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公司模式初探 摘 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但目前高职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鉴于此,探讨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公司模式,旨在促进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公司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 2015)06-0242-02 引言 物流作为一个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加,而且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显然,后者的人才培养离不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但是,中国物流职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不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如何构建适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和技能型人才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尝试将实践教学公司模式应用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旨在丰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手段,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一、概念界定 本文所指的实践教学公司模式是按照第三方物流公司运营方式进行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讲分为两种:一种是校内的具有企业性质的教学公司模式,即由学校与企业联合成立公司,办公地点设在校园内,并按照业务需求进行部门设置;另一种是校外的具有教学性质的真实公司模式
3、,即在合作企业修建供实习学生长期使用的宿舍和学习场所,建立学习型企业。校内公司通过 引入真实的企业项目,完成实际的工作;校外公司也进行某些实训。这种实践教学公司既是一种公司实体又是一种教学单位,公司的产权建议应当是学校和企业各占一部分,根据合作双方的经济实力和公司的运行情况决定所占份额。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是校内的实践教学公司模式。 二、实施要点 基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实践教学公司是采用企业真实的运作模式,设立企业运作所需的职能机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从事相关业务。在实践教学公司,教师和学生具有双重身份,除了师生关系,双方还是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但要想成功地实施实践教学 公司模式,还需要以下几
4、个方面的保障条件: 1.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在实践教学公司模式中,企业不再是外在的辅助条件,而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应是全方位的合作,一方面企业要真正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更应该在如何安排课程、如何考核、如何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比如,为学校专业教师提供到企业参与管理、进行员工培训等实践活动,或协助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这样不但有助于优化师资队伍,为开展实践学校公司模式提供保证,也为企业自身提 供了管理和技术人才支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不能只顾及学校的需求,更要为企业的利益着想,从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有双方
5、共同努力配合,才有助于建立行之有效、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教学公司模式。 2.实践教学公司运作经费保障。实践教学公司应按照物流企业市场运作规律,主要完成从第三方物流公司组建到市场开拓、业务办理、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工作。整个公司的运作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经费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 “ 瓶颈 ” 。因此,经费保障上建议学校设立运行的专项基金,用信贷的形式使用专项基金,主要用 于固定资产投入、劳务费、管理费支出等。对于经费的来源,除了教育经费、学杂费等,可考虑社会力量投入、教师参股以及该物流企业的营业收入等渠道。 3.师生的角色转变。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就与学校
6、构成了接受、服从的培养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将学生置于一种被支配的地位。在实践教学公司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了公司的组织架构,师生之间的关系由原来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转变成了一种互动、交流、相互影响与作用的关系。教师是组织者和协调者,在企业经营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只 有师生在企业模拟实践中实现了角色的转变和互动,才能真正实现实践基地的公司化运作。 4.真实的企业运作环境。实践教学公司模式要求学生在自己的 “ 工作岗位 ” 上学习,因此实践教学公司必须创造一种真实的企业环境,完成现实的市场业务订单,并根据业务的需要设置相应的部门,如仓储部、配送部、运输部、货代部、业
7、务部、行政人事部、财务部等。通常情况下,可以以班为单位组建部门,并采用轮岗的形式。教师以企业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学生以不同岗位职员的身份顶岗作业,贯彻岗位责任制,执行劳动考勤制度。在企业运作过程中,按照所要求的 技能培训项目及能力标准,完成实际能力训练。 三、具体实施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可采用学与训相结合的方式,大学第一年主要采用校内教学的方式,以情境教学为教学主线;第二年开始主要采用企业实训的方式,学生二年级开始进入实践教学公司进行企业轮岗实习,教师采用边做边教的方式;三年级主要进行就业顶岗实习。本文所探讨的物流实践教学公司以仓储和配送为主营业务,相应的设置了仓储部、配送部、业务部
