.它们均是矢量式,应用时要注意物理量的方向20平均速度法定义式 v 对任何性质的运动都适用,而 v (v0 v)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xt 12动中间时刻速度法 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某些题目中应用它可以简化解题过程vt2 v4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求解逆向思维法即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反向研究问题一般用于末态已知,特别是末速度为零的情况图象法应用 v t 图象,可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变
10、为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用图象定性分析有时可避开繁杂的计算推论法对一般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若出现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问题,应优先考虑用 x aT2求解.考向三 处理竖直上抛运动的方法1处理方法(1)分段法几个特征物理量(2)全程法:全程看作初速度为 v0(正方向),加速度 a g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2对称性特点(1)速度对称:上升和下降过程经过同一位置时速度等大反向(2)时间对称:上升和下降过程经过同一段高度的时间相等(3)能量对称:上升和下降过程中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动能、重力势能及机械能分别相等求解竖直上抛运动问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竖直上抛运动可分为竖直向上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和竖直向下的自由落体运动两个
11、阶段,解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可用整体法,也可用分段法自由落体运动满足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一切规律及特点(2)在竖直上抛运动中,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一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因此这类问题可能造成时间多解或者速度多解类型题之(二)“巧用转换法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思维转换法:在运动学问题的解题过程中,若按正常解法求解有困难时,往往可以通过变换思维方式、转换研究对象,使解答过程简单明了(一)转换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法将匀减速直线运动至速度为零的过程转化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二)转换研究对象将多物体运动转化为单物体运动将“多个物体的运动”等效转化为“一个物体的
12、运动” 运动图象及追遇问题考点考情:5 年 26 考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 追及相遇问题()基础梳理一、 x t 图象与 v t 图象1 x t 图象及认识(1)x t 图象中,纵轴表示位置坐标 x,横轴表示时间(2)x t 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斜率大小表示速度大小,正负代表速度方向(3)x t 图线中两图线交点表示两者在该处相遇5(4)若 x t 图象与 t 轴平行,则表示静止(5)x t 图象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出发位置坐标,横截距表示位置坐标为零的时刻2 v t 图象及理解(1)v t 图象中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其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而正负代表加速度的方向(2)v t 图象与坐标轴围
13、成的面积的意义是位移, t 轴以上与 t 轴以下面积所代表位移方向相反(3)两图象交点表示该时刻速度相同(4)图象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横截距表示速度为零的时刻二、追及问题中的临界条件1速度大者减速(如匀减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小者(如匀速运动);(1)当两者速度相等时,若追者位移仍小于被迫者位移,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间有最小距离(2)若两者速度相等时,两者的位移也相等,则恰能追上,也是两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3)若两者位移相等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两者间距离有一个较大值2速度小者加速(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大者(如匀速运动
14、);(1)当两者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2)当两者位移相等时,即后者追上前者考向一 两种图象的比较比较内容 x t 图象 v t 图象图象表示从正位移处开始一直做反向匀速直线运动并超过零位移处表示先做正向匀减速运动,再做反向匀加速运动 表示物体静止不动 表示物体做正向匀速直线运动表示物体从零位移开始做正向匀速运动表示物体从静止开始做正向匀加速直线运动物 体 的 运 动 性 质 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表示物体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运动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无实际意义 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读取运动学图象信息时的注意点:(1)x t 图象和 v t 图象中能反映的空间关系只有一维,因此 x t
15、 图象和 v t 图象只能描述直线运动,且图线都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2)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如果用 x t 图象来描述,从图象可知两物体起始时刻的位置;如果用 v t 图象来描述,则从图象中无法得到两物体起始时刻的位置关系考向二 对图象的理解及应用分析图象问题要“六看”点、线、面、轴、截、斜(1)看“轴”Error!(2)看“线”Error!(3)看“斜率”Error!(4)看“面积”Error!(5)看“纵截距”Error!6(6)看“特殊点”Error!考向三 追及、相遇问题分析1三种情景(1)初速度为零(或较小)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追匀速运动的物体,在速度相等时二者间距最大(2)匀减速
16、直线运动的物体追匀速运动的物体,若在速度相等之前未追上,则在速度相等时二者间距最小(3)匀速运动的物体追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在速度相等之前未追上,则在速度相等时二者间距最小2分析方法(1)物理分析法:抓好“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这一关键认真审题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在头脑中建立起一幅物体运动的图景(2)数学分析法:设相遇时间为 t.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 t 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 0,即有两个解(3)图象分析法:将两者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然后利用图象分析求解类型题之(三)用 v t图象法解决追遇问题1若用位移图象求解追遇问题,应分别作出两个物体的位移
17、图象,如果两个物体的位移图象相交,则说明两物体相遇2若用速度图象求解,则注意比较速度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利用 v t 图象解决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将两物体的 v t 图象画在同一图中,两条图线的交点对应两物体速度相同的时刻,这是分析物体是否相撞的关键点;两图线与 t 轴所围面积之差为相对位移,与 t0 时两物体间距比较可判断两物体是否相撞实验一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基础梳理一、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2会利用纸带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3利用打点纸带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能画出小车运动的 v t 图象,根据图象求加速度二
