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商业经济理论研究的中流砥柱 中国商业经济理论研究的中流砥柱 摘要:纪宝成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商业经济学家,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陆续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专业论文,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不仅对中国商业经济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当时的市场经济和商业改革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其中一些观点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文章从八个方面系统地总结了纪教授的商业经济思想及其学术贡献。 關键词:商业经济;理论研究;中流砥柱;纪宝成 编辑。 纪宝成教授, 1966年大学本科毕业于北京商学院, 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曾任中国人民大学讲师 、副教授、教授、副教务长、教务长,商业部教育司
2、司长,国内贸易部教育司司长,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司长、计划建设司司长,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兼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主任;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纪宝成教授秉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传统,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结合中国商业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在长期理论研究中形成了较系统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商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较早地阐明了市场机制的概念及运行条件 现在说起市场机制,大学本科 生甚至普通百姓都不会感到陌生,即便不能给出了一个严格的经济学词条解释,但大致含义还是知道的。然而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情况迥然不同,市场机制在大多数人的
3、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毕竟,中央政府在 1984 年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直到1993 年才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也正是在这种宏观环境尚不明确的情况下,纪宝成教授 1985 年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市场机制与经济改革才显得格外有意义。该文深入阐释了市场机制的概念、市场机制运行的条件以及相应的经济改革措施,其中的一些观点不仅理论分析深 刻,而且具有非常强的前瞻性,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作文 他认为市场机制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经济内容:一是市场能够引导生产面向消费需求,这意味着生产什么商品、在多大规模上生产每一种商品,都要以反映消费需要的市场需求状况为转移;二是市场能够
4、比较商品中的劳动耗费,权威地督促商品生产者不断开拓进取,通过加强经营管理、谋求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以取得少投入、多产出的经济效果,最终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因此,所谓市场机制,其实就是价值规律通过市场而发挥出的调节经济 运转的作用。他还进一步分析了市场机制运行的条件:其一,必须使每一个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其二,需要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确保商品可按合理流向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通;其三,价格要真正成为经济杠杆发挥作用。就当时实际的改革进程来看,这些必备条件本身就意味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第一个条件对应于国有企业改革,第二个条件对应于
5、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第三个条件对应于放开价格管制。实践表明,纪宝成教授有關市场机制的理论分析,不仅澄清了当时学术界对市场机制作用的认识问题,同时也对改革实践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遗憾的是 ,他在 20 多年前提出并做了深入分析的这些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至少前两个方面 (国企改革和破除地方保护 )还不尽如人意。也正是出于这一点,他在 20 多年前论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至今仍然成立,对当前的经济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思想汇报 二、始终坚持并科学地解释了国有商业起主导作用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必须坚持的重要
