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农业系统构建研究-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滴答 文档编号:1299500 上传时间:2019-02-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农业系统构建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南阳师范学院 20XX 届毕业生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农业系统构建研究 完 成 人: 班 级: 学 制: 专 业: 地 理科学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 录 摘要 . ( 1) 0 引言 . ( 1) 1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条件 . ( 2) 1.1 生态农业现状 . ( 2) 1.2 自然因素 . ( 2) 1.3 经济因素 . ( 3) 2 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 ( 3) 2.1 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 ( 3) 2.2 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 4) 2.3 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供水水质 . ( 4) 2.4 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

2、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 ( 4) 3 研究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以西峡县“菌 /牧 -沼 -果 ” 模式为例 . . ( 4) 4 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建议 . ( 5) 4.1 发展生态农业需要遵循的原则 . ( 5) 4.2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 ( 6) 4.3 运用现代农业技术 . ( 6) 4.4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 ( 6) 参考文献 . ( 7) Abstract. . ( 7) 第 1 页(共 7 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农业系统构建研究 摘要 :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

3、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本文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农业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地已发展起的“畜牧 -沼气 -种植业”模式的实际例子来研究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探索在该区构建生态农业系统的必要性。分析结果表明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改善了研究区的地理环境,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以及为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区提供高质量的水源提供了保障,实现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多重效益,同时为该区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的构建提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农业系统构建;可行性;建议 引言

4、生态农业是在环境 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指导下 ,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 ,运用系统工程和现代化农业科技成就 ,因地制宜地将农、林、牧、副、渔、加工等进行科学组合 ,达到既发展生产又保护环境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 1。生态农业的实践需要遵循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立体套作、用养结合、共生互利。发展生态农业需遵循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产等原理,合理设计食物链,多层分级利用,实现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发挥减少污染增肥增效的作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农业生产的 专业化和社会化。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我国北京、天津等地水资

5、源短缺的重大水利设施,水源地的环境状况关系着调入区的水质和水量,此外南水北调工程也对调出区的农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中线工程的水源区生态环境相对比较脆弱、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工程的开工也加剧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鉴于此在该区发展生态农业,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研究,是促进当地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西峡县发展的“畜 -沼气 -菜”、“畜 -沼气 -果”食物链生态农业模式为例,研究水源区生态农业系统的第 2 页(共 7 页) 构建。 1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条件 1.1 生态农业现状 南阳市是我省的农业大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生产基地,素有“中原粮仓

6、”的美誉,南阳市委、市政府把生态农业作为统筹农村经济,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突破口。 该市各地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区创建活动,大力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各种生态示范园区,切实把生态农业建设放在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各级农业部门加强对生态农业示范村(园)的监督管理,不断完善和拓展生态农业示范村(园)的功能,使生态农业示范村(园)在生态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示范 作用 。 近年来,南阳在大力发展“畜牧 +沼气 +种植”生态模式的基础上,按照大生态、大产业、大循环、大发展、快致富的思路,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建设, 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之路。 西峡 、 内

7、乡 、 淅川等县推广的菌沼果和牧沼果等生态循环模式 ,即 建立一个沼气池 , 用沼液加饲料喂牲口 , 这样可以节省饲料 , 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 , 利用沼肥种植 猕猴桃, 土地 肥力 提高 , 并增加了植物抗寒 、 抗旱和抗病能力 , 生产的猕猴桃品质明显提高 , 将枯掉的果树用来种植菌类 , 采摘完的菌类和牲口的粪便用来发展沼气 , 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 目前,光西峡县已 建成高标准牧沼果生态农业循环示范基地 4 个、沼气生态能源建设试点村 100个、生态能源建设示范户 3000 余户。 1.2 自然因素 一、土地类型多样、适宜同时发展多种农业。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北靠伏牛山,东接桐柏山

8、,西起秦岭,南临江汉平原,形成了三面环山,南部有缺口的盆地地形。流域区内总面积 1571.2km2,其中耕地面积占 33%、林业用地占 41%、草地占 2.1%、水域占 8.9%。区内土壤以棕壤土和黄棕壤土居多,肥力比较高,适合发展多种农业。 二、气候条件适宜。水源区地处亚热带、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季风大陆半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均温 14.4-15.8,降水量丰富, 水源充足,年均降水量 805.8mm,无霜期长;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光热条件。第 3 页(共 7 页) 三、动植物资源种类多。水源区地市起伏多变,为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如区内子母

