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目录第一部分 引言 .2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二、相关领域的研究概述 .4(一)幼儿心理健康 .41、关于幼儿的界定 .42、关于心理健康的界定 .53、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74、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 .85、幼儿心理健康的评估工具 .9(二)家庭教养环境 .91、家庭结构 .102、家庭关系 .103、家长的文化水平 .114、家长的职业及家庭经济收入 .115、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所持有的观念 .126、家长的教养方式 .12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3一、研究对象 .13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14(一) 家庭情况调查表 .14(二) 幼儿心理健康测评
2、量表 .14(三) 幼儿教养方式问卷 .14三、研究实施过程 .15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5第四部分 讨论 .152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16第六部分 建议与思考 .16参考文献 .16附录 .16附录 1 家庭情况调查表 .16附录 2 幼儿心理健康测评量表 .19附录 3 幼儿教养方式问卷 .22第一部分 引言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观念也在不断赋予其新内涵、新内容。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个方面。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二者缺一不可。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新时期,环境的快速变迁、竞争的日益激烈,造
3、成人们在适应上的一些困难,人们的心理问题与社会行为问题也随之出现,并且有增速的趋势。而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累积性,在人的一生中给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正是幼儿期,一个成人心理上的异常或行为模式的失调,有许多或许可以将根源追溯到幼儿期。然而,我们以往对幼儿健康的理解多偏重于身体健康方面,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不够。事实上,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行为问题状况已不容乐观。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我国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全国 22 个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达12.97%,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学教授俞国良采用 CBCL 量表对 36 所城市幼儿园的 457 名 31 岁幼儿
4、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 15.1%的幼儿存在抑郁、强迫性、交往不良和攻击性等心理行为问题。2002 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内 168 所城乡中小学(包括幼儿园)的 2292 名学生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学生中 51.23%的存在心理问题,其中 33.18%的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 的属于中度心理障碍,3.49% 的已构成心理疾病。上海精神卫生3中心对上海市 3000 名 45 岁幼儿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20% 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有 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5.8% 的幼儿焦虑、紧张。
5、我国幼儿目前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社会与政府的高度重视,如果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及时解决,将会对幼儿个体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由于幼儿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较大可塑性,如果这一阶段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及时发现,并能及时解决,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将会得很好的改善效果。幼儿是社会未来的希望与栋梁,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不可推卸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国外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家庭生活不融洽、破裂家庭与儿童精神疾患有着肯定的关系;我国学者也发现不良家庭环境是造成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例如北医大精神卫生
6、研究所的王玉凤等对北京市城区 2432 名学龄儿童问题行为的调查发现,在和睦家庭里,儿童问题行为检出率 7.7%,而在家庭成员间有口角的家庭里,其检出率为 17.5%;在离婚家庭里,其检出率为 17.2%。相关研究显示,父母的行为模式对幼儿行为模式的形成影响极大。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我们认为:父母幼儿最亲密的接触者,家庭幼儿最常处的生活环境,两者在幼儿心理的整个发展进程中起着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家庭因素与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对于防治幼儿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是在有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实证研究为依据,通过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幼儿教养方式问卷来考察幼儿所处的家庭
7、环境以及父母对其教养方式,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测评量表来考察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而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幼儿家庭因素与幼儿在发展历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为科学培养幼儿健康心理、幼儿健康社会行为及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提供心理学依据。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试图对幼儿心理健康及其与家庭环境之间关系开展研究,具体而言,来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1) 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基本情况;4(2) 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年龄/班级差异;(3) 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在家庭教养环境方面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长文化水平、家长职业、家长的幼儿心理健康观等;(4)
8、幼儿的主要抚养人对其教养方式的一般情况;(5) 幼儿抚养方式与幼儿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概而言之,本文试图通过以上探查,深化关于幼儿心理健康、幼儿行为表现、家庭功能之间关系的认识,进而可以为幼儿心理问题、幼儿社会行为问题的家庭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依据。二、相关领域的研究概述(一)幼儿心理健康1、关于幼儿的界定在我国古代对幼儿及幼儿期的界定是比较模糊的,例如在礼记曲礼中有“人生十年曰幼”的说法,意思是指个体在十岁之前都可以算作幼儿。在说文解字中,幼儿即指力气尚小的孩子。这些解释均比较模糊。近代,幼儿概念的使用与幼儿园的创办紧密联系在一起,幼儿园是幼儿的专门教养机构。例如,欧文于 1816 年在苏格兰
