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无为”思想对当代人类自我价值取向的现实意义.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34897 上传时间:2019-02-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对当代人类自我价值取向的现实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对当代人类自我价值取向的现实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对当代人类自我价值取向的现实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对当代人类自我价值取向的现实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对当代人类自我价值取向的现实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析老子 “ 无为 ” 思想对当代人类自我价值取向的现实意义 摘要 :老子道德经一书以 “ 自然无为 ” 的中心思想 ,主张顺任事物自身状况自由发展 ,不以外在强制力量去约束 ,从而达到 “ 无为而无不治 ” 的境界。而当代社会下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人类对于自身的价值取向不知不觉中走向误区 ,陷入了精神 “ 围城 ” 。将探讨老子的这一思想主张对于引导当代人类从个体自身、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三个方面寻求自我价值的正确取向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 无为 ”; 价值误区 ;自我价值 ;回归本真 ;老子 中图分类号 :B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0)

2、18-0224-03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人类以前所未有的力量作用于自然界 ,推动社会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发展。除了无限制地向自然的索取 ,社会在你争我夺间徘徊前行 ,资源、利益 ,权力、金钱 ,现实和欲望的差距酝酿着堕落和悲剧 ,人类自我价值的取向和定位开始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摇曳不定 ,生态环境的破坏、道德危机的出现、个人自由的丧失种种现象不间断地袭来。 一、当代人类自我价值取向的误区 有人称这是一个 “ 道德沦丧的年代 ”, 重个人价值、轻集体价值 ,重物质价值、轻精神价值。自西 方科技革命以来 ,社会的物质化倾向逐渐明朗 ,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类随即在这样的趋势里

3、扭转了价值取向 ,甚至陷入了价值定位的误区。 (一 )绝对 “ 人类中心主义 ” 倾向 20 世纪以来 ,环境问题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海德格尔就认为人类中心论是 “ 根 ”,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强调人的地位的绝对性、至上性和唯一性。人类以 “ 万物之灵长 ,自然之主宰 ” 自居 ,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为人而存在 ,人的利益和需要决定自然的存在和价值 ,只重视人类的需要和利益 ,无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自然生态的平衡性与规律性以及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依附性与 不可分离性 ,对自然界进行着 “ 征服 ” 式的强取豪夺。 诚然 ,人之于自然 ,具有更多的能动性和自主性 ,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也

4、依赖于人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不可能被视为与人类独立平等的道德主体、价值主体和权力主体。但问题在于 ,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利益矛盾的激化 ,使得这种取向走向绝对的 “ 人类中心主义 ”, 推进了人类主体理性的无限膨胀与扩张 ,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和动力 ,忽视了环境的可承受能力和生态的可持续限度 ,断裂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联系。 (二 )绝对 “ 功利价值 ” 倾向 工业文明社会 主张价值理性让位于工具理性 ,注重对技术使用、物质占有的强调。物质化逐渐强化的现实下 ,资源和财富的占有份额直接影响和支配着作为社会细胞存在的个体的被认可程度和行为的可支配范围。现代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直接与其所拥有

5、的社会资源相关 ,而这种社会资源更多地以客观化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因此 ,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导致不择手段 ,甚至是反目成仇的相互迫害 ,人类日益深重地生活在物质利益的阴影之下沦为物欲的奴仆。 金钱、利益、官位、声望 ,功名利禄以巨大的诱惑力支配着在物欲横流中挣扎的芸芸众生 ,理想、道德便在这样的荡涤下岌岌可 危。人的存在和本质、生命和世界终极意义之类的形而上问题被束之高阁 ,人类沦为非精神性、非生成性的动物。对于现世 ,则走向 “ 享乐主义 ”, 欲望的极度膨胀、功利化价值的泛滥促使人与人的交往被定格在你争我夺的资源利益争夺的拉锯战中。 (三 ) 极端 “ 个人主义 ” 倾向 在功利价值的指导之

6、下 ,追求最大幸福、力图免除痛苦 ,趋乐避苦成为人生的基本目标 ,社会生活中也就形成了以个人的利害、享乐为标准的利己行为倾向。对于科技和技术的推崇使得人的个体价值不断被强化 ,人类开始狂热地谋求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这是被 限制在抢夺有限物质资源状态下的主体所表现出来的应对社会现状的普遍表现 ,个人私欲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听任常人俯首称臣。 个人主义的极端走向导致个人本位、自我中心、利己主义的泛滥 ,人类精神世界逐渐滑坡 ,道德缺乏明晰的认同感 ,甚至道德底线的坚守也日渐力不从心 ;而另一方面 ,权力崇拜横行当道 ,对其过度的迷恋和追求容易引发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难以坚守同一

