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与王昌龄边塞诗比较谈3 - 移动139邮箱.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325513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适与王昌龄边塞诗比较谈3 - 移动139邮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适与王昌龄边塞诗比较谈3 - 移动139邮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适与王昌龄边塞诗比较谈3 - 移动139邮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适与王昌龄边塞诗比较谈3 - 移动139邮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适与王昌龄边塞诗比较谈3 - 移动139邮箱.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高适与王昌龄边塞诗比较谈龙文区龙文中学 冯艺华 摘要 高适和王昌 龄都是盛唐时代的人,他们生活在这个盛世里,孕育了他们的理想抱负和创作天才。他们和其他盛唐 边塞诗人一道,共同把盛唐 边 塞诗推向创作高峰。由于生活在同样的时代环境下以及他们的生活经历与关注对象有所同又有所不同,在诗作题材上有相似又丰富多彩、各有侧重,在形式上又各有特点与擅 长,但都能拓展诗境、别开生面,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边塞诗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在这里,本文也就造成高适和王昌 龄两者边塞诗创作异同点的原因作了一番探究。关键词高适 王昌龄 盛唐 边塞诗 比较诗歌是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

2、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值得一提的是,诗经是公元前 11 世纪至公元前 6 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 305 篇。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诗歌的各种形式在唐朝得到充分发展。诗是最能代表唐代文学的,它在盛唐达到繁荣的顶峰。在盛唐诗歌中,除山水、田园等传统题材外,其中有一种形式的诗歌,因为其自身的独特魅力,而流传千古。它就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边塞诗更能集中体现盛唐诗歌的特色。盛唐的边塞诗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它凝结着一代诗坛精英的心血和精华。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骄傲,也是全世界历史文化的骄傲。 繁荣的边塞诗创作离不开优秀的创作者。

3、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诗人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虽没有共同的旗帜,共同的组织,甚至没有统一的创作理论,但他们的诗作却具有某些共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就象一朵盛开的奇葩。它作为一种独立流派占据当时诗坛的一席之地,不仅仅因为这时期他们创作数量的丰富,更是由于它描写了边疆的风情、表现征戍的艰辛、战争的残酷以及围绕战争引出的种种矛盾,无处不饱含着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融注着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具有雄浑壮阔的风调。在这里,我们将主要就高适、王昌龄这两位著名边塞诗人的边塞诗作一番比较阐述。一、简要介绍高适和王昌龄。高适和王昌龄都是盛唐时人。在盛唐这个大环境大背景之下,这两

4、位著名的边塞诗人积极投入到这个社会时代的大洪流中,勇做一名时代弄潮儿。立功边塞,是盛唐知识份子取得功名的一条重要途径。边塞军旅的豪情生活,边塞雄奇壮伟的景色,最足以引起向往不世功业的盛唐知识份子的感情共鸣。高适积极投身边塞,王昌龄也是。可是,他们的结局有着天壤之别。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旧唐书本传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而王昌龄却是落下可悲的下场,最后被刺史闾丘晓因忌才的缘故杀死。高适的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同时,王昌龄满怀豪情地远赴西北边地:萧关、临洮,写下了不少富有特点、充满“盛唐之

5、音”的边塞诗,尤以七绝边塞诗最为著名。二、高适和王昌龄边塞诗的异同点。盛唐时代以及个人因素,最后造就了高适和王昌龄这两位著名的边塞诗人。由于生活2在同样的时代环境下以及他们的生活经历与关注对象有所同又有所不同,在诗作题材上有相似又丰富多彩、各有侧重,在形式上又各有特点与擅长,但都能拓展诗境、别开生面,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边塞诗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1、相同点。由于高适和王昌龄共同生活在盛唐这个英雄时代里,盛唐时代培育、催生了他们这两个著名边塞诗人相似的理想观、人生观以及昂扬向上的情怀。因此,他们所写的边塞诗内容在这个方面有共同体现。除了这些,他们的边塞诗还有一些相同点。现在,就把高适和王昌龄边塞诗

6、的共同点归纳如下: 洋溢着积极昂扬的爱国热情以及满怀雄心壮志,希望建功立业,一展抱负。高适“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志存高远。高适是一个“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以功名自许”(新唐书本传)的诗人,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侯的理想和热情,促使他不畏艰险,两次北上蓟门,所谓“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1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侯。因此他的边塞诗也有很多关心国事,表现自己渴望功名。特别是他被哥舒翰聘用,入河西幕府后,精神很振奋,其送李

