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民收入增长:基于经济因素的分析 摘要 :农民增收问题既是政治问题 ,更是经济问题。从经济角度看 ,农业产业的弱质性、资源禀赋的约束、市场因素的风险是制约农民增收的客观因素 ,也是当前我国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地增长必须克服的难点和障碍。 关键词 :农民增收 ;现实约束 ; 经济因素 近年来 , 随着中央农业政策的调整和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 , 农民收入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但是 , 当前我国农民增收的经济基础还是不稳定的 , 农民要想持续稳定地增收也还存在不少难点和障碍 ,这里既有农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内在因素 ,也有市场化、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的政策和人文因素。其中农村要素禀赋、农业产业特性、农产品市
2、场特征等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一、要素禀赋对农民收入增长的约束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 ,任何社会生产都是多种不同的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由于 不同国家、地区或行业的生产要素储备或资源禀赋不同 ,因而产品的相对成本不仅由技术差别决定 ,而且由生产要素禀赋决定。 (一 )土地资源的约束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从土地资源来看 ,农业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约束性行业 ,包括刚性约束与软性约束。刚性约束是指不断膨胀的人口基数日益受到有限的自然资源的制约 ,使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极低。从全国来看 ,我国土地所承载的农业人口压力过大 ,使
3、本来已经紧张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资源的软性约束是指在现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框架下 ,土地资源流 转性差 ,配置不合理 ,导致了超小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和较低的收益水平。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 ,谷物生产效率已经接近耕地光热水土条件下的生产潜力 ,土地增产空间不大。理论上说 ,在单产无法提高的情况下 ,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通过扩大规模来实现 ,但由于人增地减 ,规模经营无法实现 ,如此 ,靠小规模土地经营并不能够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 )资本要素的约束 公共财政理论强调 ,财政作为一种社会再分配和宏观调控的方式 ,应该把有限的资金投向重要产业、弱势群体、弱小产业或私人资本不愿
4、投资的领域 ,也就是财政要扶 持和保护市场中的弱势产业和群体。但不合理的财政体制制约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 金融抑制 ” 和 “ 金融深化 ” 理论认为 ,金融制度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但现实情况是 ,脆弱的农村金融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一 ,农村金融信贷主体功能发挥不到位 ,农村信贷支持总量不足。目前 ,农业银行收缩其在农村的网点 ,贷款审批权限上收 ,信贷资金已基本从农村市场退出。农业发展银行应有的农业开发信贷功能未予发挥 ,对需要政策性金融投入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业务很少。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产权不清、治理结构不 完善的问题 ,在硬件设施、经营管理
5、、业务品种、人员素质、服务功能等方面尚不能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第二 ,金融主体信贷服务与创新能力不足 ,农户联保贷款难。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但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 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却落后于发展的需求。一是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相脱节 ,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和周转 ,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金融工具单一 ,一些新的信贷品种没有系统运用 ,金融服务效率较低。 第三 ,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和风险 补偿机制建设滞后。当前 ,我国的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平衡 ,农业发展由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 ,农业生产的市
6、场风险加大。同时 ,农业发展项目受自然条件和政策因素影响较大 ,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加之信用环境较差 ,欠贷不还问题时有发生 ,金融部门支持 “ 三农 ” 承担着较高的风险 ,而目前相应的风险管理和担保机制尚未建立 ,政策性支农贷款风险也几乎全由商业性金融机构承担 ,缺乏相应的风险分散、补偿机制 ,导致支农贷款难以持续快速增长。此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本的趋利性使农村闲置资金大量外流。其中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资金 外流的重要渠道 ,邮政储蓄被认为是农村资金外流的 “ 高速公路 ” 。农村资金的外流 ,削弱了金融对 “ 三农 ” 的支持力度。 (三 )人力资本的约束 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
