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第一章: 1、 劳动,劳动力,劳动力市场,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人口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如何理解。 劳动: 根据劳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劳动力 : 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劳 动力市场: 劳动力供求的市场,劳动力“租借”使用的市场。 劳动经济学: 对
2、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劳动关系: 是指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人口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是研究人口的生产与在生产的经济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的经济规律,特别是人口对于物质资源消费的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 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 和方法的总和。 2、 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研究表述的理解: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在效用最大化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机理。 第二: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
3、市场的运行和结果。 第三: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 第一:实证经济学分析方法: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是怎样的。两个假设前提:稀缺性;理性 第二:规范经济学研究方法: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衡量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分析经济行为人的选择该是什么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 2 第一: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的工作范围 第二:研究劳动经济问题的时候,不能脱离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的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 3、 举例说明运用实证经济学或规范经济学研究现实劳动经济或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价值
4、。 实证经济学: 是真经济学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种理论,它建立在两个假说之上,既稀缺性和人是有理性的。从稀缺性方面来讲,正是由于稀缺性的存在,才产生了经济学上“机会成本”的概念。它隐含的一个重要命题是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 成本的问题。所以,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而这种稀缺的程度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 -工资反映出来。比如每年应届大学生的求职,在多种职业只能有一种选择。而用人单位也只能在李四或者王五之间作出唯一的聘用选择。从人是有理性的方面来说,个人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作为理性人的企业假设,即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总希望
5、以最低的成本来雇佣劳动力,以求最大利润,而对于个人来讲,作为雇员则希望找到一个工作条件舒适,报酬较高的工作。 规范经济学: 从本质上讲,它的根本价值尺度是以互惠原则作为基础的出发点,互惠原则有三 点:第一:市场交易活动所涉及的各方均受益,无人受到损失。例如:企业高薪聘用经验丰富,能力足够强的外籍主管,对企业方来说此人将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价值,对个人来说将获取丰厚的回报。第二:市场交易活动中,部分人受益但无人受到损失。正如上例所说,在企业和个人双方均获得收益时,对于其他那些企业或者市场上的高管应聘者来说,并未因此受到损失。第三:最为常见的既有受益者又有损失者,但总体上来说,受益者受益的程度或数量
6、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或数量。例如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劳动立法反对招聘中的学历歧视,对有的企业带来招聘成本的上升, 但是对总体而言提高了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利大于弊。 第二章: 1、什么是派生需求 ; 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献,如对轮胎的需求派生自对汽车运输的需求。 2、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1、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1生产函数常被用来分析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即: Q = f( L, K),它表明了生产中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相互依存
7、关系。 2技术系 数的概念反映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之间的配合比例关系,它可以划分为固定技术系数和可变技术系数。 3 固定技术系数是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彼此之间不能替代。 可变技术系数是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可以变动的。 2、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1、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其对技术即生产函数的影响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划分为短期、长期与超长期。 2、简化理论模型中的假定: A、只存在两种投入:劳动和资本 B、两种投入各自都是同质的 C、劳动短期内变化,资本只在长 期内变化,生产技术超长时期内才能够发生变化。 3、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
