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有的老师上公开课,总要让学生分组讨论,如课堂不热闹,他心里不踏实,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心理压力 : 当前有些学者建议高中取消文理分科,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有从分科利于发挥特长、培养专门人才考虑,旗帜鲜明地支持分科的,也有认为分科不利于知识均衡,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赞同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而学生和家长们则普遍担忧如取消文理分科,学生的负担将会更重。 支持派:之所以文理大统一不好,一方面是因为人不可能是全才,任何人总会有所偏好,在搞好基础教育,学好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去有所侧重,让学生按其兴趣爱 好去学习,去发展,将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有利于发掘和培养专门人才。而文理大统一则无法做到
2、这一点。 另外,他认为,文理分科并不代表学生不全面发展。“学生可以先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学,去发展,而等以后自己感觉哪方面是短板,哪方面还需加强时,再去补,再去完善”。 现在的学生负担普遍很重,很辛苦,如再不分文理科,多学多考那么几门课程的话,学生负担势必更重,同时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兴趣爱好和天赋也势必会被过重的负担所湮没,“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专门人才的选拔”。 反对派 : 现在很多高中高一高二就分科,搞得 很多学生连很多基本常识都不懂。而现在中国人最缺少的就是人文精神,不分科有利于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另外,他认为,高中还只是基础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大学才要求专业教育,因此很
3、多人把高中的基础教育与大学的专业教育搞混淆是非常错误的。同时,他强调,不分科的前提是必须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在负担不太重的情况下,我相信大多数学生和家长还是希望能多学点东西,多懂点知识的。另外,古今中外那些真正的大师哪一个不是知识比较全面的人才?” 4. 结合你所申报的学科的课例,说说如何达成情感目标 许多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 肤浅化倾向,如目标模糊不清,语言品味如蜻蜓点水,拓展探究严重游离于文本等。这种倾向的产生从语文课堂教学层面来看,主要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出了问题。 一、关注“三维”,和谐共融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目标应在显性目标达成的基础上体现隐性目标的“三个维度”。因为语文课是语文实践课,所以
4、语文课程目标被“扩大”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三维目标上。“三维目标”不是一个直线性的目标,而是一个有机融合、螺旋上升的目标。 “速读课文,整体式概括;寻读课文,板块式积累;细读课文,多角度品味”。正是在 “速读、寻读、细读”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概括、积累、品味”的阅读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分类识记了语言知识点。 二走进文本,达成隐性目标。 教学目标有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两个方面,语文教学过程中,隐性目标的达成往往比显性目标更重要。 第一,注重语言积累、语感培养、感悟体验。 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这就是关注隐性目标即长远目标。“体验”具有多重涵义,语言的运用需要体验,光
5、靠讲规则不行,我们教的方法往往只是“一般规律”,如果我们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说不定还会有适合学生个性的读书方法。因此,我们不妨用“课程标准”的 精神来审视这个问题,注重于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自我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方法的体验和创造要比教师的授予更有意义。” 第二,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人文性,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本身应有的目标。语文课程不仅包含语言、文字、文章、文学这些东西,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也要关注。在实施的时候,我们不能脱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进行,不能搞思想道德的说教,应跟语文实践紧紧结合在一起。 有人担心,强调了人文性,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便可能会在课堂上直
6、通通的大讲特讲,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在目前的语文课堂 上,脱离语言环境、架空分析内容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将会成为今后一个阶段影响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语文教学需要加强人文性,但若把它与工具性对立起来,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 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
