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重庆市居民收入分配有关问题 摘要 :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现状的考察,以劳动价值理论的新视角剖析了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重庆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的有关对策。 关键词 :重庆市;居民;收入分配;劳动价值理论 一、重庆市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重庆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1979 2003 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由 354 54元和150 18 元,上升到了 8093 67 元和 2214 55 元,二者分别增加了 21 8倍和 l3 7 倍,扣除物价
2、因素,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 40,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4 47。 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04 年 ),重庆市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1城 市居民的收入差距 随着城市改革步伐的加快,城市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逐渐扩大。表 2 为重庆市城市不同收入家庭的人均年收入。 1998年城市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年收入为 10149 03元,而最低收入户的人均年收入仅为 2705 37 元,前者是后者的 3 75 倍; 2003 年城市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年收入达到 17349 35 元,而最低收入户的人均年收入仅为 3848 61 元,前者已达到后者的 4 5l
3、倍。此外,从 1998年到 2003年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人均年收入增长率分别为 l1 32和 7 30,二者相差 4 02个百分点。这意味 着高收入户居民收入的增长明显高于低收入户居民收入的增长,社会财富越来越向高收入阶层集中。 2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经济学中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工具是基尼系数。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差距就越大。根据国际一般标准,基尼系数在 0 2 以下表示收入绝对平均,在 0 4 以上表示收入绝对不平均。图 1 表明,重庆农村的基尼系数由1997 年的 0 2175 上升到 2003 年的 0 2903,中间年份的数值虽有波动,但呈上升趋势。据有关数据分析, 1997 年
4、重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在 1000 元以下的占 14 54, 2000 元以上的占 28 86;到 2003 年重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在 1200 元以下的占 14, 3000 元以上的占21 5,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所加大 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价值创造是前提,而价值分配又反作甩于价值创造。但是,二者所解决的问题又有所不同。价值创造最终说明的是价值的来源问题,同时也为价值分配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依据;而价值分配解决的是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实现问题。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不是财富 (使用价值 )的唯一源泉,财富是各种要素共同 创造的。在生
5、产过程中,除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虽然只是将其旧价值转移到新的产品中,价值量不会增加,但是价值创造必须以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为前提,否则不可能生产出商品,价值也不可能形成。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分配,既要承认劳动创造价值的作用,又要肯定其它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的地位,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平均主义分配管理体制,引入了竞争和激励机制。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按劳分配,区分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非熟练劳动与熟练劳动、非创造性劳动与创造性劳动,使不同能力的劳动者获得不同的劳动报酬,这势必加大收入分配差距
6、。另一方面,因为生产要素是分配依据之一,所以要素贡献的差异以及拥有要素程度的差异也会成为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2002年到 2003年,重庆市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率为 13 16,而同期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率为 77 96,这充分说明了居民拥有的资本要素参与分配的程度增大。由于居民个人的财富积累和金融资产的拥有程度不同,因此按资本要素投入所得的收入也会有很大差异,如果进一步将这些收入作为资本要素进行再投入 ,那么居民的收入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 简历大全 3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原则的实施 效率与公平是收入分配的一个经典命题,是人类社会一切经济、政治行为追求的目标。效率与经济是否增长和增长
7、速度这一 “ 必要条件 ” 密切相关,公平与社会绝大部分人群是否都有权利从经济增长中获益这一 “ 充分条件 ” 紧密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效率的提高可以为公平提供物质条件,公平的实现则成为效率提高的必然前提。效率之于公平的目的是基础的、首要的,而公平之于效率的意义是最终的、理想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 平的局限和所有制结构的多层次性,效率与公平的矛盾还一时难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即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 从 “ 先富起来 ” 到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都鲜明地体现了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的分配原则,这与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
8、原则是一致的。 实践证明,从平均主义的公平观到效率优先的公平观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效率优先强调把不同生产率、不同能力作为收入分配的依据,通过收入增加的激励,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从而增大社会福利、保证社会公平。但是,效 率优先的分配机制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事实上的不平等,会引起收入差距的扩大,这就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不致于过分悬殊。根据库兹涅茨的 “ 倒 U假说 ” ,重庆目前正处于倒 U形曲线的前期,还未达到拐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将在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原则的作用下继续扩大。 三、解决重庆市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的若干对策 随
9、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化已成必然。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政府应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以调节全社会的分配关系和分配格局 。 1保护合法收入,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财富和储蓄积累的支持,分配的平均主义很难使经济增长达到 “ 起飞 ” 的临界点,而社会的高收入阶层是财富和储蓄增长的中坚力量。只要是通过合法途径取得的收入,就应该承认其价值,社会高收入阶层的扩大,也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目的。另一方面,一部分人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获得的高收入与其贡献极不相称。因此政府既要强调高收入阶层社会功能,建立健全财产权保护制度,切实有效地保护各种合法收入;又要制定
10、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重惩处非法暴富,取缔 非法收入,促使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2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劳动者生活安定和社会稳定。政府应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把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全部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并对其进行再就业培训;逐步将城市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标准的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积极探求农村医疗、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的有效途径,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妥善解决农转非人口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3进一步完善相关财政制度 为弥补初次分配的不合理局面,政府应完
11、善相关的财政制度,通过增加税收收入的方式来增强自身的收入调节能力。为此,政府应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和管理,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实行相对高额的累进税率;尽快实施个人实际收入申报制度和实际财产申报制度,以扩大所得税的征收来源;在税种方面,增收利息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用于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 简历大全 3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尤其是 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以后, 重庆市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加大。从 1985到 2003年,重庆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812I4 元提高到 8093 67 元,扣除物价因素,每年以 5 36的速度增长;而同期农
12、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虽然从325 24元上升到 22l4 55元,但其实际增速每年却只有 3 15,可见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无论在绝对数上还是在相对数上都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这使得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由 1985 年的 2 50 增加到了 2003 年的 3 65 二、重庆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 劳动价值理论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下,我们有必要用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实践。重庆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既有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原因,又有经济体制改革所导致的奖惩机制的建立和收入来源多样化等原因,但从发展了的劳动价值理论的角度来看
13、,主要原因有: 1劳动的多元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必须要坚持和发展以劳动作为价值创造唯一源泉的价值理论。同时,劳动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化。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同马克思 当时所考察的资本主义社会已有很大的不同,劳动过程所反映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马克思在资本论第 l 卷中研究了物质生产领域内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他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当把马克思研究物质生产领域价值创造的科学分析方法应用到所有社会生产部门,生产物质产品、精神文化产品
14、和劳动力商品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都能创造价值,其贡献应该在收入上有所体现。 作文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 了变化,而从业人员受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最大。近年来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重庆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而且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由 1985 年的 22 1上升到了 2003 年的 41,6。对于从事传统产业的人员,工资长期徘徊在低水平状态;而从事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的人员收入则颇为丰厚。 1998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1801 17元,在城镇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人均年工资为 4713元,而从事金融、保险业的人员人均年工资为 9980 元。这种收入差距在新经济大背景下日益加 剧。到 2003年,重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2214 55元,在城镇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人均年工资为 8877 元,而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人均年工资为 13462元,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从业人员人均年工资高达 25298元。因此,劳动的多元化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促使重庆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