6、原则。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快速发展,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在实际中 显得越来越模糊,甚至有学者公然主张私有化。特别是对商品流通这一竞争性行业,许多人认为国有经济应该退出。然而在纪宝成教授看来,国有经济不仅不能退出,而且国有商业还必须在流通领域起主导作用,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必须如此。他自 1980 年代初以来,始终不渝地坚持这种观点,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科学地解释了国有商业主导作用的本质含义。 纪宝成教授认为,无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还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商业至少面临两大主要任务:一是活跃市场;二是稳定市场。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表明,废除统购统销,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商业共同
7、发展,大大促进了国内市场的繁荣发展,起到了活跃市场的作用,但同时也招致了必然的市场波动。正常波动不仅无害,而且有益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但如果是剧烈的、非正常的波动,则会对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甚至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冲击。因此,经济中必须还存在一股稳定市场的力量,这是国有商业存在且必须起主导作用的根本理由。国有商业在市场上发挥主导作用,有助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稳定市场价格、安定经济生活、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私营商业的稳定发展。并且他当时还预见性地提出,发挥国有商业主导作用并非权宜之计,在 引入市场机制的新经济体制下,也仍然存在着稳定市场的问题。而国家调节市场光有手段是不行的
8、,还得有在市场上实施这些手段的组织力量,在流通领域,这种组织力量最主要的就是国有商业。纪宝成教授主张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但同时也并不否认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他认为不能把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领的比重,作为衡量其是否在商品流通领城占主体地位的唯一标准。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是就国民经济整体、商品流通全局而言的,并不排斥在某些领城、某些地方,公有制经济不占主体地位。 思想汇报 在当前外资商业大举 抢滩中国国内市场的情形下,纪宝成教授以上有關国有商业起主导作用稳定市场的观点,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外资商业竞争是导致中国流通产业存在安全威胁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冰灾、地震或者战争等非
9、常时期,外资商业市场控制力过大可能会影响政府的资源调配决策和市场稳定。而中国民营商业规模小、实力弱,不足以与外资商业巨头抗衡,因此只有依靠国有商业来确保非常时期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稳定,从而保障国家的流通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从这种意义上看,纪宝成教授有關国有商业起主导作用的观点不仅至今仍然成立,而且更加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三、率先认识到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作用 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决定论和纯粹流通不创造价值的僵化理解,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在学术界盛行,同时也导致了一些实际工作部门的政策偏失。事实上,早在 20 年前,纪宝成教授就详细论证了生产一流通一消费之间的辩证關系,并极
10、力主张在这三者的辩证關系中来理解流通的地位和作用。生产固然决定了流通和消费,但这种决定作用不能教条式地理解,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的目的在于满足消费,从而决定消费,但同时消费需要也反过来决定了生产的规模、水平和结构。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生产者一消费者直销渠道作用相对有限,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必须借 助间接流通渠道专业化的流通组织。因此,生产一消费關系必然要转变为生产一流通一消费關系,这样的话,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便容易理解了:帮助实现生产与消费的这种动态联系和有机统一。所谓重生产,轻流通,其实不过是忽视消费、轻视消费的一种经济表现,因为没有流通的桥梁作用,消费需求的信息是不可