18、、实验器材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三、实验步骤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实验装置见上图,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4从几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始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
19、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以后依次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确定好计数始点,并标明 0、1、2、3、4、,测量各计数点到 0 点的距离 x,并记录填入表中.位置编号 0 1 2 3 4 5t/sx/mv/(ms1 )5.计算出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距离 x1、 x2、 x3、.6利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得各计数点 1、2、3、4、5 的瞬时速度,填入上面的表格中7增减所挂钩码数,再做两次实验7四、注意事项1纸带、细绳要和长木板平行2释放小车前,应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3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实验后先断开电源,后取下纸带方法规律一、数据处理1匀变速直线运
20、动的判断:(1)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 T 内的位移分别为 x1、 x2、 x3、 x4、,若 x x2 x1 x3 x2 x4 x3则说明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且 x aT2.(2)利用“平均速度法”确定多个点的瞬时速度,作出物体运动的 v t 图象若 v t 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则说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即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求速度的方法: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vn .xn xn 12T3求加速度的两种方法:(1)逐差法:即根据 x4 x1 x5 x2 x6 x33 aT2(T 为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求出 a1 ,
21、a2 , a3x4 x13T2 x5 x23T2,再算出 a1、 a2、 a3的平均值x6 x33T2a ( )a1 a2 a33 13 x4 x13T2 x5 x23T2 x6 x33T2 ,即为物体的加速度 x4 x5 x6 x1 x2 x39T2(2)图象法:以打某计数点时为计时起点,利用 vn 求出打各点时的瞬时速度,描点得 v t 图象,图象的斜率即为物xn xn 12T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二、误差分析1纸带上计数点间距测量有偶然误差,故要多测几组数据,以尽量减小误差2纸带运动时摩擦不均匀,打点不稳定引起测量误差,所以安装时纸带、细绳要与长木板平行,同时选择符合要求的交流电源的
22、电压及频率3用作图法作出的 v t 图象并不是一条直线为此在描点时最好用坐标纸,在纵、横轴上选取合适的单位,用细铅笔认真描点4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防止钩码落地,小车与滑轮碰撞5选择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舍弃点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6在坐标纸上,纵、横轴选取合适的单位(避免所描点过密或过疏,而导致误差过大),仔细描点连线,不能连成折线,应作一条平滑曲线,让各点尽量落到这条曲线上,落不到曲线上的各点应均匀分布在曲线的两侧解题方法系列讲座(一) 八法解决直线运动问题在处理直线运动的某些问题时,如果用常规解法,解答繁琐且易出错,如果从另外的角度巧妙入手,反而能使问题的解答快速、简捷,下
23、面便介绍几种处理直线运动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一、假设法假设法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的要领是以客观事实(如题设的物理现象及其变化)为基础,对物理条件、物理状态或物理过程等进行合理的假设,然后根据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分析、推理和计算,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二、逐差法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第 M 个 T 时间内的位移和第 N 个 T 时间内的位移之差 xM xN( M N)aT2.对纸带问题用此方法尤为快捷三、平均速度法8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时间 t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初速度 v0与末速度 v 的算术平均值,也等于物体在 t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 v .如果将这两个推论加以利
24、用,可以使某些问题的求解更为简捷vxt v0 v2 t2四、相对运动法以系统中的一个物体为参考系研究另一个物体运动情况的方法五、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需要牢记几个推论,这几个推论都是比例关系,在处理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时,首先考虑用比例关系求解,可以省去很多繁琐的推导或运算,简化运算注意,这几个推论也适应于与刹车类似的减速到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六、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是解答物理问题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对于某些问题,运用常规的思维方法会十分繁琐甚至解答不出,而采用逆向思维,即把运动过程的“末态”当成“初态” ,反向研究问题,可使物理情景更简单,物理公式也得以简化,从而使问题易于解
25、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解决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问题,可采用该法,即把它看作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这样, v0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速度公式、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公式、连续相等位移内的时间比公式,都可以用于解决此类问题了,而且是十分简捷的七、极值法有些问题用一般的分析方法求解难度较大,甚至中学阶段暂时无法求出,我们可以把研究过程推向极端情况来加以分析,往往能很快得出结论八、图象法图象法是物理研究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可直观地反映物理规律,分析物理问题,运动学中常用的图象为 v t 图象在理解图象物理意义的基础上,用图象法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如往返运动、定性分析等)会显示出
