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创新层次与主体问题 论文关键词 :区域创新体系创新层次创新主体 论文摘要 :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成为近年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就目前的情况看,各地的区域创新体系无论在技术层次上还是在经济功能上都相差甚巨,异质程度很高。要理解和分析这些发育程度很不相同的区域创新体系及其前景,显然离不开适当的理论工具。通过时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创新层次和创新主体的分析,丈章认为,这两个分析视角有助于建设者们了解自己所在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所在,从而重新确定工作重点。 伴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但绝大部分研究都过于关注世界经济发展的 前沿区域,而忽视
2、了那些与世界生产体系的联系并不那么密切的区域以及那些在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的、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区域,但这些区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也有建设自己的区域创新体系的需要。如何构建合适的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以分析和指导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已经成为理论界的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目前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研究中都回进的创新层次和创新主体两个视角出发,通过对区域创新体系进行区域化处理,尝试性地为此类地区构建理论分析工具,以期帮助这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者寻找问题和明确定位。 一、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区域创新体 系 在所有前现代的经济中, (以新产品数量衡量的 )创新是缓慢的,也不是社会长期锁定的系统目标。然而,
3、在现代经济体中创新却被赋予了明显不同的功能和地位。受篇幅限制,我们无法准确而全面地阐述创新体系功能这个跨学科的问题,只能尽可能简洁地提示我们认为至少不应该被忽略的几点 : 首先,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竞争经济,同时也是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按照 Luh-mann(1984)的体系理论 (SystemTheory),现代经济体系的维持依赖于支付行为的接连发生,但每个生产者都面临着两方面的拒付可能,一是竞争促使产品不断老化 (其结果是利润下降 ),这促使新产品的出现,二是新产品引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此,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必须不断引入新产品,同时尽可能减少引入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这就是说,创新是现代经
4、济体系维系的必要条件, 这个经济体系要么增长,要么死亡。 其次,不断的竞争会推动经济体系自身的 “ 彻底合理化 ”(Durchrationalisierung) ,其结果之一就是各种 “ 标准 ”( 主要包括统一的生产标准、消费倾向、教育内容和游戏规则等 )的确立,从而明确了竞争的话语权。这一过程也可称为市场一体化 :它不仅仅指经济主体在某个市场内的整合 (integration),还更多地意味着市场标准的统一 (unification)。 再次,现代市场经济推动着全球化,而全球化不仅仅意味着吉登斯所看到的时一空分割的经济含义正迅速消减,还意味着各种 “ 全球标准 ” 的确立。最终,世界上所有
5、的经济实体将可能融合为 “ 一个 ” 而且是充分竞争的经济体,在这个经济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国家竞争力。 第四,技术变迁的系统化,用卢曼体系理论的语言讲,就是科学体系的经济化和经济体系的科学化,即科学和经济体系之间强烈的互相渗透。这一点与 19 世纪科学以新知识生产为己任与经济负责技术运 用相对独立的分工相比,是明显不同的。技术变迁不再是主要由企业独立完成的了,科研机构和政府也日益深入地卷入到技术变迁的进程中。三者之间的紧密合作使得知识创新呈现出所谓 “ 三重螺旋 ” 的格局(EtzkowitzandLeydes-dorff,1998),也加深了技术创新对其所在的整体(而且主要是区域整体
