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产业结构与城市用地空间结构双优化研究 论文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 城市用地结构优化 措施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城市产业变迁与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的相关理论,并以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武汉市为例,分析了该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城市用地结构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与城市用地结构 “ 双优化 ” 的政策建议。 一、产业变迁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理论概述 在城市产业变迁研究中最著名的是配第 克拉克定理,该定理揭示了随着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演进规律。美国地家诺瑟姆则将城市发展的三阶段与相应的产业结构特征对应起来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产业结构变迁与城市
2、发展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最早将产业布局与土地区位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是德国家冯 杜能。他在 1826 年出版的孤立国一书首次把区位因素引入到土地利用的研究中,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形成机制。指出以城市为中心,距离城市中心愈远,区位地租愈低,其土地利用强度愈低 。 20 世纪 30 年代德国学家克里斯蒂勒提出中心地理论则揭示了城市业分布规律和空间均衡的优化模式。在这两个理论的框架下,众多学者进行改进、补充和完善,形成各种城市土地优化利用模式和理论模型,其中以阿朗索 1964 年提出的城市土地竞标地租理论最为著名。该理论的实质是:在土地利用通过价格机制进行调节的,当土地用途有多种选择时,城市中各种活动
3、的区位决定于土地利用者所能支付地租的能力,这样,对区位敏感、支付地租能力较强的竞争者(如商业服务业)将获得市中心区的土地使用权,其他活动的土地利用依次外推,从而形成地租和地价随着距 市中心区距离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出现一个围绕最高价值点(市中心)的同心圆式城市土地利用级差模式。 二、城市产业变迁与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实证分析 1.产业变迁及其现状不合理性分析。武汉市是我国近代的发源地,也是我国上著名的工商业城市,现已基本形成以光信息、汽车、钢铁、生物工程与新、环保五大支柱产业竞相发展的新格局。目前,武汉市产业结构正处在由第二产业主导型向第三产业主导型过渡的转型升级时期。从 1998 年起,武汉市首次
4、实现了产业结构从 “ 二、三、一 ” 向 “ 三、二、一 ” 的转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及第 三产业占 GDP 份额均超过第二产业。至2002年底,武汉市第三产业占 GDP的份额已达 49.8%,三、二、一产业从业人员数比例为 43.7: 35.2: 21.1,同时非农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 59.8%。按照钱纳里的划分,无论从产业结构比例还是从城市化水平来看,武汉市已开始进入 “ 工业化阶段后期 ” 。 然而,从第三产业比重占 GDP 的比重以及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数的比重看,武汉市与国内外大城市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2001 年,在全国 19 个重点城市中,武汉市第三产业的 GDP 增
5、加值位列第八。更主要的还在于产业结构内 部的落后。在 2001 年武汉市第三产业全部增加值中,、仓储、邮电业占 13.38%,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业占 37.22%,房地产业占5.55%,社会服务业占 13.22。而最能反映城市经济功能的业仅占全部增加值的 6.54%。事实上,正是这一类产业的扩张才能为商务空间的开发创造需求和提供资金可能。 从城市产业布局上来看,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部分经济发展区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中心城区部分的外迁工业企业,但由于规模小、分布零散,在城市空间上只能是填空补缺。工业发展仍然以依附主城发展为主,形成老城区工业向新城外 迁很少,新增工业企业又多在主城周边聚集的现状
6、,表现在城市形态上即是产业的外延式扩展。近些年来武汉市虽然实施了“ 退二进三 ” 工程,但收效甚微,近十年来城区内环以内仅置换土地 0.3平方公里,大量工业在城区中心的布局,加之中心城区商贸、金融等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从而导致城区土地利用效益不高。 2.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及存在的问题。随着武汉市近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用地格局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城市土地利用开始出现了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的空间分离,城市用地由内至外呈现出 “ 商业 轻工业 居住 重工业 ” 用地布 局的圈层式结构,价格机制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调节作用日益显著,产业变迁对于城市用地空间结构合理调整的引导作用也日益加强。 然而,
7、在城市产业变迁的过程中,武汉市土地利用的调整仍存在着诸多“ 不和谐音 ” ,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较多,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矛盾日益尖锐。城市化进程中建设占用耕地的动力十分强烈, 19972002 年间,武汉市新增建设用地 13463.32 公顷,其中 8515.43 公顷为占用耕地,占新增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63.28%。 与 此同时,武汉市人均耕地面积却连年下降,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2002 年武汉市人均耕地面积仅为 0.76 亩(详查数据),远低于全国( 2002 年 1.47亩 /人)和全省( 2000 年 1.25 亩 /人)水平
