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病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3150020课程名称:病理学(pathology)学分:3总学时:54 学时理论学时:36 学时 实验学时:18 学时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适应专业:五年制本科中医专业1、教材:病理学,李玉林主编,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教材:1、病理学,张子敬主编,第二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李甘地主编. 病理学. 第一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1, 1-73、王恩华主编. 病理学.第一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64、刘彤华主编. 诊断病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834-898.5、董
2、郡主编. 病理学. 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64-4276、 谭郁彬、张乃鑫主编. 外科诊断病理学. 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0.462-4747、史景泉,陈意生. 现代外科病理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33-242,739-793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病理学需以基础医学中的细胞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为其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
3、要的理论,是疾病诊断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病理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是医学主干学科。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及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之中带有共性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各论则重点阐明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改变及其规律。讲授内容要着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新成就,反映现代科学水平;注意机能与形态、基础与临床的结合;2从培养目标出发,作到少而精,避免学生负担过重。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及实验,实验包括观察大标本、病理切片、见习尸体剖验及
4、课堂病例讨论等,通过实习达到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对病变的观察和描述能力等) ,有关实验课的要求详见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总之,病理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熟悉主要疾病的病理学知识,认识疾病的本质,了解其发生发展规律,为学习临床课程奠定理论基础。病理学也是临床诊断的最重要方法之一。二、课程基本要求1.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1)掌握常见适应性反应的概念、形态学特点,掌握细胞、组织的损伤和修复的概念、基本病理过程、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了解损伤原因、凋亡的概念及凋亡细胞的形态学特点。(2)掌握局部循环障碍的有关基本概念、原因、各种基本病理过程、病理变化、发生机
5、制和结局。(3)掌握炎症的基本概念、原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制、局部表现、全身反应、基本组织学类型、经过和结局。(4)掌握肿瘤的有关基本概念、一般形态结构、生长和扩散、命名和分类以及肿瘤对机体的影响。熟悉上皮性、间叶性、神经组织和其它来源的肿瘤常见类型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征,癌前病变和肿瘤的病因、发病学。了解肿瘤的常见诊断学方法。(5)掌握下列各系统常见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及其临床联系: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性心脏病、风湿病、高血压病、细菌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心肌炎、心肌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硅肺、肺炎、鼻咽癌、肺癌、食管癌、胃癌、胃炎、消化性溃疡、大肠癌
6、、病毒性肝炎、肝硬变、原发性肝癌、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乳腺癌、子宫颈癌、葡萄胎、恶性葡萄胎、绒毛膜癌、非毒性甲状腺肿、毒性甲状腺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结核病、梅毒、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恶性淋巴瘤。 (6)熟悉下列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联系:支气管扩张症、阑尾炎、肾癌、膀胱癌、白血病。(7)掌握变态反应、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原因、基本病理过程、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制。(8)了解下列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卵巢肿瘤、前列腺增生症、甲状腺炎、甲状腺肿瘤、艾滋病。32. 基本技能(1)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2)了解病理学的研
7、究方法。(3)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标本的制作和尸体解剖的一般过程。(4)初步学会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常见典型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培养学生诊断疾病的临床病理思维。三、学时分配章次 教 学 内 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1 绪论;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7 4 32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4 2 23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5 4 14 第四章 炎 症 8 5 35 第五章 肿 瘤 12 6 66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4 3 17 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 4 3 18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5.5 5 0.59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 4.5 4 0.5总 学 时
8、 54 36 18四、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理论考核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成绩构成:理论考试 70%,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 30%。五、课程基本教学内容绪 论目的要求1、掌握病理学的概念,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2、熟悉病理学在医学教育、临床医疗和科研中的地位。3、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常用的病理学研究方法和新技术) ,病理学在临床中的作用。讲课时数 1 学时教学内容1、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42、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自学内容 病理学的发展。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目的要求1、掌握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可
