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偷漏税手段及其防范措施.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36220 上传时间:2019-02-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企业偷漏税手段及其防范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企业偷漏税手段及其防范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企业偷漏税手段及其防范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企业偷漏税手段及其防范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谈企业偷漏税手段及其防范措施 摘要:企业税收是国家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是保障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企业偷漏税是税务征收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本文分析了企业偷漏税的方式手段,并探讨了企业偷漏税防范措施。 关键词:税收;偷税;漏税;防范措施 在 1994年税法改革基础上所形成的现行企业所得税体系,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经济的稳定增长曾经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但是,另一方面企业所得税从其作为一种独立的税种以来,偷税、漏税的行为也是一直屡禁不止,成为阻碍企业所得税健康发展的一个顽疾。因此,研究企业所得税的偷漏税行为,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企业偷漏税手

2、段 (一)设置帐外帐进行偷税 纳税人以设置帐外帐进行偷税的方法最为普遍,最具有代表性。纳税人为偷逃国家税款,私自设立两套帐簿,对内帐簿真 实核算生产经营情况;对外帐簿记载虚假的经营收入和利润情况,以虚假的生产经营情况应对各方检查并以此作为纳税申报的依据,通过以做假帐的手段来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其常见手法: 1、内外联系型(也称为 AB 帐) 设置内、外两套帐,内、外帐之间相互关联,只是将某笔业务或某部分业务自帐内分离出来单独记账。通常外帐的账务处理只针对开具发票的部分作销售收入,根据购进相关票据做帐务处理,同时按收入来倒算产品成本和生产成本,并以此为对外申报纳税的依据。对内帐的处理是将企业所有

3、的销售、购进、费用支出进行全面核算,真实反 应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对于内帐取得的收入一般通过收取现金存入个人储蓄存折或者直接汇入个人帐号,当企业需要资金支付日常开支的时候以个人借款等名义再转入外帐。 2、电脑作弊型 电脑帐和纸制手工帐并行,电脑帐记录真实的业务,纸制帐记录虚假业务并对外提供,以此进行申报纳税。 3、两帐并行型 设置内、外两套帐,内、外帐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企业的资金、生产、费用和销售从开始就被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记帐,一部分作为对外申报纳税的依据,另一部分作为企业的小金库。 (二)采取多列成本、费用等支出 进行偷税 企业采取在账薄上少列收入、多列支出的手段减少利润达到偷税的目的。其

4、常见的手法: 1、多提固定资产折旧挤占费用 企业购入或自建的固定资产,要根据使用年限和预计残值计提折旧。折旧方法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更。折旧提取要计入当期的期间费用在税前抵扣,有的企业利用这个规定私自多提固定资产折旧,在税前抵扣,达到偷税的目的。 2、少结转在产品完工程度增加销售成本 企业每月发生的生产成本要在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根据在产品的完工程度计算在产品的约当产量,在此基础上将本月发生的总成 本在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合理分配。有些企业故意增加产成品成本,降低在产品的完工程度,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 3、采用估价入帐的方法增加生产成本 企业对于材料先到,原材料进项发票未到的材料采购,可在期

5、末先按估计价格入帐,期初再用红字冲销,等原材料进项发票到时按实际价格入帐。但有的企业由于是长期滚筒式购入原材料,且在估价入帐时只有记帐凭证,没有相应的附件,拿到原材料进项发票按实际价格入帐后与原估价的科目无相互联系,所以在每期估价入帐转出和重新估价时进行混淆帐目,采用多估价或重复估价的手法,达到增加生产成 本偷逃税款的目的。 4、利用成本计算方法虚增成本,隐匿利润偷税漏税 对发出的材料(库存商品),企业可按规定用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多种方式。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且计算方法一经确定年度内不得随意改变,如果要改变需经有关部门批准。有的企业在计算成本时,故意改变成本计算方法

6、多计或少计销售成本虚转成本,以隐匿利润,或在使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成本时,故意少计数量使加权平均单位成本虚增,虚转成本隐匿利润,达到偷漏税的目的。 二、企业偷漏税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税法宣传,提高 纳税意识 凡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尊,依法注册登记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有生产,经营活动及所形成的所得都因按规定依法纳税一是加强税法选产教育,把税法纳人普法教育的内容,不仅在全体公民中进行学习教育,而且将其作为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及财会人员任职的条件之一;二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使税法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是每个公民都意识到税收对社会,对自身的重要性,强化全民族的纳税意识,逐

