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竞争战略的比较研究.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50329 上传时间:2019-02-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竞争战略的比较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试论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竞争战略的比较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试论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竞争战略的比较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试论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竞争战略的比较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试论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竞争战略的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 文章通过研究对比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水平、资源状况及外资银行竞争优势,分析中资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产品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适用于当前国情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整合营销战略模型及相应的战略实施措施。 论文关键词 资源理论;中间业务;整合营销战略 受益于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人民币增值等利好因素,中资银行的中间业务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速。 1995 年到 2004 年十年问,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境内机构中间业务收入由 69亿元增加到 389亿元,年均增长 25 6。至 2006 年,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占比水平达到了 17 5。 2

2、007 年上半年,国内各大中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一直保持着高速增幅。然而,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一直处于相对落后阶段,具体体现在: 一是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迅速,但占总收入比重仍然偏低 ( 见表 1)。 二是中资银行金融创新能力普遍偏弱,很多外资银行的业务内容至今无法纳入中资银行的运营范围。我国目前只有数百个中间业务品种,与市场需求相比,品种仍然较少,而且主要还是集中在结算类、汇兑、代理类和信用卡、信用证、押汇等低附加值传统中间业务上,这些约占中间业务种类的 60左右;盈利性相对高的咨询服务类、投资融资类业务发展极不充分,覆盖面窄,未能形成规模效益融衍生品类几乎为零

3、。而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已达数千,利用衍生品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套利为风险作保证处于领先地位。 一、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竞争优势分 析 在当前银行利差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国内外银行在中问业务发展上的巨大差距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国外商业银行的平均资产利润率已经达到了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水平的 12 86 倍。其中问业务竞争优势成因主要基于以下资源配置状况: (一 )宏观环境方面 1在中国,外资银行在税收和业务方面享受的优惠远远超过国有背景的中资商业银行。例如:在税收方面,中资银行的综合税费负担率高达 70左右,而外资银行只有 30。 2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定价方面灵活自由。政府监管环境宽松,各

4、商业银行主 要根据产品成本、市场竞争、客户关系以及客户所在的行业、地区等因素自行确定本行的中间业务定价策略。 (二 )微观环境方面 1具有熟悉国际金融规则的管理人才 (专业水平、职业操守 )和业务经验。很多外资银行的客户经理都经过国际培训,能在第一时间内提供国际最新信息和一对一的客户服务,通过电话热线为客户处理日常账户交易和各类咨询。 2在管理模式方面,外资银行是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经营管理。可以说,他们是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发展起来的。而且,许多通行的国际惯例和先进的方法是依据发达国家金融机 构的经验及做法发展起来的,完全适应在全球统一规则下的管理要求。 3外资银行母行大多是历史悠久的全能

5、银行,拥有全球性业务网络,业务经营范围涵盖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具有在中间业务管理领域长期直接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丰富经验,形成了成套、成熟的中间业务产品线。其综合竞争优势具体表现在 5个方面:一是可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需求;二是可获得范围经济的好处;三是具有金融产品创新机制优势;四是可获得信息优势;五是可减小经营风险。 4外资银行具有成熟的网上银行业务开展 经验。网上银行服务、电话银行服务这类新技术手段对传统的银行柜台业务具有极大的取代作用。放眼国际,全球网上银行业务量已占银行业务总量的 50左右。 二、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市场营销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现引入基

6、本 SWOT矩阵对中资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归纳。并列出相应的基本整合营销竞争战略模型 (表 2): 总体而言,中外资银行中间业务营销差距主要体现在:营销理念和客户战略、中间业务产品丰富度、以并购为代表的金融资本经营这几方面,首先体现出的是一种意向态度方面 的差距,而后才体现为职能活动上的差距;因此,银行的营销规划越来越表现为整合管理和高层运作,显示出与战略管理趋同的趋势。 三、基于资源的中资银行中间业务整合市场营销战略 目前中资银行正处于中间业务整合营销系统的初创期阶段,其总体特点在于:银行希望快速形成中间业务产品营销系统,重点在于对产品销售代理商的选择,关注的

