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318974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9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7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7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7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7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7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8 年 10 月 1 安徽师范大学 2017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高校。自 2009年以来,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强化“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本科 教育,积极探索具有国际化视野、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路径,逐步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多学科协同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办学模式。 2017 年 7

2、月,学校成功跻身为全省四所特色高水平大学奖补资金项目高校之一,实现了学校办学平台的有效提升。学校坚持内涵发展、注重质量提升、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科学编制“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继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从严治教、从严治学,努力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 )本 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具备“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及引领教育发展的教师教育英才。 服务面向:立足本省、面向全国,为基础教育、创新发展需求、经济建设、社

3、会发展服务。 (二)专业设置 学校现有 88 个本科专业(附表 1),涵盖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 10 大学科门类(图 1),形成了布局结构较为合理,学科专业较为齐全,以教师教育类专业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大学。 (三)学生规模 学校坚 持内涵发展不扩张,本科生规模保持稳定。截至 2017 年 9 月 30 日,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 28697 人,折合学生数 32644.3 人,其中本科生 21680 人,占在籍学生总数的 75.54%。 2 图 1.安徽师范大学本科专业所属学科门类结构分布图 (四)本科生源结构 1总体情况 2017 年, 我校共有

4、 76 个专业(含专业方向),在全国 25 个省市区录取新生 5482人。(表 1)录取的 5482 名新生中,安徽考生 4526 人(文史 1327 人,理工 2543 人,其他 652 人),占总招生人数的 82.56%;在其他 24 个省招生 956 人,占 总招生人数的 17.34%。录取的学生中,男生 2000 人,占 36.48%;女生 3482 人 ,占 63.52%。 表 1.2015-2017 年录取新生概况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录取人数 总计 5464 5479 5482 安徽 4481 82.01% 4522 82

5、.5% 4526 82.56 其他 983 17.99% 943 17.5% 956 17.34 安徽录取情况 合计 4481 4522 4526 文史 1227 27.38% 1327 29.34% 1377 30.42% 理工 2391 53.36% 2543 56.24% 2500 55.24% 其他 863 19.26% 652 14.42% 649 14.34% 师范生人数 1312 24.01% 1312 23.95% 1309 23.88% 男女生比 男 1785 32.67% 1918 35.01% 2000 36.48 女 3679 67.33% 3561 64.99% 34

6、82 63.52 年龄段 15-28 15-24 15-39 民族情况 汉数 5356 98.02% 5364 97.90% 5362 97.81 少数民族 108 1.98% 115 2.10% 120 2.19 生源省份数 25 25 25 3 2省内生源情况 在皖录取普通文理科新生中(不含国家专项、地方专项、中外合作考生)文科最高分 565 分,最低分 541 分(表 2),最低分高出一本线 26 分,平均分 547.29 分,高出一本线 32.29 分;理科最高分 562,最低分 513 分,高出一本线 26 分,平均分523.38 分,高出一本线 36.38 分。 表 2.2015-

7、2017 年在皖录取考生成绩情况表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重点线 597 555 521 518 515 487 最高分 628 602 563 602 565 562 最低分 609 567 538 534 541 513 平均分 613.4 575.9 543.6 544.7 547.29 523.38 平均分名次 7590 39343 7354 39485 7027 37359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2017 年学校召开人才工作会 议,明确了师资队伍建设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以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为主线,坚持师德

8、与学识并重、开发与培养并重,坚持引进与稳定并重、使用与服务并重,强化学科引领、统筹兼顾、创新驱动、以用为本,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一流人才队伍为指导思想;以学校“十三五”人才队伍规划为主要目标;以师德为先、质量导向,学科引领、团队发展,引育并举、以用为本,分类施策、创新驱动为基本原则;以加大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引进力度,积极稳定校内高层次人才,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和 青年英才等为工作举措。 按照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原则、思路、目标,围绕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深入贯彻“人才强校”战略,完善制度,创新措施,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优

9、化。截至 2017 年底,学校在职教职工 2321 人,其中专任教师 1504 人,占教职工总数的 64.80%,生师比 17.9:1。专任教师中,教授 292 人、副教授 511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635 人,占 42.22%;(图 2)具有国际化背景的教师 333 人,占22.16%;教师学历外缘率达 63.30%;返聘退休专家 22 人次;具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4 及人才 称号教师 346 人次,教师高水平团队(科研平台) 41 个。 图 2.2017 年全校教师职称结构 在专任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635 人,占专任教师数的42.22%,硕士学位 721 人,占 4

10、7.94%,学士学位 148 人,占 9.84%。(图 3)。 图 3.2017 年全校教师学位结构 学校进一步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进程,截止 2017 年底,具有国际背景教师占 22.47%,比 2016 年提高了近 4 个百分点。全校共有外聘教师 385 人,是学校师资力量的有益补充。为充分发挥学校退休高级专家的优质人力资源作用,学校 制定了安徽师范大学退休高级专家返聘暂行办法,本年度累计返聘 22 名退休高级专家。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完善了相关人才制度,出台了引进人才科研支持5 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层次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相