7、的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第三,利用“三论”,促进共生 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多种多样,如何选择运用,因人因课而异。我们认为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巧妙利用争论、讨论、辩论这“三论”策略,对于改变传统语文课的沉闷、低效和无味会大有裨益,它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言、思维和情感的发展。 第四、达成“三化”,全体共进。 传授知识是任何一门学科必不可少的任务,语 文也不例外。一节课下来,总有或多或少的知识点须要学生了解和掌握。长期以来,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方法主要靠死记硬背,背到后面忘了前面是常有的事。由于
8、缺乏理解,知识点之间也常常发生混淆,即使有的同学能记清,但面临运用时有的就不知所措了。所以传统课堂的知识教学几乎是囫囵吞枣地记些死知识。活化知识就是要求对知识在理解上记忆,在运用中掌握,达到活学活用。 我们以为“方法太少”的原因要么是老师教得少,要么是老师教了,学生掌握得少。前者是老师的教学理念问题,后者是老师的教学方法问题。毫无疑问,方法要教,正所谓“授人以渔”胜过 “授人以鱼”,只是“授渔”之法不能机械灌输,而要注重内化。方法的内化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习的方法通过必要的训练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能力,而不是作为一种“附加物”让学生去记。被内化了的方法犹如溶入了血液一般,已成为学生内在素养的
9、重要组成部分。 5. 一位学生因为上课“吃不饱”而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时,甚至扰乱课堂纪律,你是老师该怎么办?为什么? 一、说话要有亲和力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理解和宽容。 教师亲和力在本质上是一种爱的表现。只有发自肺腑地爱学生,才能真 正地亲近学生。课堂上和学生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语言要自然亲切,热情明快,做到活泼而不庸俗,文雅而不晦涩;对学生的提问、辅导、解答要不厌其烦;课下可以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交谈。学生学习上有失误或做了错事也能够循循善诱,给予正面指导。学生生活中有苦恼或痛苦,教师要给予关爱,即使是一句温暖的话语,也会让
10、学生心中燃起暖暖的爱意。 二、管理要有威慑力 教师亲和力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讲原则,该严肃的不严肃,处理违纪学生软弱无力,学生就认为你没脾气,自然也不会把你放在眼里。 首先要坚守原则,处事果 断有力。教师第一次上课就要给学生留下威严感。课堂上要对学生约法三章,只要学生违反了你的章法,你就要想法制止,特别是要牢牢盯住学生中的不安定分子,把一切不良现象消灭在萌芽之中。 三、讲课要有吸引力 教师讲课还要有吸引力。一节课 45 分钟,学生如果感到你讲课枯燥无味,就会产生厌倦和怠慢情绪,因此,提高教师讲课的吸引力,也是维持课堂秩序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提高教师讲课的吸引力呢?我认为: ( 1)讲课要用谈话法
11、,语言要有幽默感 讲课用谈话的形势容易贴近学生,师生之间也容易互动。一节课便会在提问、回答、设疑、解难、争论 的过程中悄然度过。如果教师语言幽默更能调动学生听课的热情,课堂气氛会显得轻松愉快。当然,不能盲目追求幽默风趣而脱离教学实际,那样只能华而不实,影响教学效果。 ( 2)授课方法要灵活,张弛有度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并牢牢吸引住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知识性要求学生有意注意,趣味性会使学生无意注意。两种方式相结合才能形成张弛有度,变化有序的课堂节奏。 ( 3)抓好一节课的三个关键点 每节课的三个关键点是开头、中间和结尾。刚一上课,教师不要急于讲
12、课,要让学生先坐好,准备好学习用具,同时要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十分钟后有些学生开始产生厌倦情绪,教师就要变换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甚至牺牲一分钟时间开个玩笑,活跃一下课堂气氛,学生就会重新焕发学习热情。每节课结束前几分钟,教师一定不要讲课,更不要拖堂,可对学生进行随堂检测,也可让学生做练习,因为,这时学生已感到困乏,教师如果继续灌输知识,学生就会产生反感情绪,很难产生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亲和力能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教师威慑力能遏制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教师讲课吸引力能让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 师只要在这三反面下工夫,就一定能控制好课堂秩序,并产生良好的
13、教学效果。 6. 有人说现在的班主任像保姆,如何看待? 班主任 作为教学班的直接管理者 ,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 ,又是思想品德的培育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在学生群体中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向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 ,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在日常管理中充当如下的多重角色。 一、“偶像”角色 学生对班主任了解的直接途径之一是听课。一 名优秀的班主任 ,前提条件是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班主任在学生学习生活中 ,除了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外 ,还要把做人的灵活运用多传授知。种种经验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上 ,班主任应成为学生的“活字典”和“百科全书” ,是同行中的佼佼者 ,以不
