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建设的六大经济走廊之一。通过分析中国与孟印缅三国的经贸发展情况,可以发现彼此间贸易联系紧密,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当前经济走廊建设存在政治互信度不深、贸易摩擦、基础设施建设通道不畅、资金缺乏、政策不通、交流不足等障碍。为了推进经济走廊建设,应密切政治关系,增强互信,创新贸易合作方式,缓解贸易摩擦,拓展贸易发展新领域,解决资金缺乏,扩大直接投资,加强教育交流,推进人文领域合作。 关键词: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经贸基础;互补性;对策 习近平主席于 2013 年 9 月和 10 月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
2、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引发世界瞩目。目前,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接下来的重点是全面建设六大经济合作走廊和若干海上重要战略节点。六大经济走廊即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 -中亚-西亚、中国 -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本文主要分析孟中印缅经贸发展概况,探讨经济走廊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中国与孟印缅经贸发展概况 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我国学术界就提出了孟中印缅地区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倡议。 2013 年 12 月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联合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昆明召开,正式建立了由四国政府共同推进的合作机制,对加强经贸合作、基建投资、人文交流等多方面合
3、作的重要性达成共识。 多年来,中国与孟印缅三国的贸易关系不断发展,双边贸易额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见表 1)。 中孟双边贸易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由 2000 年的 9 亿美元增长到 2015年的 147 亿美元。中孟贸易互补性较好,各自的贸易优势明显。 2015 年中国对孟加拉国出口产品处于产业链较高端,孟加拉国则利用其丰裕的自然资源禀赋扩大出口,两国利用互补关系扩大了贸易效应。同 时,两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均超过 60%,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分工还有进一步细化的空间。 中印双边贸易基本也呈增长态势。近几年来有增有减。 2000年贸易额 29亿美元,而到 2014 年已突破 700 亿美元。与印
4、度的双边贸易中国基本保持顺差。从贸易产品的结构上来看, 2015 年中国对印出口分布较为集中,工业制品占到 97%左右。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超过对印出口总额的一半,化学产品及机械用品的出口分别占 42%和 22%,资本密集型产品占 33%,初级产品占比不到 3%。中国从印度进口产品结构分布较为均匀,资本密集型 产品占 49%,劳动密集型产品占 20%,初级产品的进口比重为 30%左右。 中缅双边贸易基本呈递增趋势。 2000 年中缅双边贸易额为 6 亿美元,2014年接近 250亿美元,是 2000年的 40倍。 2014年中国从缅甸大量进口,进口额高达 156亿美元,使双边贸易额大幅提
5、高。从进出口产品结构上看,中国对缅甸的出口产品分布较分散,初级产品占 8%,资本密集型产品占 43%,劳动密集型产品占 49%。中国从缅甸的进口则相对集中,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产品占比近 80%,初级产品占 20%左右,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几乎为 0。进口产品主要 包括天然气、矿产、水产品、农作物、宝石等,反映出中缅两国贸易蕴含极佳的互补性。 上世纪 90年代,孟中印缅四国的互联互通便已开始,但由于政治等因素,建设力度不足,基本停滞不前。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项目正式提出之后,各国基建已加速,取得了不少进展。印度于 2013年 12月发表声明,将率先打造一条从中国昆明到印度加尔各答,并途经孟缅两国的
6、经济走廊,这将是中印间的首条快速公路建设项目。 2014年 12月 29日,孟加拉国外相提议修建连接吉大港和昆明的铁路及公路通道,得到了中国外交部的积极响应。云南省德宏州积极与 缅方沟通会晤,促成了中缅两国间的跨境便利运输。另外,云南省保山市也承建起首条中印国际大通道,这条通道将以腾冲为起点,以印度雷多为止,全长 600多公里。目前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已形成以云南为支点向外延伸的 5条主要国际通道,这 5条通道均以昆明为起点,通往缅甸、印度并延伸至南亚和东南亚国家。 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治关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受政治、文化及领土争端等遗留问题的影响,中国同孟印缅三国外交关
7、系比较复杂,民族立场也制约着合作。新中国成立后,三国先后都与我国发生过领 土争端,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对经济合作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近年来又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影响着政治关系的发展。如孟加拉国政府 2016 年取消了中国提出的在索纳迪亚修建一处港口的计划,这背后有印度、日本和美国的推波助澜。印度政府担心经济走廊建设关系到印度的海洋安全问题,会对印度形成包围,中国潜在获利更大。从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出发,缅甸高层基于利益一直与我国友好相处,但其政局不稳,历史上多次爆发政治动荡,多次发生排华事件。此次民选政府上台后非常重视发展与中国的政治关系,外长昂山素季 2016 年的首次外交出访就是中国,两国确定了优 先发
