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研究.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12417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研究 摘要: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低碳热潮,除了政府,高校、研究所等也在积极研究低碳经济。基于这种情形,笔者从政策角度了研究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需的相关政策。 关键词:低碳;政策;传统能源 “ 低碳经济 ” 是能源方面的一场革命,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政策等手段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目标是缓解气候的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世界各国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我国拥有世界上近 1/5的人口,同时也是煤炭消费大国,这种能源消费结构决定了我国是温室气

2、体的排放大国。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应结合自己的国情,并借鉴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来制定相关的政策来促进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一、发达国 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 “ 低碳经济 ” 首先在英国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思路是将政府引导和商业激励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政府鼓励企业和投资商运用最新的低碳技术,并且为他们构建一个稳定的支持政策框架,从而来降低整个社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达到转变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目的。其具体的政策措施主要有:第一,尽可能提高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第二,建立温室气体排放贸易等市场机制,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第三,建立碳基金,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低碳经

3、济、支持低碳产业、开发和创新低碳技术方面的基础性作 用。 思想汇报 一直以来,挪威政府及有关部门都在从事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的研究。2007年 6月, 挪威公布了 2006 2007环境白皮书,提出了挪威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目标:第一, 2008 2012 年挪威温室气体的减排量要大于在京都议定书力所承诺量的 10%;第二,到 2020 年,全球温室 气体减排量只能相当于挪威 1990 年排放量的 30%;第三,到 2050 年,在全球范围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当于挪威产生的排放量。 意大利尽管在口号上没有大力地宣传低碳经济,但全国上下却以低碳经济的要求践行着低碳经 济,甚至是零碳经济。意大利除了全面

4、贯彻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外,还积极制定各种制度(如绿色证书和白色证书等)来大力提高能源尤其是非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效率,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对低碳技术的研制开发提供资金支持。 尽管美国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但为了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维护人类的可持续地发展,其仍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大力研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为低碳经济在全球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美国不仅在投入巨资研究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如研发生物燃料、二氧化碳零排放发电厂、太阳能设备等,还通过市场机制建立碳排放 贸易制度,并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来鼓励企业资源减排温室气体排放量。尤其是美国近期颁布的能源政策法,为美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同时

5、也有利于低碳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 开题报告 2004 年 11 月,日本政府制定了新环境税计划,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来约束日本居民和企业温室气体的排放。该计划规定,日本居民每户每年需要交纳 3000 日元的环境税,目的是加强日本温室气体的减排力度,顺利完成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任务量。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 第一 ,中国目前正在处于高速发展工业的进程中(例如,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的崛起战略等),这样就导致了中国资源和能源的消费量的大额增加,这也就使得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同时也预示着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大的能源供应量和温室气体的

6、排放空间。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每单位的 GDP需要消费的能源量已经大大超过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能源消费量,也暗示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超过了其他国家。因此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之间的关系极为不协调,意味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是形势所需。除此之外,中国正 在发展 “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 的社会,这也要求中国要积极探寻科学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 “ 国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 中就明确提出在五年内要把单位 GDP 的能源强度降低 20%,同时 “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 。节能提效与温室气体减排已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不可缺少的部分。再次,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面临了严峻形势。因此

7、,未来 20-50年间,中国必须在工业化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寻求平衡。 第二,从国际政治方面来讲,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逐步上升,国际社会和舆论也要求中国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由于中国工 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必然导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建设,如公路、桥梁、铁路、市政设施等,有关专家预测,中国在 2010 年左右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温室气体最大的排放国。因此,中国在温室气体减排领域遭遇到的国际压力会越来越大。为此,中国在国际社会和舆论的重压之下,为了维护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也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 第三,低碳产业的典型代表是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从目前的

8、发展形势来看,这两者都是前景光明、潜力无限的朝阳产业。笔者以太阳能为例说明,全球太阳能产业产生的经济效益在以惊人 的速度稳步增长:其资本额从 2005 年的 60 亿美元到 2006 年的 220 亿美元,其收入到 2010 年底预计达到 200亿美元左右。从可再生资源吸纳的劳动力就业数量来分析,截止 2007 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劳动力数量已经达到 200 万人,可以看出,不论从产业盈利的潜力还是创造的就业量来看,低碳产业的未来前景都是比较诱人的,属于未来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这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直接原因。 三、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 1.调整能源使用结构,开发诸如可再生能源等的低

9、碳能源 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我 国对传统的非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和生产基本上保持稳定。但从国际呼声、能源结构优化、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调整能源利用结构、促进能源供应多样化、发展低碳经济是减少对传统能源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前提条件。但值得注意的是,能源利用结构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受资源状况、经济成本以及技术条件的制约,如果能源总量仍大幅度增长,那么能源使用结构的调整就可能满足不了能源供给的需求,传统能源 消费总量如果仍大量增加,政策的效果也会黯然失色。因此,能源使用结构的调整必须与能源消费的总量向匹配。 2.强化节能,提高能效 节能是保证能源安全、能源结构调整、环境保护、能源总

10、量供应以及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据相关专业评估,通过结合使用节能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两个政策措施,中国很有可能将 2020 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减少 15%以上。国际能源机构预测,未来 20 年,世界能源强度平均需降低约为 1.1%,而我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其能源强度年均需要下降 2.3%。因此,我国面临严峻的形势,必须大力抓好工业、建筑和交通三大部门的能效改革,这将是我国为了节能工作的重中之重。 3.调整产业结构,倡导产业低碳 化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巨大。在同样规模或者同样总量经济的情况下,如果技术水平相同而产业结构不同,产生的碳排放量的差别非常大。我国的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建筑业

11、、工业、交通运输业,这些行业都是能源消费大户,同时也是温室气体排放较大的行业。我国正值大力发展工业的时期,第二产业产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还会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也是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因此,我国要根据实际国情,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倡导产业低碳化,这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4.积极参与国 际经济技术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中国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如果仅仅依靠自身的技术实力,我国很难真正发挥低碳经济的潜力,因此,我国必须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低碳技术。但是,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以及发展中国家吸收技术能力的有限性等,低碳技术的国际

12、转移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因此,需要发挥国际间协议的协调作用,来积极推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我国当前的策略是要加大与国际社会尤其是低碳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积极从发达国家引入成熟的技术,提升引进消化和再创新能力,加强自 主创新,大力我国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要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综合利用法律、经济、金融各种政策,建立健全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加大低碳能源和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倡导低碳文化和低碳生活,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庄贵阳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 J.太平洋学报 , 2005(11). 姚良军 ,孙成永 .意大利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J.中国科技产 业 , 2007(11). 简历大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