7、侍御赴安西诗云:“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2壮志满怀,雄心勃发,写得极粗犷豪放。在塞下曲中,他描绘了从戎征战时“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的壮观场面后,直言道: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3王昌龄精神昂扬,高度自信,关心政治,热衷功业,“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寒”(王昌龄丛军行),4“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王昌龄少年行),5“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王昌龄丛军行)等等,6都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王昌龄意欲投身报国的抱负和胸襟。这种高扬英雄主义气魄与满腔爱国主义的热情洋

8、溢于字里行间,一种盛世进取精神始终引人奋发向上。出塞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7虽然用的是象征性笔法,但其高度的自信和豪情,与敌人不灭战斗不止的精神却是完全一样的。 写出了对戍边士兵边塞生活的关注与同情以及歌颂了戍边士兵勇于杀敌报国的英雄斗志。 由于高适出身贫寒,并且早年至中年皆穷愁潦倒,饱经忧患,故其边塞诗也常能体恤士卒疾苦,揭露将帅骄逸,如“边兵如刍狗,战骨成埃尘。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答候少府)、8“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藓门其二)、9“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

9、行)。10高适的“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蓟门,其五)、11“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奇兵邀转战,连弩绝归奔。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12这些都写出了边塞守关将士勇于杀敌报国的英雄斗志。经过开元之治的唐帝国,府库充溢,国力强盛。对于屡屡侵犯边陲的西北吐谷浑等国,唐政府每年都派大量军队守卫边防,对他们的侵扰给予沉重的打击。王昌龄随军时,目睹了戍边将士们浴血奋战的真实情况,他的边塞诗里反映了大唐将士们杀敌报国的豪壮气概。他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3从诗里我们可以看到

10、从青海湖到祁连山,从戈壁滩上的玉门关与黄沙漫漫的沙漠中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辗转边关,浴血奋战,磨破了护身的铁甲,发出了激动人心的卫国誓言:“不破3楼兰终不还!”这是何等伟大的爱国主义的诗篇。他在另一首诗中又写道:“大漠风尘日色浑,红旗半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14这首诗将我们引进了唐时大西北广阔无边的大沙漠,看到了不畏风沙,乘夜出击,夜战洮河北(今甘肃省西南部)的戍边将士打了胜仗,活捉了敌人的头领。从诗里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兴奋,欢快的心情。他的诗以不同的立意与角度从不同的方面描写了边塞的军旅生活。有的十分豪壮,慷慨悲歌;有的婉转哀怨,乡愁绵绵。这两首诗选于王昌龄的边塞诗从军行,

11、它对唐时的西北边陲的描写引人入胜,让你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它描述了唐时戍边将士们保家卫国,英勇奋战,“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 表现了居妇念远之情。如高适燕歌行中的“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里就写出了家中的妻子因与远在边关之外的丈夫天各一方,相见的机会很少,思念之深,肝肠寸断!同时,王昌龄的闺怨也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15这是一首为后人推为闺情之作第一(清人黄生唐诗摘钞)的闺怨诗。诗写丈夫久戌不归,妻子因见陌上柳色陡生寂寞悔恨之心。由“不知愁”到知愁,不可知的“封侯”之想,因现实中的寂寞春光而陡然猛省。今日之“悔”,悔的正是

12、昨日之“教”,情感真实深刻。 对边塞风情展开了尽情的描写。高适的边塞诗描写了边塞风光和异域风俗,如: “雪静胡天牧马还,月照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16 又如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17部落曲:“蕃军傍塞游,代马喷风秋。老将垂金甲,阏氏着锦裘。周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18表现了边地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和强悍勇武的精神。王昌龄的组诗从军行七首中最有名的两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其四)“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3、从军行其五) 若谈到边塞诗,我们的脑海里肯定会浮现出朔北,大漠,城关,战争等西北边陲特有的元素。虽未曾看到真景,但却是诗性大发,怎么都想吟上几句而后快,这时你就应该借用上面的诗句来抒发自己的那一瞬间的豪情壮志。这两首诗皆明白如话,边塞的一景一物,一情一景均被浓缩在其中,这也正是边塞诗的风格与精髓之所在。 诗风充满着悲壮的共同格调。在高适和王昌龄的诗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气节使人感受崇高;血染沙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

14、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离乡背井、无尽思亲又令人愁肠欲断。这些诗中,既写出战争中的雄壮,更写出战争中的悲苦,这种壮和悲的并存,崇高和沉痛的纠结,造成了高适和王昌龄边塞诗悲壮的氛围和格调,给人悲壮的情感体验。他们的“悲壮之风”,大概是由于当时的整个盛唐气象的影响,抱有“入世”愿望的他们怀有强烈的报国立业的豪情壮志,再加之所选的“边塞”题材,塞外地域广阔,风景壮丽,战争军旅生活的悲壮,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的缘故。 都具有雄厚浑成的诗风。诗人的性格和经历反映在创作上,使高适的诗歌具有沉雄深厚的特色。高适对自己的抱负和才华充满自信:“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圣心思贤才,朅来