7、步树立依法纳税光荣,偷漏税可耻的社会新风尚,培养公民依法纳税的自觉性。 总结大全 (二)完善 税收制度,堵塞偷税漏税源头。 税收制度的缺陷,成为偷税漏税的罪魁祸首,要堵塞偷税漏税,要抓好源头的改革。由于税制过于复杂、繁琐,反而降低了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加大征管的难度和征收成本,造成征管乏力。因此,税法的制定应当详略得当,既不能过于繁琐,也不能过于简单,该详实的要详实,该简化的要简化。让纳税人可以看得明白,算得清楚。同时要加快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主要税种改革的进程。 (三)加强对征收行为的管理 基于上文的分析和论述,之所以在目前所得税的征纳过程中偷漏税款的行为频频发生。主 要原因有两个

8、方面:一是由于处罚的力度不够使得偷漏税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二是由于税务机关自身针对偷漏税行为的稽查成本过高,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偷漏税行为的发生。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是要加大处罚的力度,垫高纳税人的逃税成本,使得发生偷漏税款的纳税人在博弈的过程中 “ 入不敷出 ” 。另一方面,就是要在加大打击逃税力度的同时,要尽量减少稽查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从而达到抑制逃税概率上升,提高税法和税务机关的威性的作用。 (四)明晰税收征管权 在所得税的征纳领域税收征管权的不明晰往往导致了政出多门、各 行其是,地方保护主义大行其道。地方税务机关为了自身利益和当地企业相勾结,牺牲国家利益,纵容偷漏税的行为

9、也时有发生。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以企业所得税为中央税的性质,把企业所得税的征收工作划归国税部门统一征收,以此来加强对征收行为的集中管理,提高征税效率,杜绝行政腐败。 (五)加快税收立法进度,加重违法处罚程度 加快税收基本法的立法进程,同时对处于主体 税种的所得税,流转税要进一步改革并加以完善,堵塞税法先天形成的诵洞 .同时加重对违反税法的处罚程度,特别是对偷漏税案件的处理规定 ,应从严处治,对违反税法,以各种非法行为偷漏税者加以重罚;对那些公然以审视法的偷漏税者,决不能心慈手软,迁就姑息,要严加处治,杀一傲百,使偷漏税者:谈水色变:心惊胆颇 .此外,对纳税单位发生偷漏税的行为,应对其直接责任人及该

10、单位领导也应从中处罚,不能因为他们为了集体或企业的利益而逃进或减轻法律的制裁。 (六)提高对企业偷、漏税的惩罚力度 政府对企业偷、漏税行为的惩罚力度,直接影响着企业对偷、漏税行为的选择,政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增加对企业偷、漏税的惩罚力度,降低企业偷、漏税的预期收益,减少企业偷、漏税 行为的发生。首先,立法机构应该及时修改法律法规,加大对偷、漏税行为的惩罚力度,对有偷、漏税行为的企业造成一种威慑力。事实上许多税收体制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都对企业的偷、漏税行为采取了很重的处罚措施,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要采取措施减少税务机关在查处纳税人偷、漏税行为过程中受到的外界干扰,并建立相关机制防止税务人

11、员因为根据法律查处企业的偷、漏税行为而遭受打击报复。最后,应鼓励税务部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从严处罚企业的偷、漏税行为,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可以弥补税务部门对企业进行纳税检查所花费的人力、物力成本,让 企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另一方面在对企业的偷、漏税行为进行从重处罚形成一种惯例的情况下,将会对企业形成更强的威慑力。 (七)建立科学激励机制,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的积极性 “ 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 ,那是毫无疑问的事。我国对纳税人应尽的义务作了法律规定,但对纳税人可以享受何种权利并未作规定。纳税人的 “ 钱 ” 去向如何,缺乏透明制度,纳税人与税收信息严重不对称。纳税与不纳税享受的权利没有很大

12、区别,纳税的积极性受挫,这也是我国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的原因,也是偷税漏税的一个源动力。 消除老实 纳税人 “ 吃亏 ” 现象,建立相应的税收征管激励制度是势在必行的。让老实人得到切实的好处,调动其主动依法纳税的积极性。针对不同的纳税人,应采取区别对待的纳税刺激制度。对依法纳税的单位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通过媒介公开表扬,提高其知名度; (2)对连续多年依法纳税的单位在税收上给予优惠; (3)通过政府行为,在融资方面给予支持。对纳税的个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纳税额与养老金挂钩; (2)失业的社会保障金与非纳税人有所区别; (3)对有家庭的 参考文献: 庞凤喜税收原理与中国税制 M北京:中国财政经 济出版社, 2008:199-226 马林新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与纳税申报实务 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8: 171-177 总结大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