8、影响 在生产技术既定的条件下,企业的劳动需求还受到企业目标的影响。 1、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目标。 2、企业以就业作为目标。 3、企业以管理效用最大化和销售收入最大化作为目标。 4、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1社会制度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即一定的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就业制度、用人制度、工资制度、福利制度等各项制度安排。 非正式制度,即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有潜在规范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习惯等。 2劳动 力市场上政府通过法律形式确定的制度结构有: A 最低生活保障 B 最低劳动标准 C 工会组织和雇主权力在法律上的确认 D 对市场垄断和市场歧视的限制和利用 5、两种经
9、济体制下企业劳动用工特点 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只有接受和服从国家劳动计划的义务,没有自主决定劳动用工的权利,它们无法严格按照企业技术特征的要求来确定劳动力需求数量和结构,也无法根据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动严格按效率原则裁减职工。 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的劳动用工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而进行的自主行为。但也受到政府的影响,政府通过法律形式确立的 制度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最低劳动标准 2、最低生活保障 3、对工会组织和雇主权力在法律上的确认 4、对市场垄断和市场歧视的限制或利用 3、 试比较短期劳动需求和长期劳动需求的异同 4 ( 1)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一样也是向右下方倾斜。 (
10、2)工资率的变动对劳动需求的长期调整要大于短期调整,即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需求曲线更平坦。原因在于企业有足够的时间调整资本使用量。 ( 3)在短期内只有劳动要素是可变的,资本和其他要素是不变的。企业被假定是产品和要素市 场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对于长期的分析,我们发现企应对劳动价格上升不仅可以通过调整其使用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可以通过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以作出反应。短期的更为陡峭,换句话说,长期劳动需求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 4、 试比较完全竞争企业、卖方垄断企业和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异同 (一) 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
11、曲线 短期: 长期: 5 (二)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 A、劳动要素的使用原则 MRMP( L) =W 确定了一个从劳动使用量到劳动价格 w 的一 个函数关系,即给定一个工资率有唯一的一个劳动使用量 L 与之对应 B、 劳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这是由于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二是垄断企业产品的边际收益曲线,由于该曲线也是递减的,故也影响了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 C、结论:劳动的需求曲线与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完全重合。(不用考虑多个企业的调整) (三)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 1)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在劳动市场上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a、在产品市场
12、上,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价格,劳动的边际收益就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 价值:VMP=MPP。 b、在劳动要素市场上劳动价格是变化的,因而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不再等于劳动的价格。 ( 2)买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 VMP MLC a、在买方垄断条件下, VMP=MPP。 b、 MLC 为劳动的边际成本。它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必须支付给增加的那些工人的工资,第二部分是必须支付给所有其他工人现在已经变得较高的工资。 ( 3)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供给与需求曲线 由于买方垄断企业是劳动市场上的唯一购买者,因此它所面临的劳动供给曲线与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是一致的,而且劳动的边 际成本曲线位于劳动
13、的供给曲线之上。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是不存在的。 5、 什么是派生需求定理 6 答: 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 a) 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 弹性越大 b) 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 c) 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d) 该类劳动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越 大。 6、 试运用劳动需求原理分析最低工资对劳动市场的影响 只要劳动需求曲线倾斜向下,有效的最低工资立法一方面提高了工资率,同时会减少就业机会,就业损失的大小取决于最低工资 与均衡工资之间的差值,又取决于劳动需求曲线弹性的大小。 结论:
14、 在未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可能会降低工资率而提高就业量;而在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由于工资率上升,可能减少了就业量。总体来看,整个经济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量、平均工资率是上升还是下降,是不完全清楚的。 7、 试运用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和替代性分析女性参与劳动市场对男性劳动者工资率的影响 答:女性进入劳动市场对男性工资率的影响: a) 男女在不同的经济部门工作,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就是独立生产要素,故女性对劳动市场的参与不会对男性的工资率造成影响。 b) 男女劳 动者在同一工作中,其中男性劳动者处于管理地位,女性劳动者受到男性劳动者的管理和指挥,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为互补性生产要素。女性劳动
