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非经贸关系:现状、问题与对策 内容提要近年来,在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下,中非经贸关系发展迅速。更进一步加强中非经贸合作是符合中非双方人民的利益的。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非经贸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分析中非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中非经贸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加强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非经贸关系问题与对策 中国与非洲大陆之间虽然相隔万里,但中非之间的交流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非洲各国独立后,中非交流更加密切。该时期中国本身的经济基础薄弱,中非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多是在政治层面上,经济层面的合作极少,合作方式也主要是中国对非洲单方面的援助。随着中国经
2、济的高速增长, 90 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中非关系突飞猛进,中非之间的合作已更多地涉及到经济领域。 2000 年第一次中非合作论坛 (FOCAC)的成功举行,拉开了中非全面经济合作的序幕。中非关系稳步发展,合作不断深化,其合作范围也逐步扩大。 一 、中非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 中非经贸交往主要体现为中非贸易、中国对非的直接投资、中国对非援助以及中非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 (一 )中非双边贸易 中非双边贸易总额的快速增长很好地反映了中非经贸关系近年来的深入发展。据统计,中非贸易额 1950 年为 0.1214 亿美元, 1990 年为 1.6645 亿美元; 90 年代后期发展迅速,到
3、1999 年中非贸易总额为 64.84 亿美元,五十年内增长了 533 倍。进入 21 世纪以来,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下,中非经贸关系再上一个新台阶。 2000 年中非贸易总额达到 106.01 亿美元, 2006年达到 554.64 亿美元, 2007 年为 733.11 亿美元, 2008 年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 1068.42 亿美元。 2000 到 2007 年间,中非贸易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30, 2008 年的增长率更是高达 45.7。 从商品贸易结构来看,中非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二者在各自参与贸易的行业中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中国从非洲主要进口 5 类产品 (原油、铁矿石、木材、
4、钻石和棉花 ),以 2007 年为例,原油占整个进口额的 72,各类矿产为 7,棉花为 1,铜制品、钻石、钢铁制品、木材均为 2,其他产 品为 12;与从非洲进口相比,中国对非洲出口产品更为多样化,其中机器设备和电子产品占比例较高,其次是纺织品和衣服,另外还包括高科技产品、塑料制品、钢铁制品等,由于非洲独立前长期受西方剥削,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几乎所有的轻工产品都依赖进口。中国对非洲出口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随着中非贸易的发展,非洲对中国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中国对非洲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中非经贸连年的高速增长证明,中非贸易是对双方有利的,是双方都愿意积极推动的。新中国成立以来, 50 年代,
5、中国仅仅同埃及、摩洛哥、突尼斯签订政府间贸易 协定; 60 年代这一数字增加到13 个, 1987 年达到了 46 个,到 1999 年中国已经与 53 个非洲国家中的 50个签订了政府间贸易协定; 2006 年第三次中非经济合作论坛 53 个国家都有代表参与。同年底,中国超过法国成为继美国之后非洲第二大贸易伙伴。 (二 )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 (FDI)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与日俱增,中国庞大的生产能力也需要足够的市场支撑。 1999 年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实施 “ 走出去 ” 战略,鼓励中国企业走向世界。非洲作为地球上 “ 最后一块未开垦的土地 ” 无疑为中国企业 提供
6、了广阔了空间。从 2003 年开始中国对非投资增长势头迅猛, 2006 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额为 5.2 亿美元, 2007 年迅速提高到 15.743 亿美元。截止 2007 年中国累计对非洲的非金融类投资达到44.618 亿美元。 中非投资合作机制日臻完善。目前,中国已同 31个非洲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与 10个非洲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与 42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双边经贸联 (混 )委会机制。 2009 年以来,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加速下滑,但中国对非投资没有像一些国家那样釜底抽薪、大量抽逃,而是迎难而上保 持快速增长。 1 6 月,中国对非直接投资 5.52亿美元,