8、展中缅关系的主线,今后两国计划加强战略对接,规划重点领域合作,推动双方合作向农业、水利、教育、医疗等更直接惠及民生的领域倾斜,同时扩大人文领域交往,筑牢两国民心相通的桥梁。 (二)贸易摩擦使经贸合作难以深入开展 孟中印缅均为发展中国家,理论上讲出口产品必然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四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大多是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对这些国家的市场更为依赖。中国与三国间还时常有贸易摩擦发生,特别是中印之间。中国对印度贸易长期保持顺差,而且顺差额不断提高,这引起印度国内极大不满。近年来印度对中国出口产品 不断实施反倾销,自 2001 年起,印度对华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案件数量上长期居第一位,约占印度反倾销案件调查
9、总数的20%以上。而孟加拉国和缅甸经济发展落后,工业技术水平很低,难以与我国取得贸易平衡。为了保护国内产业,抑制外来竞争,他们也会对贸易往来设置重重障碍。贸易摩擦使得贸易规模增速减缓,贸易额远未达到理想水平,未能发挥出相邻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彼此间难以展开更深入的经贸合作。(三)基础设施建设面临通道不畅和资金缺乏 物流通道不畅、设施落后、资金缺乏是当前经济走廊建设遇到的一大难题。经济走廊的建设需要 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不仅需要投入大量人财物,还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撑,涵盖铁路、航空、海运的三线通道建设以及能源运输、网络、通讯设施的系统调配等等。据估测将需要高达 600至 800亿美元的基
10、础设施投入资金,这成为经济走廊建设最大的困难。从现有基础设施及综合国力水平来看,中国在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比较完备。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硬伤,但在信息科技领域有较强的竞争力。孟加拉国与缅甸是最不发达国家,要投入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力不从心。根据世界银行 2014 年物流能力指数报告公布的全球物流绩效指数排行,中国在全球 155 个国家中交通物流排名第 28 位,印度第 54 位,孟加拉国第 108 位,缅甸第 145位。巨大的经济实力差距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对接造成影响,这也成了目前经济走廊建设最棘手的问题。 (四)在互联互通上存在政策不通和交流不足等瓶颈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推进缓慢面临的问题还包括
11、政策不通、交流不足、机制不畅以及法律、金融和安全等方面的障碍。中国提出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解读,各自的利益出发点也不同,因而在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未必做到完完全全的互通。如印方的向东行动倡议如何同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就 需要中印双方在政策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方面多做工作。经济走廊建设还涉及投资、贸易、金融合作与安全、人才培养、自由经济区的优惠政策、各国法律适用性等诸多层面,每一个方面的问题解决不好或衔接不利,都会成为制约经济走廊建设的障碍。另外,各国营商环境的差异也影响经济走廊建设。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联合发表的 2016 年营商环境调查报告,在全球 189 个经济体
12、排名中,孟中印缅四国分别居 174位、 84位、 130位和 167位。中国的营商环境在四国中是最好的,因而中国企业走出去到孟印缅投资自然会遇到更多的难题。突出 的问题表现为开办企业难、获得信贷难、投资者保护差异较大、合同执行难等等。研究制定四国经贸合作整体政策措施,加强彼此联系与合作,建立双边或多边长效合作机制是当务之急。 三、进一步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对策 (一)密切政治关系,增强互信合作,维护共同利益 近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与孟印缅三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地区政治形势整体上维持和平稳定,各国政府的关注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周边国家
13、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很多国家乐于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顺 风车。我国应展现大国风范,加强政府间交流,考虑多方诉求,保障各国核心利益不受损,协调好冲突及时予以解决,积极行动做出表率。增强与孟印缅三国的政治互信,必将有助于获得各国对经济走廊建设的支持,协同打造经济走廊。同为发展中大国,中印两国关系十分重要,双方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致力于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并做出了全面战略规划,明确了合作框架。应坚持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主旋律,不断扩大两国合作领域,促进中印关系发展。而对于孟加拉国与缅甸而言,相比政治方面的顾虑,两国更加迫切的是经济发展问题, 只要能够保证他们的利益诉求,就容易
