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名词解释 1.中央银行制度 : 当国家通过法律或特殊规定对某家银行或新建一家银行赋予某些特权并要求其他所有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整个经济、社会体系接受该银行的这些特权时,中央银行制度便形成了。 2.跨国式中央银行制度 : 是指由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 ,由这家中央银行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3.中央银行独立性: 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4.银行性业务: 是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所从事的业务。 5.管理性业务: 是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最高金融管理当局所从事的业务。 6.存款准备金制
2、度: 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根据宏观货币管理的需要,根据控制金融体系信贷额度的需要,以及维持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的需要,来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和结构,并根据货币政策的变动对既定比率和结构进行调整,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 7.货币发行: 一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到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8.经济发行: 指中央银 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现金流通量。 9.财政发行: 指因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 10.弹性比例制度: 指增加发行的钞票数超过了规定的现金比
3、率时,则国家对超过法定现金准备部分的发行课征超额发行税,如果钞票回笼或准备现金增加,且达到规定比例,则免征发行税,以限制中央银行过度发行钞票。 11.业务库: 商业银行基层行(处、所)为了办理日常现金收付业务而建立的金库,它保留的现金是基层行(处、所)现金收付的周转金、营运资金的组成部分,经常处于有收有付的状态。 12.发行库: 是为国家保管待发行的货币(货 币基金)的金库。 13.央行票据: 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之所以叫“中央银行票据”是为了突出其短期性特点。 14.再贴现业务: 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
4、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 15.国际储备: 是指各国政府为了弥补国际收支赤字,保持汇率稳定,以及应付其他紧急支付的需要而持有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所有流动资产的总称。 16.主权风险: 是指因国家间关系恶化或对方国家发生政治经济混乱而冻 结我方资产或使我方资产难以调回的风险。 17.结算: 一般是指为现实因商品(服务)交易、金融活动、消费行为等引发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而发生的货币支付,是货币发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具体体现。 18.清算: 又称银行间清算,是指通过一定的支付服务组织和支付系统,实施支付指令的发送与接收、对账与确认、收付金额的
5、统计轧差等一系列专业程序。 19.支付系统: 是在既定的规则框架下,由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种综合金融安排,亦称清算系统。 20.电子支付: 是指 单位、个人直接或授权他人通过电子终端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 21.独立国库制: 独立国库制是指国家特设经管国家财政预算的职能机构,专门办理国家财政预算收支的保管、出纳工作、目前世界上有少数国家采用独立国库制。 22.委托国库制: 委托国库制是指国家不单独设立经管国家财政预算的专门机构,而是委托银行代理国库业务,银行根据国家的法规条例,负责国库的组织建制、业务操作及管理监
6、督。 23.中央银行会计 是针对中央银行的职能特点及业务范围,按照会计法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制定核算形式和核算方法,体现 和反映中央银行履行职能,监督、管理、核算财务的会计业务。 24.金融统计: 金融统计是按照规定的统计制度,根据统计的一般原理,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经融活动的数量信息进行手机、整理、分析,从而为经济和金融决策提供依据及正常建议。 25.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6.基础货币 : 基础货币 是中央银行可选择的重要指标。 也被称为“强力货币”和“高能货币是由准
7、备金 R和流通中的现金 C 组成,即B=C+R,二者均 是货币创造的基础。 27.不动产信用控制: 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 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 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 , 主要是规定贷款的最高限额、贷款最长期限以及第一次付现的最低金额等。 28.正回购: 正回购为国债一级交易商作为债券卖方的回购。 29.逆回购: 逆回购为国债一级交易商作为债券买方的回购。 30.道义劝告 : 指 中央银行 利用其声望与地位,对 商业银行 和 其它 金融机构 经常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各金融体系的负责人举行面谈,交流信息,解释政策意图,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自动采取相应措施来观彻中央银行的政策
8、 。 31.窗口指导: 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投向和贷款变动数量等。 32.货币政策时滞: 从需要采取某种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发生作用,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常被称之为“货币正政策的作用时滞” 33.内部时滞: 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制定和操作货币政策所需要的时间。 34认识时滞: 指从确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需耗费的时间。 35.决策时滞 :指制定决策的时滞,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信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时间。 36.外部时滞: 是指实施货币政策的时滞,即从新政策制定到它对经济过程发生作