15、刈葵藿。”(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对历史上的英雄勋绩也不胜向往:“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4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塞下曲)19因其如此,现实中的不遇使诗人格外愤激不平。在效古赠崔二诗中,他讥刺那些“邈然在云霄”的贵宦唯知游宴享乐,而有才之士只能沉沦草泽,揭示了布衣与权贵的对立。他渴望得到明主的见赏和重用,常借古代人事抒发自己的情怀。如宋中十首其一云: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20诗中借西汉梁孝王延揽人才的史迹,寄托了知音难觅的悲哀,情调和陈子昂的蓟丘怀古诸

16、作颇相仿佛。但是,坦荡不羁的性格使诗人即使在失意时也不失英雄气度,如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 “蹇步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长歌达者杯中物,大笑前人身后名。 ”21诗人壮怀激烈的性格,正是形成他雄健诗风的重要因素。 王昌龄的边塞诗也体现了“雄厚浑成”的特色。如丛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此诗一二句写唐军开赴前线时,丛青海、祁连、长城直到玉门关漫长的国界线上已是狼烟四起,乌云弥漫,强敌压境,大战在即。后两句用斩钉截铁的语气,表达了边防战士誓死保家卫国、不败敌兵、绝不罢休的决心。全诗意境开阔,感情悲壮,意蕴丰富,振奋人心。篇章结构上,承接

17、自然,全无做作。整首诗作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决无低沉伤感。诗末两句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艰苦的基础上发出的更坚定更深沉的誓言。盛唐时代的恢宏阔大的绝世气度,最终塑造了王昌龄边塞诗“手挥利刃,以御外敌”的雄浑气魄。王昌龄边塞诗即自觉不自觉地染有浓重的时代特点。具体论述其特点者,廖立先生在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中的一段文字最为中肯:“王昌龄边塞诗不乏悲壮之作,但他的基本格调是壮丽的。王昌龄面对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塞,讴歌着城头的铁鼓,匣里带血的金刀,追忆起十年苦战,边侮尘雪,这是悲壮的格调。但王诗节调轻快,色彩缤纷,悲壮中又有绚丽,王诗或登高而临海风,黄昏中聆羌笛而起乡思;

18、或战罢日暮,掩埋战骨,云沙飞扬,榆叶疏黄;或青海雪山,黄沙金甲,大漠日昏,红旗半卷,这是一种清俊飘逸之美,风格壮丽,色调明丽。”2、不同点。视角不同,历史与现实相互碰撞。高适边塞诗的最大特色和最高成就在于思想深刻,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现实意义较为强烈。他的诗中曾反映了都山之败:“五将已深入,前军无半回。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自蓟北归)22据史载,这次战役“(郭)英杰战死,余众六千余人犹力战不已,虏以英杰首示之,竟不降,尽为虏所杀”(通鉴卷二一三)。他在诗中还揭露过安禄山妄启边衅,骄矜轻敌,假报战功的行径:“星高汉将骄,月盛胡兵锐。沙深冷陉断,雪暗辽阳闭。归旌告东捷,斗骑传西败。”(赠

19、别王十七管记)因而这样的作品便产生了诗史的价值。高适对下层士兵的思想有更多的了解和同情,既歌颂了他们的“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的勇敢精神,更体恤他们生活的艰苦及久戍不归、有家难回的遭遇:“羌胡无尽日,征战几人归?”“戍卒厌糠覈,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襟。”(蓟门五首)更可贵的是他还能通过对比,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平待遇,指出这是造成边战失利的重要原因。这方面的代表作当推燕歌行,诗中不但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敌人的猖獗,我军的危机,更写出了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更可贵的是通过对比,写出了官兵之间天地悬隔的苦乐不均;一方面是“战士军前半死生”,一方面是“美人帐下犹歌舞

20、”,这就难怪使士兵“至今犹忆李将军”了。这前后呼应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视士卒生命如草芥的将军的强烈谴责,而对这腐败“轻敌”的将军,“天子非常赐颜色”,把矛头隐隐地转向天子,使全诗的思想性显得更为深刻。诗前原序曰:“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张守珪)出塞而还者,作5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据旧唐书张守珪传载,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与奚人作战“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可见高适作此诗是有针对性的,在此基础上,又揉进“感征戍之事”的各种体会,遂写下这首现实主义名篇。王昌龄边塞诗的最大特点是着眼点不局限于具体战事,而是将战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来描写,在各种视角上进行深刻思考,以深刻

