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的微观基础问题分析.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55764 上传时间:2019-02-1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政策的微观基础问题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产业政策的微观基础问题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产业政策的微观基础问题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产业政策的微观基础问题分析 摘要:企业研究的各种理论丰富了对经济发展其他方面问题的认识。动态企业理论为理解产业政策的微观基础问题提供了重要视角。产业政策研究的微观基础问题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微观基础问题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产业政策的收益途径的针对性。动态企业理论给出的启示是,企业在经营中只有不断提升组织能力进而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才可能获得实质性成长。一方面,这种组织能力的获得应该是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的结果;另一方面,产业政策应该是有助于促进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 下载 关键词:产业政策 微观基础 动态企业理论 核心竞 争力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企业黑箱的打开,企

2、业研究的各种理论也丰富了对经济发展其他方面问题的认识,比如对于产业政策的认识。本文基于动态企业理论的视角来分析产业政策的路径选择问题,以期能够对于产业政策如何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这个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和认识。 1 产业政策的微观基础研究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处于重要的转型期和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期叠加,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并推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经济改革 路线,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政策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重要手段,能否适时调整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至关重要。显然,传统的产业政策对于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撑作用明显不足,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调整战略的提出,产业

3、政策的调整迫在眉睫。 1.1“ 选择性 ” 的产业政策到生产主义的产业政策观 很多学者探讨了我国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以及向什么方向进行调整。一般认为,我国传统的产业政策主张属于 “ 选择性的 ” ,这些产业政策 “ 出于扶持某些特定产业加速发展的目的,或为了限制资源流入某些部门,不惜制定一系列扭曲市场机制的财税、金 融、外汇乃至土地、人才等的政策,以达到非均衡快速增长的目的 ” 。为此,很多学者认为要转向功能性的产业政策或者更多的利用竞争性政策。 总的来看,关于产业政策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有效性问题上,这些关于产业政策的讨论意见形成了两派,一边支持产业政策,一边反对产业政策。这些讨论的出发点均可归到

4、基于配置主义的产业政策观上,区别在于是否赞成政府介入资源配置以及如何评价介入的效率。相对于配置主义的产业政策观的是生产主义的产业政策观,这种产业政策观超越了有效性的讨论阶段,而关注产业政策如何作用于企业主体,是从管理学意义 上的微观视角来理解产业政策。它不仅关注政府为特定产业提供了多少资源,关键是着眼于这些政策资源是否促进了企业层面的组织和技术革新的出现。 1.2 产业政策的微观基础问题的重要性 产业政策研究的微观基础问题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微观基础问题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产业政策的收益途径的针对性。 “ 传统 ” 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来自新古典经济学。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属于研究的盲区。

5、而强调产业政策的微观基础问题,就是强调,产业政策的制定要充分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正如路风等在计划经济思维的两个缺 陷中所揭示的, “ 创新和技术进步过程充满里不确定性,没有人能够事先就预见到结果,甚至这个 结果 也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所以只有具有市场经验的企业才能决定研发活动的方向,同时,为创新所必需的技术学习、管理和组织改善、人力资本积累等,都只能发生在企业层次上 ” 。基于微观基础的产业政策导向是我们思考产业政策如何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产业政策的政策收益性的一个开拓性视角。产业政策的着眼点应该转向企业层面,围绕企业能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做工作。 2 动态企业理论 在理解企业能力来源的问

6、题上,动态企 业理论具有重要的价值。动态企业理论从组织能力角度打开了企业黑箱,从根本上颠覆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源静态配置的观点,把企业研究的视角从只是作为一个生产函数转向具有无限增长潜能的经济主体。 动态企业理论主要来源于演化经济学方法和基于资源的观点( Resource-Based View, RBV)方法的结合。 Penrose 的企业增长理论( 1959)最早开始讨论组织能力问题。受 Penrose 的影响,经济学家和战略管理学家相继发展了组织能力理论,提出了企业成长的动态分析问题以及研究资源性质与企业持续竞争优 势之间的静态逻辑关系等研究方向,进一步的形成了 “ 动态能力 ” 观点。在

