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建筑屋面曲线的成因.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35806 上传时间:2019-02-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屋面曲线的成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屋面曲线的成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屋面曲线的成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屋面曲线的成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谈中国传统建筑屋面曲线的成因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屋面曲线的成因的几种解释进行一定的分析,然后从技术和功能的角度,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屋面曲线的成因做了初略的探讨。 关键词:屋面曲线务实中庸阴阳生气文化 “ 中国建筑就是一种屋顶设计的艺术 ” 这话虽不全面,但至少表示出一种初步的印象和观感。中国建筑在立面上的外观形象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下部的台基,中部的屋身和上部的屋顶,也就是今天所谓的三段式。其中屋身的梁柱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核心,是主要的结构和承重部分。而屋顶则是在外观形象上最突出和赋于变化的部分,它的分量往往超过屋身,甚至要大于屋身和台基之和。屋顶无疑是中国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2、俗称 “ 大屋顶 ” 。 与中国传统建筑为何是木构一样受到重视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为什么是曲线形态的?中国传统 建筑的屋顶呈现出曲线形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建筑檐口为什么是凹曲线形态?二是中国建筑屋面为什么是凹曲面形态? 关于中国建筑屋面的曲线的成因,国外和国内的学者都有些研究, 300多年前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关于中国建筑屋顶写过这样的话: “ 屋顶的形状类似汉代人曾经居住过的帐篷,帐篷固定在一个矛状物上,它们的各个角度是向上弯曲而指向天空。现在以砖瓦砌筑的屋顶任然模仿汉代人的建筑物。 ” 李以康先生说,这种解释犯了 “ 因果论 ” 的毛病,因为 “ 没有证据显示中国人是帐幕为居室

3、的游牧民族,就算是如此,为什么阿拉伯人不采用曲 线屋顶,而他们实在是具备帐幕的文化回忆的。 ” 刘致平先生认为中国屋面曲线的成因是一种补救技术上不足而采取的措施。他说 “ 中国屋面之所以有凹曲线,主要是因为立柱多,不同高的柱头彼此不能画成一条直线,所以宁愿逐渐加举做成凹曲线,以免屋面有高低不平之处,久而久之,我们对于凹曲线反而为美。 ” 然而,屋面曲线在宋朝是定型的,形成曲线的处理宋代叫 “ 举折 ” ,清代叫 “ 举架 ” 。要构成屋面曲线,檩木必须位于曲线上一点的固定的高度,梁架的构造尺寸由檩木来决定,承托檩木的横梁之间的距离由举架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因此不管是设计还 是施工,做成曲线肯定是

4、要增加工作量的,需要更高的技术的。 乐加藻先生认为中国屋面曲线的成因是一种顺应材料和技术不足而产生的一种习惯认同,他说 “ 考中国屋盖上之曲线,其初非有意为之。吾人所见草屋之稍旧者与瓦屋之年久者,其屋面之中部常显下曲之形,是及曲线之所从来也。愈久则其曲之程度愈大,是可知屋盖上之曲线,其初乃原因于技术与材料上之弱点而成之病象,非以其美观而为之也。其后乃将错就错,利用之以为美,而翘边和翘角,则又其自然之结果耳。 ” 然而,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抬梁式是由穿斗式慢慢衍 变过来的,所用的主要材料是木材,柱,梁,檩,椽无一不是木头的,大到皇帝皇宫建筑,小到普通百姓住宅结构形式都相差

5、无几,材料种类也基本都是木材为主,差别的就是木材的质量,可能普通百姓因经济问题,住宅所用之木比较简单粗糙,也许可能出现乐先生所说的现象,但是皇宫建筑所用之材不可谓不精,倾全国之力,技术不可谓不精,可为什么皇宫建筑屋顶也呈曲面状态呢? 还有很多其他的解释,诸如构造起源说,认为中国建筑的斜屋面是主次房屋合并的结果,主屋屋顶坡度较大,外厢屋顶坡度较小,不同坡度屋面综合起来的折线渐次美化融合,其后 就成为中国式的屋面曲线。还有雪松树形影响说,认为传统建筑屋顶的形状是受到树枝下垂的杉树形式的启示而来。还有说是起源于商周时期凤鸟崇拜和凤鸟形象的说法等等。 从技术和功能的角度来说,中国传统建筑屋面曲线的成因

