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与区域选择偏好关系的调查与分析.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11549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与区域选择偏好关系的调查与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与区域选择偏好关系的调查与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与区域选择偏好关系的调查与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与区域选择偏好关系的调查与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与区域选择偏好关系的调查与分析 摘 要:工科背景下普通高校的就业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是双向选择,企事业单位的选择在很多方面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区域选择偏好,不同的专业及学生自身条件可能会导致区域选择的不同偏好。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意识中区域选择偏好的调查分析和比较,探究影响大学毕业生区域选择偏好的具体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工科背景;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 中图分类号: F2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 2015)03-0205-02 一、引言 “ 就业与区域选择偏好 ” 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影响大

2、学生就业因素的重要性排序研究中,学生自身因素所占比例最大。大学生的就业偏好是指其在毕业后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个体倾向,是对自己所能涉及到的职业目标并按照自己的心愿和希望进行的选择及排序,具有倾向性特征,是大学生就业理想和职业的直接体现、主观认识和 评价。由于大学生大都受家庭观念、社会干预和资源分配的限制,加上其自身认识能力的局限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他们可能无法对就业选择行为形成完全正确的信念,或无法做出与理想相一致的合适的职业选择,加之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毕业生往往盲目追求经济发达区域的热门职业、环境舒适的职业以及高薪的职业。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和一些中小企业,非常缺乏人才,但一些

3、学生宁可待业或去挤公务员的 “ 独木桥 ” ,也不愿将目光投向这些企业和基层单位。从而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偏好的工作和区域。对大学生就业和区域选择偏好关系进行 调查和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应具备的专业和心理素养,更有助于深刻认识大学生就业问题。 二、盐城工学院等六所高校大学生就业与区域偏好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江苏省是教育大省,工科院校数量多,类别全。选择在江苏地区进行调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考虑到代表性、共性和可比较性问题,此次问卷由五名在校大学生自主设计问卷内容,通过集体合作完成。她们调查的对象全部选择了本科生,考虑到不同的专业类别,她们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熟理

4、工学院、常州大学、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和淮海工学院 6所高等院校 开展问卷调查。鉴于问卷中涉及的都是就业相关问题,问卷发放限制在大三和大四学生中进行。从性别看男生占了 44.4%,女生占了 55.6%,女生人数略多于男生。文科类有 180 人,理科 220 人,文理比例约为 810 。调查学生的专业涉及了文法、经济、理工、艺术等多个专业,调查的生源地分本市、本省城市、外省城市、本省农村及外省农村五类。发放抽样调查选择样本 400 份,回收 384 份,回收率高达 96%,问卷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关于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专业和年级等内容;第二个部分是关于大学生的就业区

5、域偏好 及选择原因;第三个部分是大学生对于国家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 从该项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调查学生大部分来自省内,因此选择省内就业的比例远远高于省外,而在省内不同行政区域呈现就业多重性特征,其中 74.82%的大学生选择偏向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一线城市就业, 25.18%选择苏北地区包括盐城、淮安、宿迁等二、三线城市。由此可见,城市经济发达对大学生就业偏向和区域偏好有着较大的影响。 从整体来看,由于这六所高校生源主要是省内,加上经济发展前景和工作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区域选择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特征:一是希望回到家乡就业为主流的占 47.22%,虽然在经济或

6、工作机遇上不及北京 上海 广州等一线城市及省会城市,但从对其主要考虑的原因中不难发现,家乡对于一个在外的游子来说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其中家庭原因如父母的意愿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家乡的经济条件及发展背景也是当代大学生会考虑回乡就业的一大重要原因,学生自己对家乡的工作及生活环境都十分熟悉,父母及祖辈的人脉资源比较丰富,可利用度高,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自己就业成功的几率,比起一人在外打拼要轻松很多;二是 36.11%的大 学生选择偏好在经济发达的江苏东部城市就业,这些地区发展机会较多,但竞争压力与一线城市相比相对较小;三是从调查数据显示,没有一位同学选择除家乡外的西部地区就业,因为西部地区工作环