11、关文件。学校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出台了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广泛开展师德教育宣传活动,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等融入岗前培训、校本培训、职后培养和管理的全过程。 (二)图书资料 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已逐步形成总量丰 富、类型完备、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文献资源体系。现有馆藏纸质图书总量 339.3 万册,生均 111.1册,中外文纸质报刊 1514 种;中外文电子图书 150 余万种,中外文数据库数 90 个,涵盖所有学科。此外,各学院资料室共藏有纸质图书 32.3 万册。学校推进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传统资源与数字资源互补;持续充实

12、馆藏文献,建有教师教育数据库、敬文视频数据库等资源;实现了馆藏古籍文献电子目录网上检索、读者借阅服务自助借还等功能。 2017 年,学校图书馆通过推荐目录、网上“图书荐购”、邮件荐购、 二维码推荐等多种方式征集学院与读者需求信息 ;新增纸质图书 3.6 万册,新增电子图书 16.7 万,接待读者 127.6839 万人次,举办入馆教育讲座 18 场( 4337 人),每周开放时间达 98 小时。 (三)教学经费投入 保障本科教学经费投入是学校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基本措施之一。 2017 年,学校教育经费总额 84328.22 万元,教学经费 4128.88 万元,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总额 33

13、20.59 万元, 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1838.24 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812.08 元;本科实验经费 303.02 万元,生均实验经 费 133.8 元;本科实习经费 201.57 万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 91.6 元。 (四)其他教学条件 截至 2017年 12 月 31日,学校占地总面积 195.25万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 86.26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 367199.55 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16.22 平方米,实验室 134153.54 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 5.92 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5910.23 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2.03

14、 万元,新增值 9248.95 万元。 2017 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新闻与传播实验实训中心等 3 个省级实验实训中心获批,成为学校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孵化”基地。 此外,学校启动 新工科建设, 向教育厅申报 6 项 专项 课题 , 完成工科实习实训6 中心本科教学仪器设备购置项目论证工作,配合化材、物电 学院 搬迁,邀请校外专家全面审议了我校工科实习实训中心本科教学仪器设 备购置项目,保障 了 本科教学 工作的 正常开展。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严格专业准入与退出机制,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

15、。对社会需求小、生源质量差、就业率低、师资力量不强、省内高校布点较多 的专业实行 减招或 停招,加大传统专业改造力度,发展一批应用型本科专业。 2017 年政治学与行政学、应用生物科学、文化产业管理 3 个专业停招,应用统计学、经济统计学、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环境生态工程、影视摄影与制作等 5 个专业未招生,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符合度。 学校坚持特色发展,立足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和传统优势,科学定位、展我所长,通过重点投入、重点建设、精心打造,建设出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品牌、特色专业,带动和提高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截止 2017 年底,学校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 9 个,国家级专业改

16、革试点 专业 1 个,省级特色专业 14 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26 个,省级专业结构调整服务地方发展计划 10 个。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凝练专业特色。学校还积极利用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资金,在化学等 10 个一流或重点学科的基础上遴选出 16 个专业 , 在人才队伍建设、设备仪器购置等方面重点建设,累计资助金额达 3000 万元。 (二)课程建设 1优化课程结构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为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需要,学校构建了涵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基础课程与方向课程等结构合理的 课程体系,课程数量与结构有效地满足了教学需要。

17、2017-2018 学年,学校共开设课程 3400 门,其中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93 门,院系选修课 427 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文科类约 5%,理科类约 4.7%,工科类约 4.5%。院系选修课占总学分比例:文科类约 7.5%、理科类约 7.1%、工科类约 6.8%。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 94.1%;教授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为 30.7%。除因部分教师外出进修等特殊原因无法为本科生授课外,全校专任教师中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达到 100%。 7 2提升课程品质 积极建设特色课程。学校坚持课程在本科教学资源中的核心地位,以“优化结构、提质增量、突出特色”为原则

18、,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依托优势学科、平台、专业等资源推动各类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学校通过分批分级建设优质课程教学资源,不断夯实课堂教学质量 基础 。 2017 年,学校新增省级课程 21 门,其中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6 门,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MOOC)示范项目 5 门。截止 2017 年底,学校有国家级课程 13 门、省级课程 73 门(附表 2)。 加强通识课程建设。为激发学生养成独立、创新、批判的精神,提升思 维、表达、沟通、协调、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根据 2016 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优化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对学校通识教育选修课

19、程进行重新分类,将 2012 版方案的“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综合类” 4 类,修订为“文史经典与世界文化、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审美体验与人文修养、公民素养与社会责任” 4 个模块,并组织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进行重新申报,重新遴选出“文学与人生”等 25 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培育,采取“集中讲授、经典阅读、分组研讨”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鼓励名师授课、小班教学,充分发挥学校基础学 科专业的办学优势和师范教育传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推进公共课教学改革,印发“思政类课程”“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等 4 个公共课实施方案。思政类课程教学采取“理论教学分类,实践教学分级”的实施模式,在

