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山西省“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 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十二五” 规划山西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教育体系更加完善。2015 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 95%以上,初步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 2010 年的 86.8%提高到 93.4%,保持了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87%,比 2010 年提高 26.34 个百分
2、点,全省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城镇地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劳动就业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十二五”时期,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累计城镇新增就业 255.9 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 87.97 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24.88 万人,创业带动2就业 60.91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2%以内,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 197.65 万人。公共就业服务不断强化,落实了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和特定群体专项就业服务。基本社会保险取得重大突破。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全省基本形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启动实施。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2015 年,各项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
3、达到 95%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所有县(区)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完成市级统筹,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实施,省内异地就医基本实现直接结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成效显著。2015 年,以乡为单位免疫规划疫苗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保持在 98%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 86%,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达到 93.7%和 95.5%,重度精神疾病管理率达到 85.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 0-6 岁儿童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 84.23%和 89.4%,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 90%以上。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所有政府
4、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行政村卫生室全覆盖。3基本社会服务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稳步提高,城乡医疗救助范围逐步扩大,2015 年,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达到 70%。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实现“灾后 12 小时内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拓展,福利水平不断提升。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2015 年,养老服务机构床位达到每千名老人 29 张。全面落实优抚对象各项优待政策,保障标准大幅提高。人口和计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我省年均人口出生率为 10.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4.88,总人口由 2010 年末的 3571.21 万人
5、,增加到 2015 年的3664.12 万人,人口增长速度保持平稳,适度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计生服务体系不断更新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不断健全,实现了流动人口管理信息互通和动态跟踪。人口总体素质不断提高,人口粗文盲率由 2010 年的2.13%下降到 2.09%。人口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城乡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全覆盖,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至 13.51/10 万、5.9 ,有效降低了出生缺陷发生风险,人均期望寿命达到 74.92 岁。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十二五” 时期,全省累计开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 146.07 万套(其中开工改造棚户区494.96 万套),超
6、额完成我省“十二五”规划(100.78 万套)建设任务;到 2015 年底,全省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4%。“十二五”时期,全省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45.5万户。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截至 2015 年底,省市县三级公益文化设施建设达标率达到 80.06%。“三馆一站”服务有序推进,全省 1688 个免费开放机构全部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的基本要求。提前完成全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实现农村数字化放映全覆盖、行政村公益电影放映全覆盖、放映车辆全覆盖、放映场次技术监管全覆盖。全省行政村体育活动场所和乡镇全民健身活动广场实现
7、全覆盖,人均公共体育场馆面积突破了平均每人 1 平方米的预定目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迈出新步伐。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参加城乡养老保险的残疾居民逐年增加,参加医疗保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初步建立了残疾人福利补贴制度,残疾人福利水平得到提高;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住房、扶贫、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5同时,我省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仍显不足,城乡间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够均衡,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和利用不够并存,人才短缺严重;一些服务项目存在疏漏盲区,尚未有效覆盖全部流动人口和困难群体;体制机制创新相对滞后,供给渠道单一,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二)发展
8、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三五” 时期,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加快转换,公共服务在稳增长、惠民生、补短板上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同时,人口老龄化加速,城乡人口分布变化,对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资源布局、覆盖人群等带来较大影响;收入水平向中高收入迈进,居民消费需求转型升级,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有了新期盼,对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和质量水平有了新要求。我省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提速度为基点,认识适应
9、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做好煤与非煤两篇文章,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释放活力,为我省完善基本公共6服务体系提供了坚强支撑。但全省经济增速放缓,财政减收,农村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民生投入保障存在一定压力,提升群众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 五大发展” 新理念,坚持以人
10、民为中心,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抓住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机遇,以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为方向,健全我省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完善服务项目和基本标准,强化公共资源投入保障,提高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公平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实现全省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二)基本原则。保障基本,突出重点。针对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现实利益需求,坚持量力而行,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教育、基本7劳动就业创业、基本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基本住房保障、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等需求的提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扩大范围和提高标准。政府主责,多方合作。牢牢把握
11、基本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质,增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强化公共财政保障和监督问责。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支持各类主体平等参与并提供服务,形成扩大供给合力。覆盖城乡,均衡发展。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村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动流动人口享受所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加大对弱势群体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完善制度,提质增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法制化,构建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服务提供方式,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效益和群众满意度。(三
12、)主要目标。8制度规范基本成型。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规范衔接配套、基本完备,服务提供和享有有规可循、有责可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法治化水平明显提升。标准体系全面建立。我省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全面建立,标准体系及其动态调整机制基本完善并有效实施。保障机制逐步健全。统筹协调、财政保障、监督问责等制度全面建立,人才队伍不断扩大,管理运行更加公开透明,服务信息化水平提高,供给模式创新提效。共享格局总体形成。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大体均衡,广大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显著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网络比较健全,资源布局更加优化。到 2020 年,全省覆盖城乡、协同供给、配置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1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四)实施机制。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机制,夯实人财物等基础条件,是推动我省基本公共服务目标顺利实现、确保我省基本公共服务制度长效运转的重要支撑。9统筹协调机制。加强省市县、部门和部门、政府和社会的互动合作,促进各级公共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实施合力。财力保障机制。拓宽资金来源,增强各级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保障能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增长与政府财力增长相适应。人才建设机制。加强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培训,强化激励约束,提高职业素养,促进合理流动,重点向基层倾斜,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多元供给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
14、合作,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格局。监督评估机制。强化规划目标导向,完善信息统计收集,加强动态跟踪监测,推动总结评估和需求反馈,努力实现全程监控和全域管理。三、重点任务和保障工程(一)基本公共教育。10“十三五”期间,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覆盖更广的公平教育,保障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提高国民素质。1.重点任务。(1)发展有质量的普惠性学前教育。持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增加公办学前教育资源,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和农村幼儿园改造,落实城镇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政策,提高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平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出台山西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及扶持实施办法,认定一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加大对普惠性幼儿园的扶持力度,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服务,扩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覆盖面。建立健全幼儿园教师补充机制。拓宽补充渠道,创新非在编教师招聘、使用和管理机制,逐步解决幼儿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