9、逆性损伤(变性) 、坏死、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溃疡、空洞、机化与凋亡的概念;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形态学改变;坏死的基本病变、类型和结局。2、熟悉淀粉样变性、粘液样变性和病理性钙化、病理性色素沉着的特点;坏死与凋亡之区别。3、了解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细胞老化的主要原理。讲课时数 3 学时教学内容 1、细胞和组织的适应:萎缩的概念、分类与后果;肥大的概念和类型;增生的概念和类型;化生的概念、常见类型与临床意义。2、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可逆性损伤的概念和常见类型:细胞水舯的原因、病变及临床意义;脂肪变性的概念、病理变化及临床意义,肝脂变的发生
10、机制;玻璃样变性的概念和病理变化,特别是血管壁玻变的病变与临床意义;淀粉样变与粘液样变的概念和病理变化;病理性色素(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的原因、形态和临床意义;病理性钙化的概念、类型。3、坏死的概念、基本病变、类型、结局、后果。细胞凋亡的概念、型态学改变、发生机制、与坏死的区别。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自学内容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淀粉样变与粘液样变的概念和病理变化;病理性色素(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的原因、形态和临床意义;细胞老化的概念、特征、发生机制。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目的要求1、掌握修复与再生的基本概念,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肉芽组织、瘢痕5组织的的
11、概念、形态特点与功能;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及类型。2、熟悉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3、了解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干细胞的分类和分化潜能。讲课时数 2 学时教学内容1、再生:概念、分类;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各种组织再生的能力、过程;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干细胞的概念与分化。2、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和功能;瘢痕组织的形态与作用;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与机制。3、创伤愈合:概念;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类型及其特点;骨折愈合的过程;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自学内容 各种组织再生的过程;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干细胞的概念与分化。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
12、障碍目的要求1、掌握充血、淤血、肺褐色硬化、槟榔肝、血栓形成、血栓、白色血栓、红色血栓、混和合血栓、透明血栓、附壁血栓、再通、栓塞、梗死、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的概念;静脉性充血的的病变和后果,肝、肺淤血的病理变化;血栓形成的条件,血栓的类型、形态特点、结局与对机体的影响;栓子运行的途径;栓塞的种类及其对机体的影响;梗死的病理改变和类型。2、熟悉动脉性充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和后果;静脉性充血的原因;血栓形成的过程和发生机制;梗死的原因、条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与结局。3、了解出血和水肿的基本概念,出血的病因与发生机制,水肿的机理和病理变化。 讲课时数 4 学时教学内容1、充血的概念、类型、病理改变及
13、后果;淤血的概念,肺淤血与肝淤血的病理变化。 2、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与机制、过程;血栓的类型、形态特点、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3、栓塞的概念、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栓子运行途径。 4、梗死的概念、原因与条件、类型及病变特点、影响和结局。6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自学内容 出血的概念、原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后果。水肿的概念、病理变化与影响。第四章 炎 症目的要求1、掌握炎症、变质、渗出、趋化作用、吞噬作用、炎症介质、炎性水肿、炎性积液、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假膜性炎、化脓性炎、脓肿、蜂窝织炎、表面化脓、出血性炎、肉芽肿、肉芽肿性炎、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的概念
14、;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急性炎症的类型,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的病变特点;一般慢性炎的病理特征,肉芽肿性炎的类型及形态改变。2、熟悉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主要炎症介质的种类和作用;浆液性炎、出血性炎的病理变化。3、了解急性炎症的发生过程和机制,慢性炎症的机理。讲课时数 5 学时教学内容1、炎症的概述:炎症的概念、原因、基本病理变化、局部表现与全身反应。 2、急性炎症:定义、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加、炎性水肿概念与作用;白细胞附壁、粘着、游出的过程及趋化作用、趋化因子、吞噬作用的概念,吞噬细胞的种类、吞噬过程;白细胞在局部的作用。炎症介质的定义、类别及其主要作用。急性炎症的类型:浆液性炎症
15、的概念、病变和转归;纤维素性炎症的概念、病变和结局;化脓性炎症的概念、分类,脓肿、蜂窝织炎、表面化脓和积脓的概念和病变特点。急性炎症的结局。 3、慢性炎症: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和特点。慢性肉芽肿性的概念、常见原因、形成条件和组成。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第五章 肿 瘤目的要求1、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的分化、异型性、扩散、转移、生长分数、演进与异质化、分级与分期,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癌、原位癌、肉瘤、交界性肿瘤、异位内分泌肿瘤、副肿瘤综合征、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等基本概念;肿瘤的一般形态结构特点和异型性之表现,生长方式和扩散途径以及对机体的影响;7肿瘤命名和分类的原则;肿
16、瘤及非肿瘤性增生、良性与恶性肿瘤、癌和肉瘤的主要区别。 2、熟悉常见肿瘤的好发部位、生物学特性和形态特点;常见癌前病变的病理变化。3、了解肿瘤的病因及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恶性肿瘤浸润和转移的过程及机理;细胞生长与增殖的调控。讲课时数 6 学时教学内容1、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大体形态与组织结构特点。2、肿瘤异型性的概念和表现(组织结构;细胞) 。3、肿瘤的生长与扩散:生长方式、生长动力学,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的演进与异质性的概念;肿瘤的扩散方式;肿瘤转移的概念、途径及过程。肿瘤分级和分期的根据及临床意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4、肿瘤命名与分类。5、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17、癌前病变(疾病) 、非典型性增生、原位癌的概念以及常见的癌前病变(疾病)与非典型性增生的病理变化和分级。6、肿瘤发生的分子学基础,原癌基因、癌基因、抑癌基因的概念,常见癌基因名称。环境致瘤因素。遗传与肿瘤。肿瘤免疫。7、常见肿瘤举例:上皮性肿瘤:乳头状瘤的病变特点、腺瘤的类型及其病变特点;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的病变特点;腺癌的类型和各型的病变特点;移行细胞癌的病变。间叶组织常见肿瘤:脂肪瘤的病变特点;血管瘤的类型和病变特点;平滑肌瘤的好发部位和病变特点;软骨瘤的好发部位与病变特点;癌与肉瘤的区别点;脂肪肉瘤的病变特点;横纹肌肉瘤的分类;血管肉瘤的病变特点;平滑肌肉瘤的恶性程度、判断依据;骨肉
18、瘤与软骨肉瘤的临床病理改变。视网膜母细胞瘤和黑色素瘤的病变特点。 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淋巴样肿瘤的分类,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变化、组织学分型、病理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般特征、分类及各类型之特点;髓样肿瘤之急性髓母白血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慢性髓性白血病的病变与遗传特征及临床表现。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自学内容肿瘤生长动力学,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的演进与异质性的概念;肿瘤的浸润、转移的机制;肿瘤发生的分子学基础,原癌基因、癌基因、抑癌基因的概念,8常见癌基因名称。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目的要求1、掌握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病、