15、者的进入将增加对男性劳动者的需求,提高了男性劳动者的工资率。 c) 由于女性劳动者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是替代性生产要素,因此,女性劳动者的市场参与将降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的工资率。 第三章: 1.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A 影响劳动供给的 自然因素 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比如劳动力参与率不变,高人口增长必然引起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增加。 人 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人口性别比例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男性的劳动力参与率一般要高于女性。因此,如果一国人口中男性比例过高就会形成较高的劳动供给。 人口的年龄结构不同劳动供给也不
16、同。年轻型和老年型较之成年型社会,短期内表现为较低的劳动自然供给状况。 人口中的民族构成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 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7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劳动者的身体条件是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 B 影响劳动供给的 经济因素 劳动者的工作偏好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劳动者的工作偏好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是通过劳动者对工作和闲暇的不同选择态度而产生的,这一点将在第三节做出阐述。 经济周期波动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经济增长快速发展时,劳动需求增加,导致劳动供给增加。当经济处于萧条时,劳动需求水平下降,导致劳动供给减少。 C 影响劳动供给的 社会制度因素 劳动制度 一国的劳动制度中一般都规定了工作时
17、间和休假制度。这些制度安排对劳动供给具有很大的影响。 工资制度 不同的付酬制度对工作动力和效率的影响是不同的。 体制因素 不同的经济体制,对劳动供给造成不同的影响。 2. 什么是劳动 -闲暇模型?如何利用该模型推到个人劳动供 给曲线 ( 1)劳动和闲暇 劳动供给涉及到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分配。劳动者可以看成是消费者,他们在闲暇和劳动二者之间进行的选择,就是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进行选择,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 ( 2)利用该模型推到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根据消费者需求理论,对特定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受许多变量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受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以及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
18、的偏好的影响。理论预期:第一,在保持所有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就越低;第二,在该商品为正常品的情况 下,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增加;第三,当消费者的偏好发生变化的时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3. 什么是家庭生产模型? 新家庭经济学家认为,家庭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家庭生产理论认为,家庭实际上进行着大量的生产活动,家庭将时间和各种购买的投入结合起来以生产“家庭商品”供自己使用。家庭生产的实质是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 ( P97 图)高工资的人选择 A 点进行生产,使用较少的时间和较多的物品,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用于生
19、产的总时间少,低工资的人选择 B 点,情况正好相反。高工资能使人们接受更 多的时间和物品,因而进入一条更高的等产量曲线,但仍然使用更为密集的生产技术,如 C 点。 时间分配的家庭生产理论建立在加里 贝克尔的新家庭经济学的基础之上。 新家 庭经济学开始于对家庭经济作用的重新解释。 经济学的传统看法是生产活动只是在企业进行, 而消费活动在家庭进行。 新家庭经济学认为, 家庭起着双重作用, 它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与认为个人直接从物品和闲暇8 中获得效用不同, 该理论认为家庭实际上进行着大量的生产活动, 家庭将时间和各种购买的投入结合起来以生产“家庭商品”供自己使用。 正是这种家庭生产商品才是 家
20、庭效用的最终源泉。从新家庭经济学的观点来看, 家庭生产的思想作为一种表述人们不易划分为闲暇或工作的那些时间用途的方法是特别有意义的。 ( 1 ) 家庭等产量曲线。 当我们把生产的概念扩大到家庭消费的每一样东西时,闲暇和物品不再作为效用的直接来源, 我们把时间和物品都作为家庭生产的投入品看待。 家庭生产的等产量曲线就是指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 如图 3-13 所示, 横轴代表家庭生产时间, 从左到右计算, 而市场工作时间从右向左计算。 纵轴代表用收入购买的市场商 品数量。 ( 2 ) 效用最大化、家庭生产与劳动供给。 在劳动 闲暇模型中, 个人的目标
21、是选择效用最大化的物品和闲暇的组合。 家庭生产的实质也是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 惟一的区别是物品和时间通过家庭生产商品而间接提供效用。 虽然效用最大化的解释发生了变化, 但基本逻辑思想没有变。 我们用一个简单模型对家庭生产理论进行介绍。 假定只有一种家庭商品 Z ,它可以用不同数量的物品 G 和时间 T 生产出来。 物品的市场价格为 P , 时间的价格为个人的工资率 W 。 假定工资是已知的, 并且个人在该工资下 可以工作愿意的任意工作时数。 如果一个人多工作意味着将减少用于家庭生产的时间, 同时采取一个更为物品密集的生产技术。 在以上假定下, 我们首先考虑增加一单位家庭生产时间对家庭效用
