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与泰国会计确认比较研究 【摘 要】 文章比较两国会计确认的变革历程,阐述两国在会计确认上的异同,探讨会计确认发展方向,提出管理型会计确认发展方向的新观点,以期对中泰两国的会计趋同发展提供参考,从而更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 下载 【关键词】 中泰会计比较; 会计确认; 管理型会计确认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 2015)04-0134-03 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等在会计学导论一书中对会计确认所下的定义是: “ 所谓会计确认,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辨认应予输入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数据,确定这些数据应加以记录的会计对象的要素,进一步还要确定已记录和加
2、工的信息是否全部列入会计报表和如何列入会计报表。 ” 由此可见,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它包含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三个程序,会计确认是第一步,没有会计确认,就不会有会计计量和报告,会计也就不 能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一、中国会计确认的变革 (一)由纯 “ 制度 ” 到 “ 准则 ” 转变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会计制度不统一,会计确认基础不尽相同,有的企业采用应计基础,有的采用现金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于 1950 年颁布了高度统一的中央重工业部所属企业及经济机构统一会计制度,制度总则的第八条规定: “ 一切会计事项之处理准则,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 从 1949年
3、至 1992年,会计确认基础以制度的形式由国家统一规定,具有明显的统一性和强制性特点。 1993 年,我国执 行“ 两则两制 ” ,其中,企业会计准则( 1992)第十六条规定: “ 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2006 年 2月 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第九条规定: “ 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业务逐渐复杂化,自创商誉、衍生金融工具等诸多新型业务不断涌现,在会计实务中现金流制的会计理念及运用已越来越广泛,会计确认的基础应由单一的权责发生制发展为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流制相结合的混合制。 (二)由基本核算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
4、 1978 年前,我国 采用苏式的计划经济会计模式,这一时期经济业务内容单一,会计人员只需应对应收应付的日常核算工作,会计确认的内容较少,无需考虑更多管理问题,核算型会计特征显著。改革开放以来,多元化的经济主体对会计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企业而言,会计确认受受托责任观的影响,需反映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经营责任的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情况,主要表现为:( 1)对风险的确认。 1993 年开始对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和固定资产等四项资产计提减值损失准备; 2000 年以后,资产减值的确认范围扩大,除了对应收款项和存货计提减值准备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长期股权投资等非流动资产可由企业自主确定。( 2)
5、对满足条件的研发支出予以资本化的确认。这一确认原则极大地改善了高科技企业、研发支出较大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水平,利用会计政策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具有明显的管理型特点。( 3)对某些成本费用的确认兼顾了社会和谐发展。企业将预计环境恢复等弃置费用确认为预计负债;将政府补助确认为递延收益或当期损益等,企业会计准则将社会责任引入了会计系统。因此,会计确认具有典型的经营管理型特征。 (三)国际准则趋同与中国特色并存 计划经 济时期,国内商品经济尚未充分发展,会计确认的交易和事项也比较简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旧的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迫切要求
6、对会计制度进行改革。 1978 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众多外资企业涌入国内市场,为应对新环境的变化,参照国际惯例, 1985 年首次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1992 年,我国开始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应对逐步多元化的经济成分,于 8 月 10 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该制度在确认与计量的具体规定中进一步援 引了国际会计准则。由此可见,会计确认逐渐与国际接轨。我国会计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同时,仍部分保留了中国特色。比如,为防止企业利用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操控利润,对公允价值采用适度引入的原则、对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对关
7、联方关系的确认上认为仅受国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关联方关系的企业不构成关联方。 二、泰国会计确认的变革 (一)由英国模式到美国模式,并逐渐与国际惯例趋同 泰国会计准则原借鉴英国会计模式,后来由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强大影响力,逐步向美国会计模式转换。在 20世纪 70年代中期泰国开始制定企业会计准则,泰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广泛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会计准则,会计确认项目逐步增多,不少新增的会计确认项目直接援引国际准则,并随着国际准则的变动而做经常性修改。而 1993 年发布的会计准则第 6 号 收入的确认、 2000 年生效的会计准则第 48号 金融工具:揭示和呈报、 2011 年生效
8、的会计准则第 28 号 在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则直接援引国际会计准则,这说明泰国政府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会计准则力争逐步与国际惯例趋同。 (二) 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泰国原为农业国家,自 1961年开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改革经济的方针政策,实施工业化战略,至今已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家转变,决定了该国会计确认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首先,泰国的会计确认也增加了对风险的确认。会计准则第 36 号 资产减值中规定除存货、金融资产和长期建造合同等部分资产外,当资产出现减值时,要求企业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以准确地反映财务状况。其次,增加了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随着国际
9、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初级和衍生金融工具充斥着国际市场。 1997 年金融 危机之前,泰国没有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未对金融期权、期货、远期合约等各类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确认或未作充分的披露。为了加强对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于 2000 年生效的会计准则第48 号 金融工具:揭示和呈报直接引用国际会计准则 IAS 32 的规定,新增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并对金融工具表内和表外信息的呈报作出了相关规定。最后,对谨慎性原则的充分应用。表现为泰国政府对政策的谨慎运用,通常一个全国性的发展战略或者方案的实施要经过辩论和议会批准等多个阶段,因此从方案的拟订到实施大概要一年。泰国会计法规的制定方面也 很谨慎,