26、独特的优越性,解题既直观又方便需要注意的是在 v t 图象中,图线和时间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应该理解成物体在该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第一课时 重力、弹力、摩擦力考点考情:5 年 13 考 1.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形度、弹性胡克定律()基础梳理知识点一 力1力的概念: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力的性质物质性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相互性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受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施力)物体矢量性 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独立性 一个力作用于某个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这个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3.力的作用效果Error!4力的图示:
27、包括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知识点二 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大小: G mg.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4重心(1)定义:为了研究方便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作用的点Error! 2 位置 确定温馨提示91重力的方向总是与当地的水平面垂直,不同地方水平面不同,其垂直水平面向下的方向也就不同2重力的方向不一定指向地心3并不是只有重心处才受到重力的作用4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知识点三 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2.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3.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4.大小(1)弹簧
28、类弹力在弹性限度内遵从胡克定律,其公式为 F kx; k 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N/m.(2)非弹簧类弹力大小应由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求得知识点四 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2.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接触面间有弹力;(3)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3.大小:滑动摩擦力 F F N,静摩擦力 0F Fmax.4.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5.作用效果: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温馨提示1.摩擦力阻碍的是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2.受静
29、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运动3.接触面处有摩擦力时一定有弹力,且弹力与摩擦力方向总垂直,反之不一定成立.考向一 弹力方向的判断1根据物体产生形变的方向判断物体所受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与自身形变的方向相同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必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符合,依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弹力的方向3几种接触弹力的方向弹力 弹力的方向面与面的接触 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点与面的接触 过接触点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球与面接触的弹力 在接触点与球心连线上,指向受力物体球与球接触的弹力 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指向受力物体
30、4.绳和杆的弹力的区别(1)绳只能产生拉力,不能产生支持力,且绳子弹力的方向一定沿着绳子收缩的方向(2)杆既可以产生拉力,也可以产生支持力,弹力的方向可能沿着杆,也可能不沿杆1有接触不一定有弹力,这是物理解决临界问题的关键2杆的弹力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弹力方向时需特别关注的是:1绳与杆的区别,绳的拉力一定沿绳,杆的弹力可沿任意方向2有形变才有弹力,只接触无形变时不产生弹力3利用牛顿运动定律,根据物体运动状态确定弹力的方向考向二 滑轮模型与绳“死结”模型101跨过滑轮、光滑杆、光滑钉子的细绳两端张力大小相等2死结模型:如几个绳端有“结点” ,即几段绳子系在一起,谓之“死结” ,那么这几段绳
31、中的张力不一定相等3同样要注意轻质固定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作用力的方向需要结合平衡方程或牛顿第二定律求得,而轻质活动杆中的弹力方向一定沿杆的方向考向三 摩擦力的判断与计算1静摩擦力的方向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判定较困难,为此常用下面几种方法:(1)假设法(2)反推法从研究物体表现出的运动状态反推出它必须具有的条件,分析组成条件的相关因素中摩擦力所起的作用,就容易判断摩擦力的方向了(3)根据摩擦力的效果来判断其方向如平衡其他力、作动力、作阻力、提供向心力等用牛顿第二定律判断,关键是先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加速度方向),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 F ma)确定合力的方向,然后由受力分析判定静摩擦
32、力的方向例如,如图中物块 A(质量为 m)和 B 在外力 F 作用下一起沿水平面向右以加速度 a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摩擦力提供 A 物体的加速度, A、 B 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 ma,方向水平向右(4)利用牛顿第三定律来判断此法关键是抓住“摩擦力是成对出现的” ,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再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温馨提示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一定夹角2计算摩擦力的大小,首先要判断摩擦力是属于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然后根据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特点计算其大小(1)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根据物体所受外力及所处的状态(平衡或加速)可分为两种情况:平
33、衡状态 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来判断其大小变速运动若只有摩擦力提供加速度,则 Ff ma.例如匀速转动的圆盘上物块靠摩擦力提供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若除摩擦力外,物体还受其他力,则 F 合 ma,先求合力再求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并不一定是物体实际受到的力,物体实际受到的静摩擦力一般小于或等于最大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与接触面间的压力成正比一般情况下,为了处理问题的方便,最大静摩擦力可按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处理(2)滑动摩擦力的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公式 F F N来计算,应用此公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为动摩擦因数,其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FN为两接触面间的正压力,其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与接触面的大小也无关温馨提示在分析摩擦力的方向时,要注意静摩擦力方向的“可变性”和滑动摩擦力方向的“相对性” 关于计算摩擦力大小的三点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