9、用所需耗费的时间。 37.操作时滞: 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其它中介目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 38.市场时滞: 指从中介变量发生反应到其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 39.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 规定的授权 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 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所有的 业务 活动 )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 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 集中监管体制:是指把金融业务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中提统一进行监管,一般由一个金融监管机构承担监管的职责,绝大多
10、数国家是由中央银行来承担,也有的国家另设一个专门负责监管的机构。 40.分业监管体制: 是根据金融业内不同的机构主体及其业务范围的划分而分别进行监管的体制。 41.资本充足性: 指监管当局对银行等金融机构除最低资本要求外,一般还要求银行自由资本与资产总额、自由资本与存款总额、自由资本与负债总额以及自有资本与风险投资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 二、简单题 第一章 1、为什么说中央 银行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答: 1.关于信用货币发行问题 银行券作为一种信用货币,其兑现如果得不到发行银行的保证,其信誉会大大受损,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混乱; 分散发行,多种信用货币同时流通与“一般等价物”这一货币
11、的本质属性产生矛盾,也给社会的生产和流通带来困难。 因此,客观上要求信用货币的发行权要走向统一,由资金雄厚且有权威性的银行发行能够在全社会流通的信用货币。 2.关于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 在银行数量增加、银行业务扩大和银行间债权债务关系日益复杂的情况下,由单个或少数 银行自行处理结算和清算业务,已不能满足商品经济活动和银行业务发展的要求,和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一个全国统一和公正的权威性清算机构,作为金融支付体系的核心,能够快速清算银行间各种票据从而使资金顺畅流通,保证商品经济的发展。 3.关于银行的支付保证能力问题 随着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和业务活动的复杂化,银行的经营风险也是不断增加,单个银行资金调度
12、困难和支付能力不足的情况时常发生。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银行以致整个金融行业的稳定,客观上需要有一家权威性机构,适当集中各银行的一部分现金准备作为后盾,在银行出现难以克服的支 付困难时,集中给予必要的贷款支持,充当银行的“最后贷款人”。 4.关于金融业的稳健运行问题 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银行和金融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金融运行的稳定成为整个经济稳定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成立一个专门从事金融业管理、监督协调职能,且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和操作手段,在业务上与银行建立密切联系,以便于制定各项政策和规定能够通过业务活动得到贯彻实施的机构。 5.关于政府融资问题 政府职能的强化增
13、加了开支,政府融资便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保证和方便政府融资发展或建立一个与政府有密切联 系,能够直接或变相为政府筹资的银行机构逐步成为政府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2、如何认识央行的性质 答:从垄断货币发行权看,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从统一商业银行之间的票据交换和清算一级为普通银行提供支付保证即充当最后贷款人看,它是“银行的银行”; 从保障银行和金融业稳健运行、旅行金融监督管理职能和为政府服务等方面看,它是“政府的银行”。 总之,从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特点和发挥的作用看,中央银行既是为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又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和规范金融秩
14、序 、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 3、中央银行各有哪些基本类型,各有何特点 1.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 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权利集中统一、职能完善、有较多的分支机构 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组成; 两级银行在货币政策方面是统一的,央行是金融决策机构,地方级中央银行要接受中央级中央银行的监督和指导; 一般与联邦制的国家体制相适应。 2.复合式中央银行 制度 由一家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 与中央银行初级发展阶段和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 3.准中央银行制度 国家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
