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 摘 要:现在的社会是数字化的社会,数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可以帮人们认识身边的事物,还可以帮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在人们的数学学习中贯穿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影响着学生的各科学习,也为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数感;建立;发展;强化 曾在教育实习教学中,碰到几次这样的学生作业: “ 门高 2 厘米 ”“ 妈妈的体重是 50克 ”“ 小红每分钟走 1米 ”“ 小明的爸爸今年 18岁 ” 如此荒诞的结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而问问其他老师,又都有这样的经历,
2、唉!我们的学生怎么这么差劲!感慨之余,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数学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想: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以至于许多学生的头脑中一点 “ 数 ” 都没有。 那么,什么是数感?所谓数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 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也可以说数感是一种数学因素。由于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培养数感要把数学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良好的数感的建立能使学生会用数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并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建立起联系,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
3、感呢? 1 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 知识。 “ 数感 ” 主要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学习数学 的过程中,更多一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 例如: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 50 米、 100 米、400 米的距离;到学校食堂去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 100克、 1千克、 10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不仅可以
4、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 “ 亲数学 ” 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比如:认识 “0” 时,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 ,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 “ 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 ” ;“ 在温度表上见过 ” ; “ 电话上有 0” ; “ 我的格尺上有 0” 使学生直观体会 “0” 。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
5、向图上表示分界 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在生活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 2 在表达与交流中形成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 例如:在讲 “ 升和毫升时 ” 时,练习中要求学生会看刻度说出水的体积。图示为:一个量筒装有 1000 毫升水,另一个量筒装有 700 毫升水,合在一起是多少呢?学生
6、看图后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说 1 升 700 毫升;有的说1.7 升;有的说 1700 毫升;有的说 1 又 7/10 升。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同一个数量,通过讨论判断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说明同样表示一幅图中水的体积,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和分数来表示。这样学生就把分数、小数、整数之间建立起了联系,知道了能从多个方面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数感。 学会倾听,从别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和种交流。 例如:在实际测量中,可以带学生到操场上测量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测出花坛的长和宽。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展示多种的测量方法。有的学生直接用卷尺量;
7、有的学生先测出一块砖的长度,再数长和宽各包含多少块砖,用每块砖的长度乘砖的块数得到长和宽的长度;有的学生还可以用步测的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也可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也感情。 3 在比较中发展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 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 例如:在进行大数目估算的教学时,可以请学生们试着估算一下报纸上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一把瓜子有多少颗?全校有多少名学生?体育馆有多少个座
8、位?全校学生人数与体育馆座位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可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 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步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因此,在学生对数有了初步的体验时,通过比较才会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够以小数感知大数,以及辨证地看待一个
9、数,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4 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 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老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进 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这样培养学生的数感,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这也会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想,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形成和强化,学生的整体教学素养也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3 年第 1-2 期 小学教学设计 2003 年第 3 期 明庆华,程思辉,论和谐课堂的构建 J.中国教育学刊,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