21、之内涵、饱满之热情,突破以往边塞诗的固有程式,寓于新的生气,赋予了边塞诗以更深沉的历史境界。最引人瞩目的是王昌龄在边塞诗中表现出了深沉的历史纵深感,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西北边疆的血与火冲突,是不同人类之间残酷的生存竞争,是这一土地人民难以摆脱的历史命运。他在诗中流露出对安定的热切期望,又因看不到和平安定而发出深长的叹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写得雄健高亢、浑厚苍凉,唱出了时代的心声。采用的文学形式较为不同。高诗“多胸臆语,间有气骨”(河岳英灵集),“尚质主理”(唐音癸签),“以气质自高”(新唐书本传),因而直抒胸臆、直陈其事、直议其理的赋笔较多。高

22、适的诗以古体见长,尤以七古为胜。他的古诗显然受到张说的影响。如张说有五古五君咏吟咏当代功业人物,高适则有五古三君咏,两诗的形式和主旨完全相同。张说的邺都引是七古名篇,高适也以七古写了古大梁行,显系步前者之作。但高适的七言歌行更具创造性,历来被认为是诗中典范,如胡应麟称为“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诗薮),宋育仁誉为“七言不祧之祖”(三唐诗品)。他的七言歌行不仅上承四杰以来歌行的体制,而且还吸取了汉魏古诗简老遒壮的特色,气势浑雄而飞跃自如,在驰骋纵横中以“筋骨”取胜。如封丘县: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

23、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日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23全诗直抒胸臆,滔滔说来,节奏鲜明而毫不局促。形式上四句一转韵,每节前两句散行,后两句以偶句出之,而对偶处总是最斩截最激昂的内心独白。尤其“拜迎”、“鞭挞”两句,既表现了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傲岸性格,也表现了他不忍诛求百姓的内心冲突,显得真切感人。歌行至此已成为一种淋漓酣畅,一泻千里的富有个性的抒情诗体了。 王昌龄的边塞诗诗体多用易于入乐的七绝,和高适多用七言古诗不同。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

24、,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又有王夫之姜斋诗话评道:“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疵类。储光羲、崔国辅其次者。至若“秦时明月汉时关”,句非不炼,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诗起句。施之小诗,未免有头重之病。”他的出塞诗曾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24诗人准确而真实地表达了士兵们共同的愿望:希望国家将帅任用得人,边防巩固,使他们能够获得和平的生活。“秦时明月汉时关”两句,不仅意境高远,而且以自秦汉以来边塞战争连续不断、无数兵士不得生还的历史,引起人们无限的沉思。因此三、四两句所表示的愿望也就显得深沉含蓄,耐人反复吟味。三、

25、高适、王昌龄边塞诗异同点成因的探析。1、共同的社会和时代原因。高适和王昌龄两人都生活在盛唐这个社会时代。“盛唐”是唐朝的一个时间段,从时间跨度上讲,按通行说法,盛唐是指玄宗开元元年(713 年)代宗大历元年(766 年) ,约五十三年时期。25这只是唐朝约三百年间的一个很短的时期,相对于整个中国历史长河来说更显微乎其微。然而盛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这是一个开扩的时代,6一个外向的时代这是一个富有献身精神的时代,充满英雄主义的时代。”26盛唐时期, 唐朝国力强盛,内地与边疆联系加强,各地人民交往广泛。这是边塞诗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在人民的交往过程中扩大了文人的视野,开拓诗歌创作的题材

26、以及创作范围,为高适和王昌龄的边塞诗创作提供了社会基础,为高适和王昌龄的边塞诗创作提供了可能。同时,在盛唐时代,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风土人情是人们共同关注的主题,当然也是高适和王昌龄共同关注的主题。可以说,正因为有盛唐这个社会时代,才有了高适和王昌龄进行边塞诗创作的土壤,也才有了高适和王昌龄的辉煌。2、相似的边塞从军经历。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当时“诗人视野广阔,精神振奋,边塞对他们很有吸引力,当时人热心从军和密切关心边塞,还有政治制度和英雄人物的影响”。盛唐时期“边塞与内地联系空前加强,各族人民交往增多,交通便利.这就为从军出使,漫游塞上提供了方便,实际上也就为诗人直接和间接地吸取边塞

