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中小学图书室育人功能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就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在左右门,用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中小学图书室育人功能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清代,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书家乐以此酬应赠答,文人好将此雅悬斋壁,撰写楹联蔚然成风。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楹联的风俗。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