11、能准确、及时、恰当地向生产领域传递的。 纪宝成教授认为,随着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可能逐渐转变为决定 作用,大体说来,社会分工愈发达,商品生产愈发展,商品编辑。流通愈重要;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流通对生产的作用强度不断加大,经历了不起作用、起影响作用、起决定作用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在自然经济中,生产者自给自足,劳动产品通常不经过交换而直接进入消费过程,这里几乎不存在流通,自然谈不上流通对生产的作用。在有了一定社会分工的简单商品生产中,小商品生产者尚未割断与自然经济的联系,他们生产的商品一旦销路有变,随时可以把商品生产转化为自给性生产,把已经生产
12、出来的少量商品转入自给性消费,这 表明流通对商品生产的发展已经起一定作用,但远谈不上具有决定作用。在商品经济中,流通与生产的關系才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流通过程不再是可以时断时续的了,而是成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不可须臾缺少的客观经济过程,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表现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两者互为媒介,互为前提,互相制约,保证着社会再生产持续不断地进行。在市场经济中,流通之所以能够决定生产,是因为商品生产以商品流通为前提,完全商品化的生产过程已经建立在流通的基础之上:其一,生产过程只是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形成过程,而流通过程则是商品价值的实现 过程和使用价值的物质代谢过程;其二,生产的社会分工是
13、商品生产存在与发展的一般基础,而社会分工愈发达,生产依赖于流通的程度就愈高;其三,商品流通的扩展带动着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这种流通决定生产的观点,就当时历史背景来看,显然是一种非常大胆的学术判断。更进一步说,纪宝成教授的这一分析与杨小凯等人的交易效率决定分工水平观点是一致的,只不过用词不同罢了,前者用的是流通,后者用的是交易。 简历大全 四、奠定了商品流通渠道分析的理论基础 纪宝成教授有關商品流通渠道的分析非常专业,非常深刻,也非常系统 。他自 1981年开始先后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包括 199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商品流通渠道分析,奠定了后来商品流通渠道分析的理论基础。渠道,本意是指
14、水流动的通道,商品流通渠道,当然也就是商品流通的通道。斯大林说过:必须使商品源源不断地从生产场所经过这些批发站、大小商店的孔道流到消费者手中。显然,这种说法注重的是商品实体运动的过程。纪宝成教授分析了商品流通渠道中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不同运动形式,并将商品流通渠道的概念抽象为:商品在其形态变换中由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所经过的流通环节的组织序列。一方面, 它是商品作为物质实体向前运动的通道,在商品使用价值形态上联接着生产和消费,规定着商品流通的路线和流向,起着分配商品实物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它是商品作为一定价值量向前运动的通道,在商品价值形态变换中联接着生产和消费,不仅起着实现商品价值、再分配商品价
15、值的作用,而且也可以起到再分配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人们和各类企业单位的货币收入的作用。 纪宝成教授还着力澄清了当时几种错误的商品流通渠道观点,如有人认为一种所有制的商业就是一条渠道,也有人认为商品流通渠道集中表现为商品的产销形式和购销形式。后来在商品流通渠 道分析一文中,他把当时盛行的商品流通渠道观点概括为五类,即通道说、过程说、形式说、实体运动说、所有制说,并一一评析,认为这些观点使人们无法理解多渠道,少环节,无法解释渠道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无法说明商品流通渠道的双重经济意义、社会经济性质等。于是他提出了自己的环节说,即把流通环节作为核心概念,根据流通环节的增减变动、协调运转和合理组合来分析
16、商品流通渠道问题。流通环节说提出之后产生了深远反响,至今仍然是商业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中相關内容的主流观点。比如当前教科书中有關渠道分类问题,包括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其 中间接渠道又包括多种形式,商品流通渠道的形式、长短、宽窄与商品流通的效率、规模、范围、速度之间相互影响机制,商品流通渠道的形成与组织机制,等等,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纪宝成教授在 1981 1991 年间提出的流通环节说和商品流通渠道理论。 作文 五、深入阐释了商品流通领域的内部分工 商品流通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存在,是社会分工和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杨小凯 (1998)提到过分工 (专业化 )与交换 (交易成本 )的两难冲突是产生专
