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市场供求均衡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32166 上传时间:2019-02-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市场供求均衡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市场供求均衡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市场供求均衡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市场供求均衡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市场供求均衡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析市场供求均衡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直接 资本供给 资本市场需求 论文内容提要:层希望加大我国直接融资的比重,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离不开资本市场,我们需要一个健康快速发展的强大的资本市场。因此,我们应该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资本市场需求为管理对象的传统理念,科学疏导资本市场需求,扩大资本市场供给,优化供给结构,维护资本市场的供求均衡,做大做强我国的资本市场,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促进我国国民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我国资本市场的跨越式发展 从 2005年 5月启动股权分置改革开始,中国的资本市场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时期。上证指数从改革之初的 1000 点( 2005 年 6 月

2、6 日为 998 点)上升到了 2007 年的 6100 点( 2007 年 10 月 16 日上证指数曾到达创纪录的 6124点),市价总值也由改革之初的 3 万亿元发展到今天的 30 多万亿元。 2007年 8 月 9 日,沪深两市总市值达到了创纪录的 21.15 万亿元,超过了 2006年我国 21.09 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这既是沪深总市值首次超过GDP,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的化率正式超过了 100。中国资本市场无论是从制度规范,还是市场规模和市值成长都实现了性跨越,直接融资的比重快速上升。 资本市场的跨越式发 展,直接表现为股指的推高和股价的上涨,从而引起不少人的忧虑,他们

3、主张对此采取措施。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以需求为管理对象的传统理念有关。 长时期以来,我们实际上没有深刻理解发展资本市场的战略意义,实用主义色彩非常明显,需求政策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主导政策。在实际操作中,这种主导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需求政策又演变成一种以抑制需求为重点的政策。市场如果出现了持续性上涨,通常都会归结为是由过量的需求造成的,随之而来的是不断出台抑制需求的政策,以防止所谓的资产泡沫化。如果长期实施这样的需求政策,必然严重压 抑资本市场的成长,使资本市场呈现出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在较低的层面上不断地复制一个个运行周期。在这样的政策支配下,资本市场既没有任何发展,也不可能对实体经济

4、的成长和体系变革起到任何积极作用。中国 1990 2005年的资本市场基本上就处在这样一个状态。 二、资本市场需求的疏导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居民的只有单一的现金、存款等形式, 1980 年我国发行第一期国库券开始,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开始发生变化,随后,外币存款、等金融资产开始进入居民的金融资产组合之中。 1990 年、 1991 年深沪股票交 易所相继设立,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动幅度加快,股票、企业债、各类长短期等金融品种成为了居民金融资产的新宠。但由于资本市场的制度性缺陷和运行规则的不完善,股票市场的发展波澜起伏,尽管规模扩张迅速,但市场动荡巨大,证券品种创新动力不足。居民储蓄存款随着收入水平

5、和经济领域其他改革导致的不确定性增加而不断增长,表现为总量和增幅的双高特征。根据国家局的统计,从 1992年到 2004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 11759.4 亿元增长到 119555.4 亿元,增长近十倍;同期股票总市值从 1048.13亿元增长到 37055.57亿元 ,股票流通市值从 861.62亿元增加到 11688.64 亿元;国债和企业债发展不平衡,企业债规模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从 2005 年开始的股权分制改革扫除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最大的制度性障碍,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从 2005年 4月 29日到现在,我国股票市场开始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历程,从 2005年到 2

6、006年,股票总市值从 32430 亿元猛增到 2006 年底的 89403 亿元,同期银行存款却只从 141051 亿元增加到 161587 亿元,股票规模已经超过银行存款余额的50%。此外,短期融资券、各类基金、权证、证券 化产品、各类信托产品等也纷纷登场,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开始进一步大幅度的变化。 近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 10%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实力的增强直接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1992 年的 2026 元增加到 2005 年的 10493 元,居民的人均收入也从 784 元增加到3254 元,不仅表现在量的增长,而且表现出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差

