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探索.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11741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摘 要:近代中国第二个历史任务的核心是现代化、工业化。如何实现中国的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一直思考的重要问题。由于建国初期中国所处的历史环境,导致中国没有选择比较优势的战略,而是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这种选择既有重大的历史作用,又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工业化道路;探索 中图分类号: F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 2015)01-0283-03 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处于停滞的封建农业社会,落后于世界上新兴的工业国家,所以不可避免地陷入落后挨打的悲惨局面。为改变这种屈辱的状况,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仁人志士

2、励精图治,争取早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斗,于 1949年 10月建立新中国,这标志着近代中国第一个历史任务即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完成,而下一个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即 将提升议事日程。 近代中国第二个历史任务的核心是现代化、工业化。为何实现中国的工业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思考过的问题。还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 “ 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的落后。 ”“ 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 ” 在抗

3、战胜利前夕召开的中共 “ 七大 ” 上,毛泽东又指出: “ 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 强。 ” 1953 年,当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中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后,如何实行工业化的问题便凸显出来。 从当时历史发展的国际视角来看,之前工业化较成功的国家大体有三种发展道路:第一种是英、法、美等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由发展轻工业开始,逐步积累资本,当资金等要素提升后,再发展重工业,同时,进行海外殖民掠夺和投资;第二种是德、日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利用国家政权进行干预,对内增加税收,快速积累资金,对外进行

4、争夺殖民地及半殖民地的战争,优先发展重工业及军事工业;第三种是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 ,通过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内实行高积累低消费,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和重工业。 历史行至 20世纪中叶,世界发生了许多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靠殖民侵略获取原始积累的时代和发动世界大战武力掠夺的时代都已经过去;二战后美国的欧洲复兴计划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很多贷款,这对急需资金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几乎不可能。事实上,就发展中国家而言,能够借鉴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是西方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摒弃殖民掠夺),按部就班,先发展轻工业积累资金再转向发展重工业,这是一条发挥比较优势的道路;二是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 发展道路

5、,即为了迅速赶上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防力量以抵御军事威胁和侵略,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一种赶超发展战略。当时,不仅包括中国、东欧等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而且还有许多美洲和亚洲的非社会主义国家,都或先或迟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赶超战略;同时,为配合这种战略模式,逐步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然而,凡是经济上实行赶超战略的国家经过一段发展后,大都陷入通货膨胀、城乡贫困化以及经济结构失衡的诸种困境中。少数没有采取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却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如被称为东亚奇迹的日本和亚洲 “ 四小龙 ” 。学术界对东亚奇迹有多种解释,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选择资本主义制度的日本和 “

6、四小龙 ” 的成功和许多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转轨,很容易使人将经济发展成功归结为社会制度因素,而看不到发展战略对经济成效的至关作用。他分析指出:日本和亚洲 “ 四小龙 ” 在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上,都发挥了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而不是脱离各自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进行赶超。这种在经济发展上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被称之为比较优势战略。比较优势说是经济学中古老的概念,在亚当 ?斯密的国富论中,很多地方就利用了这个概念。但是明确提 出这个学说的则是李嘉图,他认为比较优势是不同国家进行国际贸易的最主要原因。比较优势理论后来得到不断发展。现代经济学提的比较优势是从每个国家的经济要素的比重来分析的,包括三

7、个方面:一是拥有的资本量,二是拥有的劳动力,三是拥有的自然资源。假如一个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相对较少,那么就应该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型的产业。反之,假如资本较多,劳动力相对较少,则应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自然资源方面也是同样。 为什么比较优势战略更符合发展中国家呢?这是因为在发展中国家的初期阶段,要素禀赋特征是资本严重匮乏、技术 落后、劳动力过剩。在通过人为扭曲要素价格和国家经济管控推行重工业化的情况下,能够做到的就是把有限的资本配置到几个产业上,与此同时必然会压抑其他产业和非国有经济。这样一来,受压制的非国有经济和其他产业内提供不了资本积累。而那些被赶超战略重点扶持的产业部门,由于依靠国家

8、政策的特殊保护缺乏竞争,必然导致缺乏效率、自生能力差。违背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畸形产业吸纳劳动力有限与丰富的劳动力要素禀赋结构形成矛盾,造成大量人口长期处于贫困之中。因此,对于一个处于经济落后地位的国家来说,正常正确的发展战略,应该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 来实现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或人均资本占有量的增加。既然比较优势战略更符合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那么为什么中国反而选择了苏联式的赶超战略呢?事情也许存在这样一个逻辑,在不考虑国际环境和政治经济力量变化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假若天下太平,按照比较优势战略来发展经济,对逐步提升国家的要素禀赋和改善城乡关系无疑是有重要促进作用的。但事实上,动态的现实需求远比静态

