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县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研究 摘 要:近年来,社会各界开始高度关注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及实践表明,主导产业以其核心作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强大动力,也是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的 “ 突破口 ” 。如何科学选择、培育主导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经济理论研究者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县域经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产业选择 1 主导产业的界定 1.1 主导产业的涵义 一般认为主导产业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强的技术进步能力,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增长具有较强的前向拉动和后向推动作用,对经济发展起导向性和带动
2、性作用,代表了产业结构的演变方向或趋势的产业。 另一个经常使用的概念是支柱产业。所谓支柱产业,根据罗斯托的理论,解释为: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吸收运用新技术快,处于供求关系中心;且规模大,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益;生产率高,附加价值大,是该时期国民 收入增加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支撑者。 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能使产业结构高级化;支柱产业则仅体现了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而对其他产业增长并无直接影响,且一般不能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两者的联系是,现有的主导产业有些具有支柱产业的属性,并很可能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也可以说,某些主导产业即是支柱产业,
3、或者是潜在的支柱产业 。 1.2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 目前流行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有 “ 比较优势理论 ” 和 “ 扶植幼小产业理论 ” 。 “ 比较优势理论 ” 强调发挥地区优势,把优势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它强调主导产业的优势性和地域性。 “ 扶植幼小产业理论 ” 认为落后地区应当扶植发展目前还不是优势产业,但从发展眼光看可能转化为优势的幼小产业,强调产业的发展优势。尽管这两种理论对地区产业政策制定、主导产业选择均有重要指导意义,但仅依靠某一理论选择主导产业难免存在缺陷。因此,在实践中,往往把二者结合起来并综合考虑主导产业特性、区域优势、发展潜力等因素,建立选择指标体系,因地制宜选择主导
4、产业。 1.3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区域主导产业 的选择必须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只有选择那些能够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才有可能使区域经济得到快速、持续、稳定的发展。二是产业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主导产业必须尽可能地选择那些产业科技含量大、技术进步速度快、技术要素较为密集的产业,使其在技术上始终保持领先水平,以便在区际分工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三是产业链的长短和关联效应的大小。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产业链的长短和产业关联度的高低。四是产业贡献率和增长后劲。主导产业的选择还要认真考虑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小 和增长的后劲,要特别注意对那些有
5、发展潜力,尽管目前还比较弱小的产业的扶持。 2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与评价 对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既可以进行定性分析,也可以进行定量分析。长期从事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兰州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生导师聂华林教授在其主编并于 2006 年 5 月出版的区域发展战略学中,针对主导产业的选择指出: “ 基于主导产业的特点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可以从比较优势度、市场竞争力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这三方面着手进行选择,并附之以相应的指标做定量评价。 ” 一般而 言,主导产业必须具有比较高的比较优势度、高市场扩张能力和高产业关联度。现结合县域经济的特点对几种主要指标分析评价、选择如下 : 2.1 比
6、较优势度 (1)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度 选择主导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与县域及省、市域规模以上工业的该项指标分别进行比较,来反映该县主导产业在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度。 (2)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度 运用主导产业的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入库税金四项指标占当地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来分别反映主导产业对当地工业经济的总量、收入、盈利水平、财政税收等方面的贡 献。 2.2 市场扩张能力 一个产业要发展,必须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该产业能否将潜在生产能力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产业的市场潜力和产业创新能力。在区域产业结构中,主导产业是组织核心,它不仅担负着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且代表着区域
7、产业结构高度化、现代化的演进方向。因此,主导产业应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使其能够通过创造新材料和新技术,研发出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扩张市场潜力。 2.3 产业关联度 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 “ 源动力 ” ,主导产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 ,在自身迅速增长的同时,能够将其创新的先进技术和规模扩展通过产业链条传导到整个产业结构,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一个产业要成为主导产业,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比较优势和较强的市场扩张能力,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关联性。一般而言,主导产业在产业体系中主要从三个层面与整个区域发生联系:一是后向影响,即主导产业对向其提供生产资料的上游部门的影响;二是前向影响,即主导产业对其产品作为
8、生产资料的下游部门的影响;三是旁侧影响,即主导产业对整个经济的普遍影响与刺激服务性行业的增长。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历史表明,主导产业的关联性越强 、关联面越广,其产生的乘数效应就越大,对整个区域经济的推动力也越大。 2.4 工业发展历程与发展阶段 无论国家还是区域经济的成长过程,都反映了产业结构演变具有显著的阶段性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尤其是体现在主导产业序列的变化上。因此,笔者认为要选择好主导产业,就必须把握区域内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主要产业、企业成长的历程。因此,把研究视野扩展到建国以来某县工业结构的发展过程,分析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规律,对选择好该县未来主导产业,调整工业的产业结构将是十分必要的。
9、 2.5 总体发展环境与 优势 笔者认为,要准确选择研究期内主导产业,除了要把握好历史演变的规律,选择好恰当的研究指标,还必须对研究期内工业的总体发展环境与优势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与把握。 总之,由于各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有所差异,为了保证分析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在分析时采取定性与定量、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做到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综合考虑主导产业特性、区域优势、发展潜力等因素,建立选择指标体系,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 3 县域主导产业选择模型 根据上述研究思路,结合县 域经济的特点,创造性研究,建立县域主导产业选择模型。内容上分三个方面: 一是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及发展阶段的定位。通过对建国以来某县工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分析工业结构的历史演变规律及主要产业、重点企业的成长历程,界定目前工业发展阶段等是主导产业选择的历史基础。 二是研究期内总体发展环境与优势的分析。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期内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及本地区的环境分别进行分析,在评价本地区的环境时,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注重政府的能动力。 三是研究期内候选产业分析。 对候选产业选择的意义、产业发展前景、发展基础、比较优势度、市场扩张能力、产业关联度等进行系统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本部分内容是选择主导产业的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