9、纽兰纳克创办了幼儿学校,主要收托 25 岁的儿童。1837 年福禄贝尔始创幼儿园,这个名称在国际上一直沿用至今。而在我国近代,1903 年“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设蒙养院,招收 37 岁幼儿。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界定幼儿期的时间跨度上没有很大差异。例如,黄希庭主编的简明心理学辞典中对幼儿期的解释为:幼儿期即儿童正式进入学校前的一段时期,年龄从 3 岁到 6、7 岁,是儿童上幼儿园的时期。陈帼眉主编的幼儿心理学中提出,幼儿是指 3 至 6、7 岁的儿童。林崇德著的发展心理学中对幼儿期的界定为:儿童从 3 至 6、7 岁这一阶段,儿童正式进入学校前的一个时期,在著作中,他还提到,从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考
10、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意识到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5语言、动作以及人格发展在这一阶段出现了质的飞跃。国外的学者就幼儿期的界定,更多的把它作为儿童期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例如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27 岁) ,艾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阶段中的主动对内疚阶段(3-6 )岁。综上,本研究认为幼儿期是指儿童 3 岁至 6 岁这一阶段,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之前的一个阶段,又称学龄前期。2、关于心理健康的界定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标志着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发展水平,即人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心理因素在良好态势下运作的综合体现。但究竟
11、什么是心理健康?至今尚未有定论。1946 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学家们最早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由于该定义描述不够清晰,许多学者尝试从其他方面来进一步描述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学家英格里士的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
12、美的绝对状态。 ”ArthurSReber在其编著的心理学词典中指出:“心理健康(或称心理保健) ,一般用来指明一个人的行为和情绪是在良好的调节和适应中起作用的,而不只是精神上没有疾病就行。 ”该心理健康的定义主要是强调行为情绪的调节和适应性的重要性。我国学者郑日昌、陈永胜等人总结出了心理健康的两种含义。一是“生物医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是指没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种含义是对心理健康的消极理解,为弗洛伊德学派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另一种是“发展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是指心理状态稳定,具有抵御挫折、迎接挑战、适应环境的良好人格素质,使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这种含义是对
13、心理健康的积极理解,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数所认同。6关于心理健康,还有从其他角度上提出的几种理解。社会学家W WBoehm 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的观点是,心理健康是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愉悦。心理学家卡兹那切夫等人从身心功能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们指出,心理健康既是个体保持发展自身生理和心理功能的过程,也是个体持续地保持社会劳动积极性的条件。日本学者松田岩男从环境适应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的观点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对内部环境有安定感,又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来适应,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根据以上诸种对心理健康的描述与界定,本研究认为心理健康:是指
14、没有在临床心理学上所界定出的精神病症状,身心符合正常发展标准,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并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一种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 年)所明确的心理健康标准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马斯洛和米特曼提出的 10 条标准是:具有适度的安全感;具有适度的自我评价;具有适度的自发性和感应性;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在团体中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适度的接受个人的需要;在不违背团体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
15、个性。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玛丽雅霍达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了解自己的身份和自己的心情;有所成就,又能面向未来;心理状态完整美好,能够抗御应激;自主,而且能认识自己需要什么;真实地、毫不歪曲地理解客观现实,然而又能具有同情和同感;做环境的主人;能工作、能爱、能玩、也能解决问题。台湾黄坚厚认为心理健康有 4 条标准:乐于工作;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对自身具有适度的了解;和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王登峰提出有关心理健康的 8 条标准: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7研究者认为,幼儿心理
16、发展有其独特性,因此不能将幼儿心理健康的界定等同于成人。幼儿时期其所有发展领域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幼儿期的心理健康必然涉及到感知运动表现、个体的情绪反应及早期社会关系等。2000 年10 月,查理士基纳和保罗多尔基纳在“领先幼儿心理健康”会议上就明确提出,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幼儿的情绪和社会能力状态方面,心理健康的幼儿指在生物学、人际关系、文化的相关环境中其情绪和社会能力得到适当发展。美国 0 至 3 岁任务联合机构则认为幼儿健康的社会和情绪发展等同于其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即幼儿情绪社会行为健康:幼儿从 0-6 岁在家庭、社会及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所获得的探索环境与学习的能力、亲密的人际关系及
17、情绪体验、表达和调控。明尼苏达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研究过程中将婴幼儿心理健康界定为:伴随着亲子关系的不断演变,婴幼儿获得认知、情绪及行为方面的全面发展。综合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出,幼儿心理健康主要指幼儿的认知、行为、情绪及社会性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全面发展。3、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国内外有关资料主要将其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1) 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智力低下的个体不能进行正常的认知活动和正常的情感反应。(2) 情绪健康。与成人相比,幼儿情绪的表现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刺激影响,这并非就表明幼儿情绪不健康。但若幼儿每天的消极情绪太多,如过多地哭闹、发脾气或整天精神萎