19、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特点及合并症和临床病理联系。2、熟悉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3、了解主动脉、脑动脉、四肢动脉、肾动脉硬化的病变特点和临床表现;风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讲课时数 3 学时教学内容1、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脂纹、纤维斑块、粥样斑块的概念;主要动脉的病变及后果: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病变及后果,肾动脉与四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与后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分级。冠心病的概念、原因;心绞痛的概念、类别、及临床表现;心肌梗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合并症及后果;冠状动脉性猝死的原因和临床表现。2、高血压
20、的诊断与分类,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良性高血压的分期、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急进型高血压的病变及临床联系。3、风湿病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风湿病的各器官病变:风湿性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外膜炎的病变特点与临床联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变及临床表现;风湿性皮肤病变、动脉炎、脑病的病变特点。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自学内容 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性的病因、病理变化、结局和并发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病变与临床表现。心瓣膜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二尖瓣狭窄的血流动力学及心脏的变化与临床联系,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血流动学及心脏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联系;主
21、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的病理变化。心肌病与心肌炎:心肌病的概念,扩张性、肥厚性、限制性心肌病与克山病的病理变化。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种类、病理变化与临床联系;孤立性心肌炎、免疫反应性心肌炎的病变。动脉瘤的概念及分类。 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目的要求1、掌握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大叶性肺9炎、 小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硅肺的基本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2、熟悉大叶性肺炎、 小叶性肺炎的并发症及结局;肺癌、鼻咽癌的肉眼及组织学类型。3、了解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硅肺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肺癌、鼻咽癌的病因、各组织学类型的病变特征及临床病理联系。讲课时数
22、 3 学时教学内容 1、呼吸系统的解剖结构复习。肺炎:细菌性肺炎-大叶性肺炎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并发症,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并发症;病毒性肺炎的病毒种类、病理变化;支原体肺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概念和类别;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的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肺气肿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类型、病变特点、临床病理联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3、呼吸系统常见肿瘤:鼻咽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扩散途径与临床病理联系;肺癌的病因、大体与组织学类型、扩散
23、途径、临床病理联系。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自学内容支气管哮喘的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硅肺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变、并发症、分期和病理临床联系。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目的要求1、掌握消化性溃疡的病理变化及合并症;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类型与各型的病理特征;门脉性肝硬化的形态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胃癌、原发性肝癌的病理改变。2、熟悉阑尾炎、其他类型的慢性胃炎、坏死后肝硬化的病理改变。3、了解消化道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食管癌、大肠癌及胰腺癌的分型和病理变化。讲课时数 5 学时教学内容1、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及并发症。1
24、02、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变、分类及各临床类型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3、肝硬变的概念、 、分类;门脉性肝硬变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坏死后性肝硬变的病理变化及与门脉性肝硬变的区别。4、消化系统常见肿瘤:食管癌的病因、病理变化、扩散途径与临床病理联系;胃癌的病因、组织发生、病理变化、扩散方式及临床病理联系;大肠癌的病因、病理变化、扩散途径、分期与预后;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理变化、扩散途径与临床病理联系。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自学内容 胃炎:慢性胃炎的病因、发病机制,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类型、病理变
25、化及临床病理联系,慢性肥厚性胃炎与疣状胃炎的病理变化。 阑尾炎的原因、病理变化、结局和并发症。 急慢性胆囊炎的病理变化; 胆石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色素性胆石、胆固醇胆石、混合性胆石的特点。胰腺癌的病理变化、扩散方式及临床病理联系。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目的要求1、掌握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2、熟悉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与发病机理。3、了解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G A 肾病的病变特点及主要临床表现。讲课时数 4 学时教学内容1、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变、临床表现。2、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急性弥漫性肾小球肾炎、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肾病综合征及相关的肾炎类型-膜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与结局;IGA 肾病的病变特点和结局;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3、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概念与类型:急性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