15、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 授权若干商业银行也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 通常与国家或地区较小而同时又有一家或几家银行在本国以致处于垄断地位有关。 4.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由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由这家中央银行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驶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 一般与区域性多国经济的相对一致性和货币联盟体制 相对应。 第二章 1、如何看待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 从经济体系运转看,中央银行为经济发展创造货币和信用条件,为经济稳定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从对外经济金融关系看,中央银行是国家对外联系的重要纽带。 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看,中央银行是重要的宏观调控部门之一。 2、 现代
16、经济、金融体系下的中央银行与早期的中央银行在职能方面有什么发展变化? 从发行的银行这一职能看,早期的中央银行主要通过集中垄断银行券的统一发行体现出来。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又增加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一方面,中国养银行在保证货币稳定的同时,还承担了促进经济增长和为就业提供条件等方面的社会职责;另一方面,为保证经济和金融稳定运行,中央银行不但要提供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货币供应总量,而且还有通过一定的手段根据经济运行状况适时调节货币供给量和信用量,在货币存在形式不断扩展的情况下,还要保持货币供给结构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严谨,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与调节还要考虑
17、国际因素。 从银行的银行这一职能,首先,集中存款准备金对早期中央银行来说是最终归要的业务之一,也是保证银行支付的基本条件,而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通过提供贷款予以支持,而在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中,集中存款准备金虽然仍是抱枕银行支付的重要内容,但更多地,它已作为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信用两的手段而采用,在支付保证上,象征意义已大于他的实际意义。其次,中央银行贷款在早期的中央银行业务中,基本上是作为银行支付的最后保证手段,并且是不经常采用的手段。而在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中,它已成为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相社会提供货币的主要手段,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通过向中央银行贷款和据此扩大向客户的房款而参与货币公的
18、创造。同时,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房款诚 金融机构支付的追重要保证,也是最经常使用的保证手段。第三,嘴直银行间的支付铅酸是中央银行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早期中央银行制度建立时,商品货币经济尚不够发达,虽然当是银行间的票据交换和支付清算已成为中央银行业务的重要内容,但其重要性仍无法与现代中央银行相比。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货币关系和信用关系已变得及其复杂,不但支付清算的业务量巨大,而且支付清算的顺城成为现代经济体系运转的极重要条件。 从政府的银行这一职能看,早期的中央银行行使着一职能,主要表现在为政府代理国库、代理政府债券以及根据政府安排代为筹 集资金等。而在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中,一方面传统的
19、为政府服务的业务大大增加和扩了,另一方面管理调控的责任日益突出。 3、 如何理解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的反应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的焦点是中央银行对政府应该保持多大的独立性。 虽然政府和中央银行在最终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实现目标的措施选择上往往有不同 的考虑。 在经济金融出现困难甚至是危机时,政府较多的考虑的是就业保障等社会问题,而央行较多的考虑稳定、秩序等经济问题。 在面对需要解
20、决的 重要 社会问题时,政府一般认为中央银行应更多的按照政府的安排行事才能实现目标,而中央银行则认为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才是实现政府最终目标的有效保证。因此,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即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选择问题。 第三章 1、 试分析重要银行业务活动原则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原则差异的原因 答:( 1)中央银行业务活动最基本的原则是必须服从于履行职责的需要。因为中央银行的全部业务活动都是为其履 行职责服务的,是其行使特定职权的必要手段。 ( 2)中央银行一般奉行非营利性、流动性、主动性、公开性四个原则。 非营利性:由于中央银行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中央银行以调控宏观经济、稳定货币、稳定金融、为金
21、融机构和政府服务为己任,是宏观金融管理机构而非营利性金融机构。 流动性: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所拥有的资产负责需要有较强的流动性,才能及时和灵活地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 进行操作,满足其调控货币需求、稳定币值和汇率、调节经济运行的需要。 主动性:一方面,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直接与货币供应相连;另一方面,由于货币政策时滞的存在,中央银行必须准确分析判断经济金融形式,并及时、主动采取措施,在资产负债业务中保持主动性以实现政策意图,才能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用总量。 公开性:一是可以使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置于社会公众监督之下,有利于中央银行依法规 范其业务活动 ;二是可以增强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透