9、树、香果树都是我国特有的稀有古树,杜仲、马蹄香、山茱萸等具有药用价值,区内有金钱豹、鹿、水獭等兽类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物种资源的基因库,自然生态环境优越。 1.3 经济因素 一、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技术的较快发展。近年来,南阳市的农业基本设施日 渐完善,农田水利化、机械化都取得了明显成就。此外,国内生态农业技术获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技术和方法,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在该区已经探索出一批生态农业模式,建立了一些示范基地。 二、劳动力资源丰富。南阳市总人口 1055 万,其中农业人口 896.9 万人,是河南的人口、农业大市。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也日益增强。

10、三、政府政策的支持。南水北调工程一开始,南阳政府就十分注重该地的生态环境,先后出台了“南阳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丹江口水库水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南阳市城区污染物排 放管理条例”和“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等地方政策和法规,并积极宣传培训提高公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四、产业结构的优化,特色农业的发展。南阳市已发展生态农业为重点,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一优双高”农业,逐步形成了具有南阳特色的农业生态系统。目前南阳市确立了粮食、棉花、烟叶、畜产品、油料、中药材、蔬果、林果、花卉、香菇、水产品等十大农业生产基地,实现区域化、规模化种养,产业化经营程度不断提高,特色农业占农业中产

11、值的 64%,农业生产效益逐步提高。 五、交通的快速发展。铁路、公路的快速发展,为该 区发展农家乐生态游,以及农产品的运输都提供了方便。 2 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2.1 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近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耕地面积减少,草场退化,这都要求国家发展农业必须因第 4 页(共 7 页) 地制宜。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丹江水源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较差,这也迫切的要求当地要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2 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可

12、持续发展的需要 4 大 自然和生态环境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是一种粗放的靠天吃饭的模式,长期发展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给整个生产和生活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从实际走向了实践,这是一种科学文明的发展观,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理论指导。 2.3 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供水水质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京津地区的用水困难的大工程,要保证供水的水质水量就必须注重水源区及沿途的生态环境,这给水源区的经济和生态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南阳市以工程 建设来促进的那个地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树立和提高全民的生

13、态意识,采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这为水源区生态农业系统的构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4 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改变了过去的靠天吃饭,一方面使当地资源得到循环利用,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改善居民的收入状况,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另一方面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营造绿色生态家园。 3 研究区 发展生态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以西峡县 “菌 /牧 -沼 -果 ”模式为例 西峡为确保一渠清水送京津 ,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重要任务 致力打造“ 果、药、菌 ” 三大特色农业集群,使特色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实现了互补共赢 。 首先

14、 ,该县强调综合发展和全面建设 ,改变以往“菌沼气种果”比较单一的生态链 ,因地制宜 ,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 ,以调整养殖结构、种植结构为突破口 ,综合开发农、林、牧、渔、工、贸 ,带动山、林、水、渠、路以及小城镇的全面发展。采取配套措施 ,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达到更为理想的良性循环。 畜牧业改变了单一的黄牛养殖结构 ,大力种草改草 ,并向立体养殖发展。能源建设突破沼气能源的束缚 ,充分 利用太阳能、水能等能源 ,实现多能互补。种植业 从平地向坡地发展 ,结合退耕还林工作 ,抓好竹子、金银花、猕猴桃速生丰产林等种植。同时 ,充分利用沼气池处理污水的功能 ,在小城镇大力推广运用沼气净第 5 页(共

15、 7 页) 化池来处理生活污水 ,保护环境 ,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其次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该县大力改变目前农业生产农户分散的现状 ,使农业生产的布局合理化 ,向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实施以特色产业基地、品种改良示范点为“据点” ,加强辐射 ,采取连片综合开发利用或是集团联营方式 ,在稳定农村土地延包政策不变的前提下 ,由单位或经济能人进 行大规模经营 ,走集约化之路 ,实现农业产业经营的规模化、管理的现代化、劳动的技能化、产品的市场化 ,凭借强大的实力抵御市场风险 ,规划和发展农业。不断丰富和完善生态农业循环链条 ,推进“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向“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

