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耳鸣诊疗流程及病例分析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余力生 耳鸣的基本诊疗原则 耳鸣常是某种疾病的伴随症状,耳鸣的基本诊疗原则是明确并治疗原发病。 针对原发病治疗后,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耳鸣,经甲状腺片治疗,患者耳鸣多可自行消失。颈椎病引起的耳鸣,积极处理颈椎病变后,有70%的患者耳鸣可减轻或消失。 病因不明者则要根据专科检查结果进行分类,确定病变部位,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耳鸣的治疗原则 大多数病因不明。 急性耳鸣要积极治疗,治疗原则同突发性聋。 慢性耳鸣的治疗原则是缓解症状,控制伴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耳鸣分类 主观性耳鸣 客观性耳鸣 客观性耳鸣 血(管)源性 肌源性 咽鼓管源性 血管搏动性耳鸣
2、 动脉性:用听诊器多可听到。按压血管后耳鸣一般不缓解。常为咚咚声或压迫听神经后出现搏动性高调耳鸣。 静脉性:不能用听诊器听到。按压血管耳鸣常可缓解。常为嗡嗡声或吹风样。耳鸣频率匹配常为低调。 血管搏动性耳鸣 可由血管内的血液湍流引起。可通过听诊或者用声波记录仪记录下来。凡血管搏动性耳鸣,须对颅骨 和 颈动脉 行听诊检查。这种耳鸣对纯音听力影响不大,但对语言分辨可产生明显影响,因它对声信号有明显的内源性掩蔽作用。血管性噪声是真正的声学振动,只有当它的响度很大,并且频率谱较宽时才能被掩蔽。患者感觉到的耳鸣响度就是掩蔽所需要的响度,非常可靠。这一点与主观性耳鸣不同。真正的宽带噪声性耳鸣,包括血管性噪
3、声,用纯音和窄带噪声是无法掩蔽的。 血管搏动性耳鸣 如果血管病变在中耳(如颈静脉球体瘤)常常出现传导性聋。声阻抗常能记录到与脉搏同步的阻抗变化。常见的血管病变原因有: 颅外血管病变 :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颈静脉 -动脉球体瘤、动静脉瘘、血管瘤、心脏病、心力衰竭等。 颅内血管病变 :动静脉瘘、动脉性假性动脉瘤、颈静脉球体瘤、残存的镫骨肌动脉、椎动脉硬化等。 因为此类疾病的手术治疗有相当的危险,因此对血管搏动性耳鸣要作出详细的诊断。 肌源性耳鸣 横纹肌正常收缩时可以产生一种“肌肉音”,可以通过听诊听到。有时在安静的情况下可以听到咬肌的收缩。这种耳鸣很少见。肌源性耳鸣患者感到有一种“卡塔”音,可以向一侧或两侧耳放射。旁人可直接听到,或者用听诊器听到。肌源性耳鸣的声音可以有很大的变化。往往使病人感到异常烦躁。有些病人可以在 生气 或 注意力集中在咽部时 自主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