7、同比增长 81。目前,经商务部核准或备案的在非中资企业超过1000 家,涉及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等多个领域。中国企业在实现自身良好发展的同时,也带去了适用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了当地的税收和就业,为当地培养了经营管理人员。 (三 )中国对非援助与经济合作 1 中国对非援助 中国对非洲援助是中国与非洲发展经贸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五十多年来,中国为非洲 50 多个国家援建了 900 多个项目,涉及农牧渔业、轻 纺工业、水利、电力、通讯、交通、食品加工业等各个领域;中国还向广大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和技术援助,为非洲国家培训了 3万名各类人员,向非洲派出医疗队
8、员 1.7 万人次,派遣技术人员 35 万人次。虽然中国对非援助金额赶不上欧美国家 (2006 年美国对非洲援助金额为 54 亿美元;欧洲为 219亿美元,其中英国为 52亿美元 ),但中国援助项目主要涉及对非洲经济发展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基础设施领域。中国在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上的援助毫无疑问地对非洲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减免债务也是中国对非援助的方式之一。在 2000 年第一 次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政府一次性取消了 156 笔延期两年的非洲国家贷款,总金额为 13 亿美元。 2006年 11月,在中非第三次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政府再次取消了 33个非洲债务最严重国家的 168 笔免息
9、贷款。这批贷款已经于 2005 年末到期,总额约为 13 亿美元。到 2009 年初,中国已经与 33 个债务较重的非洲国家签订了债务豁免协定 (该协定主要是针对债务豁免就债务双方做出程序和债务豁免标准上的规定 )。 中国对非援助经历了由单方面的援助到双边经济合作,再到 2000年以中非合作论坛出现的多边合作模式;同时,中 国对非援助实现合作的途径也日益创新,力度加强、形式多样化。冷战之前,我国对非洲的援助大多是无偿援助,甚至超出了中国当时所能承受的经济能力。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因素在国家外交中的作用被淡化。 1995 年,我国对非洲援助政策进行了改革,中国改变了过去 “ 授人以鱼 ” 的援助
10、方式。除继续向经济困难国家提供无偿援助外,中国开始大力推行以政府贴息贷款、援助项目合资合作、工程承包、劳务输出、人才培训等方式,更多地提倡中非双方的经济技术合作。截至 2009 年 6 月底,中国已向非洲国家提供优惠贷款和优惠出口买方信贷支持 53个项目;中非 发展基金确定投资近 4亿美元支持 23个项目,将带动中国企业投资 20 多亿美元。 中国对非援助属 “ 南南合作 ” 范围,充分尊重受援国意愿。真心帮助受援国发展经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干涉别国内政,也不损害别国利益,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2 中非经济合作 中非经济合作的主要领域为承包工程、劳务合作
11、、设计咨询等 (见表 1)。近年来,众多实力雄厚的中国承包工程企业,凭借成熟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见表 1)。 2008年 9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对外工程承包管理条例,对外工程承包的法规更加健全,管理更加规范,促进了相关业务的健康发展。中国企业承担的项目技术含量高、质量过硬、价格合理,为非洲国家节约了建设资金,赢得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认可。截至 2008年底,我国企业在非累计签订承包劳务合同额 1392.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 709.8亿美元,分别占我国企业累计在境外承包劳务合同额和营业额的 28.2和 22.3。受金融危机影响,非洲国家建设资金短缺,我国企业的成本优
12、势更加突出。 2009 年 1 6 月,我国企业在非新签承包劳务合同224.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 115.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 25和 61.1。种种数据显示,中非经济合作的发展正在为中非经贸关系的深化注入新的动力。 二、中非经贸关系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从中非经贸关系发展的总体来看,其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 2000年以来,双边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成绩斐然。但就当前事实来看,中非经贸往来还存在经贸规模较小、合作领域狭窄、中国对非洲了解不足、企业缺乏长期战略目标等诸多问题,西方国家的竞争与干扰也是发展中非经贸关系所必须面临的挑战。 1 中非贸易投资的规模较小 中非 贸易虽然在各自对外贸易总
13、额中逐年上升,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较中非贸易的规模还比较小。据 IMF 报告, 2006 年,中非贸易额 (490 亿美元 )只占非洲对外贸易总额 (5680 亿美元 )的 8.5;而同年,美国对非贸易额 (860 亿美元 )占非洲对外贸易总额的 15,欧盟对非贸易额 (2140 亿美元 )占比高达 38。即使在中非贸易总额中占比例较高的石油贸易上,中非石油贸易也远低于发达国家。 2008 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在 2007 年,美国和欧盟进口了非洲石油 62的份额,而中国进口仅为 12。中非投资近年增势迅猛,但总体规模还是较 小 (见表 2)。据联合国贸发组织 (UNCTAD)数据库和世界银行数
14、据库资料显示, 2006 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额 (FDI)为 5.2 亿美元,占世界对非洲投资总额不到 3,而同年美国和欧盟的数据分别是 36.6和37。就石油投资来看,以中石油为首的中国石油企业在非投资额到 2009年 2 月为止不到西方国家的 1 16。 2 中非合作领域狭窄,大部分合作集中在能源领域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显示:中国在非洲几个主要贸易伙伴中,出口中国原油占双方贸易总额的比重较高。以 2005年数据为例:安哥拉 (100 )、苏丹(98.8 )尼日利亚 (88.9 )刚果布 (85.9 )、加蓬 (54.8 )。 2008 中国对非投资 85.3仍然集中在能源、矿产采掘等少数几个
