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客空间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研究 【摘 要】 2015 年 3 月, “ 创客 ” 一词正式进入政府工作报告,而作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 新引擎的创客空间为创客搭建了提升创业成功率的平台。创客空间需要怎样的人才充实创客队伍和助力创业成功?创客空间如何吸引这些优质人才,又应以何种方式充分发挥人才集聚效应?目前学界对上述问题缺乏深度探究。本研究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创客空间人才吸引、人才集聚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从人才整合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人才集聚效应的驱动机制。研究结合定量方法评估集聚效应,构建创客空间孵化网络理论模型,进行案例对比,最终得出三大类共 10 个子维度对创客空间人才集
2、聚具有显著影响。研究模型符合 SPPD 分析范式,在孵化网络结构和集聚效应评估方面改进了现有理论成果。 【关键词】创客空间;人才集聚;多案例研究;影响因素 一、引言 “ 创客空间 ” 是服务于创新创业的新型综合孵化平台。 2015 年 5 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 “3W 咖啡 ” 等多家创客空间并作出重要指示,此后,各大城市的创客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作为 “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 的新契机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创客空间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瓶颈。从以往学者对新 型组织人才集聚的研究中可以看出,21 世纪初受产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国外学者开始重点关注人才集聚效应和集
3、聚的动因。 Determinants( 2008)认为人才集聚及其效应寻在着循环互促的关系。针对创客空间这类新型孵化器, Jerome S. Engel, Itxaso del-Palacio 提出 Super-COI 模型,其价值节点包括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在国内,牛冲槐等( 2006)首次提出人才集聚现象、人才集聚效应的概念和特征,其他国内学者在动态过程性机制研究中提出了人才集聚动态均衡机制 SPPD 范式和组织行 动理论 ASD 理论模型等。 基于对北京地区多家创客空间的实地调研与初步访谈,结合已有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创客空间迫切需要壮大创客队伍,形成集聚效应,解决这一问题将为优化创客
4、空间运营提供途径。因此,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法,基于扎根理论这一探索性技术对创客空间人才吸引机制、人才集聚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进一步从人才整合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人才集聚效应的驱动机制。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研究组讨论汇总 43篇文献和相关资料,对创客空间的运作机制、创客空间人才集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形成了初步 的认识。基于前期文献资料准备,采用问题聚焦访谈法( PCI),设计两轮半结构化访谈提纲进行深入访谈,访谈结束后对访谈全过程转录为访谈记录文稿,进行三步编码并得到初步构建的模型。 正式访谈对象为北京科委首批授牌的 11家创客空间的创始人、工作人员或创业者,样本数的确定按照理论饱和( Th
5、eoretical Saturtaion)原则为准,即:如新抽取样本提供的新编码数小于原有编码总数的 5%,则停止抽样。 随后,研究组依据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方法,对转录得到的访谈记录进行三步编码处理, 得到主范畴、子范畴、对应子维度。编码得出影响创客空间人才集聚的因素可分为 3 个主维度, 10 个子维度, 39个三级维度,通过编码统计出的频次可以看出,出现频次超过 25 次的三级维度(影响因素)有:创新氛围、主体协同、导师点津、创业环境、资源匹配共五项,出现频次在 20至 24次之间的有:政策支持、服务评估、精致打磨、资本关联、组织定位、专业诊断共六项。对创客空间人才集聚效果影
6、响最显著的五项因素中,创新氛围和创业环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创客的带动和鼓励,是创客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情感态度基础;主体协同、导师点津、资源匹配则是 创客空间能为创客提供的最紧要和最有效的直接帮助和支持,弥补了创业者在经验方向、资源获取、能力技术上的根本性不足。 以 “ 故事线 ” ( Story line)方式描绘行为现象和脉络条件,我们确定了 “ 创客空间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 ” 这一核心范畴,围绕核心范畴的 “ 故事线 ” 可以概括为: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深度孵化、绩效产出四个主范畴,内部包含 12 个具体范畴。范畴间的典型关系如下所示:( 1)组织制度模式 网络运营能力(组织制度模
