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都市经济圈与同城化问题浅析 摘 要 本文认为大都市经济圈是以大城市为中心,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 “ 同城化 ” 实际上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打破传统的城市之间的行政分割,促进区域市场、产业、基础设施一体化,以达到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战略。因此,同城化是大都市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性起步阶段,是开发建设大都市经济圈的前提和保障,同城化还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开发建设大都市经济圈。 关键词 大都市经济圈;同城化;辽宁中部城市群;沈抚铁本同城化 一、国内外大都市经济圈的理论与实践 1.国外大都市经济圈相关理论回顾 关于大都市经济圈,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概念。人们往往联想到大都市带、城市群、
2、城市带、都市连绵区等概念。一般认为,大都市经济圈是由核心城市及其周边腹地组成的、内部合理分工又有机联系的、高度一体化的城市地域。最早注意到该现象并进行系统研究的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1942 年,他在美国东北部考察时, 发现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许多大城市发展迅速,并不断向外围地区扩展延伸。 1957 年,他故地重游时, 以往相间布局的大城市已经聚合成一个更大范围的城市地域。为形象地描述这一特殊的地域空间组织,戈特曼借用古希腊传说中的 “Megalopolis” 来命名这个巨型的城市群体。 日本对都市圈的研究最为深入。 1951 年,木内信藏在对日本城市发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 “ 三地
3、带学说 ” ,成为日本都市圈研究的开端。最初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由单个中心城市及其周围腹地所构成的具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地域,如东京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和大阪都市圈等。其研究核心思想被应用到日本政府 1960 年提出的 “ 大都市圈 ” 概念之中。 “ 大都市圈 ” 由若干个都市圈构成,并且中心城市为中央指定市或人口规模在 100 万人以上且邻近有 50 万人口以上的城 市,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人口不低于本身人口的 15 % ,都市圈之间的货物运输量不得超过总运输量的 25 % 。 1987 年,加拿大学者麦吉 (MeGee T G) 在东南亚国家进行考察时,发现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核心区域出
4、现类似西方大都市带的新型城市空间结构,他先后提出 “Desakota” 和 “MegaurbanRegion” 概念来描述这种现象。另外,在 1988 年美国夏威夷召开的以麦吉的论文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上,各国学者根据对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与都市圈近似的概念, 如扩展大都市区 ( Extended Metropolitan , EM) 、分散大都市区( Dis-persed Metropolis , DM) 、都市连绵区 ( 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 , MIR) 等。不过, 目前国际上谈及都市圈, Metropolitan 一词更为常用。
5、2.国内大都市经济圈相关理论探讨 1983 年,于洪俊等人在城市地理概论一书中首次以 “ 巨大都市带 ”的译名介绍了戈特曼的思想, 此后关于都市圈的研究才逐步开展起来。1986 年,周一星提 出与 Megalopolis 对应的中国概念 都市连绵区,即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围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其后, 姚士谋等从区域空间布局的角度出发,提出城市群的概念,并将其内涵表述为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二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
6、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 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在此基础上,陈立人等对城市群体演进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指出城市密集带与大都市连绵区是城市群体向高级化发展的二个不同阶段,并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处于这二个阶段的过渡时期,尚属准都市连绵区,最终将迈向大都市连绵区阶段。宗传宏认为大都市圈和大都市带是二个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概念,大都市圈是单个特大城市集聚作用的结果,大都市带则是若干个大都市圈相互扩散、对接、重叠、整合作用的结果。徐琴认为城市带主要强调城市密度及空间组合,可以由若干中小城市组合而成,并不一定有特别突出的中心