7、的道德标准 ,道德选择的多元化、模糊化以及利益的相悖相逐促使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 二、老子 “ 无为 ” 思想中关于人类自我价值的定位及实现路径 五千言道德经 ,核心在于 “ 道法自然 ”, 手段在于 “ 无为 ”, 即 “ 无违 ”, 因任自然而无所作为或不强作为之意。此所谓 “ 自然 ”, 并非单指自然界 ,而是 “ 如此 ” 、 “ 自然而然 ” 的意思 ,是 “ 道 ” 的本质属性 ,也是世间万物所依循的生存和发展规律。 “ 无为 ” 是一种待物之道、处世之道 ,也是一种养心养性的自我修养之道。在老子看来 ,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都在于人心之中 ,必须首先引导人类守住自己的人性本质、明白

8、生命的究竟 ,人类才会有一个合理的生存方式 ,才不至于迷失在声色货利的现实世界。 (一 )节欲 “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 人对名利贵在知足知乐 ,适可而止才可以平安生存 ,避免危难 ;反之 ,贪求名利 ,则适得其反 ,后患无穷。贪图名利越多 ,要付出的代价也势必越多 ;蓄积私人财富越多 ,个人失去的也势必愈多。 节制欲望 ,既是克制对于物质资源的具体贪求 ,也是减少对于外在环境的欲念欲求 ,“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 要做好人 ,就需要力克私心杂念 ,保持该得则获、不抢强索取的淳朴本性 ,人生自然安乐无

9、险。 当然 ,老子之节欲并非强求人达到 “ 无欲无求 ” 的超然境界 ,节欲并非无欲 ,而是收敛无限的占有欲、权势欲 ,抛却泛滥的欲望和杂念 ,杜绝奢华的淫靡生活 ,即 “ 无私邪 ” 。 (二 )不争 道德经中用很大的篇幅 ,论述了 “ 不争 ” 的思想 ,把它作为良好的人生原则之一。纷争同样是 “ 私欲 ” 恶性张扬的反映和表现 ,会诱发恶劣的后果。 “ 不争 ” 使人居后处优、处下利上 ,不是坏的事情 ,而是 “ 上善 ” 。 不争功 ,不争能。 “ 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 人一旦建立了功勋 ,只有居功不能、居功不傲 ,淡泊金钱和荣

10、誉 ,才不会失去所得 ,功勋也才会更加长久。 不争先 ,不争斗。老子认为做人有三宝 :“ 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 在此 ,他提出了不争天下先的观点 ,一味争先、放弃退让除了造成自身身心压力的后果之外同时也会恶化自己的周边环境。 因而 ,“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然而善谋。 ” 即不争斗善于得胜。按照自然规律则不必要争 ,该达到的就会自来 ;因争斗引发的你死我活的残酷结果并不可取。 (三 )善为 “ 无为 ”, 并非 “ 不为 ”, 是区别于 “ 妄作乱为 ” 、 “ 胡作非为 ” 而言 ,是一种 “ 无为之为 ,无事 之为 ,无欲之为 ,即要弃

11、绝外在的 ,人工的妄为 ,使之成为无造作 ,无偏好 ,无骚扰 ,无文饰 ,任其发展 ,合乎自然的行为和状态。 ” “ 无为 ” 不可否认地蕴涵着蓄势并发的精神 ,这可以从其呼吁人类收敛一己私欲、消除社会争端而提出 “ 不争 ” 可以看出 ,也可以从其要求人凝练内在生命的深度、拓展主体的精神空间可以看出。 无节制的作为导致人的异化、社会的异化、道德危机的出现 ,因而有必要规范人类的所作所为 ,净化外在环境和精神环境。而依循自然的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运作方式 ,以自身行为去贴合应和其行为轨迹方能做到 “ 知善而为 ” 。 “ 善为 ” 还包含着一种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 ,“ 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能知

12、古始 ,是谓道纪。 ” 即是要求世人要学会用现实的眼光 “ 执古御今 ”,解决好现状。 (四 )无为而无不为 “ 无为而无不为 ” 是老子 “ 无为 ” 之道最终所达的境界 ,是以一种出世的态度达至入世的目的。 “ 无为 ” 只是一种手段 ,达至体验的、境界的真实 ,而不是认知的真实 ,“ 无不为 ” 才是最后的目标 ,是 “ 无为 ” 在真实世界的显现 。 老子主张 “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 因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不横加干涉 ,“ 万物作而不为使 ,生而不有 ,为而 不恃 ”, 以守柔至静的姿态 ,做到善言善行方能贴合于 “ 常无为 ” 之道而成就 “ 无不为 ” 、 “ 无不治 ”