7、式增加了创客空间所联结的组织数量、亲密程度及合作行为的有效性);( 2)软硬资源支持 网络运营能力(软硬件资源支持会提高创客空间所联结的组织合作行为的质量和有效性)等。 三、研究结论 1.创客空间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模型及阐释 以 “ 故事线 ” 为基础,本研究建构和发展了如图 1 的模型,创客空间孵化网络模型展示了北京地区创客空间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 在创客空间孵化网络模型中,外部因素为政策制度和行业环境,两者共同对创客空间人才集聚起到环境催化作用。外部因素作用于空间自身的孵化网络,其中,影响创业孵化的内部因素包括组织制度模式、软硬件资源支持、 传播扩散渠道、空间运营能力以及
8、在孵企业能力。孵化网络中内部因素既与绩效产出有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又以深度孵化为中介变量间接作用于绩效产出。空间深度孵化包括网络运营能力、知识共享水平以及资源整合能力三大要素,创客空间内部因素对其具有正向影响。媒体、投资者、创业者三位一体的外部主体评价对内部因素和深度孵化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内部因素和深度孵化共同影响人才吸引,前者作用更明显,所以我们用更粗的线条加以表示。 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创客空间的人才集聚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其绩效涵盖两个层面:一是创客空间运营绩效 ;二是在孵企业创业绩效。多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创新创业服务的动态网络孵化体系,将创新想法 “ 落地 ”为创业企业。 2.主次频次
9、统计结果 根据主次范畴频次统计,在外部因素中,行业环境占据较大比重,说明创新创业制度的完善和行业的标准制定、行业环境的优化对创业者、导师或相关从业人员进入创客空间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软硬资源支持和组织制度模式是最为重要的内部因素,说明空间的场地、技术、资金、导师等自有资源或可控资源能吸引众多创业者入驻孵化,与此同时,创客空间创新氛围的营造和自身独特的组织定位使得人才吸引 在范围广泛的基础上更为精准和专业化。深度孵化是项目落地的关键环节,也是创客空间绩效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以服务评估、主体协同、资源匹配和资本关联为代表的资源整合能力使得空间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以产生合力,提升孵化效率,以导师点
10、津和精致打磨为代表的知识共享水平则是创客空间区别于传统孵化器的重要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运营能力作为深度孵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在访谈编码中出现的频次并不高,研究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网络运营能力作为区分优秀创客空间和绩平创客空间的指标,并非所有创客空间都重视这一因素, 因此仅被部分经验丰富的访谈者提及;第二,网络运营能力涉及定量的评价指标如 “ 数量 ” 、 “ 程度 ”等,在原文中较难找到直接对应的完整语句;第三,网络运营中各节点单独出现的频次较多,而多个节点同时提及或涉及节点之间关联性的情况较少,这也是今后研究中有待深入挖掘的重点。 四、深入讨论 1.模型的印证与发展 创客空间
11、新型孵化主体,是 “ 创客精神 ” 的重要载体,也决定了其对于创新氛围的特殊氛围。创客空间与传统孵化器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传播扩散渠道和空间运营能力对创业孵化具有重要影响。各空间聚焦领 域不同,并且空间本身在项目发掘、质量把控、包装营销方面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同样明显区别于传统孵化器房地产式的运营模式。然而在有限市场和资源下,涌入的众多创客空间水平参差不齐,迅速抢占市场导致淘汰周期缩短,人才集聚的数量和质量不匹配,部分创客空间遭遇生存危机。 本研究从孵化网络模型理论出发,突破既有网络模型分析框架,构建因素链条,形成理论模型。模型中将深度孵化作为创客空间高绩效产出的过程因素,并将知识共享水平和网
12、络运营能力作为驱动机制的核心要素,突破以往研究中仅关注信息或资源本身,而忽略运营能力的局 限性。 从整体看,这一理论模型符合学者孙健、王东提出的 SPPD( Situation, Patterns, Performance, Dominant inducement)分析范式,从地区环境、诱因、模式与绩效分析人才集聚效应的影响机制。在影响因素挖掘中,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分析结果以环境因素、内部因素、组织因素、资源因素为主要框架构建影响模型,部分印证了 Lalkaka, Bishop( 1997)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孵化器的研究和 Pedro Olivera 等( 2002)对英国创业企业的研究中所得出