7、城市,可视作都市圈 发展的早期阶段。近年来,随着国内都市圈研究进一步走向微观与实证,“ 一小时经济圈 ” 的概念浮出水面,即在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条件下,从中心城市到外围地 1 小时车程、 100 km 左右地理半径的地域范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西安经济圈、南京都市圈、兰州大城市圈等。 3.国内外都市圈的实践 荷兰的兰塔斯德地区是都市圈建设成功的范例之一。 1960 年,荷兰为了解决大城市的拥挤问题,开始了新城建设运动,他们先后规划了 15 座新城,其中 13 座分布在著名的兰塔斯德地区。兰塔斯德地区最终形成了一个大中 小城市体系健全、城市间具备有机的分工和协作的都市圈。但是,新城的成功
8、建设也使核心城市开始衰落,到 1970 年末,荷兰几个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共流失了大约 50 万人口,丧失了 10 万个就业机会,大片的旧城和老工业区被废弃。此外,东京都市圈和汉城都市圈也有一些经验和教训。 尽管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但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人口和城市密集地区,已经或正在形成一些都市连绵区。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大陆有 12 个城市密集地区已经具备或即将成长为比较典型的都市连绵区, 它们是长江三 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辽中南地区、山东半岛、闽东南沿海、四川盆地、江汉平原、湘中地区、中原地区、关中地区、松嫩平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已经非常清晰
9、地出现了都市连绵区的基本特征。 综上,大都市经济圈的概念虽然尚无统一定论,但是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以及国内外大都市经济圈建设的实践,笔者认为,大都市经济圈可以理解为以大城市为中心,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 二、 “ 同城化 ” 问题的提出与界定 1.“ 同城化 ” 问题的提出 我国未来有不少城市群可望发展成为大都市圈,如长江 三角洲地区的大都市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都市圈、京津唐地区的大都市圈、胶东半岛的大都市圈、沈 (阳 )大 (连 )大都市圈等。在中国,具有 “ 重心区 ” 和 “ 增长极 ” 意义的大都市经济圈,通常认为有三个,即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环渤海都市经
10、济圈。然而,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以致都市圈内因利益导向而难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融合。为此,在经济圈建设过程中,众多城市提出了 “ 同城化 ” 或相近的概念。如 “ 深港同城 ” 等。 2.“ 同城化 ” 问题的界定 “ 同城化 ” 实际上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 ,为打破传统的城市之间行政分割和保护主义限制,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以达到资源共享,统筹协作,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战略。包括:第一、发挥城市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把城市规划纳入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中,旨在整合城市之间的资源和市场,发挥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带动作用,建立大都市经
11、济圈,促进区域产业优势的形成。第二、借鉴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的经验,结合本地区的经济条件、区位特点、产业优势,提出长期发展战略。第三、打破传统的城市之间行政分割和保护主义限制,本着循 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实现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促进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科技服务一体化,以实现资源共享,统筹协作。第四、逐步形成区域自主创新机制和自主创新生态,确立区域整体竞争优势。 三、大都市经济圈建设与 “ 同城化 ” 问题分析 基于以上对大都市经济圈与 “ 同城化 ” 的认识,笔者主要以沈阳、抚顺、铁岭和本溪四城市的 “ 同城化 ” 进程,以及建设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 (
12、大都市经济圈 )为对象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1.“ 同城化 ” 建设是大都市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性起步阶段 大都市圈的开发建设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具有人为开发建设和阶梯自然形成的两重性,即人为的 “ 点 ” 的开发建设和 “ 面 ” 的自然扩散的突出特征。以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为例,沈阳不仅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金融和商业中心,是辽宁省省会,而且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全国重要的重工业城市和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它还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沈阳周围还聚集着粮煤之城铁岭、煤炭之城抚顺等城市,沈阳、抚顺、铁岭、本溪、营口、辽阳、鞍山等城市共同构成了以沈阳为中心的经济联系紧密、市场容量巨大、
