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选读讲稿.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341735 上传时间:2019-02-09 格式:DOC 页数:133 大小: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经选读讲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内经选读讲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内经选读讲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内经选读讲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内经选读讲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内经选读讲稿绪 论 授课细则表授课对象 中医本科授课时数 4目的要求 1 掌握内经的沿革及.领会内经的成书。2.了解内经的书名含义。3.了解学习内经的方法4.领会内经的学术价值重点难点 1. 重点:内经的沿革2. 难点:内经的成书时代、 内经的医学模式3. 疑点:五运六气形成的时期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思考题例 参章节小结之后思考题第一章 绪 论 黄帝内经 (简称 内经 ) ,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第一节 内经 的成书和沿革一、成书年代关于 内经 的成书年代,历代医家、学者的观点有很大的分歧。归纳

2、起来主要有四种意见: 黄帝时代; 战国时期; 秦汉之际; 汉代,主要是西汉,其中有些篇章形成于东汉。黄帝内经 书名首见于 汉书 艺文志 ,它与 黄帝外经 扁鹊内经 扁鹊外经 白氏内经 白氏外经 旁篇 共为“医经七家” 。而 汉书 艺文志 乃是东汉班固根据 七略 艺文志 摘编而成。 七略 则是西汉末年汉成帝时代(公元前 32 年)刘向、刘歆父子奉诏收集整理的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据此证明, 内经 的成书年代当不晚于公元前 32 年,即西汉末年。司马迁的 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通史,记载了从远古黄帝时代至汉武帝时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收录了包括医史人物及医学著作在内的历代科技文化及人物史料,如 史记

3、扁鹊仓公列传 不仅为名医扁鹊、仓公作传,而且记述了 上下经 五色 奇咳术 奇恒 揣度 阴阳外变 等一批医学著作。但未见(内经 书名,而上述古医籍曾经被 内经 所引证。 内经 作为一部重要的医学典籍不至于被阅历丰富、治学严谨的司马迁所疏漏。据此分析,说明 内经 的成书当在 史记 成编之后,据史学家考证, 史记 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公元前 104 以一公元前 91 年)撰成。因此,推测 内经 的成书时间应在 史记 之后、 七略 之前的公元前一世纪内。根据上述分析及近人多方考证,可以认为 内经 不是一个时代,一滚地方的医学成就,它的主要内容形成于战国,并自秦汉以来代有补充,将其汇集编纂成

4、书的时间,可能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中后期。二、书名的由来与作者“黄帝”不是内经 的作者,正如 淮南 所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人说。 ”据此说明 内经 冠以“黄帝”仅是托名而已,非为“黄帝”所著。内经 的“经” ,是经典的意思。 内经 所阐述的医学原理和法则,成为后世医学的常规、典范,也是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必由门径。 内经 的“内” ,是与“外”相对而言的。书名分内、外并无多大深意,无非是上下篇或姐妹篇的意思。也有人说 内经 是讨论基本知识的, 外经 是论述医疗技术的,但这仅仅是推测而已,无法确切考证。 内经 分为 素问 灵枢 两部分,每部各八十一篇,合

5、计一成书年代(15分钟)百六十二篇。 素问 的含义有多种说法,梁代全元起说:“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 素问 。 ” 宋代林亿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病擦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 素问 之名,义或由此。 ” 张介宾在 类经 中亦持此说:“平素所讲问,是谓素问 。 ”灵枢 的含义也有分歧, “灵枢”之名,系唐王冰所加,王冰热衷于道家,其含义蕴涵着深刻的道家思想三、沿革最早记载 黄帝内经 的是东汉班固的 汉书 艺文志 ,但当时未确切指出

6、 内经 就是 素问 灵枢 。而认定 内经 包括 素问 和 针经 两部分的是晋代皇甫谧。他在 针灸甲乙经 序中说:“按 七略 艺文志 , 黄帝内经 十八卷,今有 针经 九卷、 素问 九卷,二九十八卷,即 内经 也。 ” 素问 之名,始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他在自序中说:“撰用 素问 、 九卷 、 八十一难 、 阴阳大论 胎肪药录 ,并平脉辨证,为 伤寒杂病论 合十六卷。 ”至南朝齐梁间人全元起对 素问 注释训解,全氏注 素问 时,只存八卷,第七卷已佚。全元起是 素问 最早的注家,但全氏注本在宋以后亦亡佚。至隋朝有杨上善撰注 黄帝内经太素 ,保存了唐王冰改动之前的 内经 原文。可惜的是