7、距在不断缩小,这一趋势反映了我国居民收入结构的日趋合理。 居民收入的增长必然导致边际消费的降低,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不断降低,到 2005 年,城 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了 36.7 和 45.5,均在 50以下。这也反映了居民储蓄率的上升,将有更多的资金于金融产品,这是金融资产结构调整的最为原始、最为长久的动力。 从结构上看,近些年来,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在扩大,资金的集中度在不断提高,高收入家庭的比例也在增加。据,社会资金的 80%掌握在 20%的人手中,而我国行业间的收入差别也在扩大,目前已经达到了 4.84 倍。显然,财富的结构性变动必然极大增加金产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

8、开放进程不断的加快,利率、汇率、产品价格、资产价格的波动会进一步 加剧,继续增加存款资产将会导致更大的风险,这也是推动居民金融资产结构调整的重要变量。 在资本的参与主体方面,证监会通过几年的市场整顿,特别是针对公司的违规操作问题,采取了区别对待、严格的整改措施,将证券公司分为创新类、规范类、问题类券商,分别进行管理,严肃了市场纪律,强化了市场秩序,证券公司的运作更为规范,截止 2006 年 12 月 31 日,我国证券公司数量降为 104家。同时强化市场监管和信息披露,对各类市场信息和服务中介加强管理,其行为也日益规范。 在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则方面,我国监管部门陆续出台、 修订了一系列的法规,力

9、求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全面而稳步地推进我国资本市场运行规则的改革,重要的法律法规有: 2005 年修订的公司法和证券法、2006 年 3 月修订的股东大会规则、 2006 年 5 月出台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等。这些法律规范涉及到了投资者保护、证券承销、公司重组等关于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是股权分制改革后对市场运行主要方面规则的重新安排和调整,从而建立起了基本完善的市场运行规则体系。 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进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我国监管部门开始对整个金融业进行改革,在 2006 年推出了银行试办基金的政策,各类的业务开始相互交叉、渗透,金融控股公司这一崭新的组织模式

10、开始浮出水面,形成了以银行、证券公司、公司为主体的众多的金融控股公司。 经过近 3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到金融资产结构大调整的时代,投资者期盼着收益与风险在不同层次匹配的多样化金融资产的出现。在金融资产结构正在发生裂变的今天,投资者越来越偏好收益与风险在较高层次匹配、并具有较好流动性的证券化金融资产。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对各类金融资产的需求不能也不应该抑制,而是应该进行 科学的疏导。疏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它不但是一般投资者进入市场的管道,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其自身也是证券化金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投资基金对于丰富金融资产品种,促进金融资

11、产结构向市场化、证券化方向转变具有重要作用。美国投资公司协会的数据显示, 2006 年约有 48% 的美国家庭持有共同基金,基金持有人达 9600 万人,约占美国总数的三分之一。共同基金是美国资本市场投资主力。 2000 年之后,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三类机构投资者的证券投资规模都在迅速增加,到 2007年 6月 30日止,证券投资基金的证券资产总额已经超过了一万亿元,达到 12400 亿元; 2006 年底社保基金的资产规模也已经达到了 2827 亿元以上;保险资金的证券投资规模在 2006年也达到了 18493.8亿元的规模,这些机构投资者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二

12、是恰当的政策。我们不应加重针对二级市场投资行为的税赋,更不能开征对资本市场发展有釜底抽薪作用的资本利得税,否则,试图通过疏导需求而使新增资金源源不断地进入资本市场,以实现供求动态平衡的目标不可能实现,市场必然又回到以前停滞不前的状态。三是,积极培育 外部需求。虽然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值已达 30 多万亿人民币,但无限制流通股不到总市值的 1/3,中国市值前 10 位的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9.21万亿人民币,无限制流通股市值只有 9035.71亿元,不到其市值的 5%。禁售期过后,这些巨额流通股对市场会产生极大的压力,因此必须寻找与此相匹配的外部需求者。当然,扩大证券投资的对外开放需要相应的配套措

13、施。比如提供必要的汇率风险避险工具。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将面临汇率风险,因此,适当的汇率避险工具的提供是外国投资者急切需要的;其次是改善外汇管理,逐步取消相关限制。 三 、资本市场供给的优化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我国资本市场的政策倾向应该是发展性政策,这种发展性政策的核念应该是供给主导型而不是需求主导型的。现行中国资本市场的政策的支点在于扩大供给、优化结构的同时合理疏导需求。 当前中国宏观运行中流动性过剩导致的后果之一,就表现为资本市场运行过程中供求关系的失衡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以股票、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扬。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资金需求驱动下的中国股票等资产价格存在较为明显的泡沫化

