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浅析 摘要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社会发展合力的最大化在于人类思想上的尽量一致。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体 ,有的放矢地重塑其共同理想、强化爱国主义、培育创新精神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内心信念 ,以期达到认识的统一 ,让推动社会前进合力的 “ 平行四边形 ” 更加扁平化 ,促进人类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 :发展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0)22-0270-02 发展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的永续进化 ,经济社会的发展总是为这一终
2、极目的服务的 ,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必须在思想上达到高度的统一 ,社会前进的合力才会最大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校学生必将成为社会建设的主体 ,他们的思维活跃 ,其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增强 ,更容易受到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当他们从不合 乎时宜的旧观念中转变过来 ,逐步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条式理解中摆脱出来 ,思想上获得大解放的时候 ,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 倒洗澡水的时候连同婴儿一起倒掉了 ” 。因此 ,从切实的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 ,以加快人类进化的步伐。 一、厘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本质 当代大学生从初中开始
3、 ,就一直学习政治课 ,学生基本上死记硬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 筑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 ;我们抨击资本主义制度属性的落后 ,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这些 ,对于中学生来说很抽象 ,理解也是是模糊的 ,“ 政治 ”离他们生活似乎很远 ,但又不得不学 ,逆反心理已经逐步形成 ,给他们一个感觉 :厌烦、麻木 ,到了大学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 ,就头疼。上马克思主义课的老师也因为学生们的上课冷淡反应而非常尴尬 ,学生和老师都在应付马克思主义的教学。与此同时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
4、对中国进行 “ 和平演变 ”,采取 “ 西化 ” 、 “ 分化 ” 策略 ,特别是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渗透 ;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以后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有 人错误地认为 ,社会主义不行了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行了 ;中国历史上 ,由于没有充分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 ,对建设共产主义进行了教条式的理解 ,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条条框框 ,犯了一些错误 ,如 “ 大跃进 ” 、 “ 反右倾扩大化 ” 和 “ 文化大革命 ” 等等 ,都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因此 ,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本质 ,让学生弄清究竟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
5、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是必要的和迫切的。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学生 ,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以及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武装他们的头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其最根本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同时 ,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我们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形成的价值体系 ,在具备科学性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自己的特点 ,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中国当前大学生思想的实际情况和矛盾根源 ,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针对广大学
6、生的实际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启发思维中学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让他们在实践中自觉的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重塑共同理想 邓小平说 :“ 要有远大的理想 ,这样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 ”“ 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 ,尤其是我们的青年 ,要有理想。 ” 在实践中 ,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联系起来 ,把崇高的理想与现实相结合起来 ,科学理性地认识理想和现实问题。把崇高理想作为我们党和民族精神生活的旗帜。改革开放后 ,我们党以 “ 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作 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
7、的共同理想 ,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当前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这两个 “ 共同理想 ” 成为人民团结进取的精神精神支柱。江泽民同志也说 :“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 理想信念 ,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 ,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 ” 当前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不是做得不够 ,而是方式和方法有待商榷 ,必须在厘清马克思主义真理本质的基础上 ,教会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从而认识到作为一个 未来的建设者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 ,认识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从而自觉地树立起
8、 “ 现实 ” 的和 “ 远大 ” 的理想 ,并把两者充分地结合起来 ,积极推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实践中践行科学发展观 ,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三、强化爱国主义 ,培育改革创新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 ,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是不可能的。因此 ,在认清马克思主义真理本质、形成共同的理想的基础上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避免空洞的说教 ,要以 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来鼓舞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增强其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9、江泽民同志指出 :“ 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 ,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 ,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大学生实际和课程特点 ,对大学生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 ,引导他们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 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 所以 ,要积极倡导一切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祖国统一、民族和睦、人民和谐的思想和价值追求 ,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富民强、普遍幸福的
10、思想和精神 ;要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全过程 ,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宿感和主体感 ,要倡导学生做到把远大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 ,积极服务于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 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使大学 生更多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过程中表现出的革命气概、坚强决心和首创精神 ,要让大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改革创新精神。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效地结合起来 ,引导大学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际中 ,
11、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充分彰显出他们的创新精神 ,让其始终保持朝气蓬勃、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 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 ,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树立正确的荣 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它在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决定了它的建设在整个道德体系的重要意义 ,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中国治国方略的具体实施。荣与辱反映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心理感受和价值反思 ,它的实质内容是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体现 ,对于任何道德规范的遵循和背离 ,都可以直接表现为荣与辱的评判。2006 年两会期间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以 “ 八荣八
12、耻 ” 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强调指出 :“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 ,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 ,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倡导什么、抵制什么 ,都必须旗 帜鲜明。 ” 大学生只有具备正确的价值标准 ,才能明辨荣辱 ,分清善恶美丑 ,并做出正确的价值评判 ,我们的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 八荣八耻 ” 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尤其是大学生的荣辱观的培养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 ,从而在指导思想上达到高度的一致。因此 ,社会
13、主义荣辱观必然要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内容。 五、结语 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 ,高校学生逐步成为社会建设的主体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发展合力的最大化在于思想上的高度一致 ,而共同理想和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统一未来主体建设者的思想 ,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有力思想武器。深刻认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切实有效地贯穿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才能使恩格斯的推动社会前进合力的“ 平行四边形 ” 更加扁平化 ,才能使我们的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 袁贵仁 .学习贯彻邓小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努力提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4,(8). 邓小平论教育 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167-168. 江泽民文选 :第 2 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33. 陈启琳 .弘扬井冈山精 神永葆共产党本色 N.国防时报 ,2007-06-07. 陈金龙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J.中共党史研究 ,2003,(6). 李鸣 ,陈春莲 .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创新 J.教学与研究 ,2006,(11). 张宗 .全面解读社会主义荣辱观 J.金陵 ?望 ,2006,(6).责任编辑 陈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