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经济“过热”现象的分析.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11283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我国经济“过热”现象的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对我国经济“过热”现象的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对我国经济“过热”现象的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对我国经济 “ 过热 ” 现象的分析 前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高位运行,消费物价指数逐步回升,局部地区和个别行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投资热。究竟如何认识这一经济形势,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事实上,前一段出现的经济 “ 过热 ” 现象,是经济增长从低位增长格局向中位增长格局转换过程中的暂时失衡,由于主要的瓶颈因素有望在近期内缓解,新的均衡逐渐在形成中并将在近几个月内完成,未来出现全面经济过热和典型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并不大。从中长期来看,存在从中位增长格局向低位增长格局转变的可能性。因此,当前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的真正问题不是对过热与否

2、的判断与应对,而是对政策目标进行新的权衡和排序,处理好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物价稳定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还需要在短期可能的偏热和中长期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导致的意外紧缩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 2003 年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以来,我国金融机构贷款增长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生产资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能源、原材料供应和交通运输进一步紧张,消费物价水平较大幅度回升。进入 2004 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快速增长。据有关机构初步 测算, 2004年第一季度 GDP 为 2.71万亿元,同比增长 9.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速度为 20.7%,广义货币供

3、应量 M2增长率为 19.1%,狭义货币 M1增长率为 2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8799亿元,增长 43.0%。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 47.8%、 53.2%和 52.3%。生产资料销售在连续两年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上, 2004 年第一季度上涨 23.8%。 300 种监测的生产资料中,热销的增加到 112个,而滞销的减少为 1个。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升 14.8%,其中,钢材固定资产投资在 2003 年增长速度接近 100%的基础上,2004 年第一季度增长 107%,钢材价格上涨了 42.3%。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 2.8%,涨幅比去年同期上升 2.3 个百分点。商品零

4、售价格同比上涨 1.4%。工业品出厂价同比上涨 3.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同比上涨 7.5%。从短期来看,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经济过热。 为了全面认识和把握当前经济运行的真实状况和未来趋势,需要从长期趋势比较的角度来观察。目前来看,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几个主要指标基本处于 1990年 2002年以来的平均水平的一定区间内。 2004年第一季度,狭义货币 供应量 M1增长率低于平均水平 2个百分点,广义货币供应量 M:增长率也低于平均水平。贷款增长虽然略高于平均水平,但需要考虑近年来股市低迷、债券市场有限、直接融资比例下降的背景。消费物价指数 CPI虽然同比上升比较快,但与 1990

5、年 2002 年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是比较温和,属中位的。 GDP 增长率虽然略高于 1990 年 2002 年的平均水平,但如果考虑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机制方面发生的变化,有潜在经济增长的基本背景,增长了一些也是合情合理的。观察 1990 年 2002 年 GDP 增长率的变化规律,大致上可划分为低中高 三种情形,分别对应的 GDP增长率区间为 6 8%、 9 11%和 12 14%。 1992年 1994年受经济过热的驱动,基本上是在高位增长区间运行。 1995 年 1997 年实施经济软着陆以来,基本上在中位增长区间运行。 1998 年 2002 年受前期紧缩惯性和东亚金融危机的双

6、重影响,基本上是在低位增长区间运行。事实上,我国经济长期处于低位增长运行是不太正常的,特别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机制方面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形成了改制中的国有及国有控持股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等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等三个具有体制、技术和市场优势的有 力支撑,经济潜在增长水平也已有所提高,我国是有条件、有基础出现比较高的经济增长态势的,或者说经济增长略高于一个时期以来的平均水平是完全可能并正常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出现的局部 “ 过热 ” 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总体经济过热,而只是经济增长从低位增长格局向中位增长格局转换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暂时失衡现象。 在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指标中,明显偏离平均水