13、的境界。 因而 ,自 “ 无为 ” 而至 “ 无不为 ” 的过程中 ,不仅是一种言行上的节制和应变 ,更深层次是一种心性的荡涤和灵魂的净化 ,是一个最为祥和、自然地处理身外之物与个体关系的过程 ,其最善的结果便是人类 “ 自化 ” 、 “ 自正 ” 、 “ 自富 ” 、 “ 自朴 ”, 达到与天地万物和谐为一的状态。 三、 “ 无为 ” 思想对于当代人类自我价值取向的导引和意义 老子以博爱、宽容的态度 ,给与人类精神回归和终极关怀 ,为人类展现了一个构想中的 “ 无不治 ” 的极乐世界。虽然其思想中掺杂着很多理想主义色彩 ,但观望现实世界 ,老子所倡导的 “ 节欲 ” 、 “ 不争 ” 、 “

14、 善为 ” 等主张在调节当代人类自我价值取向和引导人类精神家园的回归方面仍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 )调节人类自身道德取向 现实中价值相倾、利益相夺、权势相轧 ,越来越多的人纵情于声色货利 ,个人本位、利己主义等极端倾向侵蚀着个人精神领域。如何在这片浊世间开辟出一片灵魂的净土 ,重新诠释老子主张的希望世人返璞归真、回归婴孩般纯真强大的生命力量的思想迫在眉睫。 1.回归本真。老子之 “ 大 道 ” 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宇宙之道 ,是按照自然法则要求所作的道德修养 ,即要求人学会甘守淡薄、澹然无系 ,回归自然的人性 ,提高精神境界。诚如白芳礼 ,这个两次候选 “ 感动中国 ” 的老人 ,以淡泊的心

15、态 ,真挚的情意致力于助学支教 ,几十年如一日地起早贪黑却毫无怨言 ,为失学少年撑起另一片天空 ,或许就此失去财富、利益 ,然而收获的则是心灵上的充实和满足。 “ 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的旋涡里 ,就越是流连忘返 ,使自己产生自我疏离 ,而心灵日益空虚 ”, 因而老子唤醒人要摈弃外在物质世界的诱惑 ,而持守内心的安定 ,确保原有的天真。 回归天真与本性 ,并非甘于落后、不思进取。 “ 回归 ” 是 “ 无为 ” 达至“ 有为 ” 的一个独特途径和方式 ;找回本真、回归天性 ,才能正视自身与万物的关系 ,才能辅万物之自然而更好地去作为。因而 ,“ 回归 ” 只是手段 ,目的是为了进取和更好地发展。

16、2.节制私欲。人类之所以会矛盾、痛苦、迷茫、堕落 ,多半源于贪求欲望 ,遭受贪欲难以实现的煎熬 ,从而难以回归本性的淡定和安宁。因而 ,人类应当弃绝杂念 ,“ 至虚静 ,守静笃 ”, 少私寡欲 ,将个人欲求限制在应然范围之内 ,以虚养德、以静养生 ,在 “ 不争 ” 之中沉淀出朴质纯粹的自然之性 ,在这个光怪陆 离的世界寻得自身真正的价值。 在欲望陈杂的现实世界里 ,能够全然抛却七情六欲、视名利为粪土而追求至善难免强人所难 ,但倘若能够在物欲世界里保存一份 “ 人性 ” 的纯真和向善 ,至少可以免于争名夺利的摸爬滚打 ,寻得自身的追求所在和价值所在。 (二 )调节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老子虽没有

17、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观念 ,但倡导将自然和人类都视为 “ 道 ”的客观化物 ,人是宇宙有机体的中心 ,两者应该是融合的关系 ,并不是掠夺与被掠对立、征服与被征服的对立关系。 “ 老子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其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 界。 ” 老子思想中没有人类中心主义的偏执 ,相反 ,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 ,自然存在具有深刻的内在价值 ,人类应当遵崇自然、关注自然 ,与自然和谐相处 ,现代生态伦理学、现代环境伦理学即是在这种背景下陆续建立。以生态农业为例 ,就是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的现代化农业。 1.因道而为。老子认为人应当有主体

