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进入 21 世纪,绿色发展已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主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从生态城市的内涵、主要特点、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及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出发,并结合宁国建设生态城市的现实情况,对宁国市下一步的生态城市建设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城市;宁国市 中图分类号: F12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 2011)01-0163-02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 “ 建设生态文明 ” 写入党的报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了文明转型的要求,顺应了时
2、代发展的要求,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的提升。建设生态城市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 “ 生态城市 ”作为对传统的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城市化运动的反思、扬弃,体现了工业化、城市化与现 代文明的交融与协调,是人类自觉克服 “ 城市病 ” 、从灰色文明走向绿色文明的伟大创新,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 从理论上讲,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 “ 人与生物圈( MAB) ”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概括起来,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
3、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在实践方面, 1992年,美国在西海岸的海滨城市伯克利实施了生态城市计划,通过改善能 源利用结构和调整城乡空间结构,成为全球生态城市建设的典范。波特兰和克利夫兰大都市区,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功解决了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被美国环境总署评为 “ 全美生活品质最佳城市 ” 。加拿大的哈里法克斯生态城是该国第一例生态城市规划项目,其理念和做法不仅涉及社区和建筑的物质循环规划,还涉及社会和经济结构。 1994 年 2 月该项目获 “ 国际生态城市 ” 奖,并在 1996 年 6 月召开的联合国人居会议中,被作为最佳实践范例。在亚洲,
4、日本九州市生态城市建设效果显著。从 20 世纪60 年代开始,九州市为治理环境污染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 政策,到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基本克服了环境污染问题。新加坡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将农田、森林及其他城市景观融为一体,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花园式生态城市。 二、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1.建设生态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生态城市是在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更高一级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模式。生态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营造健康怡人的自然环境,还要具有生态高效的经济环境;不仅要有和谐高效的社会环境,更需要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丰
5、 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有利于促进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引导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方向。 2.建设生态城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载体。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更注重人类生活的提高、注重生态文明的培育。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新载体,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3.建设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注重经济效益,更加注重人类福利、注重复合
6、生态整体效益。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缓解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弥补自然资源的结构性缺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国内外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 1.循环型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循环型生态城市是以循环经济为支撑的生态城市。在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中,以废弃物 “ 零排放 ” 为理想目标,其核心是建立新型生态工业循环体 系。日本是较早提出建立循环型生态城市的国家。到 2001年 6月止,日本 14个地区建立了循环型生态工业区,这些工业园区很多是集环保研究、环境技术开发、实验和产业化生产为一体的生态工业区。它们通过引进成熟
7、的环保技术和企业,进行大规模再循环利用生产。通过全国范围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日本逐步积累了整体社会达到 “ 零排放 ” 的技术和经验,为最终实现循环型生态城市和循环型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2.紧缩城市开发模式。主要是指集约化利用土地,在减少资源的占用与浪费的同时,提高土地功能的混合使用率。国外许多城市都是以这种 开发方式向生态城市的目标迈进的,如美国的克利夫兰,为了将其建设成为一个大湖沿岸的绿色城市,市政府制定了 12 项明确的生态城市议题,其中“ 精明增长 ” 是这些议题中重要的一项,其核心内容是: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保护空地以及土地混合使用;城市建设相对集
8、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混合,拉近距离,少用汽车,步行上班、上学等。如今,克利夫兰市内绿地众多,公园面积约 7 500hm2,占市区面积 1/3 以上,有 “ 森林城市 ” 之称。 3.原生化兼具开发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在自然环境与 城市发展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利用环境优化和区域网络结构培育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通过工业技术来实现生态城市的目标。例如,日本的千叶市在规划上高度尊重原有自然地貌,精心规划城市地区的湖泊、河流、山地森林等,将其与市民交流活动设施紧密结合并辅以相应的景观设计,形成十几个大小不一、景观特色各异、均匀分布于城区的开放式公园。 4.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山水园林