7、,杨氏本自宋元后已残缺不全。及唐,王冰鉴于 素问 “世本纸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 ,于是将其内容讹误处,经过分合增删,校勘整理分成二十四卷。至宋代仁宗嘉佑二年( 1057 年) ,国家设立校正医书局,经高保衡、林亿等对 素问 作了较全面的校正。现在通行的 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就是经王冰收集整理,重新编次,并经宋林亿等校正而流传至今。 灵枢 最早称为 九卷 。初见于汉末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序 。晋代王叔和 脉经 亦称 灵枢 为 九卷 ,至晋皇甫谧在 针灸甲乙经 序中始名 针经 。考 针经 之名,取自其首篇 九针十二原 中“先立针经”语。皇甫氏撰 针灸甲乙经 时,曾取材于 针经 ,

8、而收集 针灸甲乙经 中的许多文字,与今天所见 灵枢 相同,可以证明 针经 即 灵枢 。 灵枢 之名,始见于唐王冰叙 素问 引班固 汉书 艺文志 说:“ 黄帝内经 十八卷, 素问 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 九卷,乃其数焉。 ”然而他在 素问 的有关引文中,将 灵枢 与 针经 混称。故林亿在 新校正 中说:“在彼云 灵枢 ,而此曰 针经 ,则王氏之意,指(灵枢 为 针经 也。 ” 宋 艺文志 分别载有“ 黄帝灵枢经 九卷” 、 “ 黄帝针经 九卷” 。据此说明,唐宋时期两书是并存的。北宋元佑八年( 1093 年) ,高丽献来 黄帝针经 ,哲宗随即下诏颁发天下使此书复行于世。现在通行的 灵枢经 ,是

9、南宋绍兴乙亥年( n55 年) ,史裕“校正家藏旧本 灵枢 九卷,书名的由来与作者(15分钟)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 ,刊行流传至今。沿革(10分钟)第二节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一、 内经 理论体系的形成(一)形成条件科学史告诉我们,任何理论的产生、学科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 内经 理论体系的形成,同样与当时社会的变革、哲学思想的渗透、自然科学技术的影响不可分割,当然,作为医学论文的汇编, 内经 的形成与当时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关系更为密切。1 社会的变革,巫术的衰落2 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医学史研究证明有人类就有生活,有生

10、活就有医疗实践。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3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对 内经 理论体系的形成,关系尤为密切4 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发展的影响(二)建构方法在这些哲学方法指导下, 内经 采用了司外揣内、援物比类、直觉领悟、揣度奇恒等独具特色的方法。这是本节介绍的重点二、 (内经 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 (一) 天人合一,五脏一体 整体地把握生命规律 内经 在探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过程中,并不是把人体分割成各个部分孤立地加以分析研究,而是从人体内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人体与自然界相互联系中加以认识的,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一体) 、人与自然是

11、一个统一的整体(天人合一) 。 (二)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辩证地对待生命活动 内经 不仅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着共同的物质根源,而且还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事物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命、健康和疾病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变化的。三)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从功能概括生命本质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从功能概括生命本质“候” ,是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征象;“道” ,是法则和规律的意思。 素问 五运行大论 谓:“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说明根据事物的外在表现,可以总结出事物变化的法则和规律。 内经 关于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一、 (一)形成(21

12、0 分钟)二、学术特点(20分钟)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概括而来。 “道”源于“候” 。 素问 五运行大论 说:“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耀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此言,天道玄远,神妙莫测,但可以通过气象、物候的观察,总结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同样的道理,人体的脏腑藏匿于体内,医生无法了解其生理活动情况,但可以通过观察活体表现在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来把握生命的本质及其活动规律。 内经 理论体系的形成,就是先人们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结果。研究表