7、这一理论的分析框架之下,企业能力,特别是以管理惯例和特殊资产为代表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实现扩张、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这种能力难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只能通过管理实践在企业内部的学习过程之中形成。 以创新问题为例。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毋庸置疑。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如何实现创新是经济的根本性问题。企业的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动态企业理论正是从这两方面考虑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宏观上,把技术和组织的创新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基 本动力;在微观上,把包括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和运作能力在内的组织能力看作是企业经济绩效和竞争力。 3 产业政策的微观基础问题分析 基于动态企业理论的产业政策研究将管

8、理学和产业政策联系起来,借助于管理学研究中的动态能力概念能够更加准确的理解产业政策对于经济发展中微观经济主体的作用机理。动态企业理论给出的启示是,企业在经营中只有不断提升组织能力进而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成长。一方面,这种组织能力的获得应该是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的结果;另一方面,产业政策应该是有助于促进企业动态能力的形 成。 第一,动态企业能力对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成长至关重要,这种至关重要的组织能力是通过市场争胜竞争过程获得的,所以产业政策的选择和实施首先应该是有助于市场争胜竞争过程的开展,而不是阻止或者代替竞争,也就是要注重过程而非结果。 事实上,从知识视角来看,企业的成长就是企

9、业知识的不断积累,这种积累来自于市场中的充分竞争。这些知识即使对每个企业本身也有一个不断探索深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企业能力进化和提升的过程,同时又是竞争过程本身。竞争优势属于那些能够获得正确的组织知识的企业。产业政策的制定 应该是充分理解市场争胜竞争的动态过程性特征,充分理解市场竞争过程的知识发现功能,充分理解竞争是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和选择过程。产业政策只有以此为出发点,才能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足够的组织能力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创造必要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这就隐含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产业政策不可过度扭曲经济发展环境。某一阶段国家为了扶植相关产业的发展会制定一些保护和扶植政策,从而影响

10、资源配置的方向。这些政策,特别是一些扶植大企业的政策会严重积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这种人为的限制市场竞争的方式不是充分尊重市场机制的优胜劣 汰的结果,造成的可能结果就是:扶植企业来的大企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以及严重抑制中小企业的活力从而影响整个经济体的活力。 第二,产业政策的作用机制应该在于充分激发市场主体 企业的活力,促进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 宋磊在回应学界关于日本的产业政策是否失败的问题时论证,日本的不以大量政策资金投入为前提的企业合理化政策符合新古典经济学对于产业政策的限定条件,同时,对于企业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作者以合理化审议会和日本生产性本部的活动为例论证了这两个机构的活

11、动和政策为例,表明政府通过协助 企业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的政策,确实提高了日本企业的企业能力。对于后进国家政府如何通过非大量产业政策资金投放的方式促进企业乃至整个产业发展,非常具有启发性。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不是静态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而是组织和市场互动过程中的生产率提高问题。 产业政策的出发点显然不应囿于资源的分配问题,而应关注企业的主体地位,帮助企业获得组织能力,进而形成竞争力,这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实质性力量。基于动态企业理论视角的产业政策的出发点是通过协助企业形成核心能力的形式推动企业以及目标产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协助企 业形成核心能力未必以投入大量政策资金为前提。这在以投入大量政策资

12、金为主要标志的产业政策盛行的当下,如何通过其他方式协助企业形成核心能力,对于提高政府经济管理能力和政策收益效果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刘志彪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政策功能的转型 J.南京社会科学,2015( 3): 33- 41. 宋磊 .生产主义的产业政策观 J.经济学家, 2015( 8): 13- 23 路风,蔡莹莹 .计划经济的两个缺陷 N.中国工业报, 2010- 12- 13. ?肖虎,杨桂 红,组织能力与战略管理研究:一个理论综述 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7( 2): 49- 54. 宋磊,日本的产业政策失败了么? J.现代日本经济, 2016( 5): 1- 10. 路风,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赵坚,我国自主研发的比较优势与产业政策 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8): 76- 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