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国种子企业发展科研育种的对策思考王奕 1 郭承亮 2 (湖北省种子管理局 1,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2,湖北 武汉 430070)摘要:本文论述了目前我国种子企业从事科研育种的主要作用及存在的困难,并从种子企业的角度提出了现阶段我国种子企业发展科研育种的战略思考与对策方法。关键期:种子企业 科研育种 生物技术 对策与思考民以食为天, 农以种为先。种业位于农业产业链的最上游,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决定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发展种业,关键在于加强科研育种,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种业科研的持续发展为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以及农产品产量的持续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
2、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已超过40%。但是,我国种业科研仍然存在着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脱节、资金投入不足、品种权保护不力等诸多问题,这也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种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全球贸易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我国种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强化种业科技创新、抢占种业战略制高点,对促进我国农业跨越式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种业发展的轨迹来看,种子企业做大做强是种业企业发展的必由之1 王奕:女,1983.08-,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品种管理工作路;育繁销一体化是种子整体产品开发最有效率的组织形式,也是发达国家种子
3、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解决我国种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关键和今后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现代种业集团,构建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现阶段,就我国种子企业而言,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快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创新与利用,加大常规育种和品种测试规模,加强与科研育种单位对接,推进科研成果和科学技术的转化利用,加快推进生物技术育种与常规育种之间衔接等几个方面,切实提高自身科研实力,逐渐形成一批具有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科研实力雄厚的现代化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1 种子企业开展科研育种的重要作用。种子企业的科研育种核心内容就是选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拥有自
4、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这也是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品种是种子企业育繁推一体化运行模式的龙头。从种业发展的历程和先进种子企业的运行模式不难看出,种子企业的竞争实质是品种的竞争,而品种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研水平的竞争。一个好的品种可以成就一个种子企业,甚至可以再造一个种子企业。拥有持续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是种子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2 我国种子企业开展科研育种面临的困难自从种子法实施后,我国种子企业科研实力虽然有了较大发展,种子企业的科研投入有所提高,种子企业在国内审定品种的数量和占有的比例也有了大幅增长,但仍没有大的改观。据统计,目前市场上 80%以上的品种还是来自农业科研单位。现阶段,
5、我国种子企业开展科研育种主要存在以下困难:2.1 受限于历史因素起步晚从我国种业的发展历程来看,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四化一辅”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四化一供” ,基本造成了经营与科研育种的严重脱节,在行业内也形成了误区,科研单位办科研育种,选育品种,而种子公司只推广品种,这造成了种子公司基本没有科研。即使现在有的种子企业开办科研,但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一时难以出好品种。2.2 科研实力不足我国种子企业大多是原有事业单位演变而来,成立的时间短,基础薄弱,包袱重。再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 90%以上的种子企业长期停留在维持生存的水平,无力顾及科研开发。国内种子企业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平均不到
6、销售收入的 1%,低于国际公认的“死亡线” 。又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利,即使是一个好的品种也难以把一个种子企业做大做强,难以给企业带来资本积累。2.3 可利用的种质资源有限经过十几年的市场化竞争和产业化发展,各种子企业选育的品种也在增多,但同质化严重。由于我国农业科研育种的原始种质材料大多掌握在科研单位,而目前,我国又没有建立公益性的种质资源应用平台,导致种子企业可利用的资源十分有限,这也会进一步加剧品种同质化。2.4 科研育种风险大我国种子产业中实行的是品种审定后的市场准入制度。形成了一套从品种选育到省、国家组织 2-3 年区试和生产试验到发放审定证书,才能准入市场的模式。这也决定了品种选
7、育工作的特点是周期长、投入大、产出严重滞后、不可预测性强。这有可能导致审定之日便是淘汰之时,难以推广,大大增加了种子企业科研育种的风险性,这也是种子企业在开展科研育种工作中必须面对的困难,3 种子企业开展科研育种的对策与思考3.1 加大科研育种资金投入,争取政府项目扶持。跨国种子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维持其市场地位,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发,一般都把销售收入的8-12%用于科学研究。2011年,世界种业十强的研发投入占同期销售额比例达18.7%,世界种业前五强的研发投入总额为41.51亿美元,占同期销售额的比例高达20.2%,先锋公司每年科研投入10%的销售额为3亿美元,国内种业企业的研
8、发投入加在一起都没有这么多,经费不足直接使种子企业科研育种人才流失、基础设施落后,最终导致科研育种难以为继。同时,我国农业资源稀缺,对粮食的需求是刚性的,要想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确保粮食安全。如果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子都受控于外国种子公司,就等于我们失去了控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要确保粮食安全,就必须振兴民族种业,保障种子安全。因此,我国的种子企业必须要肩负起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担,加大科研育种的投入,争取达到国际标准营业额的8-12%,守住民族种业的阵地。但种子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是一个投资长、风险大、见效慢的行业。如果没有外资的进入,种子企业可以通过自我积累来滚动发展,但现在如果单靠种子