6、是结构和实用精神率直的表现。林徽因先生说: “ 历来被视为极特异极神秘之中国屋顶曲线,其实只是结构上直率自然的结果,并没有什么超出力学以外的娇娆造作之处,同时在实用和美观上皆异常的成功。 ” 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从早期的大叉手到成熟时期的穿斗式和抬梁式构架,推动了凹曲反宇屋面的形成。尤其是抬梁式结构,具 有构造简单,逻辑明确,富有节奏感等特点,为反宇屋面的形成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因此有人说是举架制度造成了屋顶凹曲面的形成。 中国古建屋顶的出檐是很深远的,这种深远的出檐是靠檐椽和飞椽两层椽子压在檐檩上向前挑出而成,到了四个角上必然离檐柱较远,于是两层椽子改成了两层比椽子尺寸大的多的角梁,老角梁在

7、下,仔角梁在上。角梁是方的,椽是园的,角梁的尺寸几乎倍于椽子,到椽与角梁几乎并排是,两个的高下不同,以至不能在他们上面铺钉平板,因此必须降椽依次的抬高,让椽的上皮与角梁上皮相平。在抬高的几根椽子底部填补一片三 角形的称为 “ 枕头木 ” 的木板。这样就形成了屋檐的曲线。 功能上的解释是说屋顶是出于尽量收纳冬阳,尽快排泄雨水的实际功用。考工记记述古代的车盖时说 : “ 上尊而宇卑 , 则吐水疾而溜远。 ” 屋顶的檐口抬高可以使屋身多采纳光线 , 也便于从屋内张目远视。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曲线,靠近正脊的地方最陡(一般略小于 45 度角);屋檐处最平缓(小于 20 度角);中部屋顶则取前二者之中,从

8、而形成连续自然的弧线。从屋面自然排水的实际要求上讲,下凹的曲线无疑最为有利,工程理论称为 “ 最速降水线 ” ,这是中国特有屋顶曲线形成的重要 技术依据。 从更深的角度来看,所有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台湾建筑名家汉宝德先生说: “ 我始终认为建筑是文化的产物,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建筑。为什么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就有面貌完全不同的建筑呢?因为他们的文化有差异。因此,不通过文化没有办法了解一个民族的建筑,不通过建筑也无法真正欣赏它的文化。 ” 建筑和文化在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两个不同层次上相互联系着,这两层联系总是同时发生的,特定的社会文化创造并满足于特定文化的建筑,

9、建筑的文化性,就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满足于价值与 文化活动的双向一致的客观存在,是不同文化及文化价值观的选择的产物。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事实上成为了文化表象的外在载体,只有从文化角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建筑形式的根本动因。 1、务实精神 民族心理的务实精神,是 “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 的农耕生活导致的一种群体趋向。古人对美的认识最初是与功利目的直接相连的,对单字 “ 美 ”的正式解释,始见于许慎说文解字 -美者,羊大为美是也,从羊从大。在美的观念产生之初 , 人们本能地以致用为美。这种以致用为美的认识, “ 重实际而黝玄想 ” 的民 族性格使中国人发展了 “ 实用经验理性

10、” ,而不太注重科学性的玄想。 中国木构建筑屋面形态的实用理性精神首先体现在它的功用性上 , 这也是它形成的原动力。大屋顶的构造设计便是出于采光和排水的原发致用目的。周礼 ?冬宫考工记第六中讲到古代的车盖时说 : “ 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 , 则吐水疾而 ?C 远。 ” 又说 “ 盖已卑 , 是蔽日目也。 ” 由于屋面在靠近屋脊处高耸陡峻 , 靠近屋檐处比较平缓的缘故 , 它既可以把落在屋面上的雨水急速地抛到远处 , 保护木柱避免溅雨而糟朽 , 又可以因 “ 反宇向阳 ” 减少对室内采光的遮挡。 2、中庸之道 “ 中庸 ” 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而 “ 中庸 ” 之 “ 中 ” ,为适