8、、行政人事部、财务部等机构,每一个部门等同于一个专业教室,在每一个专业教室内的教学内容就是企业运作中所 要完成的全部工作项目与任务。要完成这些工作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关键能力和要达到的能力标准,就是教学目标。学生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以不同的身份完成不同的岗位工作及任务,最终掌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 1.仓储部的功能。仓储部主要负责公司物资仓储的管理,包括入库、出库、保管保养,以及仓储过程的安全管理,相应地设置仓储经理、仓库主管、仓管员、理货员、制单员等岗位。教师和学生以双重身份进行现场操作及管理,采用边学边做的方式。仓储部的实训内容包括仓储设备认知、入库作业、在库作业、出库作业、仓储
9、管理系 统软件等具体操作,考核采用日常业务能力考评和个人总结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仓储部的实践教学,学生基本具备以下岗位能力和素质:( 1)具有针对商品特性和仓库功能科学合理的进行仓储空间规划和优化的能力;( 2)具有组织入库的能力;( 3)具有针对商品特性进行科学保养,能对盘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并对库存成本进行优化的能力;( 4)具有控制出库关键环节的能力,并能进行出库签单、备货、复核、包装、出库等相关操作;( 5)具有物流系统相关软件的操作能力。 2.配送部的功能。配送部的核心任务就是将货物准确及时地送到需要的地点 ,相应地设置配送经理、配送主管、配送员、复核员、制单员等岗位。教师以配送经
10、理的身份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学生采用轮岗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并以工作绩效和个人总结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能力考核。配送部的实训内容主要包括订单处理、进货、理货、配货和出货等具体操作。通过配送部的实践教学,学生基本具备以下岗位能力和素质:( 1)懂得订单流程管理,具有合理配置设施设备和人员的能力;( 2)能选择补货时机并确定进货量;( 3)具有独立进行配货、理货、送货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具有合理安排送货车辆、路径规划和运输管理的能 力;( 5)具有物流系统相关软件的操作能力。 3.业务部的功能。业务部主要负责市场调研和市场需求预测,提出竞争策略和建议;努力发展新客户,维持与老客户的
11、良好关系等。该部门的岗位设置包括业务经理、业务主管、业务员、客服等。业务经理由主讲教师担任,学生以双重身份完成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并采取绩效考核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绩效考核指标包括销售计划达成率、新客户开发率、客户满意度、客户回访率等。业务部的工作内容具体包括部门日常事务管理;老客户跟进、维护;新业务开发,报价单制定;客户投诉处理等。通过业务部的实践 教学,学生基本具备以下岗位能力和素质:( 1)具有市场信息收集能力,能够挖掘新客户、与客户建立沟通渠道;( 2)具有敏锐的客户需求捕捉能力,能够针对客户需求进行方案设计;( 3)具有与客户沟通谈判签订合同的能力;( 4)懂得经济法律知识,能利用合
12、同保护公司利益;( 5)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4.行政人事部的功能。行政人事部主要设置的岗位有行政经理、行政主管和行政文员。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公司运营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人员配备管理、人员考核管理、公司后勤保障管理等。在实践教学公司,教师以行政经理的身份进行实 践教学,学生以职员的角色边学边做。 5.财务部的功能。财务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整个公司的财务事项,进行日常财务核算、出纳工作;并定期对各部门的收支情况进行分析,参与公司各部门经营管理预测和决策,参与审核、审查等重要经济活动。该部门主要设置财务经理、财务主管、会计、出纳等岗位。财务部的实践教学项目涉及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财务
13、整体的运营、管理;编制物流成本管理制度;物流成本预算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管理;物流核算管理;物流结算管理等。 总结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公司模式有 利于培养 “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 、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同时也有利于造就 “ 双师型 ” 教师,并促进校企合作。但实践教学公司模式的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学校缺乏足够的经费、政府缺乏对校企合作的政策鼓励等。因此,只有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政府足够重视,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才能真正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朱军伟,商会娟 .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J.价值工程, 2013,( 11): 212-213. 周晓娟,钟鸣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政产学研订单培 养模式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3,( 10): 246-247. 赵凯歌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研究 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0. 赵卫章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问题的探讨 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 1): 103-104. 责任编辑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