22、明度;三是可以及时准确地向社会提供必要的金融信息,便于进行合理预期,调整经济决策和行为。 第四章 1、 中央银行的存款业务与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有何不同 ? 中央银行融机构,其性质和职能决定其存款业务不同于一般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中央银行的存款业务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 1) 存款原则具有特殊性。商业银行办理存款业务,应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而中央银行吸收存款时,往往遵循一国的金融法规制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 2) 存款动机具有特殊 性。中央银行吸收存款是出自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需要,是执行中央银行职能的需要。商业银行大力吸收存款,是为了扩大资金来源
23、,利用规模效应降低存款成本,从而扩大资金运用,争取盈利,因此,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组织资金来源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中央银行吸收存款,更多的是为了便于调控社会信贷规模。 ( 3) 存款对象具有特殊性。商业银行直接吸收社会个人、工商企业的存款,中央银行却不直接面对个人、工商企业,而是吸收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财政等政府部门的存款 ,且这些存款一般不易脱离中央银行的控制。 ( 4)存款当事人关 系具有特殊性。商业银行与存款当事人之间是一种纯粹的经济关系。而中央银行与存款当事人之间除经济关系之外,还有行政性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2、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为什么 ? ( 1
24、)垄断法性原则。坚持垄断发行的原则是指货币发行权高度集中与中央银行,这样才能统一国内的通货形式,避免多头发行造成的货币流通混乱,便于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灵活有效的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同时,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还有利于中央银行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有利于政府完全得到发行钞票的经济利益。 ( 2)要有可靠信用作保 证的原则。即指货币发行又有一定的黄金或有价证券作保证,即通过建立一定的发行准备制度,以保证中央银行独立发行 。在现代不兑现纸币制度下,纸币的发行量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客观的货币需求量之间,必须保持相对适应的关系,否则将出现通货不稳定,扰乱正常流通和生产的运行,以至引起社会经乃至政
25、治的动荡。 ( 3)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原则。即是说货币发行要具有高度的伸缩性和灵活性,不断适应经济状况变化的需要,既要充分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避免因通货不足而导致经济萎缩 ,也要严格控制货币发行数量,避免因通货过量供应造成经济混乱。 3、业 务库与发行库的区别 。 ( 1)机构设置不同。发行库是各级中国人民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垂直领导,它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自身机构情况和各自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立的;业务库则是各家商业银行根据基层行(处、所)对外营业的需要而设立的; ( 2)保管的货币性质不同。发行库保管的是发行基金,是待发行的货币;业务库保管的是现金,是已发行的货币。 ( 3)业务对象不同
26、。发行库的业务对象是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业务库的对象是全社会,是与银行有业务关系的普通客户。 ( 4)收付款项的起点不同。发行库出入库的金额起点是以千元为单 位;而业务库的收付现金则不受金额起点的限制。 第五章 1、 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有何异同? 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的相同之处: ( 1)就其效果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实际上是以自己创造的负债去支付,这相当于中央银行的贷款;而卖出的证券,则相当于贷款的收回,其效果都是相同的。 ( 2)就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同发放贷款一样,实际上都会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供应量增加,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从而引起货币
27、供应量的多倍扩张;相反,中央银行卖出证券同收回贷款一样,实际上都会引起社会的基础 货币量减少,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收缩。 ( 3)无论是证券买卖业务,还是贷款业务,都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工具。 其主要区别之处是: ( 1)资金的流动性不同,中央银行的贷款尽管都是短期性的,但也必须到期才能收回;而证券买卖业务则因证券可以随时买卖,不存在到期问题。因此,证券业务的资金流动性高于贷款业务的资金流动性。 ( 2)对中央银行而言,贷款有利息收取问题,通过贷款业务,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而未到期的证券买卖则没有利息收入,只有买进或卖出 的差价收益。 ( 3)中央银行从事的证
28、券买 卖业务对经济、金融环境的要求较高,一般都以该国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前提;而从事的贷款业务则对经济金融环境的要求家底,一般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可以从事贷款业务。 2、 中央银行保管和经营黄金外汇储备有何目的与意义? ( 1) 保管和经营黄金外汇储备的目的。由于黄金和外汇是国际间进行清算的支付手段, 各国都把他们作为储备资产,由中央银行保管和经营,以便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用来清偿债务。 ( 2)中央银行保管和经营黄金外汇储备的意义。 a、 稳定货币。 当国内商品供给不足,物价呈上涨趋势时,就利用持有的黄金外汇储备从国外进口商 品 或直接向社会出售国际通货,以回笼货币,平抑物价,是币值保持稳定;