14、得到两国的支持。我国应积极与两国探讨合作项目,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成为两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后盾,消除经济走廊建设的后顾之忧。 (二)创新贸易合作方式,缓解贸易摩擦,拓展贸易发展新领域 创新贸易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对于不同国家可采取不同的贸易合作方式。目前中国与孟印缅贸易合作以传统的一般贸易为主,可积极开展补偿贸易,向三国提供技术与设备的同时在当地进行生产,利用产出产品作为我国提供物资与技术的补偿。特别是孟加拉国和缅甸缺乏技术和基础设备等软硬件,利用补偿 贸易可以从侧面帮助孟缅两国引进先进技术,既有利于他们的技术升级和经济长远发展,又可以利用他们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缓解我国劳动力成本上涨过快
15、的压力。其它的如境外加工贸易、对外承包工程出口货物贸易、来料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贸易等贸易方式都可以采用。此外,应注重扩大互补性贸易,寻找利益相同点。如中国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方面有优势,而印度在服务业、软件外包和生物制药等领域有优势,双方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处于产业间互补状态,可以在上述领域开展经贸往来。要释放务实合作潜力,推动铁路、产业园区等合作实现早期收获,探讨在新能源、信 息技术、节能环保、人力资源等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加强产能、旅游、投资、服务贸易等领域合作。还要加强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建设,强化政府合作机制,防止因贸易摩擦影响政治关系。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注重解决资金缺乏问题
16、基础设施建设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成的硬件基础,再好的政策离开完善的基础设施也是空谈,当前亟需在交通、能源、通讯、技术等方面加强互联互通建设。铁路是四国目前最主要的联通方式,也是建设比较完备的项目,应主要着力于打通一些重要关卡,例如孟加拉的邦葛邦德大桥路段,以及高效利用各国境 内闲置铁路以节约资金成本,同时放宽上路的车型、人员、货物种类等各种限制,制定统一协调的标准化管理,如路标设置、运输条例、路宽、桥高等。同时发展水路运输,鼓励货物走水运,规划合理的水路往返线路,大力开发停靠港口。在保证各国愿意的情况下开放重要的水路关卡,扩大水路运量,合理使用水路资源。在能源重点建设方面,主要对象是孟加拉国和
17、缅甸,孟缅两国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资金与技术而未能合理利用,导致资源效益过低,造成资源极大浪费。因此以引进资金技术为条件,建设国际能源通道,将两国过剩的能源充分利用起来。通讯技术层面, 要尽快协商国际间通用的通讯设备标准,如信号设置、网络接口等,为经济走廊建设奠定方便的通讯基础。建设资金可以考虑从丝路基金等渠道筹集,四国同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员,也可谋求来自亚投行专业、高效的基础设施融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不仅是经济走廊,也是民生、发展、合作走廊,各国应一致努力,打造出标志性早期收获项目,发挥示范效应,提升各方合作信心。(四)扩大对孟印缅的直接投资,打造自由经济区,提升制造业水平 据统计
18、, 2016 年上半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已达 888.6 亿美元,同比增长 58.7%。中国与孟 印缅三国在贸易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在农业、商贸、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蕴涵着合作潜力,孟印缅理应成为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中缅跨境(边境)经济合作区的经验值得推广,我国先进制造业和产能转移可以选择缅甸等国家率先开展合作。我国的制造业水平相比三国具有很大优势,应在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同时输出技术,例如可以将一些技术设备进行转移,帮助他国提高制造业水平。近几年来,到孟加拉国寻找商机的各类中资企业迅速增多,中国已在孟建立自由经济区(境外经贸合作区),对于未来投资有长久打算,同时还应
19、推进本土化管理,注 重当地人才的培养,注重中企应履行的社会责任。目前中国企业已在境外建立了 70 个自由经济区,这些自由经济区中的多数投资不仅取得了不错的投资回报,还增进了与他国政治关系的发展和民间交流合作。今后也应考虑在印缅开发新的投资领域,投资兴建自由经济区,以自由经济区推进经济走廊的建设。此外要利用企业外交的力量,鼓励企业在外交中的创新引领作用,并为企业外交提供合适的渠道,降低走出去的限制。 (五)加强教育交流,推进人文领域合作 推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对于增进各国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具有重要意义。人文交流可以增进 各国民众心灵的沟通,拉近与各国人民的感情,为深化友谊打下良好的民意基础,文化搭
20、台,经济唱戏。中印两国历史遗留问题多,可以先从两国合作意向最明确的人文领域作为切入点,以加强两国经济文化交流为出发点开展人文项目,增强两国文化互动。印度东北部的投资环境、基础设施、人文因素等相对较好,可以率先与古吉拉特邦等地区开展合作。还应注重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加强各国学术界的交流。中国应当多一些留学生名额,提供奖学金,使孟印缅学生可以有机会到中国深造。同时,适当派出汉语教师赴三国宣传国学思想,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利用各种类型、各种 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增加各国学者的学术交流机会,密切各国智库的友好往来,加强思想交流,强化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黄英,王淑妍,王艳红 .中国对印度经贸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改善途径 J,对外经贸实务, 2014( 9): 26-29. 霍强,储星星,李芹 .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的重点、难点及对策 J.东南亚纵横, 2014( 5): 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