11、应之谓 ;“ 中庸 ” 之 “ 庸 ” ,为经久不渝之谓。它又进而演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中华民族崇尚中庸,少走极端,是安居一处,企求稳定平和的农业型自然经济造成的人群心态趋势。集中到政治家和思想家那里,中庸之道就成为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理,所谓 “ 极高明而道中庸 ” 、 “ 舜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 ” 。这种中庸之道施之于文化,则是在多种文化相汇时,能异中求同,求同存异,万流共包 :施之于风俗,便是不偏颇,不怨尤,入情尽情,内 外兼顾。传统建筑的平面,台基,屋身基本上都是由简单的直线形态构成的,表现出硬朗阳刚的一面,以阴阳相互平衡的思想来看,如果占建筑最大比重的屋顶

12、也是硬梆梆的直线的话,整个建筑可能表现的太过刚硬,即所谓阳刚过度。为取得适度的效果,先人在建筑的形态上采取了适当调和的方式,平面,台基,屋身还是采用硬朗的直线,而在屋顶和局部装饰上用曲线的方式来取得平衡,进而达到不偏不倚,适度的中庸思想。 3、阴阳之道 “ 阴阳五行 ” 是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生成的理论,后来发展成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阴阳的最初概念指 日之向背,朝阳面为阳,背阳面为阴。后来人们将阴阳认为一切事物皆由阴、阳这两个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因素组成,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即老子所谓的 “ 万物负阴而抱阳 ” 。五行指土、木、金、火、水五种元素。古代思想家将这五种物质视为宇宙万物的起

13、源及其变化的基础。 “ 阴阳五行 ” 学说影响着古代中国人对世间事物的认识,他们将一切事物皆视为阴阳二个方面。老子道德经中说 :“ 凿户腑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一直延续着虚实相生的理念,从建筑布局看,庭院与殿堂楼阁一虚一实,内外空间互为 补充。从建筑结构看,墙体与门窗,基座与栏杆,横梁与竖柱,方正框架与飞檐翘角,皆为实中有虚,阴阳结合。 4、生气文化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好生恶死,以寿为最重要的价值充斥与通俗文化当中。 再加上 “ 天人合一 ” 哲学的影响,古人把这种生命的感觉很自然地也转移到为人服务的建筑上去了,认为建筑也应该是有寿命的,随着

14、主人的生命节拍而存在,也应该是有生命的东西。中国风水理论目的就是为了寻求富有生气的有助于人生存的环境而已,中国建筑选择木材,不是因为技术的落后,也不是为了省钱,实在是出于可以腐朽的 木材比起石材更具生命的意义。中国木构建筑屋面形态也是这种生气文化影响的结果 .汉宝德先生说 “ 何谓气韵?如何才能生动?在造型艺术的表现上,我认为就是飘逸的,流动的感觉。 ” 只是建筑不及绘画,雕刻容易自由表达,它必须使用结构的方法建造出这种飘逸,流动的感觉,因此地面用短柱支撑,屋顶以曲线起翘,使建筑的重量感消失,形成一种飘逸流动的感觉。 “ 探究建筑的形式,不过是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发掘形式背后的文化特质,则是使我们真正了解中国的建筑文化,帮助我们掌握中国建筑的主体价值。了解主体价值之所在,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才 不致失掉民族的特制 ” 汉宝德。 参考文献 ( 1)李允禾 华夏意匠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 2)曹春平 中国建筑理论钩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 3)汉宝德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4)林徽因 林徽因建筑文萃 上海三联书店 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