29、b、 定汇价。 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抛售国际通货,使汇率保持在合理水平上,以稳定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 ; c、 调节国际收支 。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中央银行就可以动用黄金外汇储备补充所需外汇的不足,以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当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顺差,黄金外汇储备充足有余时,中央银行则可以用其清偿外债,减少外国资本流入。 第六章 1、“结算”与“清算”的区别是什么? 结算与清算时存在经济社会中的两种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和货币资金转移的行为。 结算一般是指为实 现因商品(服务)交易、金融活动、消费行为等引发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而发生的货币收付,是货币发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具体体现。 清算是指银行
30、间的资金结算,需要通过一定的清算组织和支付系统,进行支付指令的发送与接 受、对账与确认、收付数额的统计扎差、全额或净额清偿等一系列程序 。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支付清算体系的核心参与者和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使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顺利完成并维护支付系统的平稳运行,从而保证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 2、净额结算与实时全额结算的特征是什么? 净额 结算特征: 1、具有节约流动性的优势; 2、降低了资金的流转的速度; 3、若净债务银行在清算时刻没有足够的资金清偿债务,结算则无法完成,将可能导致支付系统风险发生。 实时 全额结算的特征: 实时全额结算 叫净额结算更有效率,更有利
31、于规避支付风险 : 第一、实时全额结算系统的显著特征在于“实时”和“全额”。“实时”即结算在营业日清算期间内非间断、非定期地持续进行;“全额”即每笔业务单独处理、全额结算,而不是在指定时点进行借、贷方总额轧差处理,从而实现了支付信息的“随到随处理”,明确清晰。 第二,它依托与电子信息 技术采取实时转账,从而根本性地缩短了结算时隔 ,提高了支付效率,见底了支付系统风险。 第三,它通常设有支付指令排序安排,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若哦支付指令发出方的资金头寸不足以完成支付,队列排序将发生作用,以保障支付系统正常运行。 第四,他处理的所有业务均是不可撤销、不可变更的,所以对支付系统参加者的流动性要求较高,
32、因而助于促进支付系统参加者的流动性管理管理。 第七章 1、中央银行会计有何特点? 由于中央银行是国家金融活动的核心机构,中央银行会计不同于金融企业会计和其他行业会计,它是体现和反映中央银行履行职能和 业务活动的会计安排,是中央银行反映经济情况、监督经济活动、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的重要工具。主要体现在: 中央银行会计是对中央银行行使职能和自身业务活动的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作为国家的金融权利机关,中央银行除负有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等职能以外,还要为政府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各种服务,诸如支付清算、经理国库、代理国家发行和兑付国债以及其他政府证券、金融统计与分析等等。由
33、此产生的资金变化和财务活动,需要由适应中央银行职能和业务特征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形式与核算方法进行连续、系统、全面 地反映和监督。 中央银行为贯彻、执行国家经济和金融政策,须采取既定的调控手段和措施,由此而引起的货币发行与回笼、存贷款的增减变化以及其他资金变动,必须通过会计核算加以完成,如货币政策实施业务的核算、联行往来及联行资金清算核算、货币发行与现金出纳业务核算、金银业务核算、外汇业务核算、经理国家金库及代理发行和兑付国家债券业务核算、内部资金和损益核算等等。因而中央银行会计从核算内容、核算方法到会计科目、会计报表乃至会计凭证的设置,均不同于金融企业会计,体现着金融宏观管理的职能特征。 通过
34、中央银行的会计活动,即可揭 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与资金变化,又综合反映了国家的金融、货币状况。因此,中央银行会计具有核算管理、预测分析和参与决策的特点。 2、 征信管理的重要性是什么? 答:我国的征性管理业务主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统一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包括企业信用信息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 1)帮助商业银 行等金融机构核实客户身份,杜绝信贷欺诈、保证信贷交易的合法性; ( 2)全面反映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通过获得信贷的难以程度、金额大小、利率高低等因素的不同,奖励守信者,惩戒失信者; ( 3)利用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遍布全国各地的网路及其对企
35、业和个人信贷交易等重大经济活动的影响,提高法院、环保、税务、工商等政府部门的行政执法力度; ( 4)通过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约束性和影响力,培养和提高企业和个人遵守法律、尊重规则、尊重合同、恪守信用的意识,提高社会诚信水平。 第九章 2、如何正确理解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及其相对重点的选择?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五大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 ( 1)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通常存在正相关关系。 ( 2)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通常存在正相关关系。但过高的通货膨胀将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从而迫使经济进行紧缩调整,而降低经济增长和就