17、职商人的根源,李陈华 (2010)基于这一思想和 Williamson(1985)的复制假说,进一步解释了流通企业产生和扩张的机理,但这些研究都没有充分解释商品流通领域内部的分工发展,即为什么商业组织会进一步区分为批发商和零售商。事实上,早在 20 年前,纪宝成教授 1991 年在商品流通渠道分析一文中对此问题就有过出色的解释,批发商与零售商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交易批量的大小,而在于前者的购销活动形成实业家和实业家之间的流通,后者的购销活动形成实业家和消费者 (指个人消费者 )之间的流通。然后他又接下去解释批发商存在的理由在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两类矛盾:一类是生产集中一消费分散,或者生产分散
18、一消费也分散;另一类是生产专业化要求少品种、大批量地组织生产以获得规模效益,而消费综合性和多变性要求多品种、全规格、小批量、持续不断地组织商品供应。于是,生产与消费在时间、空间、品种、数量等方面的矛盾,以及反映这类矛盾的商品集散方面的矛盾愈益尖锐起来。正是在出现了这样一种尖锐的产销矛盾的情况下,批发商业才应运而生。在产销矛盾更为扩大的情况下,批发商业内部又进一步分工为产地批发商和销地批发商,有时还需要中转地批发商。有趣的是,纪宝成教授从节省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的角度揭示批发商产生的原因,至少在方法上与杨小 凯等人的新兴古典分析极为相似,也许是二者都源于资本论中的分工与交换思想。 然而近 20
19、年来,学术界对批发商业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也许是由于批发商不处于直接与社会大众接触的一线市场 (或称终端市场 ),社会及新闻影响力要小得多,受到社会各界關注的程度必然也低得多。对于沃尔玛、家乐福、 CVS Caremark、特易购、麦德龙,众所周知;但对于全球最大的批发商麦克森 (McKesson)、卡迪纳 (Cardinal Health),知者甚少,其实它们也是位居全球百强中的企业。再者, 1980 年代末,沃尔玛在美 国率先发起了越过批发商、直接向生产商采购的单环节交易制度,在流通业界被广为效仿,当前大型零售商几乎都是直接从生产厂家进货。这些社会现象和产业发展趋势,是导致当前批发商业研究相
20、对欠缺的重要原因。然而实际上,许许多多的中小零售商仍然依赖着批发商的中介服务,批发业在保持市场稳定、 简历大全 编辑。调整产业结构、协调零供關系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术界没有理由不關注这一领域的发展。从这种意义上看,纪宝成教授 1991 年对批发商业的开创性分析,至今仍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必将成为未来批发商业研究 的重要基础。 六、从本质上剖析了买方市场或卖方市场的规定性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这样的说法并不陌生。商品供过于求、卖方相互竞争,市场对买方有利,因此称之为买方市场,相反则称之为卖方市场。然而,纪宝成教授对此问题的认识不止于此,他认为还有一个關键方面:怎样理
21、解这里所说的商品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也就是说,买方市场、卖方市场的质的规定性究竟是什么 ?判定一种市场局势究竟是买方市场抑或卖方市场,从本质上讲,就是要看商品能否按照符合其市场价值的市场价格出售。如果商品只能按低于其市场价值的市场价格出 售,那就是供过于求,出现的是买方市场;相反,如果商品能够按高于其市场价值的市场价格出售,那就是供不应求,出现的则是卖方市场。因此买方市场或卖方市场,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实际生活中通常所说的市场上商品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价格下跌或上涨,而应该看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比较,这种比较才是买方市场或卖方市场的质的规定性。 在 1980年代初期,中国价格管制尚未
22、放开,纪宝成教授对市场局势本质的深刻认识,意味着一个重要的应用含义:当某种产品供过于求、库存积压时,不一定意味着买方市场,因此不一定需要限 制生产去维持原有价格水平上的供求平衡,而应当通过适当调低价格等措施去扩大消费需求,以达到新的水平上的供求大体相适应。在那个经济改革刚刚起步的年代,能够提出这种政策思路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并且这种观点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比如在当前住房价格偏高的情况,在某一个时期由于政策调控或其他外界因素而导致房价下降了,这能说明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买方市场吗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许多经济现象和市场问题变得非常复杂,仅用供求關系和市场局势也许很难描述清楚,關键是我们能
23、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根源上找到一些经济现象的质的规定性 。所以从这种意义上看,在 1983 年买方市场质疑一文中,纪宝成教授提出的实际上是一种分析上的方法论,而不仅仅局限于市场局势这一具体经济问题。 七、率先提出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双重合作模式 供销合作社曾经是中国农村最强大的一支商业力量,在农村商品流通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原本是以农民为主体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供销社的性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供销社历史上经历的两次转为全民所有制和两次退回到集体所有制,几次体制变化后,供销社的性质就慢慢地从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变 成了政府的一个部门或全民大集体的企业。供销社的