14、断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在做人上 ,班主任更应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审视”现象 ,他们不再盲目崇拜班主任 ,而是经过其观察、审视、评判之后才决定一名班主任能否从内心接受 ,有无受到尊重的资格。在他们的审查中 ,如果班主任缺乏学生所期望的才能和 品行 ,就很难成为他们心中的“偶像” ,因此也难以通过其“审视”关。班主任要扮演好这个角色 ,在学生中赢得较高的声誉和地位 ,就应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业务能力、高尚的人格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广泛的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才能。 二、向导角色 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必须对全体学生的全面和健康成长担负起责任。笔者通过十几年的
15、班主任工作实践认为 :在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不宜充当看守、保姆、警察的角色。班主任如果像警察那样 ,对学生的 教育 管理采取死守、死看、死盯的办法 ,必将严重束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阻碍其个性的社会化发展 ;班主任如果一味地对学生放任自流 ,姑息迁就 ,就又像保姆一样被牵着鼻子走而一筹莫展 ,其结果只能滋生他们的不良习惯 ; 学校生活是中学生漫漫人生路途的一个重要阶段 ,班主任应在其成长过程中扮演好向导的角色 ,引导学生明确哪条路是人生坦途 ,哪条路是死胡同 ;哪段路有危险要谨慎当心 ,哪段路虽险峻却风光无限。对于迷失了方向或误入歧途的学生 ,班主任更应像灯塔和路标一样 ,指引着他们步入人生正
16、道。 三、心理医生角 色 班主任作为学生最值得信赖的导师 ,应该在此领域先行一步 ,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 ,是自己具备相应的心理医生知识 ,把学生从自身心理脆弱敏感 ,意志薄弱 ,缺乏自信 ,抗挫折能力差以及行为表现异常等心理疾患中解脱出来。鼓励他们敢于向班主任表达思想 ,坦露心声 ,交流感情 ,从而让班主任对症下药 ,化解学生的心理疾患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融洽人际关系的方法 ,一应对紧张的学习压力和人际压力 ,促进他们认知结构和情感态度模式的变化 ,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选择与评价 ,解决在学习 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更好的适应不
17、同的环境 ,保持并强化健康的心理。 在动态的教学管理过程中 ,班主任时刻不忘经常深入学生中间 ,及时发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生活习惯及学习状况 ,积极主动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和专业水平 ,力求在教学和班级活动中充当好偶像角色、向导角色和心理医生角色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让全体学生从认知和情感上 ,积极主动的接受班主任的引导和管理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7. 现代社会作为合格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 、师德 师德是教师在 从事教育劳动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师爱是师德的核心,这种爱是神圣的,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
18、从而信其道,教育就实现了它根本的功能。教师的行为必须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影响、正确引导的作用。一个师德良好的教师不但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还可以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业务素质 教师的业务素质就是指在国家学校教育制度所限定的学制系统内,取得不同级别科类教师资格的教师,在履行相应职务时所应具备的学科门类知识和所应达到的能力水平。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肩 负人才培养使命的教师,应该具有能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 、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正常状态的思维、观察、记忆、注意等智力因素和意志、兴趣、情感、性格、气质等非智力因素的状态。要培养心理
19、健康的学生,教师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对学生的爱心,对事业的责任心,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果一个教师能够豁达地看待一些问题,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对待人生,那么他不但可以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还可以 影响到自己的学生,使他们能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把握好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审美素质 审美素质是一个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一种能力。审美素质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审美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想
20、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把美带给学生,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 、人格魅力 教师人格是教师道德品质、学识才能、为人处世、心理品格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品格特征,是教师素质的集中体现。现在教育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人格,这 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形成;有助于促进学生成长;有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总之,教师要以其渊博的学识、开拓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使他们不仅学到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懂得做人的道理,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 世纪对教师素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集中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这既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深刻反思,也是向教师素质提出的严峻挑战。任何国家要想