7、是营销系统成员中间业务产品销售能力。结合前面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行基本 SWOT 整合营销战略分析,提出如下对策。 1将实施复合型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作为核心工作来开展。中 间业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鉴于当前我国发展中间业务时间短、经验少,相关专业人才的储备严重不足,全社会成系统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是中资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急需解决的问题。 2在宏观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应全力争取国家的宏观政策资源支持。首先,推动行业监管部门调整、完善、出台有关中间业务的法律、法规,并适当控制外资银行扩张速度;其次,完善行业协作机制,加强同业合作

8、甚至鼓励兼并;再次,要求完善对中资银行中间业务的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环节,提 高审批效率,加快创新速度;最后,充分利用与政府部门长期以来建立起的良好关系,在大型公共项目开发贷款的发放、征地赔偿款的留存、行政人员各项经费的存放等涉及公共权力的各方面占据有利的地位。 3加强向外资银行学习、合作,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一方面,外资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绩效与成本管理模式促进经营方式、盈利增长模式转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投资理念、财富管理工具以及操作经验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中资银行可积极开展全方位学习;另一方面,中资银行可利用外资银行遍布全球的营销网络,拓展其国际业务, 提高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

9、资源的能力。 4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管理。中间业务的拓展涉及到银行的各个部门和各项业务,建立一个责任分明、管理严谨的专门中间业务管理机构是很有必要的。该机构负责制订长期目标和发展策略,协调各部门、各项业务间的关系,实施统一领导、决策、指挥、协调。 5加大投入抢占市场份额,以高成本换取高市场份额。目前国内中间业务的发展正处于成长期,各银行正面临市场布局的关键阶段,对市场份额的关注必须上升到战略高度,因为没有了市场份额,所有业务的开展将成为无 源之水、无本之木,企业将丧失在市场上的话语权。 6推行集约化的重点市场区域选择策略。在中国,经济发展重心主要集中在以京沪深为中心的环

10、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域,中资银行应充分利用重点市场的快速成长,凭借不同市场区别对待的策略在竞争中占据先机。 7实施市场细分化策略。首先,针对公司客户集中力量维系规模较大、年销售收入较高的公司客户,力争在此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其次,通过与公司建立业务往来,进而在公司里发展个人客户。针对个人客户,先从中间业务中的个人理财及信用 卡等创新业务寻求突破,为其提供财务顾问、金融衍生业务、投资银行、个人理财等高附加值业务,并逐渐对下游市场进行渗透。 8中资银行必须在科学的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基础上努力发展自己的核心类中间业务产品或服务。核心服务是指那些可把某银行与其他竞争对手相

11、区分的具有专有性、异质性、不易模仿性的服务性产品和服务流程,因此,核心服务类产品市场竞争状况更有战略意义,它是各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市场竞争的基础,对于满足消费者需求具有决定性作用。 9加大科技投入,利用网络和电子通信技术,优化对中间业务营销系统资源 的整合能力。这其中主要是大力发展网上银行。网上银行相对于传统银行网点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竞争优势、差异性竞争优势、目标集聚型竞争优势、规模经济竞争优势等方面。 10对跨行业合作进行战略升级。中资银行应充分利用十余年来的积累,发挥自身的网点、品牌优势,与证券、期货、保险、基金、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就关联性强的金融业务开展更为紧密的跨业合作,跳出单纯的

12、代理模式,合作进行产品开发,体现出捆绑销售的优势。 11开展部分非核心中间业务外包。它既可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又能集中精力培育核心竞争力, 被认为是应对不确定性最为有效的营销战略,中资银行可借此形成中间业务营销系统整体竞争优势。 12抢占外部优质营销配套资源,建立有效的营销防御体系。由于外部优质营销配套资源的稀缺,例如, “ 十一 ” 等 “ 黄金周 ” 相关媒体的优质广告版面往往就需要提前几个月甚至一年预订;优秀的营销咨询策划公司出于回避原则,往往在某个行业内也仅维持一个稳定的合作伙伴 中资银行应充分利用长期以来拥有的良好而丰富的政府关系、媒体关系等,从战略上对外部优质营销配套资源进行控制,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利用政府的支持、媒体的响应来配合自身产 品市场推广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也是对竞争对手市场营销活动的一种遏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