6、)环境的依赖,从而导致 7创新的 “ 线性范式 ” 向 “ 网络范式 ” 的转化 (Isaksen,2001)。这一转化过程可以了解为创新的区域化过程,亦即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过程。 在 “ 一个 ” 世界经济体形成的过程中,区域差异也在扩大。 CookeandMorgen(1998)认为,目前只有在SiliconValley,Emilia-Ro-nlagla 和 Baden 一 Wiirttemberg 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创新区域体系,因为只有在这些地区科研和经济体系之间的相互渗透才发挥到了极至 (PeterFranz,1999)。这种站在全球高度审视区域创新体系尽管多少有些令人沮丧,但对总结
7、理想的区域创新体系的要素特征是有益的。也有学者争辫说,事实上,世界上所有地区都有某种类型的区域创新体系 (ToedtlingandKaufmann,2001):不仅仅在那些 先决条件较好的地区,而且在老工业区、边缘地区,乃至农村地区都存在一定的区域创新体系。因此,更为重要的研究工作应该放在发现不同的创新类型和比较创新能力强弱的影响因素上,这将有利于我们找到合适的参照体系并认清有关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不足。 笔者无意继续深入讨论区域创新体系的定义,而是给出两个限制性的条件 :一是区域创新体系至少应该能系统地支持区域内新产品的出现,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二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它必须有能力在一定时期内
8、维持这种趋势。 二、市场分割与创新层次 除了上述对创新有着不同程度影响的普遍因 素外,时具体创新而言更为重要的还是它所面临的现实环境因素,包括 :(1)各个区域的发展不仅在层次上而且在结构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政治 (包括区域政治 )依然在很大程度决定 (至少影响 )着资源的流动 ;(3)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分割的 ;(4)资本、技术,尤其是人的流动还是受着各种各样的限制 ;(5)发明以及创新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受篇幅限制,这里主要说明市场分割对区域创新的影响。 尽管市场一体化的趋势在全球、国家、跨区域以及区域的层次上随时随地都可以被感受到,但是总体而言,市场还是处于分割状态,
9、而且这种状 态还将在很大程度上长久维持下去。这部分是因为贸易政策的差别,部分是因为购买力和消费者偏好的差异,甚至也受到地理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因此,尽管产品的升级和替代长期来看对生产者而言是不可进免的,就几十亿人都处于消费不足状态的现实而言,几乎所有类型和层次的产品都有潜在的消费市场。 从生产网络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市场分割的另一层涵义。区域间的交流虽然一直存在,但在现代生产侵入以前,各个区域都有相对完整的独立的生产网络。现代化、市场一体化和全球化在改造区域生产网络的同时也不断地侵蚀区域生产网络的完整性,但目前所有的区域还 都有或强或弱的、完整程度不一样的、现代化程度不同的、技术层次差异巨大的生产
10、网络。尽管,区域创新体系的隐含目标显然是要协助区域更好、更快地现代化这些生产网络,但无法否认,即便是那些落后的生产网络对于它们的区域而言还是有存在意义,至少在短时间内知此。 条件是,它们还能够满足顾客的需要。需要指出的是,区域生产网络和区域市场只有部分重叠。这种不重叠性应该是现代经济的一个特征。 指出市场分割,对于企业创新定位具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中小企业,它们不一定要成为全球竞争者 (globalplayer),甚至不需 要成为全国的供货商 ;只要有合适的顾客群,它们也可以瞄准本地市场、其它区域市场。也就是说,只要不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所谓新产品可以有不同的层次 :全球的、全国的、跨区域
11、的、区域的、本地的、企业的。就某个时间点的同一种产品而言,全部市场规模显然是依上列次序下降的,但对于具体企业而言,其产品的市场或潜在市场并不一定会存在这样的序列。 对发明进行专利保护意味着承认知识的经济价值。保护层次的区别体现了创新类别的差异。比知,国内将合法的药类创新分为六类 :第一类是国内外都没有上市的,第二类是动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制剂,第 三类是国外已上市,国内还没有的,第四类是改进型新药,和片别到胶囊,第五类也是改进型新药,和饮片 #到注射液,第六类是仿制,分为受权仿制及国家特许。此外,企业还可以合法引入专利保护已经过斯或产品本身没有申请专利保护的新产品。本文将这些创新类型的区别简单地
12、理解为创新深度差异,这样就可以看到,在其它情况不变的情况下,新产品的引入成本应该与创新深度成正比,即创新深度越高,则创新成本越高,反之亦然 ;而潜在的竞争激烈程度则与创新深度成反比。但是,在复杂、动态的现实中,创新深度与创新成本及竞争程度之间的关系要复杂得多,而且 ,潜在的市场规模却不一定与创新深度有线性关系,加上企业的营利情况受许多其它因素 (管理、人力成本、利率等 )制约,因此,创新深度与企业业绩不一定正相关关系。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即便是创新深度一样,不同类型的产品对于知识及其它投入的要求也存在很大的区别。这些无疑都会影响企业创新的选择空间。 三、企业创新能力及区域创新类型 从知识经济学的
