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慈善公信力的构建.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36071 上传时间:2019-02-0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互联网慈善公信力的构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谈互联网慈善公信力的构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谈互联网慈善公信力的构建 摘要 互联网慈善,作为公益慈善事业的创新发展,以其便利快捷等特点,降低了公众参与成本,使公益慈善事业大众化,大大拓宽了公益慈善事业的渠道。但是,在互联网慈善服务中,公益慈善组织信息不透明、法律体系不健全以及全社会慈善文化意识薄弱等问题导致的信任危机日益加重,使互联网慈善蒙上了一层阴影并进一步阻碍着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作为社会工作者,如何从专业的视角。分析互联网慈善产生信任危机的原因,并利用社会工作机构的力量,调动社区、政府甚至整个社会的资源,解决当前互联网慈善的信任危机,对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可谓 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互联网慈善 公信力 构建 一、互联网

2、慈善公信力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并也有能力去 “ 兼济天下 ” ,再加上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等,由此便催生并促进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利用互联网平台实施骗捐、诈捐行为的慈善丑闻时有发生。以 “ 罗尔事件 ” 为例,公众对于该事件的关注程度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对病情的关注,这背后也折射出人们对于诈捐、骗捐行为的敏感和焦虑。几乎在所有的慈善活动中,大众普遍担心 的是,所捐赠的款物是否真正的为受赠者所用。这一事件的背后,恰恰说明了在互 ?网时代,互联网慈善存在模糊地带和灰色空间,互联网为骗捐、诈捐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和捷径。看似

3、平常的一起虚假募捐事件,却无意间撼动了官办慈善机构的根基,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互联网慈善公信力的质疑,甚至是对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不信任。种种慈善乱象,俨然不断加剧了公益慈善事业的信任危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 1 月22 日发布了第 3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 2016年 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 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53.2%,对于公益慈善事业而言,这便是数量庞大的资源,然而,据统计仅有三成的网民有网上慈善行为。公众对互联网慈善活动的参与率低,一方面是由于对慈善组织信息的不信任,拒绝参与慈善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公众慈善意识方面的薄弱,忽视了公益慈善事业对

4、提升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积极作用。而互联网慈善存在的信任危机,同样是整个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一大阻碍。 二、互联网慈善公信力的构建对策和建议 互联网慈善公信力的重建,离不开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政府对公益慈善的支持以及专业的慈善服务机构的引导。只有形成一个多 方位的慈善激励促进机制,才能筑牢公益慈善组织发展的根基。 (一)敦促政府发挥职能,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公益慈善事业尽管是社会福利制度的有效补充,但是在两者的工作进程中,却有必要建立一种互惠互助的合作共赢关系。近几年来,政府各部门已经开始重视公益慈善事业在社会激励促进方面的巨大作用。 2008 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 “ 鼓励和支持慈善事业发展 ”

5、; 2009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 ” ; 2010 年政府工作报告则进行了重大修改,在 “ 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 里,明晰了将 “ 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 ;同时新增了 “ 鼓励和支持慈善事业发展 ” 一句。通过了解一些政府文件,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已经成为一种绑定词汇。一方面在社会福利中制定政策,鼓励倡导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和提供社会福利服务,为慈善组织提供税收优惠便利和激励。作为社工,在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中,要扮演提出建议或意见的角色,做政策的倡导者。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福利服务,将一部分社会福利服务进行标准化外

6、包,如社会工作机构等,塑造社会福利制度与慈善事业的互助关系。社会福利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国家社会福利体制和慈善 事业的共同推进,依赖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二)开展社区教育,普及慈善文化理念 2008 年,因汶川地震所达到的社会捐赠比例高峰为 1000 亿人民币,只相当于我国 GDP 的 0.03%,其中大部分为企业或者海外捐款,而真正属于国内个人自愿捐赠的善款少之又少。这种慈善文化 “ 低位 ” 现象,显示出慈善意识并未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另外,管办慈善组织信息不透明引起的信任危机,使一部分公众彻底否定慈善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对公众开展相关的慈善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社区教育为我们提供

7、了一个新思路。当今中国 社区已经发展成为社会生活的单元,慈善服务要想取得成效需以社区为依托。公众把慈善当作个人的义务,这是一个社会的慈善文化被个人内化的结果,如此才能使慈善成为一种常态。 (三)培养社工专业人才,推动慈善服务专业化 公益慈善组织不透明的运作模式,互联网慈善募捐的灰色地带,暴露出当前我国在开展慈善服务时,缺乏一定的专业性,从长远来看,整个公益慈善事业需要朝着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必定需要专业的慈善人员来开展专业的慈善服务。即从专业化的角度来讲,需要专业性的社工人员。社会工作专业在慈善这个母体里 孕育,然后得以出生和成长,最后发展形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系统和理论,并发展出一套有自己特色的专业方法和实务工作,并在社会的进步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2008 年汶川地震为社会工作提供了发挥作用的契机,同时也是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状况的一次检验。社会工作专业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经历了不信任、零散参与到深入介入获得实践权的过程。社会工作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既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显然可以促进慈善组织工作领域的专业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