21、实现经济腾飞并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根本的出路是发展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8. 在你的教案设计中,体现了哪 些课程理念? 1. 备课不等于备教案。 它有两层意思 :从广义上讲 ,是学习 ,生活 ,阅读 ,积累 ,理论学习等。从狭义来讲是设置预案 ,设定程序预设。其基本要求是三备 :备教材 ,备学生 ,备方法。它以语文教学为核心 ,涉及到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既包括写在备课笔记上的有形教案 ,更指融入教师心田的无形教案。 2. 课前的教学设计并不等于设圈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教师预期的不一定一致 ,教师的一次次启发就回落空。虽然教师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原先的教
22、学设计 ,但对学生按自己的认知水平所提出的“好的意外发现”就只能舍弃不顾了 ,要知道有时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是多么的珍贵啊。 3. 备教案不再是一味的备师案。 变教案为学案 ,变师案为生案 ,使教案成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案 ,使教案为学生而备 ,使教案为学生而服务 ,使教案去适应学生 ,变“以教论学”为“以学论教”。教师要重新考虑学生的角色 ,把学生真正作为主体来看待 ,认识到学生不是大容器。在教案设计的基本理念上 ,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学生怎样学” ,要知道自己的引导 ,启发 ,点拨知识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只有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 ,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这样才
23、 是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案上加以落实。 4. 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备课需要确定的重要内容 ,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会影响整节课的方向 ,具有导学、导教和导评的功能。 5. 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备课中 ,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方法设计教学效果必然是不同的。如 :在三年级古诗山行和枫桥夜泊的教学中 ,如能利用学生对绘画的兴趣 ,让他们边理解古诗的意思边想象着把它的内容画出来 ,那么这堂课的效果一定很好。 6. 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基于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 ,在备课时 ,我们可以对 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挖掘等个性化的工作。比如 ,可以考虑在原有教材中 ,
24、搜集更多的背景素材提供给学生 ,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7. 尝试多样的书写形式 根据学法的需要对备课用不同的的书写形式。 8.探索科学的备课方式及技巧。 当前 ,小学教师工作繁忙 ,尤其是语文教师 ,基本上担任班主任工作 ,更加显得忙碌。备课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环节 ,在新的理念下 ,需要改进的问题还很多。比如 ,把教学反思纳入备课的内容很有必要 ,教学以后趁记忆犹新 ,进行分析反思 ,在备课本上 ,写下执教时最深的体会或疏漏之处 ,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 ,为今后 的教学提供借鉴。 9. 结合你所申报学科的课例,谈谈你的主要教学方法极其依据。 (一 )阅读法 (朗读、默读、背诵 ) (二
25、 )讲授法 (讲述、讲解、讲评、讲演、复述、讲读、讲练、说书法 ); (三 )对话法 (问答、谈话、讨论、辩论 ) (四 )实践法 (观察、调查、访谈、参观、实验、考察、考证、游戏、交往、旅游、实习、见习、练习、作业等 ) (五 )电教法(照相机、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广播、电视、电影、录相机、语音实验实、电脑、网络、多媒体) (六 )研究法(问题 解决式;课题 探究式;实验 论证式) (七)自学法(自学 辅 导式)(卢仲衡、魏书生) (八)其他教育教学的方法举隅: 1、语感教学法 (洪镇涛、王尚文) 2、思路教学法 3、情感教学法 (于漪) 4、案例教学法 (根舍因、克拉夫基) 5、点拨教
26、学法 (蔡澄清) 6、情境教学法 (李吉林) 7、反馈教学法(刘显国) 8、欣赏教学法 9、活动教学法 (杜威) 10、愉快教学法 (上海一师附小等) 11、创新教学法 (奥斯本、吉尔福特、陶行知 12、图示教学法 (王松 泉) 10. 课堂上,若有学生提出超出教学内容的问题,你打算怎么办?并说明理由。 直说,“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好,说明你认真思考,在座的其他同学有没有谁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对这个问题也了解的不多,等我以后知道了再和你讨论讨论。” 切忌不要让面试的人觉得你有不懂装懂的习惯,搞学问的人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不可误人子弟。 11. 有人说,教师要分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一桶水,如何