13、明, 内经 藏象学说的形成,古代医学家除了通过尸体解剖获得对人体的初浅了解以外,更重要的是对活着的人体进行动态的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来认识人体的生理活动规律。即从“象”把握“藏”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所说的“以表知里”以及 灵枢 外揣 中的“司外揣内” ,表达的都是同一意义。第三节 内经 的学术价值 内经 诞生于两千年前,它的问世,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而且数千年来一直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和推动中医学术发展的准绳。一、奠定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内经 问世以前的医学,尚处于较为零星的不成系统的医疗经验积累的阶段,尚无理论可言, 内经 作者自觉地吸收了当时

14、比较先进的哲学思想,作为理论的支柱,并与医疗经验进行有机地结合,使之升华,形成了藏象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学说及疾病防治学说,为中医学奠定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中医学之所以得以延续至今,真正的魅力在于二:一是它的医疗实用价值,中医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是它有着一套至今魅力不减的理论体系的指导,这些理论的学术价值仍然不可低估。自 内经 之后,中医学术虽然代有发展、流派纷呈,医学著作汗牛充栋,然而追溯这些学说、流派、著作的渊源,无一不是导源于 内经 。二、确立了“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 内经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

15、现象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指导人们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等医疗实践活三、 (内经 是一部治病的法书有人认为, 内经 是一部阐述中医学理论的著作。但金元时代张子和曾说, 内经 是一部治病的法书。首先, 内经 所阐述的中医学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这是中医理论的生命力之所在。 内经 藏象理论在分析人体疾病状态时,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型。如 素问 咳论 痹论 痪论 风论 等篇章,将咳、痹、疾、风等疾病用脏腑作为疾病证候分类的纲

16、要,咳有五脏咳、六腑咳,痹有五脏痹、六腑痹,每一病证均有各自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各异。现代所通行的脏腑辨证肇端于 内经 的藏象理论。 内经 还记载了多种病证,尤其对热病、疟病、咳嗽、风病、痹病、痪病、厥病等病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作了专题讨论,许多内容和观点至今仍是临床实践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治疗方面,一、 内经 的学术价值(40 分钟) 内经 提出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因势利导、治病求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标本缓急、补虚泻实、寒热温清、预防与早治等原则。在治法方面,除了针灸和药治外,还广及精神疗法、按摩、导引、药熨、渍浴、术数等方法,这些说明了 内经 治法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其中

17、有些疗法,如针灸、按摩、导引、精神疗法、饮食疗法等,已引起中外学者的重视。四、树立了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总览 内经 ,其内容远不止涉及医学一个学科,它还广泛吸收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对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生物学、地理学、心理学以及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内经 对中医学的贡献,不仅在于它汇集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而且也为我们展示了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五、创建经络学说发明针灸疗法当前国际医学界出现了一股“中医热” ,与其说是“中医热” ,不如说是“针灸热” ,中国医学走向世界是以针灸为先导。由“针灸热”进而引发了探索经络实质的研究热点。经络学说的提出和针灸疗法的发明,是 内经 的一大学

18、术成就。六、 内经 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第四节学习内经的方法内经 比较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学术思想,它是中医学理论的渊源,也是学习中医必读之书。但本书成编于秦汉时代,不仅因为它文字古奥,义理隐晦,而且由于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原文出现衍、误、脱、倒等情况,给学习和研究带来不少困难。为了学好 内经 ,以下介绍一些学习方法,供参考。一、利用工具书,弄懂文理学习 内经 原著必须弄懂文理和医理,读通原文是领会医理的前提。而弄懂文理必须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在阅读原著时还应借助于工具书。二借助注家,弄通医理 内经 的注家及其注本,是古代医家研究 内经 的经验结晶,也是对 内经 学术思想的

19、发展,在历代注家中不乏对 内经 研究有真知灼见者,这些可以作为后世学习研究 内经 的重要借鉴。但由于历代注家的学术观点不尽相同,往往对同一问题出现分歧,我们在阅读时,可借助多个注家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弄通其医理。三、联系临床实践,领会精神实质 内经 所阐述的理论,是古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尽管其理论性很强,但归根到底是用来指导临床实践的。因此,学第四节学习内经的方法(40 分钟)习 内经 要真正掌握其精神实质和学术价值,必须结合临床实践才能深刻理解它。小结复习思考题,作业题思考题:1.内经的成书过程及沿革怎样?2.内经的学术价值如何?3.为什么说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4.为什么说内经是一部治病的法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