24、改革与发展始终是学术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纪宝成教授 1983 年率先提出了供销社的双重合作模式,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他主张将供销社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合作商业组织,体现一种亦官亦民、一身二任的双重合作:一方面是农民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是国家与集体农民的合作。供销社既是国家的农村商业机构,又是农民的联合贸易组织,既有助于落实国家扶持和发展城乡商品流通的政策,又根据农民要求开展自主经营。他认为把供销社办成名符其实的亦官亦民性质的农村合作商业企业,在理论上完全能够成立。 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村供销社,有利于按社会需要组织、促进、引导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有利于贯彻政府的统筹城乡发
25、展政策,有利于保持和稳固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供销社是中国农村最早的社会主义因素,应该继续作为中国农村市场上的主要商业力量,作为城乡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其购销活动既要考虑农民、农业的要求,也必须考虑整个国民经济的要求。 当前许多人提倡连锁超市下乡、农超对接等看似新鲜的商业模式,完全忽视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农村供销社,好像供销社天然就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已经过时了。事实 上, 2010 年中国供销社系统实现销售总额累计 15637 亿元,其中供销社全资企业销售额 5306亿元,控股企业销售额 3440亿元。如果把整个供销社系统作为一家企业,其营业额为 2361 亿美元 (按 2010 年 12月
26、 31 日美元汇率 6.6227 折算 ),应该算是全球第二大的流通企业了,根据2011 年世界 500 强排行榜,全球第二大的流通企业是家乐福,其 2010 年营业额只有 1203 亿美元;即便只算供销社全资企业和控股企业,营业额也折算达 1321 亿美元,丝毫不影响排名第二的地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纪宝成教授所建议双重合作理念的指 导下,认真研究和制定可行的战略举措,对传统的供销社系统加以现代化的升级改造,重新将其打造成为中国城乡商品流通的主力军,不是没有可能的。 八、深刻揭示市场秩序本质并提出宜疏不宜堵的治理方向 中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契约、法律、政策等各种市
27、场交易规则和交易约束都非常的不成熟,这导致很长一段时期内必然存在市场秩序混乱的问题。从表面上看,这是市场主体道德滑坡,经营不规范,在交易过程中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欺行霸市、地方保护、垄断经营等各种非正当竞争行为。如果说我们对问题的认识 到此为止,那么相应的对策思路必然是针对这些行为实行行政处罚、法律制裁或道德教化。事实证明,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市场秩序治理方式效果并不好,只会导致市场主体的非正当竞争行为采取更加隐蔽的方式,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纪宝成教授看来,这里關键问题在于我们没有很好认识市场秩序的本质,从而无法找出市场秩序混乱的根源。他在 2004 年论市场秩序的本质与作用一文中把
28、市场秩序本质定义为一种利益和谐、竞争适度、收益共享的资源配置状态和利益關系体系,认为市场秩序是一种和谐、有序、稳定的状态。他对这种状态进行了详细的说 明和分析,最终得出:市场秩序是一种利益共享、合作且富有效率的秩序,是一种利益和谐的秩序,是一种规则约束下的自由秩序,是一种不断扩展的秩序,是一种具有自我出清、自我纠错、自我维持的秩序。因此,良好的市场秩序可以在实现利益和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创造并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最大化。 简历大全 从以上有關市场秩序本质的分析中,纪宝成教授顺理成章地得出市场秩序治理的思路,要有效地协调各种利益冲突,重构各种利益關系,就必须厘清市场秩序紊乱的根源,辨明导
29、致市场秩序紊乱的利益结构,从协调利益關系人手来规范 市场秩序。事实上,市场秩序问题往往源于各种经济主体之间、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各种社会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市场秩序治理必须从协调利益關系、调整利益格局入手,才能从根源上整治市场秩序混乱问题,具体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快体制转轨和推进市场化的进程,重新界定利益边界,规范社会经济主体的行为,消除导致市场秩序混乱的制度性根源;通过各种分配和再分配机制,协调和缓解治理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以根除导致市场秩序紊乱的分配性根源;加快经济发展,利用各种手段积极推动正常有序的经济活动,以缓和资源极度短缺带来的过度利益冲突, 利用经济演进及市场结构自身的演进来根除导致市场秩序紊乱的经济落后性根源。 对于长期以来的市场秩序混乱问题,不能只看表面不求本质,否则是无法从根源上得到妥善解决的。纪宝成教授从市场秩序本质出发,以协调利益關系为核心提出宜疏不宜堵的治理方向,至今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