27、评价这一观点?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发挥引导作用,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但扮好这一角色需要教师 认真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适时地驾御课堂。在今天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满足于自己的“一桶水”,并只能从这“一桶水”中不断地向学生的碗中倒水,而最终学生得到的充其量就是教师的这“一桶水”,况且教师这桶水仍然是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几年前获取的“陈水”,学生需要的这碗水也远非教师的这桶水所能给予满足的。因此,课堂上教师唯有一味地讲解传授,避免课堂上的节外生枝,课堂难免沉闷。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被弗莱雷形象地称为“储蓄式教育”,学生就像是银行里开的“户头”,教师则是“储户”,教
28、师进行讲授,进行存款,而学生则被动地听 讲、接受、记忆和重述,进行储存。师生之间的这种“你储我存”取代了相互的交流 学生“户头”里的存款越多,他们发展批判意识就越少,未来的他们只能成为被动的没有创造力的劳动者。 学生一旦不依赖老师时,他的内心才会出现一个强大的自我,变得更有自信。越自信,越强大;越强大,越爱学;越爱学,越会学,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焕发出极大的潜力。 “一泉水”与教师读书活动 教师要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必须更新思想,摒弃“一桶水”观念,走下师坛,不断汲取知识,与学生共同进步,才能达到教学 相长。 首先,读书是更新观念的有效途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当
29、前正是新课程的全面实施阶段。 其次,书本是更新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的知识大多是几十年前由老师传授的,而今面临知识爆炸,学习知识、更新知识的最好老师是“书本”。教师要多读一些自己专业、学科知识的书,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本学科知识发展现状,了解各方面有益信息,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在课堂上有底气地与学生交流对话,在对话中提升自我,在互动中达到教与学的和谐,教师的这桶水才能变成一泉活水。 教师切莫满足于有“一桶水”,应该确立:要给 学生一碗水,教师应有一泉水的思想。这一眼源源不断的泉水,必将成为助推当前教学改革的动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 当学生被科任老师误解而
30、与他发生冲突时,你作为班主任该如何处理,为什么? 作为班主任要十分注意协调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 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领导者,也是班级工作的核心,他们与任课教师相比,在学生们心目中的位置往往是有区别的,有些学生惧怕班主任,对班主任的话听之任之,而对任课教 师却不屑一顾,所以课堂教学中会有许多学生因违反课堂纪律而与任课教师发生矛盾,这既影响了任课教师的上课情绪,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在每一个学期开始时班主任要利用班会向同学们介绍每一个任课教师,要着重强调任课教师的优点、特点,使学生们在思想感情上能先接受每一
31、个任课教师。作为一名班主任不仅要让同学们接受自己,也要让同学接受每一个任课教师,同学们能在思想感情上先接受任课教师,这就使每一个老师更快地进入角色。 二 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学生的信息。 作为一名班主任做好这一点非常重要。班主任一定要把学生反映的问 题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使其能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任课老师及时地了解学生对自己所上的课的反映是非常重要的,这不致于使一些在教学方法上偏差的教师走得太远。 三 正确处理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个别学生在课上与任课教师发生矛盾是很常见的,班主任对这一类问题的发生一定要冷静,耐心地听取任课教师的陈述和意见,要设身处地的理解
32、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公平公正的处理,既要考虑学生的自尊心也要考虑教师的威信。 四 认真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建议。 学生在班主任面前的表现与在任课教师之间的 表现往往是不大一样的。由于班主任在学生心中的特殊性导致了学生在班主任面前往往有所保留,但在大多数的任课教师之间学生不会有这种顾虑,所以任课教师所反映的一些问题往往是学生们真实的一面,班主任不能不重视这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13. 你认为造成教的人辛苦,学的人痛苦的原因是什么 教育管理者指挥方向有误。有什么样的指导方针,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有些教育管理者嘴上说的与实际做的大相径庭,骨子里关注分数关注升学率的本质始终没变。不是他们的理念不先
33、进,认识不到位,而是除了抓分数抓升学率之外他们拿不出更有效的管理办法。领 导向学校要升学率,学校向学生要分数,这样教师能不苦学生能不累。 学生缺乏学习内驱力。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只有兴趣的驱动而引发对学问孜孜探究是远远不够的。为跳出农门而学习,为将来有个好工作而学习虽不太高远,但是的确是许多学子的动力。当生活的富足条件的优越已经让孩子感觉到别无他求时,那说教还能有多大意义。为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学生初中毕业不知道正负数。不是我们的学生不聪明,而是他们不愿学习,甚至排斥。 14. 有的人认为,全面发展等于全面平庸,你赞成这种观点嘛?为什么? “全面发展”不等于“全面平庸 ” 首先,全面