7、境和工资待遇相对较低。相比之下,虽然一线或东部沿海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待遇好,文化氛围好,公共设施好等有利条件,但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学生最终因为个人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不得不放弃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机会,选择回家乡就业。加之 “ 早就业早独立 ” 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边远地区的学生往往选择到西部工作,他们认为那里的竞争压力较小,民风和风俗很好;四是 从男女性别方面看,女大学生更倾向回家乡寻找工作。因为大部分女生恋家情结明显比男生要重,并且 “90 后 ” 多为独生子女,父母也希望子女能够留在家乡工作,以便互相照应。选择离家近的工作区域,这是一种价值合理性行为,有利于尽孝敬父母的义务。出于父母等家庭因

8、素,或由于经济环境等客观因素,又或是由于自身恋家等内在因素,尤其是在工作多年后二次就业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有 75%的大学生都会选择回自己的生源地再次就业。家是一个永远能给你温暖的地方,家庭是大学生社会资本的主要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工科背景下的大学生无论是在 就业地点、单位性质和薪酬方面的偏好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业难问题。由于本科生就业竞争的压力由来已久,现在选择考研的学生人数又逐年增加。在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环境下,本科生毕业后选择创业的人数虽然数量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不高,但增幅明显。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目标或就业偏好是“ 施展能力,实现人生目标 ”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大学生考

9、虑就业情况更多以自身利益出发。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事业单位由于有条件和机会吸收到更多更好的人才,对人才的要求相对较高,一些大学生的自身能力与其要求可能存在差距,现实与期望之间存在的落 差导致大学生就业落实存在不顺畅现象。 调查中我们深感目前大学生求职中 “ 求稳 ” 的心态日趋明显,进入一些目前比较热门的国家机关、国营企业的偏好强烈,而对民营、私营企业的偏好弱化。就业单位性质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就业的供需矛盾冲突,一方面作为能够容纳大多数毕业生的民营、私营等企业受到冷落,另一方面,每年的 “ 公务员热 ” 现象依然愈演愈烈。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冲突造成了就业困难。部分大学毕业生初次择业时偏向

10、于从主观意愿出发,忽视了社会和自身条件的现实情况,过度追求毕业时选择的第一份工作的起薪点。大学生普遍宽 裕的物质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抬高了其对高薪资水平的偏好,这往往会形成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需求的不匹配而导致就业困难。 三、应对就业与区域偏好的措施 1.通过社会实践培育学生的就业素质 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逐步考虑增设拓展知识面的选修课程和以行业应用技术为背景的专业必修课程,帮助学生形成适应专业特色和就业所需的知识体系,逐步形成就业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侧重将教学融入社会实践之中。社会实践有利于检验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和弥补自己的不 足。大学生可

11、以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参加过程中自己扮演的职业角色的感受,来检验自己是否适合主观选择的岗位及对自己的认识是否客观和实际,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学校要广泛建立和联系各种实习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同时鼓励学生暑假利用社会资本优势主动投身实践,并进行适当的考核和评比,从而锻炼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交流、沟通、处理问题的能力,以确保他们毕业就能上岗。 2.优化社会环境,拓宽就业信息获取渠道 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和就业援助制度,促进大学生尽快就业。积极培育、开发、拓 展大学生的社会资本,降低就业成本,促进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提高就业质量。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应完善招聘信息网络,

12、为学生了解招聘信息提供更畅通的消息渠道,并主动与企业多方合作,为学生寻求更多就业机会;从家庭层面看,父母的背景资源所形成的社会网络会也能为学生提供就业工作信息;从个人层面看,要鼓励学生在读书期间积累对自己有用的各种社会资本,和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及时获得有用信息;积极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结交朋友,拓展信息渠道。 3.争取政府各部门 支持,推进就业 为推动高校毕业生工作的良性发展,政府各部门应均衡东西部的良性发展和不同地区的合作,以此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中西部要做好东部产业转移的各项准备工作,充分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尤其应该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

13、均衡的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范围。利用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引导,坚定大学生回生源地工作的决心。 参考文献: 陈迎明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研究十年回顾: 20032013 基于 CNKI核心期刊文献的分析 J.现代大学教育, 2013,( 4) : 35-44. 周骏宇,王超 .二元经济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偏好分析 J.学习与实践,2009,( 11): 51-57. 沈建波 .当下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6): 9-50. 马宁 .大学生就业现状多维剖析及就业指导长效机制构建探析 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3,( 16): 40-43. 责任编辑 吴 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