22、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两个方面的: 第一, 家庭生产商品 Z 将会增加; 第二, 由于 Z 的消费增加, 故总效用增加。 参见下式表述: ( U/ T ) = ( Z/ T ) ( U/ Z ) ( 3.8 ) 式中,( U/ T ) 表示时间的边际价值, 用 MVT 表示; ( Z/ T ) 表示生产中的边际时间产量, 用 MPT 表示; ( U/ Z ) 表示家庭商品 Z 的边际效用, 用 MUZ 表示。 故上式可以写为: MVT = MPT MUZ ( 3.9 ) 9 其次, 考虑增加一单位家庭生产物品投入对家庭效用的影响。 同理, 其影响也是两个方面。 我们类似地可以得到以下等式: MV
23、G = MPG MUZ ( 3.10 ) 其中: MVG 表示物品的边际价值, MPG 物品的边际产量。 由于在家庭生产中花更多的时间意味着在劳动市场上工作较少, 因而在家庭生产中使用的 物品就较少, 故效用最大化条件涉及 MVT 和 MVG 的比较。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 时间的边际价值 MVT 等于工资率 W , 物品的边际价值 MVG 应等于其在商品市场上的价格 P 。 若工资率和商品价格相等, 即 W = P , 则家庭总可以通过选择 T 和 G , 使 MVT = MVG 。 在一般情况下, 下式是成立的: MVT/W = MVT/P ( 3.11 ) 我们从上式可知, 除了改变对问
24、题的生产方面的解释外,这个条件与劳动 闲暇模型推出的式子是相同的 。在两个模型中,对时间和物品的选 择都应使效用价值与其价格成比例。 上述问题包括怎样组合时间和物品以生产 Z 以及生产多少 Z 这两个净效应。家庭生产方法的独特性在于,它使人们认识到不同家庭在如何选择生产家庭商品上有着重大的区别。我们知道效用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家庭商品生产应该按成本最小的途 径进行。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物品价格对所有消费者都是一样的,但不同家庭不同的个人时间价值不同。简而言之,个人之间的工资率不同。高工资的人一般选择更为物品密集的方式生产家庭商品,因为物品的相对价格对他们来说较低;而低工资的人则通常使用较为时间密
25、集的方式生产家庭 商品。 如图 3-14 所示,高工资的人选择 A 点生产,使用较少的时间和较多的物品;低工的人选择 B 点生产,使用较多的时间和较少的物品。虽然高工资的人将用较少的间和较多的物品生产任何给定数量的家庭商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用于家庭生的总时间较少。高工资能使人们接受更多的时间和物品,因而高工资的人们会进一条更高的等产量曲线,但仍使用更为物品密集的生产技术 ,如在 C 点生产。 ( 3 ) 家庭生产的劳动供给曲线。 为了推出家庭生产条件下的劳动供给曲线,我需要考虑当时间价格变化时,用于家庭生产的时间如何变化 。一般认为,企业很少 使用价格上升的生产要素,而家庭生产却不同 因为当
26、时间价值增加时增加了家庭这个“企业”的财富。见图 3-15 所示,假设某个人的起始位置在 A 点,考察当工资增加时的效应。 首先,当工资增加时,时间的价格上升,这样即使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出,消费者也会移向 B 点,用某些目前不太贵的市场商品替代时间,即发生替代效应。其次,工资率的增加会增加个人的收入,使消费者有可能购买更多的市场商品和更多的时间, 因而增加了家庭商品的生产和消费,这是收入效应。同劳动 闲暇选择模型 相比较,这里的收入效应和替 代效应要复杂得多。 消费者只有通过增加所有的生产要素来增 加家庭商品的生产会更加有效。故在家庭生产情况下,收入效应会使家庭增加物品和时间的数量,因而减少劳动
27、市场工作时间,最终结果是 C 还是 C ,取决于收入效应的相对强度。正如劳动 闲暇模型一样,由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相反,家庭生产模型也没有预言工资率上升时劳动供给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总之,家庭生产模型把时间视为一种生产性投入得到了两个结论: 其一是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 其二是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 例如, 家用电器改变了 家庭的10 生产过程。 这两个结论不是由劳动 闲暇选择模型提出来的, 对于我们理解 20 世纪以来已婚妇女从事市场劳动活动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4. 比较家庭生产模型与劳动 -闲暇模型的异同。 相同点: 1. 都以分析劳动者时间资源上的分配
28、决策为基础。 2. 得出结论相同。 3. 相对于市场劳动供给模型来说,劳动闲暇模型和家庭生产模型都探讨的是个人劳动供给情况 不同点 : 1. 家庭生产模型将家庭视为生产单位,而劳动闲暇模型将家庭视为消费单位。 2. 家庭生产模型弥补了劳动闲暇模型的两大不足之处。其一,劳动闲暇模型忽略了家庭背景,即劳动者的供给决策往 往是丈夫和妻子在家庭联合做出的。其二,劳动闲暇模型忽视了人们在劳动和闲暇之外还要参加家庭劳动,即该模型没有完全考虑到人们对于时间资源上的分配决策。而家庭生产模型则弥补了以上缺点。不仅将家庭背景考虑在内,而且还运用交叉替代效应,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3. 家庭生产模型除了得到
29、与劳动闲暇模型相同的结论之外,将时间作为生产性投入还得到了两个结论:其一,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其二,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 1) 在劳动 -闲暇模型中,生产活动只是在企业进行,而消费活动在家庭进行。在家庭生产模型 中,家庭起着双重作用,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家庭实际上进行着大量的生产活动。 2) 在劳动 -闲暇模型中,闲暇和物品时作为效用的直接来源,而在家庭生产模型中,时间和物品是作为家庭生产的投入品。 3) 在劳动 闲暇模型中,个人目标是为实现效应最大化去进行物品和闲暇的组合选择;使用的是边际替代率 MRS;在家庭生产模型中,实质也是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
30、,唯一的区别只是物品和闲暇的组合对效用的影响是通过家庭商品的生产间接起作用的,使用的边际替代率是 MRTS。在两个模型中,对时间和物品的选择都应使效用价值与其价格成比例。 4) 两个 模型体现在劳动供给曲线上不完全相同。假设一个人的工资上升,家庭生产模型与劳动 闲暇模型中都发生替代效应。但是,在劳动闲暇模型中,工资上升的收入效应直接表现为对闲暇的消费需求上升;而家庭生产模型中,收入效应表现为生产扩张的可能,而这种扩张不可能只去增加一种生产要素。 5) 由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相反,两个模型都没有无法准确预言工资率上升时劳动供给是增加还是减少 可见,两种的模型的结论虽然一致,但家庭生产模型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家庭时 间是一种生产性投入要素。家庭生产模型把时间视为一种生产性投入得到了两个结论:其 一是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他本身的变化而变化;其二是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 5. 利用劳动供给理论分析“带钉”的工伤补偿计划对劳动供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