8、。为了保证城市与区域粮食安全,必须加强耕地保护工作。而武汉市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的快速发展又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作保证。因此,建设用地余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 2)新增建设用地 “ 内紧外松 ” ,城市用地空间结构呈现 “ 摊大饼 ” 式蔓延扩展。 19902002 年,武汉市建成区面积从 20411 公顷增长到21499公顷,年均增 长不到 100公顷。根据计算,武汉市 1996 2000年建成区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为 0.59,属于扩展不足型。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国家 “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 ” 宏观政策的影响,建成区面积的增长受到严格控制。而与此同时,远城区建设用地却呈现出迅猛
9、的扩张势头,仅19972002 年武汉市累计新增建设用地 13463.32 公顷,其中远城区新增建设用地高达 9676.85 公顷,占全市新增建设用地的 70.05%,是主城区建设用地新增量的 2倍,城市外延扩张呈现出明显的 “ 摊大饼 ” 式蔓延扩散特点。( 3)中心城区土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 效益低下。武汉市城区用地结构不合理,城内用地所占比例偏大, 2002 年工业用地占地比例高达 23.22%,超出合理限度 (10% 15%)的 10 多个百分点;用地比重偏小,仅占 5.22%;同时,市区绿地不足,问题日趋突出。全市人均绿地面积仅 1.69 平方米,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由
10、于、等多方面的原因,部分城区特别是老城区城市功能分区不明确,空间布局不合理,城市中的 “ 黄金地段 ”分布有不少工业或机关和军事用地、学校、医疗机构等,甚至还有成片破旧的居民点,既不能体现城市土地的级差效益,同时也影响城市环境。而新区土 地却存在开发规模大、密度低、容积率低等问题。土地利用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土地利用效益的高低。 2000 年武汉市建成区地均 GDP 为每次平方公里 5.73 亿元,与世界上主要大城市相比,差距极大。 三、城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双优化的政策建议 1.控制城市用地无序蔓延扩张,引导城市空间的轴线式扩展。城市空间的轴线扩展是以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为轴线实现城市地域空
11、间的外延扩展,可以集中力量建设,充分发挥交通设施的效应,缓解成块扩大市区引起的拥挤的矛盾和压力。同时,城市沿对外交通线路走廊式放射扩展,可在扩展轴 间留出农田、森林等,有利于城市生态与呼吸,为市民就近提供休闲环境和场所,避免对农田和绿地进行侵占和破坏。因此,必须引导城市空间的圈层式扩展向轴线式扩展转变,遵循 “ 旧城更新、新区拓展、轴线推进、均衡发展 ” 的战略,加快对城市旧城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以及加强对新区土地扩张的控制。 2.加强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的 “ 点 线 层 面 ” 结合。为实现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双重目标,城市产业布局应当遵循与城市空间扩展战略、城镇建设相一致的原则,实现产
12、业在城市空间 “ 点 线 层 面 ”的协调布局。以现有的沌口、关山、青山 、吴家山等为核心,依托城市扩展轴,辐射周边地区,将工业发展重点逐步由城区向城镇地区转移,促使市域范围内的第三、二、一次产业圈层的形成,同时带动周边城镇、新城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 3.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必须加快工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优化。武汉市科研、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新兴产业的选择上,应着力培育生物工程、环保产业、光电通讯等对各领域关联性、渗透性极强且能改善城市工业基础和环境的产业作为武汉市本世纪工业经济起飞的生 长点。根据武汉市市情,第
13、三产业的发展优先顺序应是、教育、房地产、咨询、服务等。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来发展,不仅符合武汉市人文景观、环境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它对整个第三产业 (包括金融、保险、通讯、社会服务 )和地方特色轻工、消费品、食品行业发展具有难以估算的带动力量。 4.加强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与政府调节。在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市场规律,通过土地价格、地租的差异及其变动来反映城市内不同等级土地的效用和稀缺程度。运用地价杠杆对不同区位的土地利用进行自发调节。同时,加强 政府干预,规范政府及其官员在城市土地开发配置过程中的行为,积极培育和完善城市土地市场,营造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等,使市场机
14、制在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5.加快主城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对于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 “ 腾龙换鸟 ” 、 “ 退二进三 ” 、 “ 双优化 ” 、 “ 置换土地 ” 等工程,适应产业结构演化的客观规律和遵循城市土地优化配置理论的要求,把工业产业从城市中心区迁移出去,为商业、服务业等对区位条件要求高同时也能支付高昂地租的产业腾出发展空间,逐渐降低城市用地中工业、仓储等用地比例,提高商业、 金融等第三产业用地比例,同时注重城市用地环境的改善,提高城市绿地比重。 参考文献 : 1.王磊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城市规划汇刊, 2001(3) 2.张洪 .论城市土地优化利用与市场化 .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0( 2) 3.朱庆芳 ,莫家豪 ,麦法新 .世界大城市社会指标比较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7 4.徐萍等 .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南京社会科学, 2003(增刊) 5.彭再德,宁越敏 .上海城市持续发展 与地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城市规划汇刊, 1998( 2) 6.江曼琦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 .人民出版社, 2001 7.杨治 .产业导论 .中国人民出版社, 1995 8.武汉市人民政府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62020)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