36、业。( 3)币值稳定和汇率稳定,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但为了贸易平衡而对外贬值则可能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加剧。 由于五大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货币政策就不可能同时兼顾这五个目标。这就出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由于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各有其特点,因而,其各自的调控目标也各有其侧重点。因此,货币政策应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同时,必须兼顾促进经济的稳定增 长,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保持金融的稳定。由于各宏观经济目标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宏观经济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的相对重点也在变化。因此,货币政策目标并非唯一的,其相对重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国内和国
37、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第十章 请比较中央银行三大基本政策工具各自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选择性政策工具,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就属于一般性政策工具的范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三大法宝 “: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 再贴 现政策 。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直接调整或制定对合格票据的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 优点 : ( a) 是能通过影响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央行借款的成本来达到调整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再贴现率上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
38、成本上升,商业银行会提高对企业的放款利率以平衡收支,从而社会对借款的需求减少,达到了收缩信贷规模的目的。 ( b) 是能产生一种 “告示效应 “,即贴现率的变动,可以作为向银行和公众宣布中央银行政策意向的有效办法,可以表 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信号与它的方 向,从而达到心理宣传效果。 缺点: 表现在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再贴现政策只能影响来贴现的银行,对其他银行只是间接地发生作用,政策的效果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行为。另外,再贴现政策工具的灵活性比较小,缺乏弹性,若央行经常调整再贴现率,会使市场利率经常波动而使企业和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
39、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 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优点: ( a) 是有较强的告示效应,这点同于再贴现政策, ( b) 是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威力很大,这种调整有强制性 。 ( c) 是准备金调整对货币供应量有显著的影响效果,准备金率的微小调整会使货币供应量产生很大变化,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和对超额准备金的影响。 缺点 : 主要是缺乏应有的灵活性,正因为该政策工具有较强的通知效应和影响效果,所以其有强大的冲击力。这一政策工具只能在少数场合下使用,它只能作
40、为调节信用的武器库中一件威力巨大而不能经常使用的武器。 公开市场政策 所谓公开市场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及影响利率水平的行为。 优点: ( a)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左右整个银行体系的基础货币量,使它符合政策目标的需要。 ( b) 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政策具有 “主动权 “,即政策的效果并非取决于其他个体的行为,央行是 “主动出击 “而非 “被动等待 “。 ( c) 公开市场政策可以适时适量地按任何规模进行调节,具有其他两项政策所无法比拟的灵活性,中央银行卖出和买进证券的动作可大可小。 ( d) 公开市场业务有一种连续性的效果,央行能根据金融市场 的信息
41、不断调整其业务,万一发生经济形势改变,可以迅速作反方向操作,以改正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以适应经济情形的变化,这相较于其他两种政策工具的一次性效果是优越的。 缺点 : ( a) 是对经济金融的环境要求高。公开市场业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是有一个高度发达完善 的证券市场,其中完善包括有相当的深度、广度和弹性 。 ( b) 是证券操作的直接影响标的是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和收缩还只是起间接的作用 第十一章 结合我国的实际,分析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及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 指 从需要采取某种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发生作用,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时
