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儿童过度社会化问题的表现和成因.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15059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儿童过度社会化问题的表现和成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析儿童过度社会化问题的表现和成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析儿童过度社会化问题的表现和成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析儿童过度社会化问题的表现和成因 摘 要:儿童本该处于预期社会化阶段。可是,当前却出现了儿童 “ 过度社会化 ” 现象,令人十分担忧。本文通过分析儿童 “ 过度社会化 ” 问题,揭露其表现和成因,希望对找到解决方法有所帮助,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有所启示。 关键词:儿童;过度社会化;表现;成因 儿童的健康成长一直是教育界关心的话题。儿童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低下、自我管束力缺乏、想象力丰富、创新力强。但是,越来越多的儿童出现了 “ 早熟 ” ,心智上老成僵化。 1 过度社会化的概念 (一)社会化的内涵。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掌握知识、语言、技能、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模式,适应社

2、会并养成独立的个性和人格。从生命周期来看,个体的社会化是一种持续终身的经验。社会学家按照人的发展历程,把社会化分为三个阶段:预期社会化、成人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其中,预期社会化是社会化的 初始阶段,是成人社会化的基础,具有初级性和预备性的特点。它预示着儿童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规划。在预期社会化阶段,儿童较少受约束,他们的任务是在模仿中内化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理解社会对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最终适应社会。 (二)过度社会化的内涵。美国学者丹尼斯 .郎提出了过度社会化的概念:社会环境,包括人际交往,制约着人的发展。然而,这种制约作用是有限的。个体的社会化是能动的。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在心智和生理上存在

3、差异,个体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出现不同的选择。因此,个体可能会越过年龄段该有的社会化阶段,出现过 度社会化。一旦儿童 “ 早熟 ” ,那么他们就难以顺利完成预期社会化阶段的任务,出现社会化偏差,影响整个社会化的进程。 2 过度社会化的表征 (一)知识掌握的过度化。由于独生子女家庭过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达到最高程度。他们会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这些课程表面上有助于培养兴趣和技能、增长知识储量。但是,过量的知识不是处于预期社会化阶段的儿童所应该掌握的。它们加重了孩子的学业负担。而且儿童根本不能内化这些知识,只能死记硬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知识会逐渐被遗忘。同时学业负担过重阻碍了儿童的身体发育和想 象力

4、的培养。 (二)思维方式的去儿童化。现在,儿童的世界多了成人的条条框框 表达方式上喜欢使用成人的语言,思考问题时喜欢遵循成人的思考方式,待人接物时喜欢沿用成人世界的准则。这种思维方式使儿童丧失了个性和创新精神。最终 “ 人格早熟 ” 使儿童的心智快速脱离儿童期,过早步入成年期。 (三)价值观的物质化。勤俭节约才是儿童该有的价值观。但是,现在很多儿童倾向于选择成人的不良的消费习惯,进行高消费;在消费观及装扮上呈现明星化。这部分儿童注重物质享受,渐渐地就会丢失勤俭节约的美德。 (四) 角色错位。童年本是无忧无虑的。可是,家庭经济状况差迫使部分儿童扮演成人 扛下谋生的重担和照料他人的职责。角色错位耽

5、误了他们的学业和身心的正常发育。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儿童的心理负担一旦过重,容易对社会不满,威胁到社会安全。 3 儿童过度社会化问题的成因分析 儿童过度社会化 ?c 其年龄特点有紧密关系。此外,社会、媒介、家庭、学校都是社会化的载体,它们为儿童提供了态度和行为标准。 (一)儿童的年龄特点是前提。社会学习模式认为儿童的道德行为是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和模仿来获得和改变的。儿童与 外部世界接触时,表现出模仿性和从众的特点。思维方式是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对人的言行及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起着决定作用。儿童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直接与感性经验联系,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儿童对事物的理解通常停留在表面,判断力弱,容易被误

6、导进而盲目模仿。 (二)社会环境是滋生的土壤。商品经济令国人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全球化使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理念渗透我们的社会环境。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开始模糊,追逐实利和片面肯定自我的价值取向受到推崇,种种不道德的行为在社会蔓延。不良的社会风气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大的腐蚀性 。在价值观未形成,判断力弱的情况下,儿童会受到不良风气的污染,可能误入歧途。 (三)大众传媒是 “ 催化剂 ” 。大众传媒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化力量。大众媒体的高速发展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必须承认媒体传播的信息良荞不齐,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通过网络和电视在儿童身边肆意传播的一些变味的儿歌、动画片、 “ 儿童模仿成人秀 ” 和

7、儿童广告就包含了太多消极的、成人的内容和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以及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的观点。儿童只能表面地理解这些内容,并在误导之下,盲目模仿其中的行为和语言。尽管对成人的模仿是儿童社会化的方式,但 是儿童的世界不能与成人世界划上等号。耳濡目染之下,儿童会早熟,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出现过度社会化。 (四)错误的家庭教育是诱因。作为最初的社会化主体,家庭对人格的塑造具有核心作用。儿童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以父母的言行作为模式和标准。家长表现出享乐主义和攀比倾向,习惯用物质刺激孩子进步,对孩子表现出的自私、脆弱、骄纵、暴躁等心理问题缺乏敏感。家庭矛盾的增多使孩子失去归属感和安全感。这样

8、的家庭教育无疑是给孩子提供了错误的模仿对象,不利于他们内化一些优秀的文化规范和道德标准,导致社会化 偏差。 (五)僵化的学校教育是助推器。学校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学校氛围直接影响他们的观念和行为。然而,学校氛围受到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人才观对学历的重视导致学校依然实施应试教育,学校的约束性更强。僵化的学校教育培养的学生多是思想僵化的 “ 小大人 ” ,缺乏质疑和创新精神。 总之,儿童过度社会化阻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社会、学校和家长理应要统一合力,避免 “ 儿童过度社会化 ” 问题的恶化。 参考文献 唐斌 .从社会学视角透析儿童的过早社会化 倾向 J

9、.学习与实践, 2010( 7): 121-125. 魏莺娟 .当前小学生过度社会化问题的成因分析 J.科教导刊, 2015( 65): 136-138. 杨雄 .独生子女早熟与幼稚并存现象探源 -关于家庭与学校教育问题的思考 J.当代青年研究, 1998( 6): 10-14. 刘文静,任顺元 .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教育社会学探析 J.教育改革,2011, 1( 3): 1-3. 张冬娇 .儿童文化与预期社会化 J.教育科学 .1992( 2): 14-17. 作者简介 叶倩( 1992-),女,汉族,广东茂名市人,研究生在读,教育学硕士,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专业,研究方向:比较教育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