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企业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以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为目的,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盈利预期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以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从本质上讲,盈余管理是一种利润操纵行为,但利润操纵是通过违规违法的手段弄虚作假,人为地造成利润的增加或减少;而盈余管理则是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以寻求有利于自己的财务结果。但不管怎样,盈余管理是违背中立性原则的,它造成对外报表有所偏重,进而误导利益关系人的相关决策。企业管理者之所以能在盈余管理上拥有自由发挥 的空间,其根本原因在于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在现实中,会计信息提
2、供者(企业管理当局)通常比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更多的企业内部信息,从而使管理当局利用盈余管理获得有利财务成果的行为成为可能。本文将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形成动因、基本特征、利弊以及为减少盈余管理需要采取的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 显而易见,企业产生盈余管理的最终动因是通过盈余管理获得私人利益。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希望获得更多的分红、认股权和晋升机会,由于企业管理当局与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客 户等)之间利益的不一致,两者追求的目标是有差异的,行为的动机或激励手段也不统一。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代理契约的不完全与利益主体的利己性,使得企业管理当局有动机也有可能为了自身的
3、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 另外,还存在税收动因。目前,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颇多,企业管理者就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避税的目的;管理人员希望在更换期间 “ 表现 ” 自己的管理才能,夸大自己的管理业绩以及粉 饰损益表、资产负债表来对付诸如银行业、保险业的管制和监控或者寻求政府的帮助和保护等动因。 二、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 1、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中的报告盈利,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
4、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 2、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这里所说的经济收益与上段提到的企业实际盈利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别 。尽管人们并不知道企业究竟有多大的经济收益,但盈余管理最终还是离不开经济收益这一基准。更何况在盈余管理研究中,人们已开始寻找某些指标如现金流量等,并试图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来反映经济收益。应当注意到,无论是盈余管理在企业的实践还是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都非常关心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盈余管理所瞄准的方向正是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关于盈余管理的 “ 经济收益观 ” 与 “ 信息观 ” 的
5、地位和重要性,在不同的国家由于证券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差异较大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发达证券市场环境下的盈余管理,人们考虑会计数据的 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就会多一些,其 “ 信息观 ” 的重要地位也更加明显些;相反,欠发达证券市场环境下的盈余管理,人们则容易拘泥于会计报告收益与经济收益或其他法规决定的收益之间的偏差,其 “ 经济收益观 ” 的地位相应地更为突出。 3、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从现有的研究文献不难发现,在盈余管理的每一幕 “ 戏剧 ” 中唱主角的无非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无论是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还是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
6、制,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当然,会计人员也在其中,但应 看作是配角。在这里,可以明确企业管理当局对盈余管理应当承担的责任。 4、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在研究盈余管理时,我们必须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需要加以说明的是,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人们所说的盈余管理,最终也就是在会计数据上做文章。 5、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非常复杂。所谓明确是指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 利益,这点是可以充分加以肯定的。盈余管理是与公
7、众利益、中立性原则相矛盾的。我们也应注意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又非常复杂。 三、盈余管理利弊分析 从客观上看,企业的盈余管理并非一无是处,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首先,从订立契约的角度看,根据契约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尽量降低契约成本。如果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存在盈余管理,不仅会降低契约成本,而且还可以使企业管理当局对预期或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反应,从而较好地克服合同的不完备性和固定性,保护企业及经营者自身的利益。 其次,从资本市场角度看,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掌握了大量的内部信息,而这些内部信息往往相当复杂并具有专业性,企业管理当局若要以报告的形式把它们传递给投资者,是
8、相当困难并且代价高昂的,而盈余管理则能够通过 “ 利润平稳化 ” 手段传递企业原本无法传递的内部信息,从而有助于减少因资本市场激烈波动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 虽然盈余管理具有上述有限的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盈余管理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降低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企业管理当局通过 “ 内部人控制 ” 的便利条件对会计信息按照其管理目 标的需要进行 “ 加工、改造 ” ,使其披露的会计信息往往缺乏充分性和全面性,甚至缺乏客观真实性,从而使整个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对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失去了有效性。其次,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盈余管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
9、上维护经营者甚至企业的利益,但是也存在较大风险,一旦投资者和债权人发现企业进行了对他们不利的盈利管理,就会对企业管理当局的道德和履行责任与义务的能力失去信任,导致资本市场和借贷市场失灵,不仅使企业管理当局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还会影响企业的声誉,给企业以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再次,盈余管理 会损害投资者、债权人与国家的利益。由于盈余管理主要来自于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利益驱动,而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利益与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的利益又存在不一致性,因而在许多情况下,盈余管理的存在会促使企业管理当局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损害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的经济利益。 四、为减少我国企业盈余管理需要采取的对策 盈余
10、管理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它的存在与市场效率、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准则制度设置以及企业的外部监督密切相关。要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资金市场 特别是证券市场的有效性。 20 世纪六十年代学者法玛提出有效市场理论,并将有效市场划分为弱式、半强式和强式市场,该理论不仅是我们进行相关研究的前提或假设,还为我们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少盈余管理提供了思路。企业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最大受害者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果所有的外部利益相关者都是理性的,并且具备了辨析财务报告及其附注的能力和知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取信于外部相关利益者,企业管理当局就会减少盈余管理。 2、完善公司
11、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质是对相关权利、责任和收益的安排。国外的大量实证研究表 明:企业管理当局之所以能够进行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有关,而董事长与总经理分离以及设立外部董事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要比其他公司轻得多。另外,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管理当局报酬的安排对盈余管理会产生较大影响。管理当局进行的盈余管理其实是短期行为的一种表现,因此,企业在进行报酬安排时可以运用一些长期酬劳计划。 3、完善会计准则与方法。目前,大多数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给管理当局提供了太多的判断空间。对此,准则和制度的制定者可以通过更清楚地设定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估计方法的运用条件加以修缮。同时,在成本效益 原则的基础上,
12、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 4、加强外部监督,主要是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和外部审计监督。一方面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从企业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可靠性以及披露的信息含量上加强管理与监督,并对违规的公司进行严惩;另一方面要在加强对外部审计机构审计责任的管理和监督的基础上,通过审计准则的安排,由外部审计机构提供被审计企业盈余管理的评价报告,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 当然,为实现会计信息提供有用信息和提高会 计信息质量的目标,我们还应加强关于盈余管理动机、方法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提出减少企业盈余管理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