15、领域。而在这些领域基本上被西方国家控制,非洲国家本身在这些领域自主权很少。 3 中国对非贸易和投资地区不平衡,易产生贸易摩擦 以 2008 年的数据为例 (见表 3),中国与非洲的前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占中非贸易额的 78,前五大贸易伙伴贸易额占中非贸易总额的 61。中国对非投资也主要集中于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因而在对中国贸易中,有的非洲国家出现较大盈余,有的 国家出现了较大赤字。对于那些存在较大赤字且非 WTO成员国的非洲国家极容易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例如,由于中国一直对尼日利亚保持贸易顺差,且顺差持续扩大,导致尼日利亚采取了保护措施。 2004 年 4 月,尼日利亚单方面宣布,对包括纺织品、
16、男鞋、箱包等在内的 41 种中国产品实施进口禁止令,占中国对尼日利亚出口的 20以上,致使当年中国对尼日利亚出口额出现了 3.7的负增长;中国对非投资也体现出地区不平衡性 (见表 4)。这毫无疑问不利于中非经贸关系的长期发展。 4中国对非洲了解不足,企国际经济合作 2009年第 10期业 缺乏长期战略目标 建国后开始的中国对非交流主要源于政治需求,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近年中非经济交流发展迅速。在 “ 走出去 ” 战略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国企和民营企业进入非洲。但是国家对这些企业在非洲的运作未能有效规范,而企业本身也缺乏 “ 非洲通 ” 式的人才。对非洲文化、宗教、习俗了解不足。再加上有些企业缺乏
17、长期战略目标,注重短期利益,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乃至中国国家形象,例如,在对非出口中占最大份额的电子产品,在售后服务上并没有做好,少数不法商人贩卖劣质产品等。另外,非洲大多数国家政局不稳,政府腐 败,在利益分配上存在严重不公平现象,官民关系紧张。这也对中国企业在非投资形成巨大挑战。 5 西方国家的竞争与干扰。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对能源、原材料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西方国家也加大了对非洲的关注。美、欧、日等从投资,援助等多方面加强了对非洲的控制。同时,西方国家还以人权问题为借口指责中国在非洲的投资活动,例如, 2008 年联合国人权年度例会上,欧美代表就苏丹达尔富尔问题、津巴
18、布韦竞选问题指责中国在上述两国的投资活动。 三、应对中非经贸交往中问题的政策建议 引起中 非经贸交流中问题的因素既有中非内部因素,也有西方外部世界的竞争和干扰。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发展中非经贸关系,需要中非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国作为发展中的负责任的大国应当在中非经贸交流中起主导作用,针对中非经贸中出现的问题,应采取积极应对政策。 (一 )提高对非贸易投资规模,扩大双边合作领域 非洲为世界第二大洲,幅员辽阔、能源丰富。非洲现有近 10亿人口且增长迅速,具有广阔的市场。而我国当前对非洲经贸活动规模还很小,发展空间很大。除继续加强中非在能源、矿产领域合作外,应努力扩大双边合作领域,诸如农业 合作、制造业
19、合作、金融合作、人力资源合作等,使中国企业更多地占有非洲市场。 (二 )调整对非经贸战略,改善非洲经济发展环境 长远看来,中非经贸合作的长期发展依赖于非洲自身的经济发展。当前非洲大多数国家工业基础薄弱,有的国家还受内战困扰,购买力普遍低下。一些国家为摆脱贫困,开始发展自己的轻工业。由于起步较晚,这些国家轻工产品根本不具备与中国产品竞争的能力。为保护本国产品,近年来,这些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也为西方国家渲染 “ 中国威胁论 ”提供了口实。在对非贸易中,中国应积极调整对非贸易产 品结构,借助非洲国家强烈要求发展自己的轻工业的契机,将一部分低端制造业转移到非洲。这样既可以减少贸易摩擦,改善
20、非洲经济发展环境,也可以利用非洲廉价的资源和开拓非洲广阔的市场。同时应加强对非洲技术援助,帮助非洲培育更多的经济、技术人才,以促进非洲经济的发展。 (三 )加强中非相互了解,引导中国企业走向非洲 首先,加强对非洲风土人情,宗教、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了解。由于历史原因,中非交流历来重政治轻经贸, 2000 年以前,国家对非洲的宣传主要是一些政治事件,涉及经济方面的较少。在全球化 的今天,对能源、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走向非洲,就要培育更多的 “ 非洲通 ” 式的人才,让更多的中国企业了解真实的非洲。 其次,让非洲更了解中国。中非相隔遥远,中非之间文化差异大。
21、中国要想长期立足非洲,就必须让更多的非洲人民了解中国文化,认可中国文化,消除非洲人民对中国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为中国企业在非洲的长期发展奠定文化基础。 再次,指导中国企业在非投资,保护其投资利益。中国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措施,使中国企业更多地了解非洲市场及非洲国家法律;同时应规范其投资行为,在产 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对在非企业提出严格要求,自觉维护国家形象。 (四 )积极应对西方国家的竞争和干扰 从历史上来看,非洲一直是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在全球化的今天,对能源和市场的争夺是世界各国不可回避的事实。中国作为新进入者必然会受到西方国家的阻挠,对这一点要有清醒的认识。西方国家应对中国在非洲的经贸活动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方面通过经济竞争的方式,如加大对非投资、援助等方式排挤中国企业;另一方面,渲染 “ 中国威胁论 ” 、 “ 新殖民主义 ” 来抹黑中国形象,通过政治手段迫使非洲国家减少与中国的经济合作。 针对西方国家的行动,中国方面应当积极应对。例如,加大中国对非援助,更多投资与非洲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行业,让非洲人民充分感受到中国企业的善意。同时政府应与非洲各国政府积极沟通,并规范中国在非投资、贸易行为,严厉打击不法商人,树立并维护良好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