34、发展与个体追求并实现优秀、杰出乃至卓越是一致的 这种一致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本身就是优秀、杰出乃至卓越的人才。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个体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多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个体如果比群体中其他成员得到了更多方面素养的提高,那么他往往是更为优秀和杰出的人。学生也只有在身体、智力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才可能成为优秀、杰出的人。 其次,全面发展是个体追求并实现优秀、杰出乃至卓越的基础和前提 一个人是否优秀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个体所处环境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等是 影响其能否追求并实现优秀、杰出乃至卓越的外在客观因素。在这些外在因素大致相当的情况下,个体能否成为优秀的人才
35、则取决于其内在素质是否得到了全面、充分的发展。一个人的各方面素质得到了越充分的发展,就越可能超越众人。 有一个比喻说,人的各种知识就像木桶,桶边的木板有长短,要有效增大木桶的容积,就要增长桶边,特别是最短的那块板。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桶底 一个人的道德水准。桶边再长,如果没有了桶底,这个桶就无法装东西。就学生个体而言,如果其获得了比较全面的发展,他的基础就会更高一些,进而他在社会上往往会有更多的 成为优秀、杰出人才的机会。从目前中小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我们不仅应将道德品质视为“桶底”,而且应将身体素质等也视为“桶底”。 15有的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分了快慢班,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目前
36、分“快慢班”、“重点和非重点班”现象在一些初、高中又有“抬头”趋势。教育界资深人士则认为,这是应试教育的“恶果”。 分“快慢班”大概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入学时以分数高低分班,分为“重点班”和“普通班”,或“快班”和“慢班”,有的在此基础上还分出“尖子班”;一种是毕业班分“快慢班”,为确保一定数量 的“优质”学生能顺利升入高一级学府,配备最好的师资,追求较高的升学率;还有一种就是利用模拟考试、月考等成绩,选拔一定数量成绩较好的学生,利用课后进行加强训练。 但近一段时间,分“快慢班”的做法又有“回潮”趋势,有的学校还为这些班取了好听的名字,如“实验班”、“潜能班”、“交流班”、“特色班”等,不一而足
37、。据一位老师介绍,“快班”、“重点班”往往配备最好的师资,班任和科任都是学年组里最好的,学生还常常能吃到“小灶”。相比之下,一些学校对“慢班”则干脆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 追求升学率已成为学校分“ 快慢班”无可回避的“终极目标”。 家长方面: “快慢班”给学生带来的“竞争”机制让许多家长忧心忡忡。他们认为,分“快慢班”对孩子不公平。孩子教育应全面发展,“慢班”严重挫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 孩子被分进“慢班”的家长们,有的能够理智对待,鼓励孩子努力学习;有的则同孩子一样一蹶不振;还有的气急败坏指责孩子不争气,由此导致家庭矛盾的情况也不鲜见。 “进快班未必就好。”一位孩子家长告诉记者,他的儿
38、子被编入“快班”后,由于周围的同学成绩都很好,心理压力 特别大,总怕被落在后面,每天学习都到后半夜,现在变得沉默寡言,还患了轻微的神经衰弱。这位家长说,本以为进“快班”后,良好的学习氛围会让孩子更加努力,谁知道他的压力会这么大。其实,孩子的身体是最重要的,现在真怕他出什么事。他认为,孩子的学习有好有坏,但不是“快慢班”所能决定的。 学生方面 据了解,“快班”的少数学生,肩负着为学校“创优”的担子,压力非同一般;而身在“慢班”的大部分学生会觉得受到区别对待,心理上受到歧视,稍有疏忽就会自暴自弃。所以,绝大多数孩子都成了受害者。分班拉大学生差距。 在一些 学校,“快班”、“重点班”和“慢班”、“普
39、通班”的学生之间极易形成偏见。有些“快班”的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认为,“慢班”的学生都是“差生”,而有些“慢班”的学生又认为“快班”的学生都是“书呆子”。 专家态度 有关人士认为,“快慢班”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评价机制是造成这种不平等现象的关键因素,现在迫切需要改革评价制度,不仅是改革学校的评价制度,更要改革学生的评价制度。 以往,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往往以升学率“说话”;现在,升学率虽然还是个重要指标,但评价标准已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教 育主管部门正着重拓展优质学校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大对学校硬件与软件设施的建设工作,让每名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16. 教学中教师对表现
40、好的学生进行实物奖励,你对这样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同意:这种方法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使他们消除悲观情绪,增强学习的信心。 奖励是教师控制课堂秩序的重要手段,以鼓励学生产生教师期待的行为。但是要注意在进行奖励的时候,有些同学每次努力的举手发言或者认真完成作业,往往是冲着老师的 奖励来的,一旦得到奖励,就懒散下来。另外一堂课老师的奖品奖的多,反复多次,奖品尽数忘少数优势生手心里,反而抑制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运用奖励是,要有放矢的奖,让学生明白奖励不是最终的目的。 反对:不少教师对“奖励”、“鼓励”与“激励”分不清,认
41、为激励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奖励。于是在研讨课中,有的教师精心准备了自制的动物卡片,红五星、小贺卡,甚至自己掏钱买了鲜花送给学生以示“激励”。这与不少家长用钱奖励孩子学习成绩的做法大同小异。“奖励”通常是一种以荣誉授予或物质给予形式的一种对接受者的某种行为的认可、鼓 励方式,但“激励” (激发鼓励 )无论内涵还是外延,要比“奖励”丰富得多,在达到“鼓励”效果中,侧重点在于“刺激”、“激发”,注重激励对象的内心深处的感受、注重激励对象潜能的激活。如果一味地在课堂上对学生过多过滥地进行物质“奖励”,只会强化孩子的物质占有欲,从小就使学生沾上“物欲横流”的俗气。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教师不能以实物奖励包