20、围绕专题精讲理论知识的同时,以社会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开展主题实践教学活动,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英语全面实行分类、分级课程教学,同时采取“ C-learning+E-learning”线上线下相结合、混元式教学,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大学体育深入推行“基础 +项目”教学模式,学生可 以自主选择项目课程、上课时间和任课教师;计算机基础课程推行免修制,在帮助基础较好学生避免重复学习的同时,科学设置 7 大课程模块,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学习需要。“大学语文”课程依托学校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成果,开展翻转课堂改革试点,提高学生课程学习参与度。 (三)实践

21、教学 学校本着“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原则,依托优质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以实验、实习、实训等第一课堂为核心,创新训练、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第二、三课堂为辅助的立体化、多样化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学校人 文社科类本科专业实践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 15%,理工类本科专业实践学分不少8 于总学分的 25%,教师教育类教育实践不少于 1 个学期。 1强化本科生实习(训) 2017-2018 学年,学校共有 5436 名本科学生进行教育实习或专业实习,其中教育实习 1276 人,专业实习 4160 人。学校积极推动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并实施“观摩 -见习 -研习 -实训 -实习

22、”五阶段实践教学模式;实行师范生实习“准入制”,从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了从教技能过关考核。为提高师范生实习质量,充分了解实习学校的需求, 及时发现和总结基础教育一线中教育教学规律和问题,学校继续试点开展教师驻点指导工作;开展师范生见习指导,与铜陵一中、宁国中学等学校共建远程教学教室,实现远程见习,保证教育实习质量。 2严格毕业论文(设计)管理 2017-2018 学年,学校继续推进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倡导毕业论文(设计)与工程实践、社会调查相结合,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与科研创新相结合,鼓励毕业论文(设计)与“国家级大学

23、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有效对接。学校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明确各主要环节 工作要求,实施“三级审查、四级管理”制度,即系、学院、学校三级审查,指导教师、系、学院、学校四级管理,开展毕业论文(设计)查重工作,有效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学校继续实施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 (设计 )培育计划,提高学生在科研选题、调查研究、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017 年,立项资助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培育计划项目 367 项。同时,学校开展了 2018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专项检查和总结工作,评选出校级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88 篇。 3开展内容丰富的暑期实践活动 2017 年暑期,学校以

24、“喜迎十九大 青 春建新功”为主题组建国家级重点团队 2支、校级重点团队 111 支、院班级实践团队 454 支, 400 多名实践导师与万余名师大学子植根基层围绕理论宣讲、爱心支教、环保宣教、普法宣传、就业创业、成长导航等主题深入实践,其中 128 个团队赴 31 个国家级、省级扶贫重点县区参与实践,服务群众 8 万余人,新建实践基地 53 个,进一步强化巩固了“先锋理论宣讲”“五四爱心学校”“平民电脑学校”“江淮环保行”等实践活动品牌,赢得了青年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服务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校院领导多次深入基层一线慰问调研指导,有力推动了社会实践“第三课堂” 建设。 9 (四)教育教学改革 1完善

25、人才培养体系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系统设计、整合优化、分类实施、彰显特色、夯实基础、强化实践”原则,在充分调研与校内外评审的基础上,学校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有机融合、层次分明、比例协调的课程体系;优化了专业内部课程结构体系,强化核心课程,夯实专业基础;改进课程实施,紧扣培养目标,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及考核评价的系统改革;强化学生学习自主性,适当压缩总学分和学时(工科类专业总学分为 160 5,课堂教学学时约为 2600;理科类专业总学分 为 155 5,课堂教学学时约为 2500;文史和艺体类专业总学分为 150 5,课堂教学学时为 2400),达到减

26、少课程门数、降低课堂教学时数的目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比重。学校构建了“通识”与“专业”比例协调、有机融合的课程结构,努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完成 2016 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为全面扎实推进专业评估与认证工作,适应专业大类人才培养的需要,秉承“知识 能力 人格”三位一体理念,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打造“一流本科 一流专业 一流人才培养 ”,学校谋划 并 制订 2018 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方案。 继续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学校以“卓越计划”项目为抓手,着力推进教师教育、法学、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探索建

27、立协同育人模式,形成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良好局面。( 1) 实施卓越教师人才培养计划。 积极发挥教师教育办学优势,按照“协同育人、实践导向、精品战略”原则,学校于 2013 年在我省高校中率先开展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工作,组建卓越语文教师、卓越理综教师实验班,按照“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与一线中学联合开展培 养方案修订、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平台及实习“双导师”制建设,确保师范生教育实践活动不少于 1 个学期。项目实施以来,卓越中学语文教师培养改革项目获批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立项建设,学校获批教育部推进实施卓越中学教师培养工作试点院校。( 2) 实施卓越司法人才培养计划。 依托学校国家“ 2011 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安徽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基地这一平台,在全校公开选拔优秀本科生参加“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聘请全国重点政法大学著名学者每年来校给实验班本科生上课,与司法实务部 门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材、组织教学团队、共建实践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探索高端法律事务人才培养新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