9、的理论模型更影响决策。新中国成立前后,如何实现工业化、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党的主要领导人曾主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不是马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要先经过 新民主主义的过渡阶段,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打好基础,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将来通过和平方式逐步进入社会主义。从理论上讲,按照后发国家的要素禀赋实际,中国需要有个发展的过渡期,它存在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实际现状。这个过渡期含有多种经济所有制、计划和市场并存,这符合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情,体现了经济学意义上的比较优势原则。 最终导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没有选择比较优势的战略,而是选择确定了新的经济发展战略 优

10、先发展重工业、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提前过渡的根本原因在于建国初期中 国所处的历史环境。首先,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建国之初,在美苏两大阵营日趋形成并日益对立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不可能以超然的态度游离于两大阵营之外。新中国选择 “ 一边倒 ” 的外交方针造成西方阵营的封锁和敌对:一方面使过渡阶段的发展失去了理论借鉴和物质技术帮助(毛主席在延安时就曾讨论过战后关于进出口贸易和引进西方技术的问题),另一方面来自政治军事上的巨大压力,迫使中国必须尽快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核心就是一套独立的重工业体系,成为经济军事上独立强大的国家以回应西方的战争威胁。 “ 任何一个

11、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总要有一点独立的能力,更不用说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太小的国家,原料很缺,不可能不靠旁的国家。而我们这样的大国,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不然一旦风吹草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支援我们完全解决问题。 ” 这种对独立的重工业体系的需求而产生的矛盾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更被激发。面临战争的威胁,重点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等不能为巩固国防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保障,一个连 “ 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 的国家何谈国防!这时重工业的发展就很有必要。正是出于增强国防力量的考虑,出于中国共 产党强国的考虑,放弃了原先与民休息的发展轻工业的思路,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 其二是苏

12、联工业化的成功榜样和对中国的巨大援助。苏联采取计划经济体制,利用十几年时间将苏联由一个农业国建成了一个工业国,二战中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充分证明了苏联强大的工业体系,这让中国认识到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建立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可行的,即要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快速实现工业化。毛泽东在谈访苏体会时说: “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历史,就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经验,我们可以用他们的经验。 ”“ 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 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苏联过去所走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 ”

13、 苏联当时也积极帮助中国进行工业建设。苏联在19501953 年间共向中国提供贷款 3 亿美元。 1954 年苏联又给予中国 5.2亿卢布的专项贷款,援建 156个大项目,并从资金、设备、设计、安装等方面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援助。薄一波提到: “ 每当回顾 156 项工程的建设,总是想到不要忘记斯大林,不要忘记苏联人民,不要忘记那些来华帮助过我们的苏联专家。 ” 薄 一波还说: “ 在短短的五年中,苏联政府之所以能动员那么大的人力物力,帮助我们编制计划、援建项目、供应设备、传授技术、代培人才、提供低息贷款,并且派出 3 000 多名专家和顾问来华帮助我们建设,是同斯大林的支持分不开的。 ”1981

14、 年 3 月,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陈云专门提到,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156 项,那确实是援助,表现了苏联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对我们的情谊。这样一些问题,决议应该按照事情的本来面貌写上去。 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战略模式在当时及以后都有重大意义:第一,从 19531956 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 19.6%,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百年来所达到的水平,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第二,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短时间内提高了国防和军事防御能力,加之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和主权完整。对于一个新生的、独立的主权大国,能够利用自己的要素资源

15、和建设力量,迅速提高自己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及尊严,具有超出一般经济因素的深远政治意义。第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 “ 一五 ” 计划建设改变了生产水平相当落后、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状况 ,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解决了国民经济的 “ 软骨病 ” ,也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并成为世界 “ 制造业中心 ”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注意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模式带来的严重问题:第一,农、轻、重等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城乡二元经济造成三农问题突出。第二,同苏联放弃新经济政策一样,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毛泽东原来倡导的新民主主

16、义政策也放弃了,结果就是非公有经济的急骤收缩和严重衰退,给社会就业、商品流通、商品供给、人民生活等都带来了严重困难。第三 ,由于没有市场竞争机制,造成许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效率低下。第四,国家要素禀赋不具备长期支撑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致使经济停滞并恶化。从实际结果看,这种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但没有实现赶超目标,反而拉大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那些没有实施赶超战略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及亚洲 “ 四小龙 ” ,由于比较注重自己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却实现了经济起飞。教训沉重! 综上,由于苏联给予中国的巨大援助,使要素短缺的中国迅速提升了要素禀赋结构,得以模仿苏联模式,避免了国家安全危机,大大提

17、升了国际地位。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 的战略,提前完成三大改造等举措,虽然不符合当时中国的要素禀赋和经济学意义上的比较优势原则,但适应了当时建国初期国家所面临的国内外境况。应该说,这种选择既有重大的历史作用,又有较大的历史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在当时是很难认清的,是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体认的。因此,我们既不能因其历史局限性而否定其历史作用,也不能因其历史作用而否定其历史局限性。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说明,工业化道路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调整。这正是历史的辩证法。 参考文献: 毛泽东选集 :第 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080. 周恩来选集(下)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232. 毛泽东文集:第 6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329. 毛泽东传( 19491976 )(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53.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4 册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706-707. 薄一波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 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211. 责任编辑 陈 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