42、间。就总体过程而言,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制定和操作货币政策的全过程 ,又 可以细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 。外部 时滞指实施货币政策的时滞,即从新政策制定到它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 又 可以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 。 从我国的情况看,信贷规模控制是货币政策的传统工具,其主要是通过调控银行体系的贷款总量来实现的。就银行体系总体而言,贷款是目前我国银行体系的主要资产业务,各项存 款和流通中现金( M2)则是银行体系负债的主要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银行体系的贷款总量增长率是货币政策主要的工具变量,而 M2 增长率则是主要的中介目标
43、。因此,控制贷款总量,将直接作用于中介变量 M2,但传导过程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这一判断,我们可以从贷款总量与 M2的增长关系分析中,得到验证: 信贷总量与 M2 增长关系分析图 ( ) 根据 1997 2004 年各期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的银行概览表中 “国内信贷 ”和 “货币与准货币 ”项下数据推算。右图的贷款总510152025303540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2 03信贷总量增长率M 2 增长率( a)510152025303540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
44、0 01 02 03信贷总量增长率M 2 增长率(b) 【 11 7】 图 11 7( a) 反映了 1986 2003 年间 M2增长率与当年的贷款总量增长率变动关系,图 11 7( b) 则反映了 1986 2003 年间 M2增长率与上年的贷款总量增长率变动关系。从图中两条曲线的走向可直观地看出:图 11 7( b) 图的贷款总量和 M2这两个变量增长率的变动趋势明显比左图接近,反映贷款总量变动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滞后效应。对此,我们可以作进一步的计量分析来证明之。 贷款总量与货币供应量相关性检验表 (1986 年 2003 年 ) 被解释 变 量 解 释 变 量 相关系数 ( R) 自由
45、度 (n 2) 相关系数 临界值 () 1 1 M2 M2t +1 贷款总量 增长率 (L) 0.549 0.657 16 15 0.5897 0.6055 0.7084 0.7246 【 11 8】据表 11 8 的分析,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论: R( M2,L ) 11 ,0.01,表明贷款总量与当年 M2的增长率在 1的水平上不显著,二者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不明显; R( M2t+1,L ) 10 ,0.01,表明贷款总量增长率与次年 M2增长率在 1%的水平上显著,二者之间确实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这正证明了我们在上面所作的结论:控制信贷规模这项 政策工具主要作用于货币形态的金融资产总
46、量 M2,并且,信贷总量对 M2的作用具有滞后性,时滞约为一年。因此,仅由工具变量对中介变量的效果分析,其间就存在着大致一年的滞后期。 第十二章 1、 试比较集中监管体制和分业监管体制的异同 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职责和权力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按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划分,可分为集中监管体制和分业监管体制。 量增长率曲线右移一个单位( 相当 于对 M 2的影响滞后一年计算)。 集中监管体制是指把金融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统一进行监管,一般由一个金融监管机构承担监管的职责,绝大多数国家是由中央银行来承担。有时又称为“一元化”监管体制,即同一 个金融监管当局实施对整个金融业的监管。 分业监管体
47、制是根据金融业内不同的机构主体及其业务范围的划分而分别进行监管的体制。一般由多个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承担监管责任。这种监管机制一般分为三个部分,银行业监管部门监管商业银行,证券业监管部门监管证券公司,保险业监管部门监管保险公司。监管组织结构分工清晰,与金融业的行业特征相适应,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 论述题 (仅提供思路参考) 1、 目前,我国央行的资产业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 由“国外资产”规模与结构的变化,不难看出,目前的资产业务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 下几方面: ( 1)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张是否具有效率和可持续性 ( 2)外汇储备扩张导致本币被动超发,加到国内通胀压力 ( 3)
48、 资产结构反映出中国人民银行调控能力问题 解决策略: ( 1) 是利用国际金融危机提供的有利时机,通过各种可操作的方式,加快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走出去”战略步伐,将不断进入中国境内的外汇资金转变为中资机构的对外借贷资金、生产性投资和股权性投资。由此,一方面缓解外汇资金流入境内所形成的种种压力,减少央行资产配置中的外汇资产占款;另一方面,深化中国经济和金融介入全球化的程度。 ( 2) 是从国家外汇资产思路出 发,藏汇于民。国家外汇资产由政府外汇资产、企业外汇资产和家庭外汇资产等构成,将外汇资金集中于政府外汇储备的思路和政策,不利于各类主体多方向多渠道地使用外汇资金,也不利于各类主体多方式多路径地将外汇资金输出,因此需要对此做出调整。 19世纪末,西方国家就已积极推进了借贷资本的输出并成功地“从一头牛身上剥下两张皮”。在 20 世纪发展中,他们又展开了生产资本输出和金融资本输出。中国在这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需要从经济和金融的各个层面展开各种类型的资本输出,这仅靠政府 (尤其是集中式的外汇储备 )运作是远远不够的。在外汇 资产减少的条件下,央行将有更多资产配置于国内金融部门。由此,货币政策调控的能力将随之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将逐步提高。 ( 3) 在资产结构方面,细化“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增大在这些科目的资产配置数量。 央行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