7、证明 ,劳动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非农产业就业收入普遍高于农业收入 ,大批有文化和技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 ,从而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偏低 ,严重影响了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 ,进而使科学技术在农村中的普及推广难度增大 ,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的效率不高 ,最终影响了农民 收入的增长。二是由于我国城市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大批新兴产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使原来许多可以在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难以适应新的需求 ,相对收益下降 ,甚至因无法找到工作被迫返乡。尤其是在非国有企业 ,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工
8、资收入标准已被突破 ,收入按人力资本水平由市场机制决定在劳动力市场中非常明显 ,高素质群体收入增加很多 ,而入城务工农民群体的收入则增长缓慢甚至下降。 二、农业产业弱质性对农民收入增长的约束 在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 ,农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和经济波动的起点。在我 国现 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比 ,呈现出明显的弱质性特点。 (一 )农业生产经营的自然风险 农业是以生命有机体作为生产对象的 ,具有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统一的生产特点。正因为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而形成了无法预测的农业自然风险。一方面 ,农业要利用生命有机体生长
9、发育的自然规律来获取产品 ,而这一过程和外部自然条件的优劣存在着直接的相关性 ,因此外部自然条件直接决定与影响到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的高低。另一方面 ,农业中的主体部分 种植 业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广延性特征 ,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极强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对外部自然力控制程度相对一定时 ,气候条件与自然灾害往往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命运。 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 ,农民收入风险系数大。相对于非农产品而言 ,由于农产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相对不灵敏 ,因此 ,即使在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情况下 ,农产品需求量的增加也相对有限 ,而不会像对非农产品的需求那样迅
10、速增加。农产品需求弹性不足 ,必然导致农业生产需求拉力不足与市场竞争乏力。而且 ,在农产品的买方 市场条件下很容易形成过度竞争的不利局面 ,造成农民丰产不丰收的现象。 (二 )农业形成产业利润的缺失 农民所从事的产业是农业 ,农业本来是一个古老而完整的产业 ,而且这一产业还可以凭借自然生产力而实现产业的发育和进步。从理论上说 ,从事农业产业应该获得较高的收入。然而社会的发育和经济的运行 ,使农业产业被分割为产前、产中、产后三个产业 ,并且分属于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产业资本通过农产品加工获得利润 ,商业资本在农产品流通中获得利润 ,而农民仅占有农业产业的中间环节低于平均利润的收益 ,形成了产业利
11、益获得的空洞。产业空洞对农民收入的第一个影响是使农民收入以第一产业为主 ,失去了分享二、三产业利润和剩余的机会。这样当一、二、三产业利益不均衡 ,工农产品价格不合理及农业不景气和农产品跌价时 ,农民的收入就要受到影响。产业空洞对农民收入的第二个影响是加大了农民收入对农产品供求形势与价格的依赖程度。当农产品卖难和价格走低时 ,收入增长速度下降和收入减少则成为必然。 (三 )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比较利益低下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经营制度是农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针对家庭小规模经营和市场之间的矛盾对经 营体制的一种创新 ,主要是以当地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 ,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建立支柱产业
12、 ,目的是通过农户与农户、农户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形成集体组织力量抵御市场对农业的冲击 ,并使农户与企业分享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这种方式必然会带来农业的增效和从业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这是一条适合当前中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农业发展道路。但是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并不十分顺利 ,除了在少数发达地区发展比较迅速之外 ,其他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 ,经营规模小 ,目前还是以分散经营为主的小生产格局 ,缺乏大 规模的企业 ,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第二 ,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原料收购和被收购的关系。大头利益一般都在工、商环节 ,农民不是平
13、均利润的分享者 ,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市场风险基本上由农民消化和承受。第三 ,进入市场的初加工产品多 ,附加值低 ,产业链条短 ,比较利益低。第四 ,生产手段落后 ,以手工劳动为主 ,产品技术含量低 ,市场竞争力弱。可见 ,在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的农业发展道路中 ,目前我国农业仍然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 三、市场风险对农民收入增长的约束 在 传统计划经济环境中 ,农业生产经营几乎感受不到来自市场的挑战与风险 ,但伴随着传统计划经济转向现代市场经济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轨 ,特别是中国加入 WTO之后 ,农业生产经营必须面对市场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一