9、企业自身积累,这个速度实在太慢,而在这过程中,我国种业的市场份额每天都受到外资侵蚀的威胁,危及到我国种业的生存,并最终可能危及到我国粮食的安全问题。因此,种子企业也要积极争取政府项目资金的支持,解决种子企业目前无法解决的困难。3.2 加快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创新与利用,搭建优异中间材料创制平台。现代种业科技竞争的实质是“资源战” 、 “基因战”和“专利战”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现保存38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但当前我国种子企业研发原始创新不足,种质遗传基础狭窄,品种同质化严重,在国际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随着同质化品种种植时间的加长,种性退化和感染灾害性甚至致
10、命性病虫害的风险逐年累积,种子产业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在此背景下,有利性状基因的发掘、聚合,分子育种手段的规模化应用,突破性优异中间材料的创制和大规模的组合配制、筛选尤为重要。我国种子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贸易”的契机,从世界各地收集了优异特色的种质资源,结合现有的种质资源,加强研究、鉴定、并进行深度发掘利用,搭建各具特色的优异中间材料创制平台,扭转品种遗传基础狭窄、同质化严重的现状,培育出新的突破性品种,快速提升种子企业的持续竞争力。3.3 加大常规育种和品种测试规模,避免盲目投资。目前,我国种子企业应重点加强育种研发的基础能力建设,奠定稳固的产业基础。如果过早地、过大地、盲目地投入生物技术育种
11、,只会本末倒置,降低效率,甚至加速死亡。面对日益激烈的种业竞争坏境,种子企业要及时调整方向,集中有限的资源优先发展常规育种和品种测试,健全的常规育种研发体系是生物技术的受体和载体。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脆弱的中国种子企业尚不具备全面承接生物技术的能力。当前,中国种业的限制因素绝非生物技术,而是基本的常规育种和市场经营管理能力。对中国企业来说,先使自己健全地生存下去,摆脱资本积累的长期困扰,然后才是生物技术。目前,必须建立常规育种的核心地位不动摇。登海种业至今未投入生物技术研发,是明智的选择,假如过早投入生物技术研究,恐怕早就被拖垮了。而我国个别种子的企业投入大笔资金用于生物技术,只是为了上市而作
12、秀给外行人观赏,以便从股市圈钱。一旦上市成功,必然设法金蝉脱壳,受损害的只是中国种业的基本素质。我国种业科研投入要理智,切不可冲着生物技术、“超级”和强优势这些虚假概念而去。这些概念挽救不了弱势的中国种子企业,只能加速拖垮中国种业。因此,当前应该集中优势资源加大常规育种和品种测试规模,建立健全的常规育种科研体系。3.4 加强与科研单位对接,加快科研成果和科学技术转化利用我国种业科研,一直以科研单位为主,90%的科研是由科研单位完成的。近些年来,我国科研单位在基础理论研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功能基因挖掘与利用、生物技术的创新和利用、育种材料遗传基础的改良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就发表
13、的科研论文来看,排在世界的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说明我国种业科研基础较强。但是我国有 400 多家农业科研单位,5 万多个农业科研人员,比美国农业科研单位及科研人员多几倍,然而分散科研形成不了合力,并且其科研与市场脱节,选育的品种不被市场接受,不利于产研结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1)8 号】明确了农作物种业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同时明确了种子企业在种业和种业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2006 年国家科技大会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企业是应用科技的创新主体。因此,种子企业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加快建立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共赢机制,加快引进并利用科研单位的技术和资源平台,转变
14、为自身的优势,提高科研水平,增强科研实力,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发展特色的种子企业。 3.5 逐步开展生物育种,推进生物技术育种与常规育种的衔接。以生物技术生物为代表的高新育种技术,可以大幅提高育种效率。近年来,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纷纷加大生物育种资金投入,着力开展基因资源发掘、新技术研发和新品种创制,力图通过掌控种质资源、基因产权、新品种权、关键技术专利等,加速对全球种业市场的垄断。在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实力强劲,具有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先进的检测手段、先进的生物技术体系,我国种子企业可以通过加快人才引进,加大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力度,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加强生物
15、技术与企业现有科研平台的衔接,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 “好钢用在刀刃上” ,避免盲目的投资,逐步的开展应用型的生物技术科研育种,将生物技术与传统的育种技术结合,只有这样可以高效地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只有逐步地推进生物技术育种和常规育种之间的衔接,推进新品种的技术转移与推广应用。才能在科研育种技术创新方面,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推进种质资源开发、育种材料创制、优良品种培育、种子生产加工、良种良法配套、品种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等各环节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协作紧密、运转高效”的种业产学研合作机制,并最终在我国形成一批具有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科研实力雄厚的现代化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集团。参
16、考文献:1.李秀丽.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种业发展J.中国种业, 2010,(11) : 5-9 2.佟屏亚.简述1949年以来中国种子产业发展历程J.古今农业 2009,(1):41-503.耿月明.种业应提升为国家安全战略J.中国种业, 2010,(9) : 5-94.李婧,黄正来,夏献锋.我国种业科研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 22729-227335.张兴中,陈兆波,董文,等.我国种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4) :5021-50246.钱虎君,李雪怡,庞鸿伟,等.我国种子产业做强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种子科技,2010,(10) :1-57.靖飞,杨梅梅.我国水稻种业科技创新体系现状与发展重点研究-基于国家审定水稻品种的实证分析J.种子,2012,6(31):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