13、视角来看,企业创新能力可以分解为支付创新成本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市场营运的能力。创新成本可以源于创新知识的购买,也可以是自己研发和参与研发所产生的费用 ;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 是源于自身的技术积累 (包括人员培训、人才引进、设备投资等 ),也可以直接 (但只能是部分 )从市场上购买 ;市场营运既可以通过自己的营销体系,也可以委托其它企业。也就是说,企业创新能力可以是内生的,也可以是外源的。由于技术层次差异、知识等级不同,由内生资源转化而来的企业内在创新能力也应该是有层次差异的。但是,一方面内生资源最初也来源于外部环境,而且对于初创的企业来说,合理地利用外在资源往往是最好的选择,另一方面,成
14、熟的企业也必需不断从外部环境获得补充、更新、升级。企业创新中运用的外来资源 (知识、设备、资金、市场 )从 地域层次角度,可以分为区域内的、跨区域的、国内的及国际的 ;从主体的角度,可以分为企业的、科研机构的、政治的 ;从支付的角度,可以分为市场的、半市场的、非市场的。正是通过在不同层次上同不同的主体产生不同形式的交换,企业创新与外在环境发生了不同的关系,而这些不同的关系又使我们可以从技术层次,从产业分类,从行业分类等角度区分区域创新体系的类型。 在成都市的中小企业调查中我们发现,根据企业创新运用外在资源的程度和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企业创新与区域创新体系的交换关系。抽去成都创新的区域特征,笔者可
15、以得到更为一般 的六个主要创新类型 :完全市场创新、其它企业及研发机构的衍生创新、完全自主创新、企业间合作创新、与研发机构的合作创新、在政府创新服务体系帮助下的创新。这些创新类型显示在完全内生和完全外源的创新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混合类型。单就这些类型而言,我们无法判断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且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同一企业的创新中在不同时期可能采取不同的创新类型。事实上,除了创新深度、创新频率外,整合不同创新形式的能力也是某个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因为创新事件是非常复杂的,有些还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因此,在企业的一些创新事件中, 创新类型的交替出现是可以理解的。 和果能够确定这些类型出现的频率,并
16、具体区分这些类型中创新的区域内因素的参与程度,那么就可以找出区域创新的主体类型 ;参照创新深度,可以区别区域创新的层次 ;参考参与企业的多寡、创新出现的频率,可以发现区域创新的活跃程度。将这些变量结合起来发现,我们就可以从企业创新的角度区分区域创新体系的能力和类型。 四、区域创新体系的区域化 :我们的建议 在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中,绝大多数学者都给出了三种创新行动主体,即经济主体 (企业 )、政治主体 (政府及其服务机构 )和知识机构主体(高等教育及研究机 构 ),并认为主体间的相互联系将产生一种促使知识迅速扩散和最优方法形成及运用的合力效益,即 “ 集体学习 ”(collectivelearn
17、ing) 效应、区域创新丈化、产业集聚效应等。但学者们通常都省略了他们认为是不言自明的环境条件,知一个相对发育成熟、运行良好钓地区教育系统,捉供基础知识、职业教育和各种短期培训 ;一个基本完善、迅捷的信息流通网络,捉供各种市场需求信息、产品供给信息、科技信息 ;一个成熟而有活力的融资市场 ;一个产、学、研相对紧密联系的科研网络体系等。在拥有这些基拙设施的区域创新体系中,我们可以期待创新 主体形成集体学习的机制和氛围将有利于改善区域的整体创新表现。但是,这样的区域创新基拙环境还不存在于大多数地区。对于缺乏这些基础环境的地区而言,区域创新体系应该将重点放在教育、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由于外来开发
18、项目在这里大多不成功 (吴国宝, 2001),因此,对本地企业家的帮助应该是产业政策的重点,而不要过多追求高层次的创新。对于基础设施比较成熟的地区,应该在鼓励产学研互助创新的同时,重点支持企业创新所需求的人才和设备,储备竞争潜力。像成都这样的研发能力相对较强但中小企业不多的地区,区城创新体系在管理企业高科 技创新的同时应更多重视一般中小企业的创新。 总而言之,欠发达地区的区城创新体系应该区域化 (Fritisch,2003),而不应该过早地瞄准理念型创新体系。对于西部创新体系,按照我们目前的认识,它们更为紧迫的任务是 :知何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压力下去保护自己现有的层次不高、频率不高的创新能力,扣何利用市场分割增加区域内创新行为更多的发生,和何逐步提高区域整体的创新层次以及知何使区域创新能力的改善持续化。因此,以政策建议为目的的研究项目应该在弄清区域发展的一般环境的情况下,认清区域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分布。 搜 集整理理 t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