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也论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关系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学习方式的转变显现出一定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数学课堂中的被动接受式可能导致的学习结果是,学生拥有大量机械性知识,却不理解所学的数学,更不会在现实情境中将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加以运用。因此,文章以此为中心论点,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与学生接受能力间相互关系进行论证分析。 下载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学生接受能力 教学改革 数学历来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和学习成绩低下情况较为严重的学科之一。目前,由于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数学成绩普遍抱有较高的期望,不管教师的教学如何枯燥,学生也只能被迫硬着头皮学下去,而且,许多高分的学生,同样具有非投入倾向
2、,他们对数学学习活动无任何兴趣可言,数学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参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数学知识呢?这已经成为了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注重学生接 受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 Daniel Goleman 在上世纪末的观点,让人们意识到学习接受能力这个概念 人的成材只有 20%是靠传统智力,其余 80%是来自学习接受能力和其它的。而学习接受能力就是培养人类传统智力以外的一种智力,学习接受能力的目的就是学会认识、管理、自我激励个人的接受能力。藉此提高心理的任知度,从而迈进更高层次,达致以健全的心理素质为完成学习生活。 二、
3、探索性教学方式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关系 1.探索性数学教学方式内容概括 探索性学习作为探索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方式变革的成功尝试,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个体在探究中的体验与实践,强调学生是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决定者,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征。 2.与学生接受能力间的关系 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他们乐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本文根据小学生的探究特点,结合班级学生的实例运用科学理论、实验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出如何激发、保持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从而培养良好 的探究学习习惯。让
4、他们以探究者的意识和态度去观察、思考、分析、检测问题,由此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养成时时有发现、时时有探究的认知习惯,在学习中能不依赖于课本,自己主动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尽管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从实施过程来看,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所以,探索性数学教学方式是我国教学改革成果中的一大亮点。 三、情感参与数学教学方式与学生接受能力间的关系 1.情感参与数学教学方式内容概括 在小学情感参与数学教学方式中通常认为学生参与本质上是对一个活动情感上的参与。在这里,情感参与实质上是与其他人和现象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某种社
5、会和情境的产物。而有的教育学者认为学生参与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伴随着的积极情感 (当学生高度参与时,学生是积极的并表现出积极的情感 ;当学生不参与的时候,学生表现出被动且负面的情感 )。他们把学生的情感参与看作是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2.与学生接受能力间的关系 通过 3.1 中各专家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情感参与数学教学方式体现了把一些心理变量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 趋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投入无疑涉及了许多心里变量,如信念、兴趣等。而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孔企平先生则认为,学生的情感参与是指学生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把学生的参与分为程序化参与和实质性参与。前者指单纯的行为
6、参与,后者包括了合理的心理投入,并认为只有实质的参与才和学生的高层次思维发展有关。因此如果从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方面来考虑,我们更希望在数学课堂中能让学生达到实质性参与。 四、只有整合协调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 关于整合协调的教学方式,我们用 一个例子来说明会更清楚: 师 :同学们你们能把其他几个算式也写成乘法的形式吗 ? 生 :3+3=6 32=6 , 1+1+1+1+1+1=6 16=6 师 :怎样的算式可以用乘法来表示呢 ? 生 :必须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生 :只要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就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师 :谁还能说出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呢 ? 生 :4+4+4=12 生 :5+5+5+5=20 师 :谁能把 5+5+5+5=20 这个算式写得更长一些呢 ? 生 :再 加 5,再加 5. 师:那么到底什么是乘法呢 ? 学生通过大量的例子,已经形成表象,小学生不能很好进行表述,这并不要紧,只要学生知道相同加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表示就已足够了,实际上概念已经形成了(例题选自小学数学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中的例题)。 参考文献: 马忠林 .小学数学学习论 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 钱卫红 .学生的任知度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影响 J.数学通报, 2005. (责任编辑: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