18、的追求 ,但这种追求应当遵循宇宙大化的客观规律 ,力戒任何主观随意 ,“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自然界的花开花谢、风吹海啸、生灵繁衍都依自然律而行 ,而自然律就是 “ 道 ” 在客观世界的具体化 ,因而这种与大自然为友的回归自然的思想 ,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北京留民营生态农场被誉为 “ 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 便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理念 ,在自然生态系统上通过人为调控建立起完整的人工生态系统 ,完善农业生态链 ,从而组成完善实施了千吨水厂工程、沼气联供、科普公园等一系列工程 ,一切农商活动遵照自然界的运行法则 ,实践着 “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 的真理

19、 ,人类戡天役物的活动不能超过自然界允许的限度。 ” 这是 “ 道 ” 之精髓 ,亦是人之 “ 向善 ” 之路。 2.索取有度 。诚然 ,人类的生存发展免不了要向自然界索取 ,出于基本生存发展的需求必然要得到满足 ,但问题往往出在如何控制索取的 “ 力度 ”,超出正当欲求的强取豪夺必然招致自然界的报复。 因此 ,“ 尊道贵理 ” 所提出的不仅要遵循宇宙万物的最一般规律 ,还要遵循众多万物的各自不同的规律的主张正是现今工业化社会里我们努力想要实现的生态和发展的协调这一目的的最好指导。 “ 人类的命运需要老子大道思想的指导 ,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的唯一出路。 ” 可见 ,满足人的需要与保护自然并不

20、矛盾 ,两者协调的关键点就是一个“ 度 ” 的问题 ,在这个 “ 度 ” 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完全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 )调节人与人的关系 1.与人为善。老子主张 “ 挫其锐 ,解其份 ,和其光 ,同其尘 ”, 意在谋求“ 与人和 ”,“ 与人和者 ,谓之人乐 ”, 把 “ 与人和 ” 作为 “ 人乐 ” 的前提 ,表达了 “ 与人和 ” 的价值取向。即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 ,应以沉静谦卑的态度与人为善 ,各得其所、互利互惠 ;不与人结怨 ,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以宽阔包容之心与人相处 ,“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德善 ;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德信。 ” 诚然 ,

21、社会规律因为某些独特性而区别于自然 规律 ,但当人类回归自我、回归本真、回归自然的时候 ,这种 “ 与人为善 ” 的思路正能协调现在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无欲、无争、无为 ,宽大为怀 ,缓和因为物资资源却反而引发的抢夺和竞争 ,才可能从根本上将人际关系引入正常的轨道。 2.谦下不争。人类私欲泛滥 ,出现不信任、相互利用、互相伤害 ,一切唯以利益至上 ,导致人情淡薄 ,而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 ,根源于人类的相争 争名、争利、争功 为了减少和化解人世间的纷争 ,培养人际之间的和谐 ,老子主张恪守 “ 不争之德 ” 。 “ 天之道 ,利而不害 ;人之道 ,为而不争。 ” 老子的 “ 不争 ” 并不是一种

22、自我放弃 ,并不是消沉颓唐 ,他还是主张人要去 “ 为 ” 的 ,不过是要顺着自然的情状去 “ 为 ”, 而且不必将 “ 为 ” 的成果擅据为己有 ,而其结果却是 “ 不争而善胜 ”, 是 “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的人类之间的平等相处。 四、结语 在当今这个物质化严重社会 ,道德危机日益严重 ,老子提出以 “ 道法自然 ”为核心来引导人类 “ 无为 ” 之为而达至 “ 无不为 ” 主张 ,就具有了时代意义。人类必须首先从回归自然本性入手 ,以无欲、不争、善为指导个人行为 ,正确处理身心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最终达到与自 然和谐统一 ,整个人类社会持续向善发展

23、的美好理想。 当然 ,老子 “ 无为 ” 思想只能从理论的高度给予我们理想化的建议和导向 ,将 “ 无为 ” 之思想真谛内化于心并渗透到日常为人处事之中才是现实可行之处。我们都期待实现一个自然与人类、人类与人类无争无害的世界 ,而“ 无为 ” 所暗含的和谐理念必然能为我们提供达到这样美好境界的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 朱晓鹏 .道家哲学精神及其价值境域 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45. 陈鼓应 .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二辑 “ 道家与现代生活 ” 专号 M.北京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007:233. 陈鼓应 .老子今注今译 M.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120. 孙以楷 .道家与中国哲学 (先秦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76. 张岂之 .先秦哲学关于 “ 天道 ” 与 “ 人道 ” 问题 N.人民日报 ,2000-05. 胡孚琛 .再论 21 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 D.北京 :中国社科院 ,2003. 李世东 .老子文化与现代文明 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230.责任编辑 刘娇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