9、生态城市要求城市建设不但要具备生态城市的特点和功能,还要有具有文化底蕴的园林,是园林与生态的有机结合体。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具有自然生态和园林诗画的 意境。还有一些城市提出建设 “ 山水生态城市 ” 或者 “ 园林生态城市 ” ,其本质与山水园林城市是相同的。广州市提出用二十年的时间,把广州建成 “ 园林置于城中,城置于园林中 ” ,经济实力雄厚,文化底蕴深厚,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生活富裕,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生态环境优美,兼备岭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及山水特色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5.旅游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旅游生态城市是针对目前中国旅游专业化城市粗放型的发展现状提出的一种生态城市建设模式。与其他生态城
10、市模式相比,旅游生态城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与城市旅游功能密切结合,如注 重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及城市环境建设,注重协调城市居住环境、城市环境与旅游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旅游生态城市建设使城市生态系统、旅游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处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平衡状态。中国广西省的桂林市、山东省的泰安市等都提出要建设旅游生态城市。 四、宁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 生态城市建设要按照生态学原理,以空间的合理利用为目标,以城市规划为蓝本,以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城市管理为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新机制,建设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保持高度和谐的城市。 笔者认为,宁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要重
11、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1.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宁国要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离不开生态文化作支撑。因此,要加大生态道德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形成生态城市相配套的生态文化和生态理念,真正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基层、植入宁国每个人心中,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市人民意识、主流意识。在实践中,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基本契机,开展创建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生态文明城市活动,把实现生态文明程度的提高作为各级政府建设的主要目标,创建更多的文明村镇和文明城市,建成一 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生态文明社区和生态文明村镇。 2.生态规划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生态城市建设中,规划是生态城市的前提。为了加
12、强宁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要改进城市规划管理机制,改变建设项目提出者、计划者、决定者、运作者同属一个体系的状况,建立新的城市规划过程程序,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全局的观点,要定期进行专家论证制度以避免 “ 拍脑袋工程 ” 、 “ 政绩工程 ” 和 “ 长官意志 ” ,建立公众参与的听证制度,以提高公共决策的正确性,代表市民的最大利益和生态建设的社会公平。 3.生态产业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关 键。宁国要建设生态城市,就要把全市的产业发展纳入生态保护中去,走一条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具体发展模式上,宁国要依靠科技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第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要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
13、构,大力发展和壮大生态高效农业,大力发展有机绿色农业,积极争创 “ 中国有机农业之乡 ” 和 “ 中国红豆衫之乡 ” ,使生态农业成为农业新的增长点。第二,着力发展生态工业。要依托宁国汽车橡胶零部件、耐磨材料和电子元器件三大产业集群为中心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节能环保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运用,创立符合宁国生态城市建设 的生态企业范式。第三,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宁国市要在大力保护生态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境内生态多样性的特点,科学规划和构建了以风景保护区为重点的自然风光旅游带建设。 4.建设评价和考核体系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生态城市建设涉及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目标、结构优化目标以及效率公平目
14、标。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的指标应灵敏度高、综合性强,既有持续性指标、协调性指标,又有监测预警指标,考评体系选择指标的原则应注意因子的综合性、代表性、层次性、合理性、现实性。在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下来编制城市规划 条例、械市建设条例和城市管理条例。在考核体系方面,要继续完善生态城市建设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领导机制和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 “ 三到位 ” ,逐步形成分级管理、部门协调、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格局,并且实行日常考评。 5.科学发展是促进生态城市发展的动力。第一,要建立生态主体功能区的体制与机制,调整区域结构。宁国市根据资源、交通、环境承载、产业基础条件,将全市分为自然保护区、农业旅游区、高新产业区、和 商务文化区。第二,建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体制机制,调整产业结构。一是建立产业发展导向机制。二是建立优化布局的集中机制。三是建立企业转型升级的激励机制。第三,建立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调整社会结构。一是探索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健全新项目准入和落后产能 推出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积极争创低碳城市。二是建立完善与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建设与保护机制,并强化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激励机制,加大环境执法检查和考核评估力度。 责任编辑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