13、发展前途广阔的辽宁中部城市群 体。辽宁在发展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战略构想基础上提出了 “ 同城化 ” 的设想,沈抚两市计划重点建设 “ 沈抚同城南部合作区 ” ,即以抚顺经济区和沈阳浑南新区、汪家组团为支撑,建设专业园区,发展新型工业,建设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和现代物流产业,建设 “ 沈阳工业经济带 ” 。沈阳和抚顺同城化目标的顺利实现将为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2.“ 同城化 ” 建设有利于主次分明、循序渐进地开发建设大都市经济圈 在辽宁中部城市群中,抚顺、铁岭与沈阳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更高于其它城市,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建设大都市经济圈,必须首先实现沈阳、抚顺和铁
14、岭的经济一体化。沈阳、抚顺两市山同脉、水同源,边界相邻。两市中心区相距仅 45 公里,抚顺经济开发区与沈阳浑南新区仅一水之隔。两市虽然同是老工业基地的重工业城市,但产业结构有较大差别,具备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基础条件。抚顺石化工业有较雄厚的基础,已确定并初步形成了 “ 石油化工 精细化工 精深加工 ” ,集 “ 油、化、纤、塑、洗 ” 为一体的产业格局,在围绕催化剂、表面活性剂等重点产品向生物化工、医药和医药中间体等延伸做长石化产业链的同时,也可为沈阳提供数量可观的成品油和化工 原料。沈阳既稳定对抚顺的原油供应,又可借助其石化产业延伸下游产业链。抚顺可以在电力、煤、煤气、钢材、铝材等能源原材料
15、方面做沈阳的供应基地,沈阳则可以在这些方面向抚顺投资,以扩大向沈阳的供气规模。沈阳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可以充分利用抚顺机械工业的基础条件向抚顺进行产业转移,抚顺在石油机械、工程机械、高压电瓷、压力容器等方面则可以补充沈阳的空白,并在其他机械加工方面与沈阳装备制造业配套发展,在沈抚区域内形成庞大的机械加工企业群,形成集聚效应。铁岭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藏,且有 “ 辽北粮仓 ” 之称,它可以为几个城市的发展 提供更有力的原料支持,并带动周边城市经济复苏。可见,沈抚铁同城化目标的顺利实现,将推动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的进程。 3.“ 同城化 ” 建设中的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同步建设,是开发建设大都市经济圈
16、的前提和保障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促进同城化的建设,而同城化不断发展又必然推动大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沈阳与抚顺、沈阳与铁岭在年内将开通城际公交;沈抚、沈本 (溪 )城际铁路建设今年启动,根据中远期规划,到 2010年,沈阳与铁岭、辽阳、鞍山、营口也将开通城际铁路;今年还将实施桃仙机场高速公路改建扩建工程,并 建设 3条高速连接线,使辽宁中部城市进入沈阳桃仙机场更方便快捷等。沈阳棋盘山开发区和抚顺高湾经济区将作为同城化起步区,到 2008 年, “ 沈抚同城起步区 ” 将重点建设西起沈阳三环路、东至高湾开发区东部边界、北起集锡高速公路、南至浑河这一区域。该区域面积约为 65 平方公里,重点打造
17、浑河景观带、滨河景观地产带、文化创意生态科技产业带、区域服务中心,建设 “ 高端生态新城 ” 。到今年 9月份, 9.3公里的沈通路将改造完毕,路宽 23米、双向 6车道。这条路将与城市轻轨、高速公路、铁路、水路等共同构建沈抚 “ 半小时交通圈 ” 。据规划, 2015 年至 2025 年,辽宁省将形成沈铁、沈本经济带,与沈抚共同完成 “ 四城市同城化 ” 。上述目标的实现,将成为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的良好前提和保障。 参考文献: Gottmann J . Megalpolis 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 张京祥,邹军,吴启焰
18、,等 .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 J . 城市规划, 2001, (5). 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等 .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 M. 北京: 科学出版 社, 2000. 于洪俊,宁越敏 .城市地理概论 M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等 .中国城市群 M.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1. 陈立人,王海斌 .长江三角洲地区准都市连绵区刍议 J.城市规划汇刊,1997, (3). 宗传宏 .大都市带:中国城市化的方向 J.城市问题, 2001, (3). 徐琴 .从世界都市圈的发展经验谈中国的都市圈建设 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3). 郭诚 .构建大西安经济圈 加快陕西经济发展 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3). 徐惠蓉 .南京都市圈的构思 J.南京社会科学, 2002, (5). 牛叔文,祁永安 .兰州大城市圈建设构想 J.甘肃社会科学, 2003, (6). 杜宁睿 .荷兰城市空间组织与规划与实践评析 J.国外城市规划, 2000,(2). 顾朝林,等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 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李善同,冯杰,侯永志 .中国区域发 展趋势十大预言 J.中国军转民,200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