18、靡,行为被动,应被视为情绪不健康。(3) 意志健康。意志健康的一般表现为行为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明智的果断性、持久的坚持性、较强的自制力等。对于幼儿来说,遇到一点点困难,就哭鼻子、闹脾气;本来他自己应能完成的事,却总让别人代做完成;当想要某样东西时,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发脾气;这些等等,则表明其意志不健康。(4) 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心理健康的个体,其思想和行为应是协调一8致,做事有条不紊。与成人对比,幼儿具有做事的坚持性差、注意不稳定等年龄特点,这些不能将其视为不正常表现。但如果与同龄幼儿相比,某名幼儿过分地表现出注意力分散和做事的坚持性差等问题行为,应及时引起重视,予以矫正。(5) 人
19、际关系的适应。从年龄特点而言,幼儿活泼好动,不喜独处,喜欢与同伴玩。若发现某幼儿少讲话,不喜交往,或者攻击性很强,过分胆大妄为,这些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表现,应引起重视,予以矫正。(6) 反应适度。人对刺激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迟缓,有的人反应敏捷,这种差异在一定限度内是正常的。但若某幼儿表现为对一些刺激的反应过度,出现异常兴奋或异常冷漠现象,则是反应不适度的表现应引起重视。4、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有学者指出,关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指幼儿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生理机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及不适应行为,是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特有的问题和障碍。随着年
20、龄的增长,有些问题会自行消失,有些问题却会变得严重,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关于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我国学者杜代章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1) 儿童多动症。(2) 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以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破坏行为、偷窃等。(3) 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4) 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5) 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额、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6) 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
21、、反应迟钝、厌学等。9以上这些问题会严重地阻碍着幼儿潜能的开发,阻碍着幼儿身心正常健康的发展,阻碍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的发展。目前虽然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学者和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还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能应用于实践的很少。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上的探讨甚多,但是关于实践的研究与应用则相对缺乏。5、幼儿心理健康的评估工具近年来,国内外对 0-6 岁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越来越多,并且做了相当多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尤其是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对幼
22、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干预方面。在幼儿心理健康评估方面,国外编制了比较多的量表,主要集中在社会性、情绪和行为能力方面的评估。但是这些量表多数只是测一个或几个方面,全面评估幼儿心理健康的量表比较少。与国外相比,国内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评估方面所做的工作相对较少,主要是对国外一些应用范围较广的量表进行修订,如阿森巴赫儿童行为量表(CBCL) ,拉特儿童行为问卷,幼儿发展筛选量表(ESI ) 。这些量表多是针对心理健康的某一方面进行筛查、评估。国内研究人员自行编制的量表比较少,主要有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制的“广州市幼儿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从情绪、自我意识、适应性、语言障碍、行为习惯和多动症 6 个方
23、面进行评价;王芳芳等人编制的“幼儿心理健康状况问卷” ,包括对幼儿园和老师的感受,对家庭和父母的感受,对自己的感受 3 方面;刘国华、张桂英编制的“幼儿心理问卷” ,包括饮食问题、睡眠问题和行为问题 3 方面:严仲连、陈时见编制的“幼儿健康,亚健康问卷” ,分为身体、情绪情感、社会化、自我意识和行为习惯 5 个维度。此外,陈帼眉主编的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里面有对幼儿自信心、成就感与好胜心、独立性、自制力与坚持性、自尊、同情心、责任感、集体感、交往态度、交往能力、同伴关系、自主性、好奇心与兴趣等进行评价的题目。郑雪主编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手册中收录了“儿童语言学习准备能力诊断表” 、 “学龄
24、前幼儿注意力测试表” 。杨丽珠等人主编的幼儿社会性发展10与教育一书中收录了一些评价儿童社会性的题目,特别是幼儿心理健康评估量表的编制方面。但是其中的一些量表多是为了一次调查研究编制的,编制得相对粗糙,没有广泛使用的价值。(二)家庭教养环境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因素有很多,学者们所持的划分标准也各不相同。顾荣芳在借鉴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影响幼儿健康的因素划分为四种:遗传、疾病、自然环境的影响;认知、情绪、心理环境的影响;生活方式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影响。郑晓边研究发现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深刻影响幼儿心理发展。David Gilliland 等人的研究认为遗传(气质
25、) 、家庭因素(父母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婚姻不和、教养态度不一致)和环境因素(住房和经济不利)等会引起心理问题。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但家庭作为幼儿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基于本研究的需要,将重点对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进行梳理。1、家庭结构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不同程度地受到家庭结构的影响。离异家庭与完整家庭在其子女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上存在着显著地差异,体现在孤独、冲动倾向严重,压抑或烦躁,易出现极端行为;突出的自责倾向、自卑感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焦虑、缺乏安全感。谢曙光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离异家庭儿童比一般家庭儿童更易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圆离异家庭子女容易出现攻击、冲动、反社会等行为问题。2、家庭关系家庭关系主要由父母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构成。(1) 夫妻关系Rchman 和 Barton 研究发现,儿童异常的行为与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