42、办“激励”,教师要掌握评价的“火候”与适于不同学生的激励方式,评价不能过俗(单一的物质奖励方式)、过滥(没有针对性)、过空(注重表象,清淡如水)、过泛(没有明确的被评价对象),要 以“激”(激活学生沉睡的思想情愫和潜能)为主线,以“励”终极价值取向,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多变地采用短、平、快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思考过程、活动过程进行发展性评价,方式上要具有多样性,有口头的、书面的、学生互评等等,并将课堂评价与学生的成长记录袋、素质教育发展报告手册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课堂中的评价成为学生成长中的一块厚重的基石。 17. 一些学生中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对解决这一问题你有什么建议? 应
43、试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教改纲要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 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 2005 年, 11 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加速推进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改革重要内容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覆盖全国所有小学和初中。除广西、青海外,其余省份都进行了高中课程改革。 但是,高考传导的升学压力依然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改革以高考为代表的人才评价制度势在必行。纲要提出,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强化人才
44、 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中国有句古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当今社会重视知识程度更甚于古人,家长为使孩子考上大学,从小学开始就要孩子全身心读书。可当这些高分才子从大学走出来时,所作所为却仍然像个孩子,不懂得人情世故,与社会格格不入。 这是因为家长为了孩子取得高分,剥夺了他们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和人际交往的机会。这样,孩子就没办法明白他人心理、了解社会规范、理解人际情境,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化解矛盾、表达情感,也没时间体验悲伤、难过、感恩、孝顺、共同的喜悦 等。加之在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自视甚高、偏激、不尊重人。这样的人走出“象牙塔”,会让别人感到幼稚
45、、固执,从而容易遭受嘲弄、排斥。 学校需要的是考高分,社会需要的是会做人。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早期社会化时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个时期,社会化起来非常困难,常常导致社会适应不良。因此,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重视孩子的早期社会化,除了学习,还要引导孩子进行人际交往、情感互动等,使孩子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对于社会化已经不足的人,鼓励其与最亲近、最安全的人进行沟通训练,点评周围 人和事,然后逐渐扩大交往范围。同时,还可让他们多观看心理剧或生活剧,练习写心理日记,以便及时发现自己在交往中出现的错误。 18当一个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不当被大家嘲笑时,作为老师该如何处理?为什
46、么? 1在班上做好教育引导工作,指导学生哪些方面是值得提倡的,哪些方面是不应该做的。同学之间要互相鼓励,切莫嫉妒、打击报复和互相嘲讽。其次,在班上召开有关这方面的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嫉妒、打击报复和互相嘲讽同学提问问题的危害。通过活动,统一同学们的认识,提高同学们的合作意识,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上课回答问 题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2教师要精心设计所要提问的问题 ,让学生感到能回答 ,或者跳一跳就能回答的问题 .另外 ,在选择回到的对象上要有得放矢 .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这样才能让学生开口回答问题 . 3教师尊重学生,有效疏通师生情感,学生就取信于师,乐意听凭教导;教师教态亲切感人,
47、语言幽默风趣,富有吸引力,课堂气氛就显得愉快和谐,学生就能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相反教师高高在上,表情严肃僵硬,学生自然会望而生畏,小心谨慎地抑制自己的行为。想要让生性胆小的学生也能勇敢地举起自己的小手,教师需要将重心下移,俯下身子,多和学生 谈心做朋友,做一个平易近人、值得学生信赖的老师。 4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及时鼓励。 对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好的学习结果应及时给予肯定,这种强化机制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进一步达到学习目标的愿望。 5针对学生的表现具体评价。 要针对学生的表现具体评价,不能过于笼统,使学生听起来糊里糊涂的,只说一句“你真棒!”、“太好了!”“你真了不起”等类似的激励,其效果就不如具体评价的效果好。 6鼓励方式要灵活多样。 教师或运用语言、或通过爱抚、或传递微笑、或耐心等待、或物质奖励只有在教学中 巧妙运用各种各样激励的手段,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兴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