10、在会计确认和具体的实务操作上要求会计人员遵循谨慎性原则。上述规定都充分表明泰国会计确认政策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三、中国 泰国会计确认比较 (一)中国 泰国会计确认发展程度比较 中泰两国的会计确认均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由核算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并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步接轨。但两国的会计确认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开始时间和程度不同。泰国原受英、美会计模式影响,因此会计确认也具有英、美的特点。随着 1997 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泰国会计学者发现原来的会计准则已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于 是开始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会计改革,有的准则甚至直接引用国际会计准则,泰国会计准则与中国相比,其国际会计趋同程度更
11、高。此外,泰国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国际上许多国家有着相似的经济结构,在会计确认向国际接轨方面较中国更容易。而中国经历了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会计模式选择上受苏式会计影响较大,在会计确认问题上,主要服务于政府,具有高度统一的特点,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不断增强,中外合资企业也不断增多,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已成为必然趋势。我国会 计确认的国际化起步较早,但国际趋同程度弱于泰国。 (二)中国 泰国对会计六大要素确认比较 泰国会计确认遵循财务会计准则 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而中国遵循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两国对会计确认定义及会
12、计要素总体确认原则基本一致,但对会计六大要素的具体确认各有异同。对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无论从定义还是确认条件上都高度相同,不仅要满足资产、负债定义的三个特征,还要满足确认的两个条件,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对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两国均以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作为标准,且要求同时 满足定义标准、可靠性标准、相关性标准、经济利益可计量性标准。对收入、费用和利润的确认两国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仅包括日常活动中产生的,不包括非日常活动中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利得和损失在利润要素中确认。而泰国对收益和费用的确认是广义范围的,收益的定义包含了收入和利得;费用的定义包含了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费用和
13、非日常活动中产生的损失。与利润计量直接相关的要素是收益和费用,对收益、费用和利润的确认和计量,部分取决于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所使用的资本和资本保全概念。由此可见,泰国引入了资本保全概念,中国没 有这方面的规定。 四、中泰会计确认趋同的建议 (一)立足本土,加快与国际趋同 中泰两国经济基础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所颁布的会计法律、法规也以服务于本国经济为主。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尚未完善,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更多地考虑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必定导致两国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有所差异,会计确认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两国会计确认虽有差异,但可以把国际会计准则作为蓝本,对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
14、的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可将其引进并予以本国化,并在会计确认的问题上达成求同存异 的共识。同时,两国需加强沟通,互相借鉴。泰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严格,内容上注重借鉴邻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并且与时俱进,适时对现有准则进行修改;在会计事务所管理方面,允许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联合,设立国际合作会计师事务所等,这些都值得我国借鉴。 (二)会计确认向管理型方向发展是必经之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手工核算为主的传统会计核算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会计电算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会计核算工作量,把会计人员从传统的 “ 账房先生 ” 中解脱出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 活动中,会计的核算型
15、职能逐步转变为管理型特征。随着公司结构的系统化、复杂化和业务往来的频繁性,要求会计核算不仅要全面反映公司财务状况,还要反映管理情况,提出管理建议。在会计确认方面,也应反映出管理型的特点。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的经济状况日益复杂化,市场风险变化也变得难以捉摸。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之后,两国更应加强对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和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对各类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并充分披露财务状况,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两国的经济往来提供更有效的会计信息。 (三)加大东盟财 经人才培养力度 目前我国的会计人才数量众多、种类丰富,但掌握泰国会计知识的人才较少,对泰国会计领域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
16、,这势必会影响到两国会计研究的交流和经济贸易的顺利开展。为促进中泰两国经济交流,我国应加大对东盟会计人才培养的力度,培养一批既精通会计又熟悉泰语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在东盟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应突破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坚持以会计专业知识为主,东南亚经济贸易专业知识为辅。研究泰国会计,必须要掌握泰国相关的经济制度、经济法规、税收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东盟 自贸区的建设服务。第二,坚持 “ 双语 ” 的学习,把英语和泰语同时列为必修课程,要求熟练掌握泰语。目前,掌握泰语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受知识水平所限,能把与泰国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翻译成中文的人很少,造成了研究泰国会
17、计的困难。为攻克这一难关,在培养东盟会计人才方面,应加强泰语教育。第三,加强对东盟会计人才的职业素质培养。中泰两国的会计趋同,对两国的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具体要求熟悉掌握,改变固有的落后的观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情况。中泰会计确认的趋同,离不开专业的会计人才,尤其是掌握 两国语言和会计知识的东盟财经人才。随着中国 东盟自贸区的建设,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往来进一步密切,与东南亚国家毗邻的广西、云南等地顺应时代潮流,为东盟经济往来输送了大量既精通财会知识又掌握东南亚语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汪祥耀,骆铭民,等 .中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比较 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 杨时展 .19491992 中国会计制度的演变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 6-30. 泰国会计准则 EB/盖地 .论会计确认 J.会计之友, 2012( 1): 41-44. 李家瑗 .中越会计确认比较研究 J.会计之友, 2013( 9): 122-125. 刘莉 .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 “ 中国特色 ”J. 商业经济, 2009( 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