14、 )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市场风险 在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中 ,农产品的价值实现必须借助于市场机制 ,因此市场供求状况与经济机制对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第一 ,市场经济是通过价格来决定社会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的。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 ,生产决策与产品销售在时间上分离 ,因此现实的 供求状况并不代表未来的供求状况 ,生产决策的市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第二 ,农业生产增长受凯恩斯定律和恩格尔定律的双重约束。前者的内涵在于人们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趋势 ,人们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相对缩小限制了农业的持续增长。后者的内涵在于人们的消费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而农业提供的主导产品恰
15、恰是食物 ,于是在特定条件下农业生产发展往往会跌入恩格尔陷阱。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之后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拓。第三 ,农产 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市场影响农民增收主要通过以下因素 :一是市场容量大小。二是市场供求结构。三是市场开放度。这三个因素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往往又是通过农产品的供求价格弹性发生作用的。一般说来 ,农产品弹性系数同市场容量成正比 ,同市场需求结构和本国市场开放程度成反比。在农产品弹性系数一定的条件下 ,扩大市场容量 ,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 ,可以形成农业增产、农
16、民增收格局。如果农产品受国外同类产品的冲击 ,势必造成农产品市场容量的相对减小和农产品市场弹性系数下降 ,于是出现了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悖论。 (二 )农业生产经营组 织自我保护能力差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历来没有规模经营的传统 ,农户家庭经营分散狭小 ,市场组织化水平低下 ,这种小生产组织形式 ,不适应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的需要 ,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一方面 ,超小型土地资源环境格局显然不利于农业市场谈判地位的强化 ,农民不可能去影响市场价格 ,相反只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收者。因为农业人口过多 ,且经营分散 ,使农民通过适当的形式组织起来形成利益团体的成本过高 ,致使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形不成
17、对损害农民利益行为的抗衡力量和制约机制。而作为需方的国家或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机构却组织严密 ,这种非对称性导致农民利益受侵害 ,表现在市场交易活动中是农户势单力薄 ,在交易谈判过程中处在弱者地位。作为买者 ,要受到来自专业商人和工业厂家的 “ 卖方垄断 ”, 从而不得不接受比自由竞争条件下较高的工业品购买价格。作为卖者 ,又要受到来自专业商人和工业厂家的 “ 买方垄断 ”, 从而不得不接受比自由竞争条件下较低的农产品出售价格。农民因此受到具有垄断地位的市场主体的盘剥 ,从而降低了市场效率。另一方面 ,伴随着中国加入 WTO与农业市场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 ,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获取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18、的同时 ,将面临着更大市场波动的风险。 (三 )农村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否对农村生产要素的配置 ,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很强的关联和影响。经过近 30年的改革 ,应该说 ,农村市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在新的发展阶段 ,农村市场体系发育还不健全。一方面 ,市场基础建设差 ,不能及时为交易方提供准确的供销信息 ,许多农产品价格形成没有经过充分竞争。市场中介组织发育缓慢 ,基本上以户为单位进行经营 ,没有形成规模 ,导致成本高、效率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 ,环节过多 ,造成流通成本高 ,农民在经济生活中利益 损失严重。另一方面 ,作为市场交易
19、基础的产权制度仍不健全 ,农民作为市场主体 ,并未真正拥有独立的受法律保护的产权 ,市场机制运行的效果也不理想。同时在供求机制方面 ,以市场调查和预测为指导的结构调整和农作物品种改良等工作进展相当缓慢。在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方面 ,农资价格与质量的市场调控不力 ,农产品的价值实现困难 ,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这些对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是很不利的。 参考文献 : 马克思 . 资本论 (第二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李成勋 .中国经济发展战 M.北京 :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 ,2004. 舒尔茨 .改造传统产业 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刘易斯 .二元经济论 M.北京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 陆学艺 .三农论 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萨缪尔森 .经济学 M.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张长全 ,胡德仁 . 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规范与创新 J.农业经济问题 ,2003(5). 徐勇 . 现代化视野中的 “ 三农 ” 问题 J.理论月刊 ,2004(9). 韩曦 . 当代中国农民主 体阶层结构变迁及动因分析 J.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6(6). 张小青 . 农民增收的体制障碍与制度创新 J.北方经贸 ,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