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几点思考.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08945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几点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关于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几点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关于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几点思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关乎中国人民贫穷与发展的问题上做出了有力的贡献,其中关于 “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 的反贫困问题高度、“ 先富带动后富 ” 的发展方式以及 “ 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 的关键定位是这一贡献的理论体现。认真总结改革开放后中国反贫困的成功经验,深刻认识和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社会反贫困理论,对于引导我们建设新时期全面的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邓小平反贫困 贫困与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基于邓小平理论体系 当中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的概述,我国在解决贫困问题的社会

2、实践上有了明显的改善,认真总结改革开放后中国反贫困的成功经验,深刻认识和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社会反贫困理论,对于引导我们建设新时期全面的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 “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 将反贫困问题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范畴,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在贫困问题的研究上,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涉及领域包括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而在谈及社会贫困的原因时,人们大多是从资本短缺论、自然环境论 、人口素质论以及阶层划分论等方面来就事论事,其局限性可想而知。邓小平首次将贫困纳入社会制度的范畴,从政治高度出发明确指出: “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 , “ 社

3、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反对贫困,它从本质上撇清了社会主义同贫困的必然联系,使人们对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有了更深的认识。 “ 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 BIAOTIRU 会步入社会主义社会,先进的 生产关系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着我国改革建设的矛盾焦点,而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我国曾是世界上贫困负担最沉重的国家,反贫困就此成为我国改革建设成就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反贫困的途径与方式方法选择上,邓小平同志始终把贫困问题置于政治

4、制度的高度地位,坚持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摆脱贫困的唯一途径。“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 。为此,邓小平曾指出: “ 中国根据自己的经验,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道理很简单,中国十亿人口,现在还处于落后状态,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 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 ”“ 中国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只能靠社会义。 ”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然而究竟怎样消除

5、贫困,怎样实现共同富裕却是一个现实的策略问题,面对文革后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邓小平同志的带领下逐渐摒弃过去那种基于狭隘的 “ 均贫富 ” 的共产主义发展策略,开始从矛盾的不平衡 发展运动当中寻求更有效的脱贫方法。在次基础之上邓小平提出 “ 先富带动后富 ” 的发展方式,打破了人们观念上关于计划经济平均主义的思想束缚。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 “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 大锅钣 ,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困,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 大锅钣 。 ”“ 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

6、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须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 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 先富带动后富 ” 的致富战略是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理论的创新之处,也是我国反贫困理论的亮点。1992 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由提出 “ 两个大局 ” 的重要战略思想,他说: “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 三、 “ 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

7、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 社会主义中国反贫困的关键在农村 中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农村人口占到中国人口的 80%以上,然而落后的生产方式一直以来也使我们的农民群体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反贫困的主体。邓小平同志从一开始就很重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他指出: “ 对内搞活经济,首先从农村着手 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 ” 这是因为 “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 可以说,邓小平同志是把农村的反贫困效果看做 是中国社会反贫困取得重大

8、成就的关键,也正因为这样,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也是率先在农村地区开始,并首先在农村地区取得突破。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对内改革当中,我国农村进行了多项改革措施,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这些政策措施也从根本上实现了农村和农民脱贫致富的目标。同样,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之下,为了实现 “ 三步走 ” 的战略目标,我国针对农村贫困问题又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 1994年,国务院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计划用七年时间解决八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1996 年,党中央、国务院有做出了关 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的决定。这些国家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我国农村地区打好扶贫攻坚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 截至 1997 年底,全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由 1978 年的 2.5 亿减少到 5000 万,平均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10 多万。在世界贫困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由 1/4 下降到 1/30。 ” 参考文献: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1994.2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