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韶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 年 1 月 22 日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2016 年 10 月 0 目 录第一篇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1第一章 发展基础.2第二章 发展环境.6第三章 发展机遇.9第四章 面临挑战.11第二篇 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14第一章 指导思想.15第二章 发展定位.15第三章 发展理念.17第四章 发展目标.18第三篇 主要任务 .22第一章 主动融入珠三角 基本建立与珠三角地区融合发展的新格局.22第一节 推动与珠三角地区全面对接 .22第二节 加强区域产业合作平台建设 .25第二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2、27第一节 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28第二节 加强电网和天然气管网建设 .30第三节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31第四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35 1 第三章 以培育壮大八大产业为抓手 基本建立具有 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新体系.36第一节 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36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44第三节 大力发展大农业 .55第四章 实施创新驱动 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60第一节 深化创新体制改革 .60第二节 大力培养和聚集创新创业人才 .62第三节 提升产学研创新水平 .63第四节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65第五节 鼓励创新创业 .66第六节 积极发展“互 联网+” .68第 五
3、章 大 力 发 展 城 市 经 济 基 本 建 成 功 能 完 善 的 现 代 化 新 型 城 市 .71第一节 加快推进芙蓉新区建设 .72第二节 加快老城区和曲江城区建设 .74第三节 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75第四节 提高主城区生态宜居水平 .76第六章 推进协调发展 促进城乡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77第一节 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 .78第二节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80第三节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81第四节 建设美丽乡村 .82 2 第五节 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 .83第六节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84第七章 扩大对外开放 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90第一节 积
4、极参与“一 带一路” 建设 .91第二节 大力推进招商引资 .92第三节 加强与红三角地区合作交流 .96第八章 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韶关.96第一节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97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 .100第三节 加强节能降耗 .102第四节 打造广东绿色生态第一市 .103第五节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105第六节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106第九章 发展社会事业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108第一节 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108第二节 提高就业水平 .110第三节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111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12第五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114第六节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
5、117第七节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118第八节 建设平安韶关 .120 3 第十章 全面深化改革 基本形成有利于加快发展的新机制.123第一节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124第二节 推进经济所有制结构改革 .125第三节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129第四节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131第五节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133第十一章 加强法治韶关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135第一节 加强地方立法 .135第二节 建设法治政府 .136第三节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138第四节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140第十二章 狠抓重大项目建设 强力推动加快发展.141第一节 交通通信项目 .142第二节 能源保障项目
6、 .142第三节 水利项目 .142第四节 先进制造业项目 .143第五节 现代服务业项目 .143第六节 现代农业项目 .143第七节 城市扩容提质项目 .144第八节 产业发展平台项目 .144第九节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项目 .144第十节 民生保障项目 .145 4 第四篇 保障措施 .145第一章 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146第一节 完善规划体系 .146第二节 加强政策引导 .146第三节 制定年度实施方案 .147第四节 强化要素保障 .147第二章 建立健全规划监督考核机制.148第一节 加强指标约束 .148第二节 建立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148第三节 加强评估考核 .1
7、49第四节 加强社会监督 .149 0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韶关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编制,主要明确“十三五” 期间韶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理念,谋划重大战略,部署重大任务,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第一篇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十三五 ”时期( 20162020 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我省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
8、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我市必须按照“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 目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主动融入珠三角总战略,推动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实现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发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携手共建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1 第一章 发展基础“十二五” 时 期,面对错综 复杂的国内外 经济环境,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绿色转型、振兴发展这一主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积极应对困难挑战,经过艰
9、苦努力,规划实施情况总体良好,在城市转型、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新成效,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发展,为“ 十三五” 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2013 年跃上千亿元新台阶,2015 年达 1150 亿元,五年年均增长 10%,比全省高 1.5 个百分点,与“十一五” 时期年均增 长 12.7%相比,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较为明显。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015年达到 39380 元,年均增长 9.4%,居全省山区市首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 354.2 亿元、3134 亿元。转型升级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由 2010 年
10、的 14:41.4:44.6调整为 2015 年的 13.2:37.5:49.3,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初见成效。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 4.7%,增速稳居全省前列,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工业化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七大支柱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2 58.24%,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风电、稀土、铝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加速融合,生态旅游、现代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达到 49.3%。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园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 27%,比2010 年提
11、高 16 个百分点。莞韶对口帮扶成效明显,五年累计实际引进资金 580.3 亿元,年均增长 23%。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初步形成,大广高速、赣韶铁路、广乐高速公路及其北连接线建成通车,韶关成为粤北首个、全省第四个拥有环城高速公路的城市,新增普通铁路 117 公里、高速公路 327 公里、改造国道省道 743 公里,完成农村公路硬底化 2779 公里,全面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水泥路;2015 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16131 公里,公路网密度 87.7 公里/百平方公里。电源保障能力增强,韶能生物质发电两台 3 万千瓦机组和韶关电厂“上大 压小” 两台 60 万千瓦机
12、组建成投产,全市电源装机总容量达到 475 万千瓦。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乐昌峡水利枢纽建成,南水水库供水工程动工建设,市区旧堤加固、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中小型灌区改造等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建设不断加快。 广东韶关芙蓉新区发展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实施,起步区建设明显加快,芙蓉新城五年累计完成投资 96 亿元,骨干道路已联网成环,城市总体框架基本成型; 3 安置新村建设全面铺开,广东韶关实验学校(一期)建成办学,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盆景山公园等公建项目扎实推进,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韶关中学建设启动,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芙蓉新城初具雏形。老城区提质加快推进,五年累计完成市区市政重点项目投
13、资28 亿元,市区北出口、南出口、西出口改造工程以及第四污水处理厂、工业西内涝整治等市政项目完工,莲花大道(东环线)建设加快推进,老城区交通设施日趋完善;百年东街建成开业,东环商贸城建设加快, “三旧 ”改造有序开展。 2015 年,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 99.2 平方公里,比 2010 年扩大了 21.2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 102.6 万人,比 2010 年增加 23.3 万人。各县(市)县城、中心镇建设加快,规划建设了一批县城新区,城市面貌得到改善和提升,城镇化率达到 54.3%,比 2010 年提高 1.8 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占全市比重达 53.6%,比 2010年提高 4 个百分点。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372 户。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步伐加快,初步构建实体大厅、网上办事大厅和掌上政务大厅“三位一体” 的政务服务体系和 12345 投诉举报平台。2012 年以来共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 552 项,2015 年市级保留行政审批项目比 2011 年底压减了 48.92%。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完成,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商事登记制度、财税、金融、价格、国有企业等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现代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