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头 痛一、头部的痛敏结构 头皮、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和骨膜; 头颈部的血管和肌肉; 颅底动脉及其分支、硬脑膜动脉、颅内大静脉窦及其主要分支; 三叉、舌 咽、迷走神经及其神经节和颈 2 3 神经。 小脑幕上部由三叉神经支配,该区域病变主要引起面部、额部及顶前部疼痛;小脑幕下部(颅后凹)由舌咽、迷走神经和颈 2 3 神经支配,该区域病变主要引起枕部、耳后及耳咽部的疼痛。 脑组织本身无感觉神经分布,大多数硬脑膜、软脑膜、脑室管膜、脉络丛、软脑膜静脉、颅内小血管和颅骨没有或很少有感觉神经纤维分布,对疼痛不敏感。 如果头部的痛敏结构受到刺激、压迫、牵张都可引起疼痛;头颈部肌肉持续性收缩,颅内外动脉扩张、收
2、缩或移位,脑神经和颈神经受压、损伤或化学刺激等均为头痛的常见原因。二、头痛的分类 根据发病的缓急可分为急性头痛(病程在 2 周内)、亚急性头痛(病程在 3 个月内)和慢性头痛(病程大于 3 个月);急性起病的第一次剧烈头痛多为器质性病变, 尤须提高警惕,进一步查明病因; 根据头痛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头痛、中度头痛和重度头痛; 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头痛(如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等)和继发性头痛(如因外伤、感染、肿瘤等所致的头痛)。三、头痛的诊断原则 详细询问患者的头痛家族史、平素的心境和睡眠情况; 头痛发病的急缓,发作的时间、性质、部位、缓解及加重的因素; 先兆症状及伴发症状等; 详细进
3、行体格检查,并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如颅脑 CT 或 MRI 检查、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等。偏头痛 常起病于青春期,女性发病居多;间歇性反复发作,起止突然,间歇期如常人,病程较长;发作时以搏动性头痛为主,也可呈胀痛;一侧头痛为主,也可为双侧头痛或全头痛;头痛发作前有或无视觉性、感觉性、运动性、精神性等先兆症状,但发作时多数都伴有恶心、呕吐等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某些饮食、月经、情绪波动、过劳等因素可诱发,压迫颈总动脉、颞浅动脉、眶上动脉或短时休息、睡眠可使头痛减轻;查体一般无异常;一般无头部影像学的改变;家族史阳性有助于诊 断。 偏头痛1、无先兆的偏头痛诊断标准( 2011): A 符合
4、 B D 特征的至少 5 次发作。 B 头痛发作(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持续 4 72 小时。 C至少有下列中的 2 项头痛特征: 单侧性; 搏动性; 中或重度疼痛; 日常活动(如走路或爬楼梯)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避免此类活动。 D 头痛过程中至少伴随下列 1项: 恶心和(或)呕吐; 畏光和畏声。 E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 2、有先兆的(典型)偏头痛诊断标准( 2011): A 符合 B-D特征的至少 2 次发作 B 先兆至少有下列的一种表现,没有运动无力症状: 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包括阳性表现(如闪光、亮点、亮线)和(或)阴性表现(如视野缺损); 完全可逆的感觉异常,包括阳性表现(如针刺感)和(或)
5、阴性表现(如麻木); 完全可逆的言语功能障碍。 C 至少满足下列的 2项: 同向视觉症状和(或)单侧感觉症状; 至少 1个先兆症状逐渐发展的过程 5分钟, 和(或)不同先兆症状接连发生,过程 5分钟; 每个症状持续 5-60分钟。 D 在先兆症状同时或在先兆发生后 60分钟内出现头痛,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B-D项。 E 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 特殊类型的偏头痛 ( 1)眼肌麻痹型偏头痛:多有无先兆性偏头痛病史,反复发作后出现头痛侧脑神经麻痹,动眼神经最常受累,部分病例同时累及滑车和外展神经,出现服球运动障碍,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不等。多次发作后瘫痪可能持久不愈。应注意排除颅内动脉瘤和痛性眼
6、肌麻痹。 ( 2) 偏瘫型偏头痛:多在儿童期发病,成年期停止。偏瘫可为偏头痛的先兆症状,可伴有偏侧麻木、失语,亦可单独发生,偏头痛消退后偏瘫可持续10分钟至数周不 等。可分两型:家族型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半数病例与 19号染色体连锁,亦与 P Q型钙通道突变有关;散发型可表现为典型、普通型和偏瘫型偏头痛的交替 发作。 ( 3)基底型偏头痛:又称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儿童和青春期女性发病较多;先兆症状多为视觉症状如闪光、暗点、视物模糊、黑蒙、视野缺 损等,脑干症状如眩晕、复视、眼球震颤、耳鸣、构音障碍、双侧肢体麻木及无力、共济失调等,亦可出现意识模糊和跌倒发作。先兆症状多持续 20-30分钟, 然后出现枕颈部疼痛,常伴有恶心和呕吐。 ( 4)晚发型偏头痛: 45岁以后发病,出现反复发作的偏瘫、麻木、失语或构音障碍等,持续 1分钟至 72小时,并伴有头痛发作。应排除 TIA等。 ( 5)偏头痛等位发作:多见于儿童偏头痛病人,出现反复发作的眩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周期性呕吐,肢体或(和)关节疼痛,以及情绪不稳、梦样状态等,患者可无头痛发作或与头痛发作交替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