16、五位一体现代化生态农业方式转变。 西峡县近年来坚持不懈的发展生态农业,逐步形成金银花、猕猴桃、菌类产销经营一条龙,取得了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从经济上说,以“果、药、菌”为主的现代农业给西峡农业经济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西峡全县农业总产值的 64、农民 人均纯收入的 65来自三大特色产业,绿色农产品出口额也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分别以 4和 18的速度连年增 长 5。从社会效益上说,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农家乐产业的新发展以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对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稳定农村社会,加快

17、了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从生态效益上说, 该县把发展特色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与小流域治理、水土涵养工程结合起来,累计投资 2.7 亿元,治理小流域 59 条 1847 平方公里, 完成坡改梯 1970 公顷,完成水保林 8828 公顷,森林覆盖率达 86.23%5。 既绿化了荒山 、 美化了环境 、净化了空气 , 还能固土保水 、 减少水土流失 , 促进了整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并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 由西峡县“菌 /牧 -沼 -果”模式所展示的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来看,研究区具有实施生态农业的基础。如果能进行因地制宜的生态模式设计,再加上政府适当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是

18、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的。 4 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建议 4.1 发展生态农业需要遵循的原则 3 一、因地制宜原则。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和季节性,发展生态农业必须根据当地的农业现状及农业生产条件和季节特点,并要考虑它的区位条件,第 6 页(共 7 页) 因时因地制宜。 二、整体性原则。农业生态系统是受人工控制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制定规划时要以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为指导,用系统、整体观念,进行全面规划,做好总体布局。合理安排,统筹兼顾,协调农业内外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同步增长。 三、物质循环、多级利用的原则。根据生态学原理合理设计食物链

19、,利用农业有机物质,包括“废弃物”(指死体、残体、排泄物)等实行多次利用、 多级得益、循环利用和深加工等。 四、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原则。生态农业建设措施必须达到生态上适宜,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有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4.2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要建设好生态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首先要开展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其次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再次是加强生态示范区点建设,同时积极扶持生物有机肥、可降解地膜的研究、生产、使用,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对坡度为 25以上的坡地,要切实退耕还林、还牧、还草,并注意调整林木结构,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林木,进 一步提高森

20、林覆盖率,同时要大力保护山区的珍稀、濒危动植物,使生物多样性资源变成现实的经济效益,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环境资源支撑。 4.3 运用现代农业技术 21 世纪是生命科学和农业工程技术迅速发展的世纪,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吸收现代农业科学的成就。生 态农业的发展不但需要系统的理论指导,而且要有先进成熟的配套技术做支撑。因此要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针对干旱、水土流失、土壤贫瘠、滥垦乱伐、经营粗放等矛盾,实行农艺与机械、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 进实用技术,引进优良品种,调整产业结构,在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保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21、 4.4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3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 构建南阳生态农业体系。与南水北调工程相关配套水利基础设施建成后,南阳农业用水量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扩大,将有利于南阳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并积极发展其他特色产业建设 , 将农业 向 高效 、 生态方向发展 , 可把南阳建成 “ 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 ,沿线县市可建成 “ 百里高效第 7 页(共 7 页) 生态农业示范带 ” 。 参 考 文 献 1 马世 骏 .中国 农业生态工程 M.北 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35-55. 2 时正新 生态农业原理及其应用 M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8:105-120. 3 林峰 可持续发展与

22、产业结构调整 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270-300. 4 宋双华 ,郭荣朝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农业现状分析EB/0L.http:/ 2010-03-19/2014-04-07. 5 河南西峡: 用生态理念发展特色农 业EB/OLhttp:/ Stud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ystem in cradle of South to 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Abstrac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in accordance with t

23、he principles of ecology and economics, the use of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modern management tools, and effective experience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build up modern agriculture, can obtain higher economic benefit, ecological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In order to

24、study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he water source area of the middle route of South to 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possibility of develop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ere analyzed. The case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pattern of

25、 “Animal - Biogas - Planting” in study region was also analyzed to verify the possibility of develop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study region. The study result show that develop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not on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 but als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devel

26、opment, improve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farmers, accelerate the pace of building new country side, as well as in Beijing, Tianjin, Shijiazhuang and other regions to provide high quality water supply security. In a word, develop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study region can achieve multiple benefits,

27、 such as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tecting environment and boost social harmony.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provide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pattern of the region. Key words: The water source area of South to 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ystem; feasibility; suggestion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