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对中国的政府改革有何现实意义? 答 :中国在 20 世纪 80年代中期正式选择了以官僚制作为政府管理改革的基本模式,包括政府组织结构、组织管理,以及公务员制度等,除了“分设政务官和事务官、事务官实行政治中立”这一点外,中国接受了官僚制中所有的理念和方法。以 1993 年中国政府颁布的公务员暂行条例为标志,中国政府官员管理体制进入了相对规范化的时期。 但是,中国政府在进行官僚制化的改革中,实际上面临了多重挑战。其一,现代中国的主流社会尚处在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之中,因此,事实上不可能按照韦伯式的官僚制 理论建立典型、规范化的与工业文明相匹配的政府官僚体制。其二,中国有着无与伦比的官
2、吏制度的历史传统,传统中的某些理念如组织中人格化关系和上下级的人身依附,与现代官僚制是格格不入的。其三,以官僚制理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模式在经历了近百年的辉煌之后,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遭到普遍的质疑和批判。针对官僚制的批判主要包括价值和技术两个层面。价值层面,官僚制导致民主的萎缩和人的异化。技术层面,官僚制是一种缺乏学习能力的行政模式。因此,西方国家开始了一场改革传统官僚制模式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20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新公共管 理运动的理念进入中国,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并被应用。中国政府的改革面临来自传统和后现代的双重挑战。中国政府既需要紧跟国家工业化的进程而建立规范的官僚制度
3、,又需要跟上世界主流社会的发展进步、改革建设中的官僚制度。这对中国政府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如何应对这项挑战,关键要明确中国政府改革与西方政府改革各自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主要的问题是僵化,缺乏创新和学习能力,我们的主要问题则是腐败、行为不规范和效率低下。前者出现的背景是过度官僚化与迅速变化的环境之间的冲突,以及“后物质社会”与官僚制 之间的价值冲突;后者的原因则包括政府权力过大、民主化程度较低、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法理型文化、缺乏成就取向等职业精神、激励机制不健全等等,是官僚化程度不足引起的。因此,中国目前行政改革的迫切要求不是抛弃官僚制,而是继续完善官僚制,并在官僚
4、内部对官僚制进行完善。 2. 进行信息沟通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答: 进行信息沟通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一,信息沟通的渠道要被组织成员所明确了解。 第二,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要有一个信息沟通的明确的正式渠道。 第三,信息沟通的路线必须尽可能 地直接和简短。 第四,必须经常利用完整的信息沟通路线,以免产生矛盾和误解。 第五,作为信息沟通中心的各级管理人员必须称职。 第六,当组织在执行职能时,信息沟通的路线不能中断。 第七,每一个信息沟通都必须是有权威的。 3. 斯密、萨伊、巴贝奇 的分工理论 答 : 主张分工是工业革命时代的特点,管理因为分工而变得重要,分工因管理而更为发展,唯其如此,
5、很多管理思想家都对分工有过论述。这里主要介绍斯密、萨伊、巴贝奇的观点。 第一,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源泉 。 第二,制约分工的因素及分工的利弊。 第三,分工与人力资源成本。其一,巴贝奇将劳动分工扩大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其二,关于分工与分配的关系。 第四,工场手工业与工厂制分工的区别。斯密和巴贝奇的分工理论都是以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为基础的。 尤尔比斯密和巴贝奇更敏锐的抓住了这两种分工的实质。 4.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 答: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起源于欧美,其理论萌芽于本世纪 20 年代,在 50 和60 年代形成了战略管理的概念和战略规划, 70 年代进一
6、步发展为战略管理的热潮,随后一段时间 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陷入了低谷,到 80 年代中期以后得到复苏,在 90 年代战略管理理论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战略管理理论经历了兴起高涨低落复苏这一非同寻常的过程,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原因和经济背景。 (1)经济发展与理论观点的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管理理论发展的方向、性质和历程。同时,管理理论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一种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 2)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兴起高涨低落复苏这一非同寻常的过程,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有着强劲的生命力,也说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能够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5 管理思想史
7、的历史分期 答: 管理思想史的演进历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大阶段: 第一,早期的管理思想阶段( 18 世纪中叶以前)。这一阶段是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中世纪的管理思想。当然这一阶段的理论是不系统的,较多来自管理经验的总结,还谈不上独立的管理理论的产生。因此,人们也习惯称之为前科学管理理论阶段。 第二,古典的管 理思想阶段( 18 世纪 60 年代 20 世纪 30 年代)。 18 世纪60 年代以后到 19 世纪末,西方国家相继开始并完成了工业革命,革新了社会生产关系。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工业革命后产生的管理思想开始,中间经历科学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古典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第三,行为科
8、学的管理思想阶段( 20 世纪 30 年代 50 年代)。以梅奥和巴纳德等管理思想家为代表,通过霍桑试验与梅奥人群关系理论对管理科学进行了一场行为主义的革命,在管理的研究中强调人的社会特性的重要作用。这一阶段的管理思想集中表现为运用心理学、社会学、行为 科学的知识和原理研究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扩大了管理思想的研究视野。人际关系学说、个体与团体行为研究、需求与激励理论等等研究成果对于丰富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现当代的管理思想阶段(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这一时期学术界又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信息技术革命之前为第一个阶段,划分为现代的管理思想
9、;信息技术革命(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为第二个阶段,划分为当代管理思想。 6哈默尔与普拉哈拉德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答 :哈默尔与普拉哈拉德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 ,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它说明核心竞争力是通过企业自身学习长期累积的结果,不是企业通过要素市场购买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方面的积累和整合过程。 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决定性投入,是制定和实施获得高于平均水平利润率战略的决定性因素,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它说明企业在战略管理实践上,要从自身资源和能力出发,在自己拥有一定优势的产业
10、及其相关产业进行经营活动,避免盲目进行非相关的多元化经营。 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确定至少 有三种检验方法:首先,核心竞争力能够为公司进入多个市场提供方便。第二,核心竞争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可感知价值有重大贡献。第三,核心竞争力是竞争者难以模仿的。它表明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竞争优势。只有那些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和能力,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的有关思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双重意义。从理论上讲,核心竞争力界定了企业有效的战略活动边界,提高了企业竞争战略的层次。一方面它克服了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模型涵盖企业内部所有 方面的过度宽泛性,表明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能力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另一方面,它将企业竞争战略提高到为未来而竞争的层次,将企业竞争优势的生成问题转化为维系竞争优势的问题。从实践上讲,它对企业的多元化战略选择提供了指导。它告诫企业在进入相关市场领域时,要避免掉入“机会陷阱”,就必须从其内部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出发。同时 ,它也为企业管理层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在保持与培育现有的核心能力同时,要着眼于新的企业核心能力,以应付挑战,而这又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