7、平的是投资增长。 1990年 2002年,我国投资增长率平均为 20.18%,而 2004年第一季度投资增长了 43%,为平均水平的 2 倍。这似乎成为一些专家认定我国经济已 过热的主要依据。客观认识当前的投资增长状况,同样需要看到长期趋势。我国“ 六五 ” 时期投资平均增长 19.4%, “ 七五 ” 时期投资平均增长 16.5%,“ 八五 ” 时期投资平均增长 36.9%,而 “ 九五 ” 时期投资平均增长只有11.2%,仅为 1990年 2002年平均水平的 50%。由于整个 “ 九五 ” 时期投资偏低,所以国家曾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启动民间投资的政策,也正是因为“ 九五 ” 时期投资偏低,

8、在同期比较的统计方法中,从技术上放大了目前投资增长的真实程度。 2003 年下半年以来的投资增长带有一定的恢复性质,2004 年第一季度的投资增长 速度虽接近于 1992 年的水平,但由于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基础和机制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且已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宏观调控,从中长期来看,不可能持续下去并导致总量意义上的过热。因此,现在真正的问题,不是研究有没有或会不会过热,而是看制约当前经济增长的瓶颈因素可否在短期内得以解决。 从当前经济出现的一些变化来看,一些领先性的指标,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趋势已经放缓,钢材价格已开始回落,建筑材料价格开始走低,板材价格趋于稳定,供给与需求已在新的价格水平上基本

9、趋于均衡。建设中的电厂将相继在 6个月左右投入生产,电 力紧张的格局有望得到明显缓解。由于电厂的投产必然带动煤炭的需求增加,因此,煤炭似乎是瓶颈所在。不难看出,煤炭问题不在生产而在于运输。有专家估计,由于限载因素致使煤炭价格上升大约 3 4 倍。估计在安全有所保障的情况下,限载问题可能将有所松动,加之运输方面的合理调配,煤炭供应问题将有所缓解,不大可能出现新的紧张因素。因此,只要政策操作松紧得当,经济形成全面过热的可能性不大。 由于经济运行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的双重影响,有专家预计,今年的物价上涨幅度将有可能超过年初预期的 3%。所以,宏观经济政策面临如何客观地 认识年初 3%的预期调控目标问

10、题。事实上, 3%的物价上涨幅度既不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也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因此,并不是硬性约束。就货币政策和整个宏观经济政策在物价方面的目标而言,多数发达国家基本上是 CPI 在 1 3%之间,美国为 2 4%。我国作为发展中和转轨中国家,存在一定的自然物价上涨率或自然通货膨胀率,正常的物价变化区间应该设定在 2 4%甚至 2 5%之间,也就是说,即使超过 3%的物价上涨也是正常并可以承受的。现阶段在我国就业状况极不乐观、增加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保持比较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显然是有利于增加 就业的。因此,宏观经济政策或许已到了从经济增长和低物价优先向经济增长和就业优先、物价基本稳定目标过

11、渡的时候了。 从中长期来看,由于存在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不确定性,当前以及今后几年,宏观经济形势不仅受国内的投资、消费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启动等内部经济因素,以及进出口、外商投资及其他国际因素影响,而且一些目前还没有纳入我国政策视野和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不确定事件及其进展也有可能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关于宏观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抬头的预期,大部分是建立在对历史趋势认识和展望基础上的适应性预期 。从未来发展因素对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影响角度来看,单有适应性预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理性预期。宏观经济形势不仅要受适应性预期的影响,而且要受 “ 理性 ” 预期的影响。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12、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演化可能取决于历史轨迹的推动和未来趋势的引导两个方面因素的对比。因此,至少在 2004 年 2008 年的时间区间内,把一些目前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的重大不确定性事件纳入分析,加强对未来不确定性事件及其影响的理性预期是十分必要的。考虑到未来 3 5 年存在可能导致经济增长与发展滑坡的重大不确定性因素,不但不大可能出现经济全面和较长时间的过热,反而有可能导致从目前的中位增长格局向低位增长格局复归的压力和可能。在此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决策需要权衡和选择的,不仅包括对政策目标进行新的权衡和排序,而且还需在短期可能的暂时偏热和中长期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的紧缩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问题不仅仅是有没有或会不会全面过热,而是在未来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前瞻性地考虑当前需要有什么样的增长格局。或许,在可以承受的情况下,目前出现的短期失衡甚至过热,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是为将来的减速或滑坡提前进行储备和应对的客观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