13、的观点 。在外部因素中,政策制度与行业环境共同作用印证了Josh Lerner 和 William Sahlman( 2012)关于政府创业激励的研究结论。在内部因素中,本理论模型强调在孵企业能力,尤其是团队核心领导者的态度、能力等,证明了 Utpal M. Dholakia, Michal Herzenstein 和 Scott Sonenshein( 2015)关于创业者热情的观点。此外,本研究中影响创新人才集聚效应的主体主要有投资者、创业者、政府、以及高校、科研单位等外部实体,印证了 Jerome S. Engel, Itxaso del-Palacio( 2011)提出的Super-C
14、OI 中的价值节点模型。 在充分理解组织行动演化升级以及企业战略决策需求的基础上,基于组织行动理论框架,提出了创客空间孵化网络中企业的环境适应、网络孵化、绩效产出三阶段孵化网络模型,在 Wang( 2007) “ 适应 选择 发展 ” 的行动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界定和剖析了人才在 “ 适应 ” 后的选择匹配(内部因素适配)和嵌入发展(孵化网络运行)过程,构建了内外结合、逐步嵌入的跨层次分析框架,深入探讨创客空间与入孵企业行动策略的关系模式和行动调节机制,取得了 一定的理论进展。在孵化网络中内部因素的适配和网络群体的系统嵌入(深度孵化)都会影响的绩效产出,而系统嵌入(网络运营、知识共享、资源整合
15、)对内部因素适配和绩效产出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机制,深化了网络嵌入理论的应用范围,并对创客空间孵化网络系统与入孵企业的互动发展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理论视角。 研究发现,创客空间并不存在与其他组织相比更为特殊的激励机制。由于创客空间与在孵企业近似于合作而非雇佣或隶属关系,因此,创客空间中的激励形式偏向较原始的内容型激励,侧重物质支持。研究结论对传统孵化器的网 络模型进行了创新,着眼于微观层面的人才集聚研究亦增强了其实用性和可验证性,二者相结合对全国范围内创客空间(众创空间)的推广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2.实践启示 政府应加大对于实体型创客空间的政策扶持力度。目前部分以咖啡馆、自媒体或开放
16、空间等形式运营的创客空间,因缺乏服务于创业者的针对性资源而出现经营不善的现象。因此,政府应当将支持的重点放在具有实体经营场地、专业运营经验和完善服务体系的创客空间上,以构建良好的创业生态,合理利用资源。 行业应建立创客空间行业规范和准入机制。在 “ 大众创 业,万众创新 ”理念提出的初始阶段,各创客空间之间合作大于竞争。以政府主管部门、工商部门或行业联合会等机构牵头制定一系列行业规范或认证机制,将有助于淘汰竞争力不足的创客空间,真正服务于创新创业。 运营者应重视深度孵化能力,搭建多元主体交流平台。网络运营、知识共享、资源整合等深度孵化环节,极大地考验着创客空间的运营能力。因此,创客空间应当对内
17、不断深化优化孵化流程,对外沟通投资人、导师、从业者等多元主体,争取更多资源。 创业者应提升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创客空间资源。真正优质的创业项目不仅仅依托 于互联网本身,更重要的是其产品或服务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业者应当保持理性,专注于项目本身,适当优化营销方式,与创客空间双向互动促成共赢。 五、未来研究展望 在样本选择上,创客空间运营模式灵活并且转型迅速,使得数据收集难度加大、周期较长,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注重对样本的追踪调查。其次是维度定义问题,已有的理论模型对同一概念的定义不一,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确定三级维度,改进了已有概念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偏差。此外,创业者入驻空间的流动性
18、较大,将为后期的模型验证、问卷调查造成一定的困 难。 总体而言,基于图书馆的传统创客空间研究与照搬硅谷的 “ 骇客空间 ”模型已经落后于众创时代的综合孵化网络发展,如何吸引、聚集、激励人才始终是影响创客空间乃至整个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发展的核心问题。目前学界亟需顺应新的时代特点进行理论革新,从组织出发对创新人才集聚及驱动的作用进行全面的考察与界定,并以此指导创客空间的实践与发展。在未来研究中,要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定量研究对创客空间孵化网络模型进行验证,并继续考虑以下问题:探究不同主体人才集聚模式的建构过程;成功新型孵化网络模型的对比研究与推广性探讨; 关注人才集聚中的 “ 外溢效应 ” 等。
19、参考文献: Jerome S. Engel, Itxaso del-Palacio, Global Clusters of Innovation, the Case of Israel and Silicon Valley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11, 01 Mai Thi Thanh Thai, Ekaterina Turkina, Macro-level Determinants of Formal Entrepreneurship Versus Informal Entrepreneurship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9 ( 2014) 490-510 牛冲槐,江海洋 .硅谷与中关村人才聚集效应及环境比较研究 J.管理学报, 2008, 03: 396-400+ 468. 王东,孙健 .基于 SPPD分析范式的人才集聚机制研究 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 No.25612: 89-96. 潘剑英 .科技园区创业生态系统特征 与企业行动调节机制研究 D.浙江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