27、生活养料创造了可观条件”。可以说, 从军赴边、建功立业是当时文人的普遍时尚。从初唐起,文人就以此为理想,于是官吏巡边和诗人从军几乎形成一股潮流,而戍边开疆、建功立业也成为他们建功立业的首选途径。正像杨炯所云“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 ) 。盛唐以后,国力更强,诗人的浪漫气质和追求功业的热切希望及自信力也更强,此风变得更盛。正像胡震亨所评:“唐词人自禁林外,节镇幕府为盛。如高适之依哥舒翰,岑参之依高仙芝,杜甫之依严武,比比皆是。中叶后尤多,盖唐制,新及第人,例就辟外幕。而布衣流落才士,更多因缘幕府,蹑级进身。 ”(唐音癸签 )这些人自然要“一窥塞垣,说尽戍旅”(殷璠河岳英灵集评崔颢语)

28、。就这样,一些诗人始赴边塞,去亲身经历战争的宏大场面,接受战争的洗礼,了解戍卒的心曲,接触边塞的风土人情。边塞,这块过去人们心目中的不毛之地,此时又重新产生了神奇的色彩,这里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风土人情,甚至季节的变化,山水情态都有别于内地,引得诗人们兴致勃发,此时,高适和王昌龄紧随时代潮流,热心从军和密切关心边塞。高适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后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王昌龄也成了从军尚武潮流的一名弄潮儿,他漫游西北,奔赴边塞,先后到了泾州、萧关、临洮、玉门关等边地一带。高适和王昌龄他们那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恩报国门的豪壮情怀,都在他们戍守边疆、东征西伐中的行为中体现

29、出来,这一切都记录在他们的边塞诗上。正因为他们有过相似的边塞从军经历,他们对边塞倾注了相似的感情,在边塞诗歌创作中也赋予了相似的边塞情怀。3、唐代文人浪漫好奇的思想。唐朝是我国古代疆域最辽阔的时期,各民族、各地区相互融合。文人对自己生活以外的祖国广阔土地充满了好奇,特别是与他们的民族、文化不相同的边塞。他们更多的关注边塞并用具有文人代表性的笔记录下自己的见闻、感受、思想。高适和王昌龄也都具备了浪漫好奇的唐人气质,他们以这种气质关注边塞,并用自己的心灵之笔抒写了对边关的向往和热爱之情。4、生活经历与关注对象有所不同。由于高适和王昌龄他们的生活经历与关注对象有所不同,在诗作题材上丰富多彩、各有侧重

30、,在形式上又各有特点与擅长,所以他们在边塞诗创作上难免有一些不同之处。以上几个原因,是造成高适和王昌龄边塞诗创作异同的几个主要原因。作为唐代边塞诗代表人物的高适和王昌龄不可避免、不同程度地受到这些方面的影响。综上所述,盛唐时代造就了高适和王昌龄这两位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和王昌龄造就了盛唐边塞诗的辉煌。他们在表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以及爱国等方面,有着共同的追求和向往。他们的情怀是广阔的,可以包容一切;他们的情怀是积极热情的,足以让人震憾!同时,他们对戍边士兵的关注与同情,体现了他们的人性光辉。他们的悲壮而又雄厚浑成的7诗风,让人读来充满力量和振奋感。他们对历史与现实的关注,增添了诗歌的历史沧桑感以及

31、现实魅力。这些是高适和王昌龄边塞诗的特色,当然他们的边塞诗也代表着最强的“盛唐之音”!参考文献1吴湘洲.高适岑参诗选.中华书局,2005.8.2彭庆生,张仁健唐诗精品.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3吴湘洲.高适岑参诗选.中华书局,2005.8.4佟培基.全唐诗精华.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11.5(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6佟培基.全唐诗精华.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11.7 佟培基.全唐诗精华.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11.8 吴湘洲.高适岑参诗选.中华书局,2005.8.9 佟培基.全唐诗精华.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11.10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

32、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2.11佟培基.全唐诗精华.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11.12吴湘洲.高适岑参诗选.中华书局,2005.8.13王薇.唐诗三百首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1.14刘克智.新编唐诗三百首赏读.金盾出版社,2009.12.15粟静云.唐诗精品.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7.16詹丹.唐诗宋词三百首影画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17王丙杰.唐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1.18吴湘洲.高适岑参诗选.中华书局,2005.8.19佟培基.全唐诗精华.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11.20(清)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4.21吴湘洲.高适岑参诗选.中华书局,2005.8.22吴湘洲.高适岑参诗选.中华书局,2005.8.23吴湘洲.高适岑参诗选.中华书局,2005.8.24艾克利,段宪文,王友怀.唐诗三百首今译.三秦出版社,2003.8.2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纲要(二)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26西北师院中文系和西北师院学报编辑部合编.唐代边塞诗研究论文选粹.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