14、趋势,资产价格的上扬不能维持,就会导致泡沫的破灭。由于我国资 本市场中 “ 垃圾股 ” 不少,上市公司业绩不尽如人意,再加上市场中来自上市公司的种种不规范行为的披露,使得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运行质量无从做出准确判断而且信心不足,进而无法建立稳定的长期预期机制,致使市场参与者的投资、并购乃至发行上市决策普遍带有短期逐利取向,市场投机气氛非常强烈。 因此,扩大资本市场供给的核心是绩优上市资源的不断增加,此外还要改变中国资本市场当前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核心是股票与公司债之间的协调)、股票市场内部(其核心是产业结构或者说成熟产业与新兴产业、主板与创业板之间的协调)、债券市场内部 (核心问题是公司债市场的缺

15、失)的结构失衡,进行资本市场供给的优化。资本市场供给的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是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内在要求。如果不通过证券供给的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来加快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其变革,打破既存的 “ 路径依赖 ” ,就可能导致在中国资本市场上,中国的机构被边缘化,而外资证券机构却控制高端业务,攫取高额利润。 资本供给的扩大与优化可以实行的途径主要有:第一,加快海外蓝筹股的回归。大型国企大规模盲目海外上市导致中国资本市场的空心化和边缘化,使得中国者难以享受增 长的财富效应,同时也使本国资本市场失去 “ 稳定器 ” 和 “ 价格风向标 ” ,资本市场价格发现的功能以及价格的稳

16、定性将大大降低,功能以及相应的资源配置功能大大削弱,还使得我国资本市场丧失优质的有效供给。截止到 2007 年底,已回归 A 股的海外蓝筹股 50 家(其中 2006 年以后回归共有 17 家),市值约在 227570.7 亿人民币,占总市值的 78.5%。海外蓝筹股回归 A 股对于资本市场供给的扩大与优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还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海油等优质的回归资源。第二,包括央企在内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关联优质资产的整体上市。中 国资本市场长时期实行的是额度控制下的发行上市模式,由于额度控制的原因,这些上市公司资产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经营上的非独立性,以至于与母公司(控股股东)的关联交易

17、成为一种普遍行为。由资产非独立性而衍生出的关联交易通常都会损害上市公司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规避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的损害,同时也为了使上市公司具有源源不断的资源并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市场主体,应当鼓励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关联优质资产借助于上市公司的这个平台实现整体上市。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关联优质资产整体上市的重点在央企。央企在所属行业起着主导作用,甚至处于垄 断地位。我们对央企实现关联优质资产整体上市应该有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第三,建立我国的创业板市场。构建以创业板、主板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股票市场,为高科技、高成长企业的增长提供一个多元化的融资与资源配置平台,具有战略意义。创业板的推出将极大丰富现

18、有市场产品种类,为中小企业提供成长资金支持的同时也给(尤其是有高风险承受力)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第四,加快发展我国的公司债市场。债券市场特别是公司债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公司债市场不发达的资本市场,在结构上是残缺的,在功能上也是畸形的,既不利于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公司资本结构,也会损害资本市场的财富管理和风险配置功能。公司债市场是中国资本市场体系中的 “ 短板 ” 。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债券市场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而债券市场中,又一直是市场的天下。 2006 年开始,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就着手对原有的落后、僵化、过时的公司债发行进行改革。 2007年 8月,中国证监会正式颁布实施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在办法中,公司债发行规则出现重大调整,由中国证监会主管。截止 2007年 11月,有两家公司发行公司债并上市, 1 家获证监会批准,近 18 家公司表示了发债的强烈意愿,规模超过 600亿元。可 以预计,随着中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司债市场在中国一定会有快速的发展。 总之,看待我国资本市场的跨越式发展,应该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科学疏导需求、有效扩大市场供给并优化供给结构,这样才能做大做强我国的资本市场,才能有效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